分享

经方心裁(36)大建中汤

 学中医书馆 2013-02-24

大建中汤

【原文】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组成与用法】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复之。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医案】

1.痛经

参见“乌头汤”条医案。

2.妊娠胃痛恶阻

初诊:2006年1月19日。徐某,30岁,妊娠60天,恶心呕吐频繁7天,呕吐食物及胃液,嗳气难,纳减,口微苦,倦怠喜卧,寐欠安,腰背酸楚,尿频,大便正常。2005年12月31日因先兆流产入院保胎治疗。生育史:1-0-2-0。检测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均在正常范围。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温胃和中,调气降逆。

方剂:茯苓甘草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加味。

茯苓10g  桂枝6g  生姜5片  甘草5g  半夏15g  陈皮10g  竹茹10g  佛手10g  砂仁(冲)5g,4剂。

二诊:2006年1月23日。呕吐减为每晚一次,吐出食物,口臭,昨起胃脘隐痛,今大便溏频,嗳气。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清肝。

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12g  炒黄芩10g  黄连5g  干姜5g  炙甘草5g  大枣6个  党参12g  砂仁(冲)5g  陈皮10g  炒粳米30g,3剂。

三诊:2006年1月27日。呕吐消失,大便成形,口淡恶心,胃脘隐痛,嗳气、矢气困难。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中散寒,缓中补虚。

方剂:大建中汤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

川椒3g  干姜5g  党参15g  饴糖(冲)3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6g  淡附片6g  佛手10g  甘松10g,6剂。

四诊:2006年2月7日。胃脘隐痛减轻,偶有呕吐,嗳气、矢气难,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补虚,调气止痛。

方剂:大建中汤合半夏干姜散、橘皮汤加味。

川椒3g  干姜5g  党参15g  饴糖(冲)30g  半夏10g  陈皮10g  苏梗10g  砂仁(冲)5g,5剂。

五诊:2006年2月14日。呕吐未发生,胃脘仍隐痛,经过仔细询问发现,患者为了丰富膳食营养,未曾中断过水果。立即要求禁食一切水果及生冷饮食,继续治疗,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补虚,调气止痛。

方剂:大建中汤合半夏干姜散加味。

川椒3g  干姜5g  党参15g  饴糖30g  半夏10g  砂仁5g  肉桂4g  甘松10g  苏梗10g4剂。

六诊:2006年2月18日。胃脘疼痛已除,矢气嗳气已顺,舌脉如上。

治法:调气宽中。

方剂:香苏散(《和剂局方》)加味。

香附5g  苏梗10g  炙甘草5g  陈皮10g  甘松10g  佛手10g  砂仁(冲)5g,4剂。

【方剂比较】

大半夏汤与大建中汤的比较:

     

                 

大半夏汤

半夏

人参

蜂蜜

 

 

 

大建中汤

 

人参

 

胶饴

蜀椒

干姜

此两方均具有温补脾胃的作用,前方是用人参配伍蜂蜜,后方是用人参配伍胶饴;蜂蜜与胶饴两性相近,均有甘滋补虚,缓中止痛的作用,前方用半夏以治胃反呕吐,后方用蜀椒、干姜,散寒止痛,也可以疗呕。一重于降逆止呕,一重于温中止痛,这是两方有别的地方。

【按语】

大建中汤是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方剂。从原文看,有“心胸中大寒痛”、“腹中寒”,又见“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当是实寒之证,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痉挛。以方测证,除川椒、干姜驱散寒湿之外,党参和饴糖则属补虚之品,故所治之寒当为虚中夹实之证。

案1痛经3年,发病时恶心、腹泻、出冷汗,下腹喜温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证属冲任寒冷,虚实夹杂,故以乌头桂枝汤合大建中汤治疗,使痛经缓解,最后以乌头汤收功。

案2初诊为胃寒气阻之妊娠恶阻证,经用茯苓甘草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治疗之后,恶阻减轻,二诊时因腹泻胃痛,呕吐嗳气,改用半夏泻心汤温胃清肝,三诊呕吐、腹泻均除,胃脘隐痛,嗳气、矢气难,易方为大建中汤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味以温中补虚调气止痛,四诊因症情未见明显改善,转用大建中汤加味治疗,五诊发现胃脘隐痛一直未愈的癥结所在,是治疗期间患者认为多吃水果对补充胎儿的维生素有好处,未曾中止吃水果,在停止一切生冷饮食之后,继续用大建中汤为主治疗,胃痛即除。《素问·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妊娠期间确实需要食物营养的补充,但是在补益食物时,一定要讲究“气味合”,如胃寒而食生冷,胃热而食炙,气味不合,便会适得其反,治疗时也会事倍功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