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 【原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组成与用法】 甘草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功效】和血,清热,降逆。 【医案】 1. 经期过长 初诊:2006年8月21日。郭某,30岁,月经7月14日来潮,经量少,至7月20日经量转多,8月1日外院给予止血中药,出血未减,于8月13日服用妇康片,8月16日经止后自行停药,8月20日又开始阴道出血,今日经量多,经色鲜红,夹有血块,伴下腹胀痛。平素月经周期经常延后,30~90天不等,需服用性激素类药物催经,经色鲜红,经量先多后少,7~10天净,经前乳头触痛,带下色偏黄,纳可,寐安,二便正常。生育史:1-0-3-1,左侧输卵管因异位妊娠已经切除。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血清热调经。 方剂:奔豚汤加减。 甘草6g 二诊:2006年8月25日。阴道出血减少一半,下腹痛除,舌脉如上。 甘草6g 三诊:2006年9月1日。阴道出血于8月26日净。 2. 漏下 初诊:2007年3月5日。李某,46岁,停经6个月之后,12月9日阴道少量出血,在外院行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完整级鳞柱交界可见,病理检查符合内膜息肉。术后出血量渐多,至今近2个月未净,血量已少,偶有小腹隐痛不适,腰部酸痛,服用炔诺酮片已经20多天,出血仍未净,自行已经停药5天,纳可,寐安,二便正常。2006年12月25日B超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大为14mm×15mm×16mm,宫腔内少量积血。生育史:2002,两侧输卵管已经结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血清热。 方剂:奔豚汤加味。 甘草5g 二诊:2007年3月8日。阴道出血已净,无不适,舌脉如上。 续以清理湿热药物巩固疗效。 3.恶露不绝 初诊:2006年7月18日。徐某,30岁,7月11日孕30多天行药物流产术,7月14日B超检查发现宫内胎物残留再行清宫术,术后恶露不减,血色鲜红,腰部坠胀,倦怠无力。平时月经一周净,带下不多。生育史:2-0-1-2。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血清热止血。 方剂:奔豚汤加减。 甘草6g 二诊:2006年7月21日。进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带黄酸臭,腰痛,舌脉如上。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炎症,宫体后位,大小正常,质地中等,活动,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4.交接出血 初诊:2006年8月7日。张某,30岁,患者妊娠40天于7月5日药流,阴道出血10天净,7月21日性生活后,阴道出血至今未净,今血量渐多,色鲜红,腰部酸楚,小腹胀。月经自15岁初潮起周期基本规则,26~32天一潮,经量正常,经色鲜红,5~6天净,带下不多,纳可,寐安,二便正常。7月25日B超检查:子宫左侧壁见一9mm×7mm×8mm大小肌瘤。生育史:1-0-5-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和血清热止血。 方剂:奔豚汤加减。 甘草6 g 二诊:2006年8月11日。 昨晚阴道出血已净。 【按语】 奔豚气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神经官能症,临床虽不多见,但所见之症,与书中描述颇为相似,用药物治疗加暗示疗法,收效甚佳。 奔豚汤中当归、芍药、川芎和血止腹痛;黄芩、葛根清热、退热;生姜、半夏、甘草健胃、降逆气;李根白皮清热、降逆。 案1为经期过长,先经中药止血未效,再因不规则服用妇康片,阴道出血反复不止,且量多色红夹块,下腹胀痛,结合患者平素月经周期延后和妇科手术史等情况,此经水止而不止,当为瘀血作祟。先予奔豚汤加益母草、香附炭、仙鹤草以清热和血调经,二诊时阴道出血减半,下腹痛除,测其瘀血已去,再以奔豚汤损芎、归剂量,弃生姜不用,加阿胶、侧柏、贯众炭以固涩止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从者反治”,初诊见血活血,亦为反治,若见血止血,必剧无疑。方中黄芩用炭,损其苦寒之性,助其止血之功;香附味辛、甘、微苦,性平,《本草汇言》称其“善主……崩漏淋血,乃血中之气药,为妇科之仙珍也。”《本草纲目》称其“炒黑则止血。” 案2为漏下,患者适值肾 将衰之时,出现月经停闭和不绝之象,血量时多时少,偶有小腹隐痛不适,腰部酸痛,由于已经使用性激素无效,通常再止血会显得困难,常常少现,最好的治法是和血以畅流,清热以止血,故用奔豚汤加益母草、贯众、马齿苋、蒲公英,一诊血止,续以清理湿热药物善后。 案3为药物流产、清宫之后恶露不绝。大凡流产、清宫,最易导致恶血内留,滞留日久,又常常化热。故此类恶露不绝者,首推瘀热为患,治当和血清热。以奔豚汤为基本方加减,便可以组成消除瘀热的一张效方。案中川芎、当归、炮姜(生姜改用)、益母草四药相合,其组成及功效均近同生化汤;黄芩炭(黄芩改用)、葛根、生白芍、桑白皮(代甘李根白皮)、贯众炭、马齿苋、阿胶,清热凉血止血;甘草、半夏和中。由于药症相符,故药未罄尽,出血已止。李根白皮味苦、咸,性寒,具清热、下气之功,除治奔豚气之外,犹可治疗带下;桑白皮味甘、辛,性寒,除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外,《本经》称其可以治疗“崩中”,两药性近,用法有异,但是治疗妇科血证时,以桑白皮代替李根白皮最为恰当。马齿苋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本草纲目》称其能“利肠滑胎。”此“滑胎”并非今日的习惯性流产,而是催生助产的意思。其实,在唐代王岳的《产书》(已佚)中,有一张称为“催产走马散子方”,“走马”即形容该方疗效迅捷,药有马齿苋、常食者苋,捣罗为散,候腹痛作阵来时服。经现代药理证实,鲜马齿苋汁或马齿苋提取物对豚鼠、大鼠和家兔离体子宫及兔、犬的在体子宫均有明显收缩作用。马齿苋注射液2ml(相当5~10g鲜马齿苋)收缩子宫的作用比0.2mg的麦角新碱强,4~6ml与10单位垂体后叶素作用强度相仿(《中华本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本案使用马齿苋者,正基于其清热解毒,缩宫止血之功。 案4为药物流产之后交接出血,原有子宫肌瘤病史,流产损伤在先,交接损伤在后,重复受伤,以致阴道出血不止。《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这样,便可以推究其发病的前后原委。经过研究,该案系瘀热内结为患,故以奔豚汤加益母草、贯众和血清热止血。气血和,湿热清,出血自止。 奔豚汤世人鲜用者,由于以“奔豚”冠名耳。而持此方以待奔豚症者,乃弃良方于不用,亦无异于守株以待兔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