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心灵管理

 CLib 2013-02-24

管理的本质是创造幸福

作者:吕源 发表于:2012-12-05

日本有一家制造无尘粉笔的工厂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厂子有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有一次工厂总经理问寺庙住持:“为什么在我厂里做事的残疾人比福利院的残疾人看上去幸福?”住持沉思片刻,答道:“有四样东西可以让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受到赞美、为他人服务、被他人需要。在你的工厂,员工在工作中至少能获得其中的三样,这大概就是他们感到幸福的原因吧。”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来自 “给予”产生的快乐。从“给予”的角度看待企业,那些伟大的企业都是在“给予”——给予顾客物超所值的产品,给予员工安定的工作条件和精神激励,给予社会大力的支持和赞助。正是它们的“给予”,使社会得以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又反过来推动企业成长。一旦我们将企业的目标锁定在 “给予”这样崇高的层面,管理就该是为创造幸福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活动


===========================================================================
稻盛和夫谈心灵管理

作者:稻盛和夫 发表于:2012-12-28

该如何度过我们的人生? 我经常反复思索这个问题。我认为人生在世,需要三个方面的管理——健康管理、才智管理以及心灵管理。这三者之中,心灵管理尤为重要。

 
心灵管理被忽视 现代人患心理疾病者不少。烦恼、担忧、不满常在我们心里作祟,我们因而痛苦、焦虑。加上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中很容易滋生妒忌和憎恨。而这类心病又会影响到肉体。我认为,人们一味强调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只在肉体和才智管理上花功夫,而忽略了对心灵的管理,这才是上述现象的根源。

人的心灵犹如庭园,如果不加耕耘、任其荒芜,不去播种美丽的花草,那就会杂草丛生。回顾我自己的人生,可以说心灵决定人生,决定了人一生的结果。如果这个人是企业经营者,还决定了他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见其作用之重大。

“真我”与“自我”的较量 人的心灵中心同居着“真我”与“自我”,这两者在较量。 所谓“真我”,它充满着爱、真诚与和谐,代表着“利他之心”。所谓“自我”则是基于本能的,代表着“利己之心”,比如憎恶、嫉妒、贪婪、虚荣、猜忌,还有自恋等表现。“自我”的利己心具有专横跋扈的特性,一旦放任不管就会膨胀,以至将“真我”的利他心逼至角落。

在做判断时,经营者和干部以低层次的“自我”,即以利己之心为基础进行判断,结果不仅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混乱,也让企业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使众多员工惶恐不安。

向西乡隆盛学习心灵管理的方法 我最尊敬的明治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是我的家乡鹿儿岛的老前辈。他倡导“无私”,认为“克己,平素修心则克也”。就是说,克己自律的道理,光用头脑理解还不够,必须从平日起就要进行抑制自身欲望和邪念的训练。而且抑制欲望和邪念这件事要成为习性,就是说,必须融入自己的性格,必须达至此种境界。

如果“克己”没有成为自己的性格,没有变成自己的血肉,那么一旦出现情况,那时即使想要克制自己也克制不了。

提高心性 拓展经营 我一直强调“企业经营由经营者的器量决定”。不管你主观上想把企业搞得多么出色,但“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企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经营者的品格,即人的器量的大小。

比如说,企业小的时候经营成功,但随着企业规模变大,经营者掌握不住经营之舵,导致公司破产倒闭。因为经营者没能随着组织规模扩大而拓展自己的“器量”。

从年轻时起,我就习惯在枕边放上几十本有关哲学和宗教的书籍,每晚临睡前都要翻阅几页,不管多晚回家,都要翻上一两页。从年轻时起我就这么天天努力。所以我才会把自己的前半生归纳为“不断提升理念的每一日”。这么说或许不够谦虚吧。

实际上,在培养心灵相通、值得信赖的干部、部下的时候,我并不强调要达到西乡 “不惜命、不求名、不谋官位、不图金钱”那样的高度。但是,当干部的人,至少是不为私欲所动、不为得失所动的人。只有靠真诚驱动的人,才有当干部的资格。所谓心灵管理就是抑制自我,扩大真我——推出善的真我充当主角,让那恶的自我只当配角,按这样的原则,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自己的剧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