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经带胎产杂病验案五则 1.栀子豉汤合白虎汤 经期过长 2005.9.2 胡某,35岁,月经7月28日来潮,至今未净,经量少色黑,无块,倦怠嗜睡,无腰腹疼痛,平时月经3天净。生育史:2-0-2-2,输卵管已经结扎。舌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热泻火止血。 方剂:栀子豉汤合白虎汤加味。 炒栀子15克 2005.9.5 进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质中,活动可,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两侧附件炎。2.功能性子宫出血。 改用清理湿热方剂继续治疗。 按语:栀子豉汤是一张清宣郁热的方剂,并未见用此方治疗妇科血证的报导。方中栀子可以泻火止血已明,而豆豉用于止血,历代记载不多,查《本草纲目》豆豉条,有用它治疗血痢、小便出血、舌上出血、堕胎血下,可见豆豉的确具有止血的功效,只是这点功效被后人疏漏淡忘了。由于栀子豆豉汤两味药物均具有止血作用,因此可以用于妇科血证而属于血热者。白虎汤的适应证为阳明气分经热炽盛而具备四大症状者。用白虎汤于妇科血证也无人语及。然而在《傅青主女科》治疗“黑带下”的“利火汤”中有石膏和知母,这两味就是白虎汤的主药,而所谓的黑带,即是阴道出血呈暗黑色者。此外,治疗牙龈出血的玉女煎和治疗热病皮下紫斑的化斑汤,都含有石膏和知母两味药物,可见石膏与知母配伍适用于因火热之证引起的少量出血性疾病,但非崩淋之症。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石膏解”记录使用白虎加人参汤重用石膏治疗外感热病所致的产后出血一案,颇多收获。我在临床中尤其喜欢用栀子豉汤配伍白虎汤治疗经期过长或者漏下色黑者,常常有立竿见影之效。 2.排脓散、排脓汤 带下 2005.9.13 王某,33岁,小腹疼痛10余天,伴带下增多,色白,有异味,阴痒,二便正常,纳差,咳嗽,平时月经正常,经前小腹及腰胀。生育史:1-0-3-1。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光滑,宫体后位,大小正常,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同时作白带的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 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排脓。 方剂:排脓散合排脓汤加味。 枳实10克 2005.9.19 服药之后带下立即消失,小腹疼减轻。白带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衣原体的检测均为阴性,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按语:历代本草中屡屡言及桔梗可以排脓,在排脓汤和排脓散中就含有桔梗一味。以往我治过类似带下病症者甚多,而不曾使用阴道冲洗剂和栓塞剂能够达到如此明显疗效的,确属罕见。可见此案治疗之功不仅在于清热解毒,更在于排脓。经查核《中医方剂现代研究》,排脓散和排脓汤对白细胞移动有抑制与促进双向作用,随剂量增减而变化;用琼脂稀释法排脓散和排脓汤分别对25种和24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株均有抑制生长作用,但后者稍弱;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皮肤诱发形成脓肿,再服排脓散,在感染120小时后可见各组动物脓肿面积显著缩小,表现出很强的治愈倾向,脓肿面积与对照组比差异非常显著;而排脓汤与对照组比脓肿面积仍有明显差异,脓肿周围可见充血、浸润增强,脓肿有逐渐被吸收而向愈的倾向。日本的医疗汉方制剂就是将两方合并做成一种散剂,称为“排脓散及汤”治疗化脓性疾病。我同时使用两方剂,亦本于此。 3.桂枝加芍药汤 妊娠恶阻腹痛 2005.12.15 李某,25岁,未避孕未受孕3年就诊,经治疗之后,末次经期10月29日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检查性激素:P 83.5nmol/L,β-HCG 126871.08mIU/ml。恶心口淡,纳差,呕吐食物,小腹隐痛。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和胃,养血止痛。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味。 桂枝6克 2005.12.19 口淡除,恶心减轻,未呕吐食物,胃纳稍增,小腹痛除,昨天大便先硬后软,矢气多,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炒黄芩5克、木香10克,4剂。 按语:桂枝加芍药汤由桂枝汤重用芍药而成,本与妊娠恶阻腹痛无涉,但是如果将此方视为桂枝汤和芍药甘草汤的合方,用它治疗妊娠恶阻腹痛,便义理洞然了,因《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中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一语,而芍药甘草汤以其养血缓急治疗妊娠腹痛,则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医之识方应如庖丁识牛,方能变化出焉。 4.黄芪建中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产后身痛多汗 1990.9.14 治法:益气血,和营卫,固涩止汗。 方剂:黄芪建中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加味。 生黄芪20克 1990.9.18 1990.9.21 出汗消失,左手臂微酸,纳欠,舌脉如上。 治法:益气和营,补肾祛风。 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味。 炙黄芪20克 按语:黄芪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黄芪和饴糖而成,因此是一张偏于温性的益气和营方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龙骨和牡蛎,是一张温阳和营收敛固涩的方剂。此两方都可以治疗诸多偏于阳虚的“虚劳”“不足”之证。而此案为产后卫阳不足引起的多汗,营血不养引起的身痛,而身痛和里急本质实同,均系气血不养所致,故可以用黄芪建中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汗敛痛减之后,再改用益气温经通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来治疗。 5.五苓散 此方《金匮要略》用于治疗体内有水气而出现的“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伤寒论》用于治疗外有表证,内停水湿的蓄水证。 医案1.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2003.11.4 林某,29岁,婚后半年未孕,月经15岁初潮,周期延后一周,或者需要黄体酮治疗后才来潮,基础体温单向。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两侧卵巢正常大小,见较多小卵泡发育。停经3个月,内分泌检查:E2186.6pmol/L(黄体期正常值202.0~774.0),PRL381.5uIU/mL,P0.75nmol/L(黄体期正常值10.62~81.28),T2.8nmol/L(正常值5~2.6),周期第3天测FSH4.4mIU/mL(卵泡期正常值2.5~10.2),HL18.7mIU/mL(卵泡期正常值1.9~12.5)。妇检提示子宫颈炎、二附件炎。经过2个月经周期的妈富隆片口服和中药抗炎治疗之后,FSH3.6mIU/mL,LH2.9mIU/mL,T<0.35。8月份给予中药助孕和注射HCG,未见卵泡,9月份给予克罗米酚片+HCG,仅见小卵泡发育。末次经期10月24日来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多囊卵巢综合症。2.子宫颈炎。3.二附件炎。4.卵泡发育障碍。 使用促使卵泡发育的克罗米酚、尿促性素,以及促使卵泡排出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出现下腹胀甚,尿意频短,尿检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B超显示:内膜11mm,左卵巢59×40mm,内见20×19mm,17×14mm,22×15mm,20×14mm,20×16mm,15×13mm,18×13mm,15×11mm,14×13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右卵巢65×44mm,内见16×14mm,13×12mm,14×9mm,20×16mm,19×12mm,14×11mm,17×10mm,17×13mm,13×10mm,16×14mm,16×15mm,13×13mm,14×13mm,16×10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茯苓皮30克 2003.11.8 B超检查:子宫内膜14mm,左侧卵巢见28×26mm,26×25mm,23×17mm,32×21mm,29×19mm,20×16mm,23×15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右侧卵巢见32×29mm,29×23mm,30×19mm,30×25mm,23×17mm,19×14mm,21×15mm,21×13mm,19×14mm,20×17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子宫直肠凹见11mm液性暗区。 2003.11.10 下腹胀减轻,小便长,舌脉如上。B超检查:子宫内膜16mm,左卵巢72×54mm,可见44×38mm,36×24mm,32×23mm,38×34mm,20×16mm,20×16mm,30×25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右侧卵巢80×51mm,可见42×30mm,42×43mm,38×33mm,38×31mm,23×18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子宫直肠凹见19mm液性暗区。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改槟榔为20克,5剂。 四磨饮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003.11.17 下腹胀除,偶觉隐痛,小便正常。舌脉如上。 当归9克 四磨饮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2003.11.29 月经11月21日来潮,净已3天。腹部无不适。B超检查:子宫51×46×49mm,内膜6mm,左卵巢50×28mm,见30×17mm囊性暗区,右卵巢49×37mm,见26×17mm囊性暗区,子宫直肠凹未见液性暗区。 按语:此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的作用。我常用该方与其他方剂组合,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往往获得理想的效果。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常在不孕症治疗过程中使用了促使卵泡发育的克罗米酚、尿促性素,以及促使卵泡排出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发生,出现腹胀、腹痛、腹水、胸水、少尿、水肿、恶心、呕吐、卵巢肿大等症状与体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及时治疗。 发表于《河南中医药》2006年第4期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7.中医经方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