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忠勇论书(三)

 鸟语花香香 2013-02-24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王忠勇论书(三)

 

古人的法帖能笔笔拆开分析学习
我一直在思考:在帖学里应该怎样来树立一面旗帜?现在我做不到。古人的法帖能笔笔拆开,让人去分析学习,但现在某某的字你能拆开吗?他的字更多的是意象和感觉,不合乎古典体系的标准。包括林散之先生也只提供了线条的感觉,你拆开了,单个字个别结体比较俗气,比如字拖个长长的尾巴。因为草书有一个篆隶演变的痕迹,而不能把那一笔拖下来,因为这是沿着明清人写草书的做法。王铎、徐渭偶尔有一、两笔可以允许,你把它强化成一种个性符号始终是不高明的。你看,大师都那样,何况当代人!
写二王很难过早建立自己的风格,不断重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目前的不足有两点。一是对古人的挖掘还不是很深。我是一个到目前为止都不想把自己的风格早早定型的人,人家都说我是一个写二王的好手,我自己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因为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水深水浅。不要说二王,你就随便找一个二王的徒子徒孙出来比一下——就说王铎,你有王铎那样好纸好绢好绫好墨好的书写环境吗?现在是什么一种环境?那不还差十万八千里嘛!你还敢说什么确立风格!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所以说你现在写王能够得到那么一点不离谱的套路就已经不错了。但写二王一路,也不是我的将来。一个没有风格建树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人生始终是非常遗憾的。我的字现在看不到一点新意,基本上只是把古人的东西梳理一遍,不断重复。不断重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我现在写新的还找不到套路,古人是在有一套办法的基础上才出现处处生机,象《世说新语》上说的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老祖宗那么聪明,那套东西很多朋友都不用还真可惜。另外,我觉得风格还是应该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我觉得张旭光先生写王字就很优秀,他把王字的内理抓住了,而写的手段和王字完全不一样。他用了很多破坏式的写法。写王字那套挑拨法在现在那么差的纸和笔的情况下你得另找出路。找适合当代写大幅作品的那么一种书写手段,然后对王字的风韵、神采,包括王字的复杂的矛盾对比关系在他的字里面找到一种适度的体现,这已经难能可贵了。我的另一个不足是还很浮躁,这主要来自生活的压力。30多岁的人,如果不是做生意,很少有钱的。我是一个老百姓,我也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也要面对每一天。同时又面对解决学历的问题。我现在是本科,是破格调入广州美院的,系里要求我最少是硕士,否则将来没法带研究生,这是我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张海:书法创作的精品意识
说实在话,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勤奋的。多年来创作的作品用大量来形容,可以说绝不为过,仅就近年或展览或结集的作品,其数量也颇为可观。而现在,当我把2004年至2005年未曾与大家见面的作品整理付印时,却真的有些犹豫了。
十多年前,在成都创作评审研讨会上,我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书家代表作的问题。当时有人赞同,有人不解,有人表示异议。然而不管别人怎样看,就我自己而言,提出这个问题,却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不少同道还经常旧话重提。而当代许多书家精品意识的加强,尤其令人高兴。精品不等于代表作,但代表作只能从精品中产生。
打造艺术精品,多出精品,是每位书家追求的目标。尽管在创作中不必时时萦怀,更不必经常把精品二字挂在嘴上,而许多书家在创作时,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打造精品的过程。然而,现实是,一些书家成名之后,往往率尔操觚,任情挥洒,而为了一件作品,能够几经推敲、几番铺纸引笔、几易其稿就少见了。就中原因有主观上的:有些人功成名就,便自以为咳唾成珠,出手便是经典,推敲斟酌,几易其稿,似乎是掉份的事情;也有客观上的:或因需求,或因某种诱惑导致一些书家进行程式化的制作。长此以往,如果书家头脑不清醒,把握不好尺度,很快就会掉进粗制滥造的陷阱。而另一方面,社会的期望、自己的责任,又要求书家创作出黄钟大吕、可以传世之作,越是成名的书家,身上的责任就越重。
一件艺术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能否载入史册的重要依托。较之成千上万件泛泛之作,创作一件精品所耗费的时间和心血,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即令自己愿意付出,也未必就能创作出自己满意、业内和大众都认可的作品。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须炼字炼句,炼文炼心,反复锤炼推敲,一句两句得以脍炙人口、传唱千古,即不负一生。书法创作绝非一些人所想象,是简单重复劳动的结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固然较短,确乎是一挥而就。然而就是这一挥而就,却是长期浸淫磨练和全方位吸纳的结果。这且不说,即便是创作构思,对于态度严肃的艺术家来说,也是艰苦而漫长的。已故著名书家费新我先生所作条幅天上没有玉皇,曾在日本展出,应该说已经成竹在胸。然而学生请他再写这一内容的条幅时,他仍然先起铅笔稿,再起毛笔稿,然后正式书写。熟事尚且生做,倘是第一次接触的内容,更是慎之又慎,思索再三。这还是平时的应酬之作,若是用于展览或真正意义的创作,费老的严谨态度可以想见。
至于说到无意乃佳,我素不以为然,姑且不说英雄欺人,我觉得起码有误导倾向。有人采访一位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答曰:吃肉、喝酒、不锻炼。可信不可信呢?他是长寿的成功者,似乎无法批驳。但我说,即令此话当真,也只是个个案。如果人人照他所说的实行,怕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好结果。俗话说:心里有,眼里才会有。道理很简单,你想买车,才会注意车;不打算买车,往往熟视无睹不予理会。移用于书法,心里有,笔下才会有,纸上才会有。佳作必苦心经营,有意为之。倘说无意乃佳,应该特指创作过程中,书性遽发,灵感倏来,心手双畅,笔墨如意,出奇出新,恰到好处,再试不可复得的境界。这种情况是有的。古人作联,常常有了上句,久久对不出下句,偶遇某事,顿生灵感,忽得佳对。是无意吗?没有长时间的苦苦思索,遇见某事也不会动心。
精品力作,既不取决于尺幅大小,也不取决于字数多少。古今书法名作,既有小品,也有巨制,关键在于作品的含金量。精品力作又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慧眼独具,披沙拣金。谁不想出精品,而出一件精品又谈何容易!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不惊人可以不断修改雕琢,而书法则是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写不出精品则前功尽弃,必须重来,难度比修改要大得多。
为了一件作品,我常常茶不思进、食不甘味,有时会达数月之久。常常停掉电话,谢绝社交,斗室自囚,一遍遍地推敲修正,各种审美要素的组合运用,每如旋转魔方,顾此失彼,按倒葫芦又起瓢。直攻不下,只好迂回,或读书,或摄影,或做他事,试图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慢慢地认识到,书法构思是一组十分复杂、奥妙无穷、很难破解的密码。这组密码乃是多种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破解的钥匙,犹如某一天象奇观,偶尔一现,捕捉到是幸事,捕捉不到,或许再无机会。因此,应该特别珍视一刹那产生的欲望,以及欲望驱使下产生的灵感,要珍视此时此刻铺纸引笔创作的作品,说不定这件作品,就是你朝思暮想的精品力作。
说到灵感,实际上是创造者在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创造力巨大高涨和紧张时候所处的心理状态。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更是形象地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欲望,而欲望的产生,必有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本作品集中,有几件是这种精品意识驱动下的产物,但与自己想象中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更多的是深深的遗憾,遗憾压力还太小,压力转换成作品的数量还太少,压力到欲望的间隔还太长,这一切都足以证明,自己的精品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方法对头且能不断付诸实践,结果就是你期待的。我希望以此与同道共勉,尤其希望朋友们比我更有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