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贾平凹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演讲——《沈从文的文学》里有关沈从文生平的几点错误

 雁南飞香 2013-02-24
 关于贾平凹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演讲——《沈从文的文学》里有关沈从文生平的几点错误

日前重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集《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发现贾先生在建大的演讲——《沈从文的文学》讲稿中,关于沈从文先生的生平介绍有几点错误,现列举如下:

“沈从文的祖上,几代人曾是大将,他十四岁也入地方队伍,二十岁的时候就闯社会,独自到北京发展。他考了无数的大学,没有考上,外语不行,又一口湘西土话,交际受障碍,又返回家乡当兵,但在队伍中领伙食费时,又改变了主意,再去北京,从此再没回湘。这次在北京开始写作投稿,当然投稿屡屡不中,生活极度困难,而其志不改,自信他能成功,果然数年后作品喷发,声名鹊起。”——《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413

关于沈从文的祖上是何出身,沈从文在其自传里曾明确记载过。原文如下: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湘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原多卖马草为生,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左右,同时得到满清提督衔的共有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的祖父。这青年军官二十二岁左右时,便曾做过一度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又做过贵州总督(实为贵州提督),到后因创伤回到家中,终于便在家中死掉了。这青年军官死去时,所留下的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个较优越的地位。祖父本无子息,祖母为住乡下的叔祖父沈洪芳娶了个苗族姑娘,生了两个儿子,把老二过房做儿子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岳麓书社)30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沈家发迹于沈从文祖父时,并不是“几代人曾是大将。”而沈从文的父亲虽从小就被他的祖母期望着将来做个大将军,但他最终只在湘西王陈渠珍的部下做到团部的军医,不久便病死。沈家祖上留下的一份光荣与产业使他的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个较优越的地位。到沈从文十四岁入地方部队时,沈家已经败落。

至于沈从文初到北平后的遭遇也并不是原文中说的:“他考了无数的大学,没有考上外语不行,又一口湘西土话,交际受障碍,又返回家乡当兵,但在队伍中领伙食费时,又改变了主意,再去北京,从此再没回湘。”在凌宇著的《沈从文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并不是考了无数次大学,而是只报考了燕京大学,考试时他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就再没报考北京的大学。

1928年,当沈从文仍在生活困境里挣扎时,徐志摩曾写信给他说: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沈从文没有因此重返北京。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跟刘海粟学绘画的念头。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后来把他推荐给了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胡适,他就去上海公学教书了。

原文中还说沈从文因“交际受障碍,又返回家乡当兵,但在队伍中领伙食费时,又改变了主意,再去北京,从此再没回湘。”这也是完全不对的。沈从文从湘西到北平后,生活极度贫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是有过两次跟着奉系抑或直系的招兵委员走了。他只想混口饭吃,每到报名时他都退缩了,并没有再次当兵,更没有回湘西后又返回北平之说。

“他曾经和丁玲有矛盾,但到北京后举目无亲,丁玲是老乡,声明也大,便与之交往,感情真挚,丁玲入狱后他听到丁玲死了还写悼念文章,但后来两人发生了误会,误会是听别人流言所致,丁玲怨恨他,他也不申辩,以致一九四九年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受排挤,他就无奈而默默的活着,隐忍着。”——《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414

沈从文只身到北京后并非举目无亲。刚到北平不久就找到了他的大姐沈岳鑫并姐夫田真一,但不久他们就回湘西了。再有他的表弟黄村生那是也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沈从文在刚到北京两年多的时间里就是依靠他的表弟及其朋友的接济过日子。还有就是他曾在林宰平的推荐下去熊希龄(他的弟弟熊捷三是沈从文的姨夫,他们也算是亲戚。)办的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后因写文章讽刺其管事的遭排挤,沈从文自己离开香山慈幼院图)。那时他的大舅正在北京帮助熊希龄管理香山慈幼院。他离开湘西的目的就是想摆脱那种庸常的生活,想用自己手中的笔表现人性的温暖,实现其人生的价值。

至于他和丁玲的交往呢。在来北京之前,他们根本互不相识,哪里来的“曾经和丁玲有矛盾”之说。丁玲是他通过胡也频认识的。那时胡也频是《京报·民众文艺》的编辑,沈已是发表过一些文章的“作家”了。丁玲那时还是个半工半读的学生,在文坛上还是籍籍无名之人。她哪里来的“声明也大”?再说沈从文也不是那种趋炎附势之人,他跟丁玲的交往完全是出于真心的,并不是因丁玲名气大,便与之交往。至于他们后来发生矛盾,那是因为听信别人谣言所致。建国后沈从文受排挤,也并不是因为丁玲的愿因。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主流是以描写阶级斗争为主的革命主义文学,政治倾向强烈。而沈从文只写湘西沅水流域船上的水手、吊脚楼的妓女、乡下的小田主等小人物的故事。这在当时都是受左翼作家批判的,更别说是在建国后的十七年革命文学时期。

“他到北大后认识了张采和,张是一个美女加才女,他爱的不行,给人家写求爱信,张采和却看不上他,把信交给了校长蔡元培,蔡元培说:沈从文能给你写信,这是难得的好事呀!后经蔡尽力作合,他们成了夫妇。”——《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414

沈从文的爱人叫张兆和,而不是张采和,因排行老三,沈从文称三三。他们是在上海中国公学认识的,而不是北大。1928年沈从文在徐志摩的推荐下,去上海公学教大学一年级的现代文学选修课。他认识张兆和是在他的课堂上。那是张还是个大一学生。他喜欢张兆和,经常写情书给他的女学生。这个女学生把信交给了校长胡适。胡适觉得他两挺般配的,就要给他们做媒。因为胡适和张兆和的父亲张冀牖是至交好友。最后经过老师四年上百封情书的不懈攻击,女学生最终投降。他们于1932年在北平结婚。

关于沈从文生平,请参看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凌宇先生的《沈从文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