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面神经麻痹

 学中医书馆 2013-02-25


41.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为面瘫。本节介绍的是贝尔氏麻痹,系指临床

上不能肯定病因,不伴有明显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本病的特殊表现是起病急骤,不少患者临睡时毫无

异常,但晨起盥洗时忽觉不能喝水与含漱,或者自己并无异常感觉,系为他人所察觉。面瘫的典型表现是患侧口角下垂,健

测向上歪斜,上下眼睑不能闭合,发生饮水漏水、不能鼓腮吹气等功能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也可能由于某种病毒感染,使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也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

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水肿;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引起面神经肿胀、受压

、血循环障碍而致病。此外,也有人认为与遗传及血管压迫等因素有关。

本病具有突然发作的病史与典型的周围性面瘫症状,诊断开不困难。根据味觉、听觉及泪液检查结果,还可以明确面神经损

害部位。如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不能鼓气,则病变可能发生在茎乳以下;如伴有听力改变、味觉改变和泪

腺分泌减少,则病变可以发生在面神经管。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可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肿,采用激素、阿斯匹林、红外

线照射等;慢性期主要是使神经传导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采用维生素B1、B12、菸酸、地巴唑等;后遗症期指2年后仍不能

恢复者,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学称本病为“口僻”,俗称“吊线风”。《医学纲目·口眼歪斜》云:“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

歪斜者。”本病的产生主要由于正气亏损,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经气流注失常,气血痹阻,经筋失于

濡养,纵横不收而致。风邪入侵尚有寒热之分。《诸病源候论》云:“偏风口  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

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会口歪僻也。”辨证时需区分表虚与表实,治疗当以祛风通

络,养血和营为主。除中药内服及外敷,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亦经常应用。


1.[处方名称]面瘫丸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通络,行气活血,涤痰。主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白附子30克、僵蚕30克、钩藤30克、蝉蜕30克、海风藤30克、防风30克、川芎27克、制马钱子9克。上药共为细末

,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日3次,每次1至2丸。

重症及久病患者,在瘫侧面部找出具有麻、胀、痛感比应点,用单手拇指先按后揉,使其发热,并练习瘫痪面肌随意运动,

每日5至6次,每次10至15分钟。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年半,平均47.2天。痊愈15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2

例。治愈率为50%,有效率为93.3%。有效病例中,一般在服药5至7天见效。痊愈疗程最短9天,最长108天,平均36天。


[处方来源]马青云等。


[处方备注]本方以祛风通络、行气活血为主,兼入涤风痰之品,对“风邪外袭,风邪入中”类型较为适宜,因此对本虚标实

之急性患者疗效较好,但对病程长、久病不愈、以虚证为主者疗效较差


2.[处方名称]牵正汤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解表,通经活络,填补元气。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全虫9克、蜈蚣2条、僵蚕9克、细辛3克、桂技9克、白附子6克、川芎9克、当归9克、白芷9克、羌活9克、防风9克

、黄芪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葱白3节为引,每日晚饭后煎服1剂。

服药前葱白生吃,可加面部穴位透刺拔罐疗法。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128例,其中左侧76例,右侧52例。总有效率为98.7%,服药3至20剂。


[处方来源]河南睢县中医院聂汉云(胡国庆)


3.[处方名称]加味麻附细辛汤


[功能主治]功能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麻黄10克、附片10克、细辛6克,  苡仁20克、白术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生赭石15克、甘草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风胜者加防风10克,僵蚕10克;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10克、羌活6克;湿胜者加苍术15克、防己12克;病

程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


[疗程疗效]治疗132例,痊愈118例,占89.4%;好转11例,占8.3%;无效3例,占2.3%。


[处方来源]四川渠县临巴区卫生院余立中(胡国庆


4.[处方名称]面瘫散


[功能主治]功能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益气养血。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白附子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钩藤10克、浙贝母10克、防风10克、全蝎6克、羌活6克、蝉蜕6克、甘草6克

、地龙6克、僵蚕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辨证加减]虚证宜加益气之品;实证可加疏风祛湿之药,并可配合针刺治疗。


[疗程疗效]治疗30例,病程在2年以上者3例,3个月以内者27例。痊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服药时间最长2个月,最短

10天。


[处方来源]四川泸定德成医院范述方(胡国庆)


5.[处方名称]蒲氏番蜜膏


[功能主治]功能通经消肿止痛。主治面神经麻痹。


[处方组成]番木鳖500克,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粉,白蜜调为

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向左边歪斜涂在边,向右边歪斜涂左边)。厚约0.2厘米(口眼都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

处3-5日发生奇痒,6-8日出现丘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之兆,即可停药,慎勿受风寒。取膏2日后再净面,黑垢处

每日擦鲜人乳3次,3至7日肤色复原。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224例,痊愈199例,占88.85%;好转18例,占8.04%;无效7例,占3.12%.总有效率为96.88%。


[处方来源]诸成炎。


[处方备注]番木鳖又名马钱子,苦寒有毒,具有散血热、消肿、止痛功效。药理研究证明是有松弛肌肉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