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能肯定病因,不伴有明显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本病的特殊表现是起病急骤,不少患者临睡时毫无 异常,但晨起盥洗时忽觉不能喝水与含漱,或者自己并无异常感觉,系为他人所察觉。面瘫的典型表现是患侧口角下垂,健 测向上歪斜,上下眼睑不能闭合,发生饮水漏水、不能鼓腮吹气等功能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也可能由于某种病毒感染,使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也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 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水肿;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孔内的骨膜炎引起面神经肿胀、受压 、血循环障碍而致病。此外,也有人认为与遗传及血管压迫等因素有关。 本病具有突然发作的病史与典型的周围性面瘫症状,诊断开不困难。根据味觉、听觉及泪液检查结果,还可以明确面神经损 害部位。如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不能鼓气,则病变可能发生在茎乳以下;如伴有听力改变、味觉改变和泪 腺分泌减少,则病变可以发生在面神经管。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可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主要是控制炎症水肿,采用激素、阿斯匹林、红外 线照射等;慢性期主要是使神经传导恢复和加强肌肉收缩,采用维生素B1、B12、菸酸、地巴唑等;后遗症期指2年后仍不能 恢复者,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学称本病为“口僻”,俗称“吊线风”。《医学纲目·口眼歪斜》云:“凡半身不遂者必口眼歪斜,亦有无半身不遂而 歪斜者。”本病的产生主要由于正气亏损,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经气流注失常,气血痹阻,经筋失于 濡养,纵横不收而致。风邪入侵尚有寒热之分。《诸病源候论》云:“偏风口 歪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 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故会口歪僻也。”辨证时需区分表虚与表实,治疗当以祛风通 络,养血和营为主。除中药内服及外敷,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亦经常应用。
,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日3次,每次1至2丸。 重症及久病患者,在瘫侧面部找出具有麻、胀、痛感比应点,用单手拇指先按后揉,使其发热,并练习瘫痪面肌随意运动, 每日5至6次,每次10至15分钟。
例。治愈率为50%,有效率为93.3%。有效病例中,一般在服药5至7天见效。痊愈疗程最短9天,最长108天,平均36天。
之急性患者疗效较好,但对病程长、久病不愈、以虚证为主者疗效较差
、黄芪15克、丹参15克、甘草6克、葱白3节为引,每日晚饭后煎服1剂。 服药前葱白生吃,可加面部穴位透刺拔罐疗法。
。
程久者可选用全蝎、牡蛎、白芍、石决明、木贼、地龙、乌梢蛇等。
、地龙6克、僵蚕6克、天麻12克、蜈蚣5条。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开水冲服。
10天。
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 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向左边歪斜涂在边,向右边歪斜涂左边)。厚约0.2厘米(口眼都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 处3-5日发生奇痒,6-8日出现丘疹,9-14日若疼痛剧烈,则为向愈之兆,即可停药,慎勿受风寒。取膏2日后再净面,黑垢处 每日擦鲜人乳3次,3至7日肤色复原。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5..面肌痉挛及面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