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一把“曼生壶”,有人说:目前在市场上“曼生壶”价值人民币300万元以上,而且是有价无货。我家有货却无价,而且还高兴不起来。人说家有佳宝也是一喜,为什么家有紫砂壶中的顶级宝壶却高兴不起来呢?原来这是把假的“曼生壶”。 家中这把“曼生壶”有模有样,是一把大扁茶壶,高7.6厘米、长18.6厘米、宽12.6厘米,壶盖、壶口、壶底口的直径均为8厘米,壶底有一方形的阳文印款“阿曼陀馆”、在壶把底有一小方形的印章,阳刻“彭年”两字,在壶的上腹左右相对各是一棵带枝叶和花朵的图案,在壶的下腹的两边。一侧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另一侧是“一片冰心在玉壶—曼生”的阴刻文字。这把壶是书、画、印款一应俱全,真正具备了“曼生壶”的主要特征。 这把“曼生壶”线条流畅、古朴典雅、浑成一体,是精品中的假品,假品中的精品。壶嘴与壶身自然连接,有一个稍稍弯点的壶嘴,嘴根处是一个圆形的独眼,茶水倒出来汩汩的通畅,而现在的紫砂壶壶嘴根处均是一个个小眼,如被茶叶堵塞了,茶水就倒不出来了。壶身上布满了一颗颗白砂粒,好像是壶体相嵌着一颗颗白芝麻,密密麻麻,但又光滑润手,尤其是经常扶摸的壶盖处、壶把处光滑油亮、似玉质般的质感和色彩。 为什么说这是具有曼生壶特征的壶呢?因曼生即是陈曼生,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曾做过溧阳的父母官、与宜兴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合作,创造了紫砂壶历史中的辉煌,——曼生壶,这把既有陈曼生的篆书阳文方印款“曼生陀馆”和刻的字、画、又有杨彭年的“彭年”印款。与真品曼生壶又有差别,在壶底下的印款上,真品是“阿曼陀室”,而这把是“阿曼陀馆”。唉!制假者呀,你们为什么不一假到底呢,明明是“陀室”、偏偏弄个“陀馆”露个破绽,不是出洋相吗? 有人要问了,你这“曼生壶”又是来自何处呢?当年听祖母讲,这是爷爷在民国时期用3块银洋钱买的,放在家里稀罕稀罕的,当时长辈们也用此壶品品茶、消消闲。 文革后期,我的一个叔叔要结婚了,手里没有钱就想到此茶壶也有了年头,不知是否可卖几个钱?就用塑料丝编织的腰鼓包装了到南大街处的文物商店去估价,营业员看了以后说:这是膺品不值钱,但是如果你愿意捐献的话,可以放在市博物馆做做样品,可给你发一个捐献证,今后如想看看自己的物品,可以免费参观。 叔叔结婚的钱没有筹集到,气鼓鼓的回家来,诉说了一肚子的怪话,全家都知道是个假冒货,再也没有人关心这只“曼生壶”的命运了。 老宅拆迁搬家了,这只“曼生壶”在墙壁角落里显得很土、很旧、很脏,无人理会,孤苦怜仃的丢弃在一边,我想他也跟随了长辈多年,也算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物,带着祖辈的痕迹和印记,便悄悄地用旧报纸包裹了带了回来。 这只“曼生壶”跟随了父辈们多年,老房子也拆了20多年了,比我的年纪大,也是“长辈”了,我得好生侍候着他,只当是先辈给我留下的“信物”或是艺术品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