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恋爱的科学之(五)──心目中的恋人

 初心阅读室 2013-03-05
  ◆恋人在哪里?◆
   
   恋爱,对象是必不可少的。对男的来说,自己的恋人到底在哪里?她又是谁呢?对此,日本资生堂于1983年作了一次书面调查,调查对象是四年制大学和专科学校的女学生,共172人。结果是83%的女生说有恋人。凡是有大学生活体验的人都知道,在大学里,通常是男生占多数,所以这个数字意味相当多男大学生找不到对象,而且就是找到恋人但维持下去的可能性很小。那么,这些正在恋爱的姑娘的对象是在哪里认识的呢?从调查来看,在俱乐部、研究团体、中学时代的同学、联谊会以及半工半读中结识的占七成。按这个感觉来推测,女学生早在进入大学以前已找到恋人了。
   
   其次,女大学生们被恋人吸引的地方,首先是漫柔,其次是气度、整洁感、工作能力、健康等。但是,至今最令人费解的是,什么样的男性具有魅力呢?更确切地说,对女性而言是什么样的男性,或者对男性而言是什么样的女性有魅力呢?
   
   各类男性均受欢迎据东京都立大学关于有魅力的异性形像的调查,内容分为能体贴人,文雅,温柔,诚实,生气勃勃,态度明朗,整洁,健康,智能,气度,作风正派,进取性,漂亮潇洒,精力充沛以及豁达大方等。通过提问,对“有魅力的异性形像“与“从异性来看有魅力的同性是什么样的人“作了比较,结果是异性实际的回答比率与同性推测的比率有差距。例如男性自认精力充沛有魅力,而女性的回答却是不以为然。再者,女性对同性的魅力,除了作风问题上估计很低,认为男性不太会计较外,几乎在哪个项目的推测值均比男性真正期望的值更高。这表明女性过高地估计了男性对自己的要求,值得反思。
   
   从调查结果来看,女性对男性的魅力各有所好,所以各种类型的男性都受到欢迎。
   
   顺便指出,女性的化妆似乎多半不是为了男性。据一项“化妆有无所产生的意识“的调查表明,一旦化妆可起缓解紧张心情、对人积极、举止优美等作用。所以,化妆与其说对异性有关系,不如说是女性在社会中表现自己工作能力的一种手段。
   
   ◆外表的吸引力◆
   
   以上是从性格特征勾划了吸引异性魅力之处。但是,对于青年男女而言,与其说按性格选择对象,不如说更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在公共场所,不论是小伙子还是少女,偶而遇上了漂亮的姑娘或英俊的小伙子,犹如猎手发现了猎物似的,情不自禁地把视线盯住不放。据调查,男性感到女性身体有魅力的部位是漂亮的容颜,高耸的前胸,健美的大腿,秀美的头发和丰满的臀部;而女性感到男性有魅力的部位是英俊的容颜,细高的个儿和臀部。有趣的是,历来男性认为魁伟的前胸和宽阔的肩膀对女性有魅力,实则不然,女性对男性的臀部和纤细的身材比男性自己想像的更富有魅力。
   
   通常,俊美的容貌和妩媚的身段给不相识的陌生人留下了第一个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们吸引心理的原发性或本能性的因素。由于初次印象“先入为主“,往往又可在人们思想活动中产生一种“占位优势“,由此萌发出爱情的火焰,这就是“一见钟情“。姑且不谈“一见钟情“的选偶方式是否会给今后带来美满的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从新婚伴侣的调查获知,由于外表而获得初次好感,使双方萌发产生吸引心理的相关系数竟可高达0.89。可见,初次印象在恋爱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的确,对别人的外表越有好感,就越容易被其吸引过去,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指这种心理状态。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奥尔斯达曾作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首先用计算机判别参加实验的男女的性格,并排出最有可能结成的一对。接着举办舞会,让受试者参加,在此之前他(她)们是彼此互不相识的。在舞会上参加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舞伴,分成两人一对。显然,这与计算机按性格排定的方案不大一致,这表明按性格选择对象的说法是错误的。原先组织者也曾悄悄地将参加者的容貌按美貌、平常、丑分成三类,并且按美女与丑男,丑女与平常男子等种组合随意地配成对,那么结果如何呢?
   
   舞会结束之后,发给每人一张调查表,填写今后打算与哪个对象再约会等项目,结果回答想约会的对象大多是美貌的,而与表格中要调查的性格、智能、交际能力等完全无关。其次,在男性与女性哪一方重视美貌上,几乎所有的男性回答重视女性的美貌。但是,实际上在回答想约会与对象美貌之间的关系,女性比男性更明确地选择美貌的对象,即尽管女性口头上不明说,但仍然喜欢美男子。
   
   再者,在某大学还曾作了这样一实验。让男大学生中一半与貌美的女性见面,剩下的一半与相貌平常的女性见面,结果是男性对自己评价有好感的美人抱有极大好感,而对自己评价无好感的美人却反过来比作出同样评价的平常女性更不抱有好感。但是,当问及下次还想约谁见面时,却是不想约会有好感评价的平常女性,宁可约会无好感评价的美人,可见男性的心理错综复杂,难以捉摸。
   
   ◆选偶的般配原则◆
   
   需要指出,上述实验只是单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想约貌美的异性约会。但是,这里不排斥被对方拒绝的可能性,因此还难以体现起初情况。对此,明尼苏达大学的巴复特稍为改变条件进行实验。让受试者看一系列异性的照片,回答想与哪个对象约会的实验。但是,这种情形要考虑到有被对方拒绝的可能性。结果谁也不选择最漂亮的对象,而是恰如其分地选择与自己般配的对象。表中列出了选择心目中恋人的标准。
   
   在日本,山本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实验是以10个女性的照片为材料,探寻想邀请谁约会。当然,实验中也列入了有被对方拒绝可能性的条件。结果是男性对接受邀请可能性大的对象表示好感,而且认为热情的女性、漂亮的女性或活跃的女性有接受自己邀请的可能性。
   
   其次,对方是否接受邀请是由自己对自己评价的结果为标准,即自我评价高的人当然选择美人。而且在自我评价中,日本人不太看重自己的容貌,重视自己的坚定生活方式和头脑的好坏。例如女性在自我评价中好象首先重视的是与人有很好的交际能力,其次是容貌。根据这些结果,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因为有被拒绝约会的可能性的情形存在,所以几乎是选择般配的对象。即选择恋人时,与评价有才能的偶像的眼光不同,而是正视现实。但是,这也不是说无一例外。在日本,即使知道对方拒绝,还依然留恋着奢望的对象的情形,这称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类型。据说女性有一成左右。对男性没有作过调查,但是在生活中总是可以发现这样的人。女性失恋大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是男性的情形,常常是脚踩几只船,采取转换目标的方式,尽管没有任何的优点,却总觉得自己是受欢迎的类型。与之相比,美国的青年男女都严格地评价自己的容貌与能力,选择与已般配的对象。
   
   需要指出,男性所看到的美女与女性所看到的美女多少有些差别。据山本的实验数据表明,女性判断美女集中在一个人,而男性认为容颜、体态各具特色的人均有魅力。反之,即使哪个男性都认为她没有魅力时,也有女性判断为美女的情形。一般的,判断美女大体上凭经验,例如女性介绍某姑娘时说:“这个姑娘很可爱“,常常多半是不知道哪些地方可爱。山本认为这种差异或许是因为女性看女性的表演与男性所作出的看法不同的缘故。
   
   ◆萌生爱情的客观因素◆
   
   众所周知,想要找到自己的恋人,首先要有一个接触女性机会多的客观环境。例如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学四年间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女性,为此十分苦恼。但是毕业后进入女性占八成的美术学校,不久就有了恋人。这说明发现恋人机会多的环境十分必要。其次,增进友谊与接触次数是分不开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第一次接触到没见过的东西时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随着接触次数增加渐渐地就感到亲切。实际上,从大学生看各种容貌的照片选对象的实验中就发现,看的次数越多就越具有亲切感。
   
   那么,对什么样的对象持有好感呢?对此,纽卡姆曾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刚升入大学互不相识的17名学生住在一个宿舍,连续跟踪15个星期,观察他们是如何结交朋友的。一开始时是住得靠近的同学之间结成朋友,随后渐渐地与举止相似的同学结成好朋友。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他们的心目中这种相似性胜过了经心理测试具有性格相似的同学。由此使人联想起,这与单相思的人发现有与自己类似情况的人,就非常高兴一样。事实上,他们除了这一点外,也许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就是青年人的心理特征。
   
   纽卡姆的实验使我们对友情的建立有所了解,但是,从友谊突变到爱情,在此瞬间到底是什么起作用呢?目前,大多数的学者将此归结于心理上的“错误归属“引起的。达顿和阿龙曾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选择在靠近银行酒吧附近的两座桥作为舞台。一座是架在峭立的河崖上的吊桥,另一个是架在离涓涓小河上大约一米的安全石桥。让一位有魅力的女性先后站在这两座桥上,通过过桥的青年人的反应来了解其瞬间流露出来的感情。调查是这样的,如果过桥人有好感并想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就请在这里打电话,并告诉自己的电话号码。
   
   结果是在吊桥上接受调查的男性打电话占压倒的多数。何以在吊桥上会萌生好感呢?这还得从心理学谈起。我们知道,人在恋爱时心头怦怦直跳,脸上泛起红晕。当然,这种心跳不只是感到女性有魅力时产生,在惊卟或受惊后也可以引起同样的生理变化。有意思的是,因其他原因处在心跳的状态时,碰巧眼前站着一位有魅力的女性,那人就真以为心跳是爱上了眼前的异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