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之涣诗曰: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李白诗曰: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相传,自从汉代人们送别亲朋好友就爱折柳枝相赠。这一习俗在《三辅黄图·桥》记载的更为详实:“灞桥在长安(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相赠别。”灞桥地处古长安以东十多公里处,人称霸陵。因此,太白在《忆秦娥》中就有“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句。民谚也说:“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此后,这折柳赠别或送别就成为一种约定俗称的礼节,也成为送别、赠别的代名词了。有关这方面的诗文,在古诗里俯拾皆是:权德舆在《送陆太祝》中诗曰:“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杨巨源在《和练秀才杨柳》中诗曰:“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罗隐在《柳》中诗曰: 灞岸晴来送别频, 相依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空, 争解垂丝伴路人。 刘禹锡的《送别》诗更有神来之笔: 城外春风吹酒旗, 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诗中这'垂杨’、和杨巨源诗中的'杨柳’,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隋炀帝有关。传说,隋炀帝也爱柳树,他游江南时,见沿河无树,就下诏让百姓遍栽柳树,谁种活一棵就赏绢一匹。果然若干年后,黄淮两岸绿荫成行,隋炀帝大为高兴,便赐垂柳姓杨,这就是人们称柳树为“杨柳”垂柳亦称“垂杨”的来源。 刘禹锡说,'唯有垂杨管离别’,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朝有一个学者褚人获在《坚瓠广集》中解释说:“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似人之去乡,如木离土,望其随之皆安,一如柳枝随地可活,为之祝福尔。”原来古人认为折柳赠别的因由是,柳易成活,祝愿离人也像柳树那样,善于适应坏境。柳丝垂挂,枝条细柔,有偕意:“留思”。“柳”和“留”二字音近,也表示挽留、留恋,寄托对亲朋好友的深情厚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