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北人不都是土掉渣

 老苞米的书屋 2013-03-07

 
                                                                                                          
 
                                                                                                       
 
                                                                                                        
   



                                                                                                          (2007-04-17 09:01:00)



近几年,由于东北喜剧小品的走红,给没去过东北的人造成一种印象——东北人土得掉渣。东北喜剧小品的题材(包括有的影视作品),大部分是反映农村人生活的,作者、演员大多也是农民出身,尤其是这些演员的装扮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的装束,男演员大都是一件皱皱巴巴的四兜制服,头戴一顶帽盔塌了的旧式制帽;女演员穿的都是老式的对襟花袄,脖子上系着绿色的方围巾。实际上,现在的东北农民早就没有了这样的装扮,他们的打扮已经与城市人很接近了。从穿着打扮上,东北的农村人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农村人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我想,这些东北喜剧小品的演员可能在本意上并没有丑化自己老乡的意思,但是总以这样的装束表演,给不了解东北的人造成了一种东北人很土的错觉。

还说那个雪村。当他在电视上演唱《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时,他的打扮让我感到诧异——鸭舌帽,四兜制服,胳膊下还夹着一个黑色人造革皮包。他的这种装扮完全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上班族的打扮,我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掏腾出这些古董的。莫说是现在的东北城里人,就是农村,你也很难找到有这样装扮的人。

东北给人造成落后的感觉,除了这些关于东北人的戏剧表演,还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位于全国的最北边;气候比较寒冷,一年有一少半是冬季;名胜古迹的资源较匮乏,在这方面,辽宁还稍好一些,毕竟还有沈阳故宫。由于这几点原因的存在,东北以外省份的人到东北来的较少,一辈子没来过东北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从主观上看,就是对外宣传的力度肯定不够,这使很多人都不了解东北。有一年,长春举办中国电影节,有关部门去香港做推广宣传,竟然有的香港人问了一句很经典的话:“长春在辽宁的什么地方?”这件事通过媒体的传播曾经流传很广。这件事触动了当时的长春地方长官,知耻而后勇,此后就接二连三地搞“会展”,一年办好几个展览,除了电影节之外,还有“汽博会”、“农博会”、“民间工艺博览会”等。希望通过这些“会展”扩大长春的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且不说这些展会在经济上有多大的收益,起码是让许多人知道了东北还有个长春。

其实,长春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名气并不小,早在日本侵略东北时,就把伪都定在长春,并将长春更名为“新京”。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解放军)经过为期半年的围困,和平解放长春。后来,长影据此历史事件,拍摄了一部反映解放长春的故事片《兵临城下》。新中国成立后,长春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电影厂,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

在“一五”计划期间,大批来自全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东北安家,支援东北的建设。因此说,东北历来就是个移民城市,一点儿也不为过。长春的几家大型企业,都有许多来自外地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以上海人居多,其中很多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现在已经成了真正的东北人。这些外来人口,给长春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各地的文明。

在本文的开头,我贴上几张颜色泛黄的老照片。

    大家都来猜一猜,这几张照片上的女人是哪儿的?她们是什么年代的人?

    从她们的服饰和发式上看,你们可能会猜她们是旧上海十里洋场上的摩登女郎,你们也可能会猜她们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时髦女性……

    我敢说,你们谁也不会想到她们是旧时代的东北女人。

    这些照片的真实性不必怀疑,它们不是从网上搜来的,都是我从山东画报社出版的一本题为《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这本书上,亲手一幅幅扫描下来的。

    这是1948年长春解放前夕长春女青年的形象,也可以称之为时装照。六十年前的长春人(也是东北人)就已经有了如此前卫的打扮。这些女青年并非什么达官贵人家的千金,也不是流行杂志上的封面女郎,她们都是旧长春寻常百姓家的女儿。

    在1948年以前,哈尔滨、沈阳、长春,与京津沪相比,无论是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还有文化产业,丝毫不落伍。尤其是哈尔滨和大连,在城市建设方面,早已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在当时,哈尔滨就有“东方莫斯科”之美誉。据有关资料记载,1931年左右,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的城市交通设施和自来水煤气管道的铺设,已经很完备了,整个城市现代化的水平远远超过了全国同规模的城市。在东北人已经开始享用自来水和煤气、暖气时,国内大多数的城市居民还处于烧煤球做饭取暖、几十户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的落后状态。

    当年日本侵占东北,并没有搞短期行为,也没有搞“豆腐渣工程”,为了达到长久地占领东北的目的,他们强征暴敛,用无数东北劳工的血肉将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尽管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是不值得称颂的,但在客观上使东北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仅以我所居住的城市长春来说,近些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动迁,已经没有了多少旧模样,但从仅存的部分日伪时期的建筑,依然可以看得出几十年前长春的风貌。著名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现为吉林省委所在地)以及伪满的“八大部”在今天看来,其巍峨的外观依然不落伍。

    我看过许多旧东北的老照片,当时的东北人无论是衣着打扮上,还是生活方式上非但不土,而且很洋气,用现在的话说,很前卫,很时尚,很新潮。

    我说过,一道山海关横在辽宁与河北交界的地方,山海关以东就是东北。在许多人的心里还有一道无形的“山海关”。就是有这道“关”横在心中,使许多人“关里”人对东北以及东北人缺乏足够的了解与沟通,以至于一再被误读,一再被妖魔化。三个省的人被称为东北人,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三个省的人同时被误读,同样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现象。

    了解东北人,仅凭喜剧小品和电视剧是够的,希望认为东北人土掉渣的朋友,有机会来东北走一走,看看东北人究竟土不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