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学伟:供求关系是当前主要矛盾

 勿所顾忌 2013-03-07
对一个高速扩容的发展中市场来说,流通市值走势的分析研究要比大盘指数的分析研究来得更为重要。根据这种研究方法,当前阶段性调整已基本到位,但受供求关系制约,反弹空间依然有限。而且这个问题不解决,反弹后大盘仍将继续探底。在一个扩容相对平缓的市场里,股市有多大的能量(以保证金的方式存在,以日均成交额的方式体现),就能维持多高的指数。不同的只是当市场倾向买入时,资金的周转率高,日均成交额大,指数会相对高一点。当市场倾向卖出或持币观望时,资金的周转率低,日均成交额少,指数会相对低一些。但这种高与低都是阶段性的,大盘会围绕某个相对均衡点,周而复始的地上下波动。如果资金增加了一倍,那么,相应地,该均衡点也会上涨一倍左右。但是,在资金增加一倍的同时,代表供给的流通市值也增加一倍,增加的资金就会被增加的市值完全抵消,指数不仅不会上涨,还可能会下跌,因为没有多少人会喜欢玩原地踏步,毫无收益的游戏,有许多人会选择离场,使供求天平向卖方倾斜,导致均衡点的下降。因此,把握供求关系乃是把握大市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其次才是估值、公司业绩增减,再次才是宏观经济。如果倒过来,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宏观经济好于欧美,股市的表现却弱于欧美。对供求关系,我们上期讲了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静态的,资金存量和流通市值的比例;一种是动态的,预期中的资金增量和市值增量的推断。还有第三种,就是对流通市值本身的研究,这种方法最简便也最直截了当,几乎所有的技术分析方法,包括波浪、形态、目标测算等,都可直接应用到流通市值走势的分析中来。对一个高速扩容的发展中市场来说,流通市值走势的分析研究要比大盘指数的分析研究来得更为重要。因为一切市场能量首先作用于流通市值,其次才会作用于平均股价(指数)。在一个高速扩容市场里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数没有涨到位,但市值已经到位。最典型的情况是2007年,全市场几乎众口一词地预测上证指数[2324.29 -0.98%]将涨到10000万点。这种现象——在一轮行情初期或中期出现的众口一词的预测,俗称“明牌”,“明牌很准”是中外股市的经验之谈。但最终上证指数只涨到了6100点,为什么?看看流通市值就知道了,上证指数1000点时,流通市值8000多亿元,到6100点时,变成8万多亿,涨了9倍。如果指数也涨9倍,不就是10000点吗?换言之,那轮行情确有让市值涨9倍的能量,只是大量的能量被新增市值吸纳或抵消了,最后反映到指数上,就只能涨5倍了。如果我们了解流通市值走势,就会知道,过去十多年流通市值曾经两次在10倍关口遇阻。一次是1993年的1558点,流通市值等于最低点386点的10倍;一次是1997年的1510点,流通市值等于325点时的10倍。第二种是市值牛市,指数熊市。这种情况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93年2月1558点,在长达一年过时间里,指数不断创新低,流通市值却不断创新高。每一次下跌跌掉的流通市值总是很快被新增市值填满。还有一次就是2009年8月3478点以来。对比2009和2007年的几个数据,可以加深我们对供求关系,以及市值与指数关系的理解。2009年,沪深两市的成交总额为545881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17%。由于年成交额与资金总量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说2009年的市场资金也比2007年增加了约17%。但2007年上证指数收盘5261点,2009年仅为3277点。原因就在,2007年末流通市值为9.3064万亿,2009年末是15.1258万亿。2009年的流通市值是2007年的1.625倍,指数是2007年的0.623倍;反过来说,2007年的流通市值是2009年的0.615倍,指数是2009年的1.605倍。两组黄金倍率组合得天衣无缝,还有什么能比它更好地说明供求、市值、指数三者间的密切关系?第三种是指数似已调整到位,但市值没有到位。一切调整本质上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估值过高,二是需求不足。所以调整的任务从来都是双重的:既要通过股价下跌,降低估值,让股票变得更低廉,增加股票吸引力;又要通过股价下跌,降低市值,使总供给(市值)和总需要(资金)达成平衡。如果由股价下跌而减少的市值又被新增市值取代,那么,无论股价如何跌,调整只能说进行了一半——估值;另一半——平衡供求的任务没有完成。只有当市值也跟着调整,且有了较大降幅,调整任务才算真正完成。最明显的例子是1993年的1558点,这轮调整到500多点,指数已跌去三分之二,但由于市值始终没有减少,所以尽管最后2个月实际上已完全停止了新股发行上市,大盘还是连跌了2个月,使流通市值直线下降40%后,才真正见底。因此对熊市来说,判断指数将跌到哪里是重要的,但判断市值会跌到哪里才是更重要的事。当前的这轮熊市,虽然指数是从3478点开始的,但流通市值则是从去年4月的21.59万亿开始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做如下推断。1、从历史经验看,一个高点一旦确认,阶段性见底的条件是流通市值下降20%以上,这在目前已经完成。2、从一轮熊市到一轮牛市,流通市值至少需下降40%以上才会真正结束。如果这一条件依然适用,那么,流通市值将跌到12万亿左右,熊市才会真正结束,与当前约17万亿相比,任务还相当艰巨。3、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存量资金相当流通市值6%是保持供需平衡的基本前提,那么,与当前7000亿元的保证金余额相匹配的最理想的流通市值也在12万亿左右。7月中旬的周末,针对投资者要求停止新股发行的呼声,证监会相关部门做了如下表示:“目前资本市场气氛不够热烈,主要是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投资者信心受到影响,不是因为资金不足。从过往的经验看,停发新股也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这一表述引起投资者的强烈不满。我认为,这段话中有一点是事实,那就是“停发新股也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因为从今年1月以来,促使市场资金减少的主体并不是新股发行,新股发行融资只有800亿元,而再融资则为1500亿元,其中增发1400亿,配股100亿,大小非减持352亿,高管减持387亿,合计3000多亿的抽资中,新股发行仅占26%。从这一角度说,停止新股发行确实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但是,把股市环境恶劣的因素归结为国际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而非资金不足,显然是一种托词。如果管理层真是这样认为的,那就非常可怕,它说明管理市场的人本身并不懂市场。如果不是这样认为,而仅仅把它当作托词,那就更加可怕!说明把投资人当傻瓜的时代还远远没有过去。阶段性调整已基本到位,但受供求关系制约,反弹空间依然有限。而且这个问题不解决,反弹后大盘仍将继续探底。1994年5月到7月,因投资者勘破股市红尘,彻底失望,以致新股明明已停止发行,大盘依然下跌了40%的教训不能不深深汲取!金学伟(作者为我国最早的证券分析评论家之一,资深技术派专家,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