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宝光福--关于非物质遗产和生活的互动说明

 苏迷 2013-03-10

千百年来,光福镇默默伫立在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以嵌入太湖的半岛姿态,散发着太湖风情与农家生活的魅力。它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也有着“鱼米之乡”、“四季有果”的盛誉。

但其实,光福还是传统工艺之乡,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若在观赏美景之外,再寻个宝,除了会满足而归,还能更加体会到这座古镇文化生活的精致之处。

 

雅致核雕,美化生活的精神面和物质面

江南地区曾流行一种说法:“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如今,手机配上一个吊坠,车里挂上一串手链……于我们而言,居住在小桥流水的日子里,依旧可以用精致的核雕点缀一下儒雅的文化生活。

而于光福镇百姓而言,核雕是生活致富的重要元素。苏州地区是核雕的发源之地。光福素有“核雕之乡”的称号,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和佛雕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就有专事象牙雕、核雕、红木雕、玉雕的艺人。2013年1月,光福镇获得“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的称号。光福核雕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核雕产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光福人民的生活条件。每年,全国各地的许多玩家从四面八方来到光福,只为收藏这里出品的雕刻佳作。2012年全镇工艺雕刻产品产值近10亿元,占全镇GDP的30%以上。传统工艺雕刻,成为了光福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平和幸福的生活,从他们每天清晨细密的雕刻声中开始。

 

用不同的艺术, 点缀一样的古镇生活

在光福,生活艺术品并不止核雕一种。玉雕、红木雕刻和苏绣也都是是光福传统且著名的手工工艺。明人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说:“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光福,可见,苏州的玉雕已名闻全国。

玉雕,也改变了光福人的生活。

如今在光福,玉雕行业仅从业人员就多达一万人以上,工巧匠之手的作品也是获奖无数,一度引起来自国内外各大媒体以及全国玉雕收藏爱好者的高度关注。之后中国工艺文化城的建成,为玉器雕刻师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从街到城,光福的玉雕越雕越精。

居住在光福的人们,享受着湖光搭山色,绿树衬古镇的美景生活,也在通过手中高超的技艺改善着物质生活条件。近年来,光福镇亦形成了以迂里村、府巷村、邓尉村、东崦湖社区为中心的玉雕片区,以福利村、邓尉村、香雪村为中心的红木雕片区,以东崦湖社区、邓尉村、冲山村、府巷村为中心的核雕片区和以冲山村为中心的佛雕片区,而缂丝则散于全镇各村、社区。各村各地的人们,都在确定自身工艺特色的同时,以勤劳的工作来改善生活。

不同的工艺,显示出的,都是江南文化生活的精致和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