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新地区满族的由来与习俗

 公司总裁 2013-03-11

阜新地区满族的由来与习俗

 

                                 王紫晨

 

 

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东六家子镇,有几个自然屯,分别叫四大门、五大门、六大门、养息牧门,住户基本上都是满族人。他们的祖先大都住在清朝柳条边彰武台门附近的门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河发大水,门街被冲毁,住户逃散,形成这几个新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是最早迁来彰武的满族人的后代。

满族在周代称为肃慎,在东北的黑山白水之间过着渔猎生活。到了汉代,肃慎人的后裔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又称为靺鞨。到了五代十国时,称为女真。12世纪初,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举兵反辽,先后灭掉辽国和北宋,建立金国,入主中原,形成和南宋对峙的王朝。进入中原的女真人接受了汉人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族之中。但留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仍然以渔猎为生,这就是后来满族的远祖。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女真人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征战,统一了东北境内的女真各部,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东北建立后金。明天启六年(1626年),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下令改女真(诸申)为满州。第二年,改国号为清。辛亥革命后,满州简称满族。

阜新地区满族大部在彰武县。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彰武县有满族人口37761人。历史上彰武满族的来源:一是守边兵丁及住户。清代柳条边建于顺治初年,它是为保护清皇室的“龙兴重地”而设置的一条封禁线。柳条边在彰武县境南端,西南东北走向,计长91华里。彰武台边门,即设在今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养息牧门屯。柳条边的彰武台门,距今县城50华里,当时是内通盛京外通蒙古的重要边门,设满洲防御1员、笔帖式(文书)1员,领催(会计)1员,满汉八旗兵丁39名。边门兵丁职责是分班守护,关闭边门,稽查人员出入。边门外,除衙署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据当地居民口碑: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大街长约5华里,两侧皆有店铺及住户,大约有900来户,人口3000以上,皆为满族。

二是试垦官兵及移民。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尚书松筠及盛京将军和宁打算试垦养息牧牧场。清廷以“经费不敷”没有允准。但松筠等人极欲推行垦荒计划,便私自拨来锦州、宁远(今兴城)、广宁(今北镇)、义等地旗丁来此垦种。仅一年时间,就开垦了168顷。由此可知拨来的旗丁不在少数。第二年,又陆续来了一些移民。现在平安乡平安村80余户满族,其先人大都是当年试垦时来的移民。

三是总管衙门的兵丁。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廷为管理试垦地亩及征租事宜,由盛京兵部派佐领一员为养息牧总管,派防御二员为东西两界界官。设马兵24名,步兵95名,另有贴写办事,专管催征地租粮事。总管衙门设境西申金花村,即现在的平安乡平安村,彰武建县后才撤销。衙门撤销后,马步兵丁百余人大都就地为民。

四是牧场开禁后来此的垦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牧场正式开禁招垦,一时间垦民大量涌入。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满族旗民。特别是靠近柳条边的地方,落户的满族尤多。

此外,正常迁入的满族也有相当数量。

满族和汉族经长期融合,民间风俗已大体上一致,但也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的古老习俗。阜新民俗文化学者王振华认为,满族节日习俗主要有:

贴色纸挂彩旗。满族分为八旗。过去,满族人家过年时,家家户户的门口上都贴上一定颜色的纸和挂上一定颜色的旗。贴色纸和挂旗,一般有4种颜色,即黄、红、蓝、白,贴什么颜色的纸就挂什么颜色的旗。路过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满族人家,而且还知道是属于什么旗的。

古代满族(女真人)狩猎时各出一支箭,每十人中立一个总领,总领称牛录额真(牛录,大箭的意思;额真,首领的意思)。后来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成为一级官名,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以牛录为计算单位,努尔哈赤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立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1牛录额真,5个牛录设1甲喇额真,5个甲喇设1固山额真。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特定颜色的旗帜,所以汉语译固山为“旗”。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

祭祖。过去满族人对祭祖、祭天活动非常重视,每当年节日都要祭祖和祭天。祭祖和祭天都由萨满主持。

萨满,也叫察玛,来源于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狂怒之人”, 在祭祖中充当人与神沟通的使者。察玛年令不等,老的六七十岁,年青的二三十岁,多以中青年为主。察玛的性别因氏族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氏族或全是男的;有的氏族或全是女的;有的氏族或男女各占一半。女察玛以族内媳妇为主,为的是能长期留下。察玛分大察玛和一般察玛:大察玛是从察玛中经过推选产生的,只有一名,大都有一些德高望众且有丰富经验的老察玛担任;而察玛则先有族内各支系推荐,并经大家商仪认可,数量1525名不等。察玛产生的条件:要求为人正派,在家族中有威信,具有一定文化、且头脑聪明。选好的察玛经过1020天的家族培训即可参加祭祖。祭祖中的察玛属“家察玛”(即“家祭”时的“察玛”),与跳大神的职业萨满不同,只是一种临时性义务,所以不享受任何特权,也不受人歧视,平时与其他人一样生产生活。

祭祖活动的头一天,要由年轻媳妇们用黄米制作供品牛舌饽饽和水团子。制作时不能说笑,不洁净的人不能参加。祭祖的当天要在正房的西墙上放上祖宗板,下面贴上黄挂签,在西炕陈设香案,摆上供品。由族长带领全族男性老幼跪拜,长辈在前,晚辈在后,叩响头三下。然后将神幔内的观音和关帝画像请出,安置在门外正墙西面的神龛里。随即抬进祭祀用的黑色公猪杀掉,收拾干净,分成8块,煮一会儿捞出,然后合并复原,置于木盒内放在西炕上祭祖。这时察玛上场,头戴神帽,穿上神衣,系上腰铃,手持单鼓,家族成员分坐在南北大炕上,族长站在西炕旁。察玛绕场三周,且击鼓且绕行,一进一退,边绕边舞边唱着歌颂祖先功德、向祖先祈福的颂歌。持续约4个小时,撤下供肉,煮熟后分给族中老小吃。晚上,祭祖活动仍继续,程序同上,但要把灯火灭掉并遮上门窗,直到全族的人叩完头后,才能张灯,这叫做避灯祭。

避灯祭是专门祭祀万历妈妈(也叫佛托妈妈)的。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得知东北出了个真龙天子,就下令让辽东总兵李成梁缉拿。李总兵帐下的马童小罕子脚上长了7个红痦子,被认为是真龙天子,于是准备缉拿归案。李总兵的爱妾喜兰见小罕子聪明非凡,一心想搭救他,半夜把小罕子放走。李总兵知道后,就把喜兰脱光衣服,活活打死。小罕子即努尔哈赤,后来得了天下,年年祭供喜兰,因此事发生在万历年间,所以尊称喜兰“万历妈妈”。因她死时赤身裸体,所以祭时要熄灭灯火,她才能来享用。撤供后,全家族分吃供肉,不摆桌,不许外人吃,不许出门吃,吃不完倒掉。满族的祭祖仪式,一般要进行3个昼夜,以表示对祖先的虔诚。此外,满族人在除夕夜里,要给故去的亲人和祖先烧纸,把纸装在纸糊的钱褡子里,写上祖先的姓名,到坟地或十字路口烧。

祭天。祭天一般在祭祖第三天早晨太阳出升前开始,祭天的主要仪式有祭索罗杆子、吃小肉饭、烤猪皮等。索罗杆子也称“神杆”、“通天柱”,大多立在祭祖人家的院子南侧,是祭祖开始前立好的,用长约3米胳膊粗细的木杆做成,顶部带尖,靠顶部做一个能存放祭祀食品的方形木斗(古称“锡斗”,有大碗口粗),旁边还挂一个谷草把,也有的氏族只在木杆顶部扎一个谷草把代替。祭祀开始前,先要“领牲”(即杀猪)设祭,祭天的猪与其它猪的杀法不同,采用剥皮处理(因为还有烤猪皮仪式)。杀猪时,要提前卸下索罗杆子,先用猪血将其顶部染成红色,并用猪喉骨套在上面,还要将猪的各个部位(包括猪尾巴、猪拱嘴、猪脊、猪蹄子、猪肚子、猪耳朵、猪鞭等各一点)捣碎放在锡斗(或草把)里供喜鹊、乌鸦受用(称为“神享”),接着开始立索罗杆子,并将剥皮后的全猪供在索罗杆子旁。祭祀开始,先由大察玛诵祭词,然后族人跪地叩拜3次,约十来分钟结束。听说索罗杆子上的祭品如果在3天内吃完,象征大吉大利。祭索罗杆子,主要有感谢乌鸦之意,相传,当年努尔哈赤遭明朝广宁总兵李成梁追杀,曾藏在今天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一个落满乌鸦的树林里才得以逃生,所以满族人一直将乌鸦作为神来祭祀,平时不准捕杀乌鸦,在刺绣品上也不准出现乌鸦的图案。清朝建国后,在这里建了一座庙来纪念。因乌鸦浑身黑色,才称为黑帝庙。而喜鹊则是满族人信仰的图腾,据史料记载:满族人的始祖布库里雍顺,是仙女吃了喜鹊叨的仙果而生下的,因而把喜鹊视为神鸟。

吃小肉饭和烤猪皮在祭索罗杆子之后进行,主要是为了模仿祖先的生活。小肉饭是“领猪”时开始做的,原料是小米和祭天的猪肉,用临时支在院子里的一口大铁锅熬成。食用时,人们不能随便更换位置(室内的人不能来到室外,室外的人也不能进入室内),并且要选择树枝作为筷子,一般每人吃一碗。烤猪皮,以前是人们用来食用的,现在主要作为一种仪式,由4位男士完成。烤时,他们每人手持一根刚砍来的带钩的木棍,穿在猪皮的四端并绷起来,然后围着火堆来回转,过一会儿上下翻动一下,烤到发焦时为止。祭天要持续一上午结束。

祭神树。在满族人居住的村屯里,都有一棵大榆树被称为神树。年节要祭神树,先将一只雄鸭拿到神树前宰杀,然后烹饪装到盘里,连举3次,表示对树的祭祀。相传努尔哈赤在逃难时,曾跑到3棵大榆树下,对榆树说:“你要能影住我的身体不被追兵发现,将来我得天下之后,封你为神树,让我的子孙后代永远纪念你。”他刚说完,大树立即散发出一团团雾气,遮住了太祖。清太祖得天下后,下诏,凡满族人居住的村屯,都要选一棵大榆树奉为神树,年年祭祀,永志不忘。

跳传统的萨满舞。跳萨满舞是祭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本贯穿于各项祭祀仪式之中。祭祖中的萨满舞是从金代的萨满祭祀中演变过来的,现在的萨满舞基本保持了清代的传统,舞者察玛。跳萨满舞的地点设在家族宗祠西屋里,屋内西侧(满族以西为大)的祖宗龛下提前请来了各位祖先神(朝祭时请的),并摆上了供品,伴奏的鼓乐队也到位,他们站在屋内的东北角上。跳萨满舞的察玛共有十五六名,男女各占一半,以中青年为主。跳萨满舞前,他门要穿上萨满服并系上腰铃,拿上手鼓,基本每人一件。现在男察玛穿长袍,女察玛穿旗袍。腰铃和手鼓有世代祖传的也有新做的,各有四五件,察玛们要轮流使用。伴随台鼓、轰隆、插器等伴器的响起,察玛们轮翻出场,每组出场时,先站在祖先神前边打手鼓边唱神歌,约三五分钟后,随着台鼓、轰隆、插器的伴奏开始甩腰铃,敲手鼓,用小碎步前进与后退,翩翩起舞。顿时,房间内响起一片“咚咚咚、哗哗哗”的隆鸣声,这声音似战鼓,如雷鸣,庄严、隆重、热烈,和萨满舞、祖先神结合在一起,仿佛使人们重新触摸到祖先的生活,并对祖先充满崇敬之情。跳萨满舞要持续到深夜后结束。

吃火锅和年糕。满族在古代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居住地处于东北严寒地带,因而饮食习俗很有特色,过年一定要吃火锅。满族吃火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时女真人狩猎野餐,是用篝火烧陶罐煮食吃,由于北方风大天寒,需要边烧边吃,这实际上是火锅的雏形。后来随着金属炊具的应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火锅。

满族人喜欢吃黏食,这是因为黏食同蒙古族的炒米一样抗饥饿。不论是出兵打仗还是进山打猎,便于携带。满洲饽饽是个总称,其主要有:切糕,又称年糕,过年时必吃的。主要原料是黄米面和红小豆、芸豆。蒸年糕时要用新压的面粉和豆类,一层一层相间地撒在屉布上。馓子,多用黏高粱米为原料,磨成面和水拉成细条,上笼屉蒸或油煎,吃时拌卤酱,非常好吃。满族在祭祀时要供馓子。打糕用大黄米、小黄米、黏高粱米或江米为原料,上屉蒸成饭,淋出清水,放于石头上,用木槌打成面团,拌上熟黄豆面,揉成各种饼类蘸糖食用。苏叶饽饽即汉族人吃的豆包。还有驴打滚,也叫豆面卷子,做法是把黄米或江米压成面,蒸熟后拌上熟黄豆面,擀成饼卷起来切成块食用。老年和儿童特别喜欢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