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概要

 图书 馆员 2013-03-11
肿瘤的中医中药治疗概要  

传统医学治疗肿瘤的方法很多,但以中医学最具代表性。中医学是中国人民数干年来与疾病斗争,求生存的经验总结,在治疗肿瘤方面不但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有效方药,还有针灸、气功和一些独特方法,其中许多至今仍被医生广泛运用。

一、中国中医对肿瘤病机的认识与治疗法则

1.病机认识

肿瘤是一类病因复杂、可以在人体全身各系统各部位发病的严重疾病,症状变化多端,表现不一。根据其病情演变和临床表现,认为它们的发病总体上是正虚和邪实,进一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但在一个病人身上,常常会几种病机或邪气实正气虚同时存在。

    (1)瘀血阻滞:瘀血阻滞是肿瘤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历代许多医家都曾有关于瘀血与“石瘕”,“症积”,“噎膈”等肿瘤病之间联系的论述。比如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腔内肿瘤包块,可以由瘀血阻滞引起。人体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脉中周流不息地运行,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四肢百骸。如果某些原因使血液流行不畅,阻滞在经脉之中,或者溢出于经脉之外,瘀积到脏腑器官里,形成了瘀血,日久不散,就可能生成肿瘤。引起血行不畅瘀血停滞的原因主要有:

1)气滞和气虚:中医认为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都依赖气的作用。血的生成要靠气化生,血的运行要靠气推动。所以气虚和气滞都不能推动血行,血液流行不畅则瘀积在局部形成痞块。

2)血寒和血热:血脉受了寒会蜷缩拘急,血液受了寒会凝滞不畅;血热可以迫血妄行,可以使血和热搏结,都造成血行不畅,阻滞成瘀。

3)内伤和外伤:内、外伤损伤血脉,血离经脉积于体内形成瘀血。

肿瘤患青可以有多方面的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比如局部肿块坚硬,活动度差,表面凹凸不平,疼痛,痛处固定不移,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涩,可以有出血,皮厂瘀斑等等。

(2)痰湿凝聚:痰和湿是机体的病理性产物,是一些难治唳病的发病囚素。痰可以引发许多病症,中医有“百病多有痰作祟”之说。这里所说的痰,不仅仅是指平时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病咳嗽咳出的痰,而是内生的、广义的痰。痰湿凝聚也是肿瘤的成因之—。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莆多是痰。”就是说体内有肿块的疾病可以由痰引起,像“痰核”、“瘰疠”、“瘿瘤”等等。这些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瘤、甲状腺肿瘤、某些皮下肿瘤等。

痰湿的生成,主要与睥、肺、肾二脏的功能失调有关系。脾主运化,就是把食入的饮食物消化,转化成人体代谢有用的气、血、津液等物质。如果脾气虚弱,不能把食物转化成津液,凝聚起来变成了病理产物痰和湿,停留在局部,或者蕴结成湿毒,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主湿”的说法。肺有通调水液的作用。津液要依靠肺气的推动,才能布散到全身,下输到膀胱。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和输布,形成的痰,又往往最先侵犯肺部,所以又有“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肾主水液,有蒸腾气化水液,平衡人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肾虚蒸化无力也可以生湿生痰。另外,肾阴不足时,阴虚火旺生成内热。热灼津液也会炼成痰。痰湿生成后,流注到全身可以产生备种各样的病症。停留在局部,聚积成不容易消退的块,就形成了肿瘤。

一些肿瘤患者可以出现痰湿凝聚的证候,如胸闷身体困重,呕吐痰涎,咳嗽痰多,肿块经久不消,舌苔滑腻,脉濡等等。

(3)热毒内蕴:中医认为热毒内蕴也是肿瘤的病机之一。临床上可以看到不少肿瘤病人有热郁火毒的证候,主要发生在伴发肿瘤周围炎症,或伴发全身感染时。晚期肿瘤病人由于肿瘤组织坏死,其组织分解产物被机体吸收,也可以见到热郁火毒的证候。

热可以分为外热与内热。外热是感受了自然界的热邪,也就是感染丁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内热由许多原因造成,可以因为脏腑功能失调,阴虚生火;饮食不节制,饮酒过多,嗜食肥、甘食物而化热生火;或者情志抑郁,郁而化火,总之是一系列的机体平衡失调。无论夕卜热内热,如果不能及时清除,热久留体内,血遇热形成瘀血,津液遇热炼成痰。热再与瘀、痰等相挟,就内蕴结毒形成热毒。热毒壅阻于经络脏腑,肿瘤就生成了。

肿瘤的热毒内蕴证候如鼻咽癌出血坏死秽臭,乳腺癌肿痛流脓,肺癌咳嗽痰黄,和一些肿瘤病人病灶局部包块肿物增大,全身见发热、口干口苦,甚至高热持续不退等。

(4)正气亏虚:恶性肿瘤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多数肿瘤病人,特别是晚期癖肿病人,都存在程度不一的正气亏虚表现。正气虚弱时,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为肿瘤的生成提供了条件。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患了肿瘤以后,由于肿瘤细胞无控制地大量繁殖,机体消耗很大。使用抗肿瘤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大多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有较大的损伤。这些都加重了正气亏虚的程度,往往造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病程的某些阶段,正气亏虚甚至成为主要矛盾。

正气虚弱,最常见的是脾和肾两脏的亏虚。肾为先天之本,即是人的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脾为后天之本,是指后天通过饮食、调养等对体质的影响。所以正气虚弱,可以先在脾、肾功能失调上表现出来,或脾气失健,或肾气不足等。如果此时失去调治,或病久以后,进一步损伤各脏的气血、阴阳和津液,甚至伤及阴精、元气等人体的基本物质,到晚期至虚之候出现时,病就难治了。所以在治疗肿瘤病的任何阶段,始终要抓住正气亏虚这一个病机,采取适当适时的扶正疗法,是掌握治疗主动权的关键。

正气亏虚的主要临床表现,参见下文“扶正培本法”。

2.中医治疗肿瘤的原则

治疗原则是中医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总则。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观察病情,再在运用中医理论体系辨证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立法、处方、用药的治之大则。

(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病灶发生在人体的某个部位,所以人们往往偏重于对肿瘤的局部治疗。但是,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组织、脏腑、器官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功能上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病理上则相互影响。人体每一种组织,每一个器官都是机体不可分割的部分,与整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局部的病变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的病理变化在局部的表现,所以肿瘤虽发生在局部,但它的形成、发展与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失调息息相关。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的一切变化,如气温有冷有热,气候有燥有湿,地域有高有低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改变。现代医学肿瘤流行病学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

掌握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精髓。肿瘤的治疗也应掌握这一原则。如上所述,肿瘤的发生,是机体在某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某个环节的平衡失调,导致了全身的病理生理变化,实际上他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所以在治疗时,不仅仅要注重局部肿瘤灶的控制和消灭,还应该时刻注意患者全身阴阳气血的盛衰,脏腑经络的虚实,邪正双方的强弱、精神情绪的好坏,饮食起居的乖适,来辨证、遣方、用药,调整阴阳之间、气血之间、脏腑之间、虚实之间的平衡,达到正气胜过邪气,机体抵抗肿瘤的治疗日的。同时,治疗时还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心理等因素,病人所处的地理、社会环境的因素和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阴阳变化、气候特点等等,运用不同的治法,比如老年人应慢治久养;妇女要注意经、带、眙、产的特殊性;北方患者常兼燥,宜用滋润药;南方病人易患湿,宜兼祛湿;冬天慎用过分寒凉的药;夏天避免过分温煎等等。

    (2)辨证与辨痛相结含的原则:中医治疗滨病的基本法则是“辨证施治”,就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对病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证候,舌苔脉象,通过审证求因,辨明所属的类型、性质。比如,根据八纲辨证的理论,辨明病证是属寒还是属热,属表还是属里,属虚还是属实,属阴还是属阳。根据脏腑辨证的理论,辨明病在哪一脏,哪一腑,根据气血津液辨证理论,辨明病证是属气分还是血分等等。辨证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疾病的基础,只有准确地辨明证型,施以相当的治法,才能收到治疗肿瘤的良好疗效。辨病,就是作出明确的现代医学的诊断,包括明确肿瘤发生的解剖部位、病理性质、恶性程度,病属早、中、晚哪一期,有无扩散,漫润扩散的范围,有无并发症等等。现代肿瘤医学的不断进步,已阐明每一种肿瘤都有其备自的发生发展规律,所以正确的诊断对于判断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从而施以正确的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定出完善的治则和治法。这个过程包括:经过正确的辨证,决定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根据辨病的结果,针对肿瘤的不同种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并发症,选择有特殊治疗效果的药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疗效。

(3)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是病邪和人体正气互相的斗争。病邪盛则病情恶化,正气强则病情好转。中医对肿瘤病的治疗,就是采取各种手段,不断扶助正气,克伐邪气,使邪正斗争形势不断朝有利于疾病痊愈好转的方向转化。

扶正就是纠正机体正气虚弱的情况,调动机体的抗病能力,病后康复能力,为祛邪打好基础。中医认为机体的虚弱包括许多方面许多类型,如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而气虚中又可以分成营气虚、卫气虚、宗气虚等。各个脏腑虚弱也有不同表现和种类,如肾虚可分成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等。所以扶正时,要先辨明属于哪一类性质、哪一个脏腑的虚。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首先要辨明病邪的性质,对于肿瘤病来说,常见的邪有热毒、血瘀、痰浊等等。其次是辨明病邪的程度是轻是重,侵犯的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在气分还是血分,以及侵犯了何脏何腑,有无几种病邪挟杂等等,再选用合适的祛邪方法。

肿瘤是邪实、正虚,虚实挟杂的疾病,在治疗中,要始终贯彻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除如上述明确邪、正双方的性质、程度、部位等以外,还要正确估计邪正斗争的形势,确定是先攻后补,还是先补后攻或者攻补兼施,是攻邪为主扶正为辅,还是扶正为主攻邪为辅。如对早期肿瘤,正气尚强,可以用先攻邪,或攻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疗方法。对晚期肿瘤则要采用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方法了。另外攻邪太猛往往会损伤正气,而扶正太过又会助长邪气,所以用药处方时要时时注意不要使正气已虚的更虚,邪气已实的更实。

(4)治病求本与急则治标相结合:中医治疗疾病,一般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就是针对疾病发生的根本病因、病机来处方用药,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标和本是相对而言的。邪正双方,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和症状,病因是本,症状是标;疾病先后,原发病是本,继发病是标等等。对于肿瘤病来说,患者的机体状况是本,肿瘤的原发灶是本,而出现的症状、并发症是标,肿瘤转移灶也是标。治病求本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来治疗,比如控制和消除肿瘤原发病变,消除内外致病因子,调整已经失调的脏腑气血功能,等等。

在肿瘤病的发展过程中,要出现各种症状和并发症,比如出血、发热、感染、脱水、胸腹腔积液、呕吐、腹泻、疼痛、咳嗽等。有的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如胃癌病人大量出血不止,肠癌病人消化道梗阻。这些症状和并发症急迫时,应该刻不容缓地对症治疗,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急则治其标”。

大多数肿瘤是本病、标症错综复杂,不可分割。本病不除,标症难去,因此在病症缓和的时候不要忘记治本,即“缓者治其本”。但是如果标症不治,常常加重本病。所以治疗时大多采用标本兼顾,标症缓和时治本佐以治标,标症急时治标为主。当急治标缓解标症以后,立即继续图治根本。

 3.中医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

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发生发展规律,主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下面几种。                                  

(1)活血化瘀法:是促进血液运行,消散瘀血积聚的治疗方法。前面已经提到,肿瘤生成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是瘀血阻滞。瘀血的形成可以有气虚、气滞、血热、血寒等原因。所以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时,又可以有理气活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活血、攻下瘀血等等。根据病人出现的证候,分析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发展程度,选用各法治疗。活血化瘀法有疏通经络、破瘀散结、止血止痛等作用,在止痛、缩小肿块、减轻出血症状等方面,效果也很好。                               

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穿山甲、地鳖虫、赤芍、王不留行、皂角刺、乳香、没药、石见穿、五灵脂、水蛭、丹皮、泽兰、落得打、益母草、牛膝等等。                               

根据现代医学实验方法对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证实许多药物有改善微循环、抗凝血、抑制癌细咆生长和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防止骨髓造血机能被化疗药物抑制等多种作用。                                  

(2)清热解毒法:是用性味寒凉的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热毒所致的实热证的方法。热毒由邪热或郁火蓄积日久而成,常常是大实、大热之症,即发病较急剧,症状较严重,变化较迅速,不及时处理,可以很快损伤正气,或伤气、或伤阴,甚者气伤及血,阴损及阳,造成严重后果。                      

热毒炽盛是某些肿瘤在某个阶段的主要病机,当出现热毒证候的时候,要及时用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另外,因为许多清热解毒药物具有清除肿瘤组织产生的毒素的作用和控制肿瘤生长发展的作用,所以临床医师给没有明显热毒表现的肿瘤病人辨证施治时,辨病枷用清热解毒抗肿瘤药物,常取得较好效果。                                  

常用的清热解毒抗肿瘤药物有:苦参、山豆根、龙葵、白英、自毛藤、七叶一枝花、石上柏、自花蛇舌草、半枝莲、凤尾草、冬凌草、半边莲、马鞭草、蛇莓、土茯苓等等。                               

根据现代医学药理实验研究,许多清热解毒药有抑制癌纲胞生长作用,有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清除和减轻肿瘤毒素引起的中毒症状等作用。                                  

(3)化痰软坚法:是用消痰通络,软坚散结和燥湿利湿的药物治疗中医辨症属于痰湿凝聚一类的肿瘤。这类药物除有化痰化湿的作用外,还有消散和软化肿块的作用。临床上除了用于病机属痰湿凝聚的肿瘤外,对一些肿瘤病人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痰湿症状,比如胸闷身体困重,呕吐痰涎,咳嗽痰多,肿块经久不消,舌苔滑腻,脉濡等,也都可用它们治疗。                                  

    常用的化痰软坚抗肿瘤药物有:半夏、天南星、皂角刺、桔梗、瓜蒌、海藻、昆布、牡蛎、山慈姑、黄药子、自芥子、路路通等。常用燥湿利湿抗肿瘤药物有:苦参、黄连、黄芩、黄柏、猪苓、茯苓、薏苡仁、木通、泽泻、泽漆、金钱草、瞿麦根等。
 
 

论治疗癌症中药毒性与药的辩证

在中医的理论之中,“毒”是一个很突出的概念。什么是毒?古人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这并未妨碍他们使用“毒”来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只好按照前人的使用情况,分析它的含义。

一、药就是毒,慎用药物

最早的时候,古人用“毒”来说明药性,《周礼·医师》说:“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文中将毒与药并称,把二者看成是紧密相连的关系。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段经文中,也是毒与药并称。联系上下文来看,东方治病用砭石,南方治病施九针,北方治病常用艾灸,中原治疗多用导引按摩。这样说来,西方治病尽管经常使用“毒药”,也是毒与药不分,二者可以相提并论。如果有区别的话,勉强可以解释为毒是猛烈的意思,“毒药”也就是药性猛烈的药物。

《素问·移精变气论》有一段讨论“毒药”起源的论述,可以为上述“毒药不分”的观点作注解。“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文中说上古的时候,治病不需要毒药(当时也没有毒药),只用自我保健锻炼、心理调整,就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来,这些措施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了,就发明了“毒药”治病的方法。在这个早期用药物治疗的阶段,由于服药经常中毒,所以“毒药”并称,也是毒与药不分。古人这样“毒药并称”,暗含着慎用药物的思想,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使用药物。

《内经》中“毒药不分”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毒药无治,短针无取。”“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刺灸砭石,毒药所主。”“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其于毒药何如?”等等,都是不加别白地把“毒”与“药”等同看待,说明了古人对于药物的慎重态度。

《论语》记载了孔夫子对于服用药物的慎重态度,他收到季康子赠送的“保健药”的时候,真诚而慎重地说:“丘未达,不敢尝。”因为那时,尽管服用某些药物,也许会有《神农本草经》所说的“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作用,但是用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会造成“服药不成反成毒”,伤害身体,有碍生命。

二、药气太盛即是毒

药有两面性,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伤人,也有可能利人、救人,就看人们是如何使用的。

勇于探索的人,代不乏人;敢于服药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实践的深入,用药的经验和理论逐渐丰富起来,绝大多数人服药之后,不仅祛除了疾病的痛苦,而且达到了健壮体魄,安定神志,愉悦精神,美颜色,益气力的美好境地。因此,“毒药并称”的局面逐渐发生了改变,“毒性”在淡化,“药性”在强化。因为人们在实践之中,掌握了规律,可以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化毒为药”、“化害为利”成了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独特贡献。

当然,中医学在奉献的过程之中,积极地吸收了大量前人、民间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人体试验”总结之后的“科研成果”。毫无疑问,这种实验风险极大,代价很高,因此也就更加可贵。很多人“密不外传”,或者“传男不传女”,或者“非其人不教,非其真勿授。”得到了这种宝贵的用药经验,就要“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素问·示从容论》说:“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这是黄帝谦虚地求教过程。

《素问·五常致大论》说:“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是岐伯慷慨地奉献自己的实践经验。

把药物划分成有毒与无毒、大毒与小毒是一种进步。《神农本草经》积极吸收这个成果,把365种药物按照这个思想进行归类,并作为一种法则,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几千年。

砒霜有毒,尽人皆知。然而,在今天医学家的手里,借鉴古人经验,已经把砒霜的有毒成分砷,用于治疗白血病,这是古为今用的一大成果,与古人“化毒为药”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在毒与药的关系里,其相互转化的关键,是对于人体的利与害。对人体有害的,就是毒;对于人体有利的,就是药。当药物的有利作用转化为有害的时候,药就变成了毒;当毒物被人们利用而有利的时候,毒就变成了药。维生素、氧气、水、盐、食品,这些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一旦过了量,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时候,也是毒。细菌、病毒、有害的重金属等等,它们也不是绝对有害的东西,一旦它们成为疫苗,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的时候,它们也就变成了药。

中医在古代发明的人痘疫苗,就是在免疫思想的指导下,哺育出来的药,是人类战胜传染病的伟大原始创新。假如没有毒可以转化为药的思想,我们就不可理解古人把病人的脓疱痂皮,接种在健康人身上的行为动机。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攻击中医不人道。

三、六淫太过则成毒

毒是一种危害人体的因素,因此凡是危害人体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毒;根据危害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毒性。

风是自然界里最为普遍的客观存在,《易经》里就用巽来代表风,代表春天,也就是代表万物的生机。张仲景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害万物的风,肯定是太过分的风;太过分的风,就是属于六淫的风。“淫”就是太过分;太过分,就是邪,就是害。《左传》中,医和所说的“天生六气,淫生六疾”,就说明了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都可以因为太过分,而变成致病的六淫。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风气是古人很早就观察到的自然力,因此对于风的研究和认识,也就形成的早,看得深刻。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受风气的伤害,无论冬天里的寒风,还是夏天里的热风,都不会伤害健康人。甲骨文里,“祸风有疾”的记载很多见,写上日期的“祸风有疾”,都在冬天。甲骨文里,把“杞侯热病”的病因,归结为风邪引起的,可见其认识甚早。

《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文中把“或伤于毒”当作致病的四大因素之一,可见毒邪的致病作用,已经引起了古人的高度重视。

颈部、腋下产生了一串一串的结节,古人称之为瘰疬。当瘰疬引起恶寒发热的时候,他们追索这种疾病的原因,就归结为毒气留结于脉而引发本病。所以《灵枢·寒热》说:“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http://zaoyz616.blog.163.com/edit/

通过脉象的判断,也可以诊察出来体内有无毒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脉“微滑,为虫毒、蛕蝎、腹热。”

对于六气太甚产生的毒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论述得最系统:“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知。”文中提出来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的概念,不仅是“五毒俱全”,而且指明了“五毒”都是从寒热燥湿转化而来。

对于六气转化而来的“五毒”的治疗方法,文中提出:“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由此不难看出,治疗“五毒”,不仅可以使用针刺,在经脉上下内外取穴治疗,而且可以用药物调治。调治的原则,是用气味比较足的药物,治疗五毒较甚的病情;而气味比较淡薄的药物,只能用来治疗五毒比较轻浅的病证。

四、毒害延伸出预防思想

既然五毒是由六淫转化而来,那么,避免毒气的伤害,也就是避免过分暴露于六气、六淫之中。《灵枢·九宫八风》说:“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这是一般的避免六淫的伤害。同样的道理,传染病的传播,也是由邪气引起来的,也需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论语》里记载“伯牛有疾”。孔夫子作为他的老师希望前去探望,又怕被他的疾病所传染,就想出来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窗户里看看。事到临头,孔夫子不仅看见了他的学生伯牛,而且还“执其手”,感慨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古人为了预防疾病,因此建立了“疫室”,进行隔离,以防传染。

《素问·刺法论》说:“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古人要“避其毒气”,自然不会主动地接近病人,不是“无知者无畏”地蛮干,而是要积极预防。“避其毒气”是一种措施,服用药物预防也是一种措施,制作疫苗更是一个伟大创新。

然而,疫病来临之际,中国没有像古罗马那样把整个城市变成一座死城:患传染病的人,要么死亡之后被人们抬出来,要么自己康复之后走出来,其他的人是不要进去的。中国的中医要进入病患之家进行治疗,中国的患者家属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也要进入“疫室”关心患者。怎么办呢?有什么措施可以预防?

《素问·刺法论》说:“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显然这种思想上的准备动作,是一种精神准备,也是与气功导引一样的一种做法。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了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一下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有了“五气护身”的思想准备,再加上一些呼吸吐纳的健身措施,一些服药预防的避毒方法,中医医生们、患者家属们,终于可以进入“疫室”了。整个的过程之中,尽管有一些措施,是那样原始,是那样有些欠妥当,但是他们都是积极应对,都属于主动探索,因此是可贵的,是值得尊敬的。由他们积累出来成果,像发明人痘疫苗那样的世界奇迹,也不足为怪。
五、治疗过程也可以简称为毒

辩证地说,既然药物就是毒物,药物的治疗过程,可以称之为“以毒攻毒”。那么,“毒”也就可以代指“治疗”。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妇人重身,毒之何如?”“重身”就是怀孕。对于孕妇,我们现在强调尽量不用药,以免药物引起对于胎儿的伤害。古人更是不把药物推荐给孕妇,《内经》把对孕妇的治疗说成是“毒之何如”,可见古人对于孕妇用药是格外小心的。

智慧的医师岐伯,并没有说孕妇绝对不能用药,而是说“有故无损,亦无殒也。”只要病情需要,就可以使用药物。精明的黄帝也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一定要刨根问底:“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不敢隐瞒不告,就把自己的经验讲出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内经》对于毒的研究是不遗余力的,也是很深入的,因此,黄帝与岐伯讨论了多次。《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中医所使用的武器,针刺可以伤人,因此要讲求针道;药物有毒性的一面,所以要深入研究、不断体验。逐渐地,人们在实践之中发现,配伍起来的复方,其中的有毒性的药物可以减缓毒性,可以避免副作用,可以增加治疗作用。也就是说,按照一定原则组合起来的“组合效应”,远远地胜过了使用单味药的“个体疗效”,为安全有效使用药物开辟了一条道路。无论是“制之”小与大,都有君与臣,是一个有序的组合,而不是随意的“鸡尾酒”疗法。有序的组合,就能“整体涌现”出来新的效应,不是“简单加合效应”。所以,中医学“有实无名”地最先运用了“复杂性科学”的原理,安全有效、复杂高效地解决了很多临床复杂问题。甚至直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还远望着中医学的背景,既看不明白其中道理,更无法把它最为一个普遍可行的技术方案加以推广。比如,中医对于SARS的良好疗效,中医对于艾滋病复杂病情的控制,都不是还原论方法能够研究明白的。
中医把“以毒治病”的方法,发挥到了极致,难免引起人们的误解,甚至会被当做糟粕。比如《灵枢·官能》说:“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http://zaoyz616.blog.163.com/edit/
上面这些话是很重要的,因人施教,扬长避短,有关中医学术的传承,不会引起误解。但是下面的一些话,有的就很容易让一些人诟病。“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中医也是人,是人就有不同的性格、禀赋,而不是千人一面。有些人相貌使人生畏,也有些人出口、出手伤人,这些人不做其他职业,偏偏要做医生。怎么办?“分科执业”,有的中医学子就被分派到了“咒由科”,有的则进了“按摩科”。这其中绝没有高低贵贱的“歧视”意味,而是量才使用“各得其能”。
值得提出的是,古人判定“手毒”,不是想当然的决定,还可以实验验证,有数据,有标准。假如你用手按乌龟,50天就把它按死了,难道不是“手毒”吗?假如你充满爱心,爱护一切生命,即使不是乌龟那样坚强的动物,你按它50天、100天也不会让它死亡,而是极有可能你成了它的朋友,它天天盼着你来给它按摩,它快乐地活着。这样的手,《内经》说是“手甘者”,用这样的手对待病人,就是一双回春的妙手,不仅是甘,更是一种爱。
治疗是痛苦的,古人甚至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毒之”。如果能够把治疗的痛苦,转化为一种享受,就是把毒转换成了一种甜药。这也是中医善于“化毒为药”的大智慧之所在。

可因为中医始终没能把毒的用药能以量化标准体现出来,各自又藏己之私,不肯把自己用药的计量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使得几千年来无寸进。我不是反对应用中药攻伐也就是直接去杀灭癌细胞,可能准确掌握每个个体用药量的方法太难,剂量过了可能病人就死了,剂量低了对病情无所帮助,相对来说西医的手段反倒更能便与应用临床一些,所以特别赞成在现行条件下采取中医固本、西医攻伐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这是本人的一点粗陋认识,我也希望同行们能找出一些更容易掌握并且毒副作用更低的抗癌中药组方。

 
 
 
治癌名家孙秉严成方

新瘤丹:
山甲(醋炙)300g 白矾60g 菖蒲60g 雄黄30g
白芨30g 儿茶60g 百部90g 硼砂60g
紫草30g 远志60g 生水蛭60g 血竭60g
红花90g 乳香60g 当归尾60g 没药30g
冰片9g 内金120g 茯苓120g 益母膏150g
以上共20昧,前19味共研细末合益母膏,炼蜜为丸,每丸3g重,每日服1至3丸,白开水送下。
服药时间:每食前1小时或食后1小时。
治脑瘤方:
新丹处方:
蜈蚣400条斑蝥30g全虫300g蛇蜕150g
蝉蜕450g地龙300g天虫90g山甲150g
铁甲军300g 乌蛇肉300g 松香150g 苦丁茶150g
杞子300g 防风150g 薏米150g 木通150g
滑石240g 雄黄150g 海金沙150g 陈皮150g
木瓜300g 土茯苓450g 血琥珀240g
-------------------------------------------------------
消癌丸(原老丹):
红粉片90g硵砂60g 血竭9g 礞石60g=金礞石
白芨90g珍珠15g乳没15g
天麻90g蜈蚣200条天虫90g
苏合香30g全虫300g斑蝥30g
蝉蜕90g沉香30g木香60g
毛术90g川军90g巴豆(炒黑)120g
雄黄120g牛黄150g冰片30g
麝香15g
每丸如桐子大,每次服2丸,可逐渐加量至5~6丸。体会:在运用化郁解毒、通结攻下的疗法中,一定要掌握攻而无损,下而无伤,既消除肿瘤,又不伤正气。脑瘤病人多兼有正虚的表现,在治疗上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有的先治邪实,再治正虚,有的则补正祛邪同治。
化毒片处方:
红粉240g轻粉240g白降丹300g
乳没300g儿茶450g贼骨1200g
夏枯草450g蜂房600g猫爪草300g
核桃技600g元明粉600g土贝母3000g
枯矾600g大枣150g黄药子300g陈皮150g
半夏 150g川军 600g生巴豆仁 90g
化瘤丹:
主治。喉癌、食管癌、子宫癌。
硇砂 12g冰片 15g天麻 12g白芨 6g
金礞石 45g 芥穗 15g 蜈蚣 3条 章丹(般)60g
全虫(炒)9g巴豆霜12g 川军90g
麝香3g 血竭21g 苍术30g 粉草12g
川芎12g 乳香21g 没药21g 蟾酥15g
朱砂15g 银花12g 斑蝥(去头翅)7个
雄黄30g 杜仲12g 山甲(醋炙)45g
沉香30g 黄芩30g 蜗牛12g
以上28味共研细末,用人乳汁浸蟾酥,再用黄酒兑调上药面,做丸如小黄豆粒大,朱砂为衣(方中朱砂即留作衣用)。
严灵丹:
主治:食管癌、喉癌。
铁甲军(焙)120g九香虫(焙)60g 狗宝30g
猴枣15g 马宝30g 天冬90g 麦冬60g
桃仁60g 急性子(焙)90g 生地90g
茶叶(一级)180g 木香90g 油桂90g
槐角45g 槐花45g 红花60g
山甲(醋炙)60g 雄黄45g 杮蒂30s
硼砂30g 灵仙60g 莱菔子(炒)30g
党参90g
以上23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重。
解毒丹方:
明白矾15g 菖蒲30g 雄黄24g 琥珀15g
山甲(醋炙)30g 冰片3g 硼砂15g 郁金15g
血竭15g 生甘草 15g滑石 15g
以上11味共研细末,装零号胶囊,每付6个,约有4.sg重。
主治喉癌、子宫癌、胃癌等。
青龙丸成份、用法和适应症
成份:制马钱子360g 甲珠180g 僵蚕180g
乳香90g 没药60g 川贝60g
明雄黄90g 轻粉6g 狗宝15g
猴枣45g 蝉蜕60g 蛇蜕60g
陈皮60g 半夏60g  麝香4.5g
共15味,研细末,另用银花120g,公英120g,打成小水丸。
服法:每服3g~4.5g。
主治:无名肿毒,疗毒恶疮,乳腺癌,食管癌,宫颈癌等。
止血成份、用法和适应症
成份:明白矾30g 三七粉45g 大小蓟炭30g
蒲黄炭24g 陈京墨300g 儿茶240g
胡连240g 黄连240g 熊胆30g
大戟15g 文蛤15g 牛黄12g
冰片12g 牛胆汁240g
打水龙,或研成细未装胶囊服用之。
服法:每次3g~4.5g,每日2—3次,血止停服。
主治:子宫肌瘤的大出血,疮病及肿瘤溃破流血,鼻出血,肺结核吐血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