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由或秩序:关于孩子的天性

 迷糊128 2013-03-11

  孩子们是喜欢按照规则行事的,他们会得到安全感,以及掌握了某种“知识”的欢喜,以及可以自己判断形势的自信。如果大人可以随意改变规则,规则不管用了,这会让他们茫然,难过,无所适从。

                     自由或秩序:关于孩子的天性  

                            文/李树波(挪威)编辑/张文静        

  儿子树苗上的第一个幼儿园是公立幼儿园(以下称为A园)。A园非常自由,但“自由”幼儿园虽然让孩子尽情欢乐,但是也有了很多坏习惯:吐唾沫、尖叫、倒地转磨耍赖、拧人。如果幼儿园的环境没法改变,家长的责任就是尽可能让他脱离这个传染坏习惯的环境,回家就申请了一个蒙氏幼儿园(以下称B园)。

                 “规矩”幼儿园给我们许多惊喜,让我学到很多

  我和先生去实地考察的时候,B园室内静悄悄的——午饭时间。孩子们摆好桌子椅子,把自己饭盒拿出来,一个小女孩站上凳子唱歌后,大家安静就餐。先生回家嘀咕:“温室里的花朵,压抑,冷漠,活活被教育成一群绅士淑女了。”

  我和先生、A园老师商量后的共识是:人只有一个童年,希望树苗能有机会体验另一种教育,如果不适应,还可以回A园。同时,A园老师觉得,树苗求知欲强,喜欢秩序,喜欢自己动手,应该很适应蒙氏教育。这样,树苗以四岁“高龄”转园了。

  转眼树苗在B园三个月了,每天早上不再是鏖战,还时常有些“太阳从西边出来了”的变化。比如会自己安排活动,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比如会自己玩积木、搭铁轨,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再找爸妈支援。最比如开始待人接物,出门见客会和人握手,自我介绍——那个见人就躲在大人后面、十问九不答的害羞娃娃哪里去了?

  对B园的细节观察得越多,越感叹自己其实对幼儿教育有许多误解——

  1、追打吵闹是孩子的天性,不要用秩序压抑孩子的天性?

  大班室内贴着一些彩色图片,写着大家要遵守的规则。比如“用室内的音量”,“不要在室内跑”。 它并不是说“安静”,而是“用室内的音量”,这与其说一种权威命令,不如说是导入对社会空间秩序的认知。室内是工作和交谈的场合,如果每个人都大声,那么每个人的工作和交谈都受影响。如果每个孩子都尊重别人的存在,懂得降低音量,那么所有人都受益。我发现,孩子们在维护这个规则的过程中,有种自信的表情。他们在理解规则,并提醒自己遵守规则的时候,是品尝到了一点“我能做到”的成就感的。同时,他们也很为“我们的环境”而自豪。

  那些在餐厅、室内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奔跑的孩子们,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很好保护,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被清晰地告知行为的界线,和设立这些界线的理由。没有人帮助他们去了解“个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树苗以前就是这样的孩子,不分场合躺倒耍赖,我們气急败坏却除了威胁呵斥外无计可施,但是他现在就能理解他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2、小孩需要权威来维持秩序?

  有些家长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甚至体罚,心里其实心疼孩子,内疚自责,可是为了维护权威,就只能严厉起来。并不是自己想当权威,只是认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权威,否则走错道也没人能拉住。这类家长的孩子,多半会成长為反权威的,叛逆的人,我颇见过一些例子,但是并没有仔细追究过孩子是否真需要权威。

  B园里,大人,也就是老师,是没有权威的,大家根据统一的规则来做事。举个小例子,孩子进门后,换好衣服,要摇一个铃,然后一个大人过来,和他握手,说早上好,然后进教室。有次,树苗换了衣服,老师正好在旁边,示意他摇铃,握手。但是那天他心情不好,不肯和老师握手。老师很明白他心思地说:“好,我们重新来。”她消失在室内,树苗再次摇铃,老师再走过来,完成了这个“呼唤——会面”的过程。

  我看着这个过程,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摧毁孩子秩序感的,往往是大人自己。大人建立一个规则,孩子也接受了规则。可是大人往往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为了自己方便,就改变规则了。孩子这时候拧巴,大人还会怪孩子不会变通。如果权威仅仅意味着可以随便改变规则,那么权威对孩子的成长哪有半点好处?观察一下孩子,会发现孩子们是喜欢按照规则行事的,他们会得到安全感,以及掌握了某种“知识”的欢喜,以及可以自己判断形势的自信。如果大人可以随意改变规则,规则不管用了,这会让他们茫然,难过,无所适从。不管他们是得出“规矩没用”的结论,还是压抑内心感受,学会服从“善变”的“权威”,都不健康。

    3、 已经三令五申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懂规矩?

  很多家长的挫折感都因此而起: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你是哪一个字没听明白?我也经常有这样无名火起的时候。我有次去接孩子比较早,看见了这样一幕:老师带着小朋友在室内,他们列队,背着手,用小碎步绕着桌子椅子蛇行前进。然后老师说:“现在,让我们快一点。” 小朋友们用略快的步速走了一圈。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今天你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们不是这么做的。现在让我们用合适的速度在房间里走。” 我才明白,这个练习,是有针对性的。

  室外地方大,可以野跑。室内乱跑容易撞到人,尤其是反应比较慢的小小孩。可是光说,或者出事了呵斥,孩子知道闯祸了,可是依然没有学习到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

  老师用“一个小朋友超速”的机会,让大家一起亲身感受不同的速度,学会控制身体,告诉孩子们哪一种速度是适合在室内行走的速度。这种学习,让孩子真正进入“秩序”,感受秩序,与呵斥相比,哪种会让孩子印象深刻呢?

  以前光知道蒙氏教育的教具好,对孩子“敏感期”的把握好,这也是我最初为树苗申请蒙园的原因。现在我有另一种观感了——这个教育最精髓的地方,在於对天性和教育的整体而精妙地把握。失去控制,并不是人的天性。小朋友作為比我们更完美的人,他们的天性是要努力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掌握形势的,这是人性中最让人感动的成份之一。

  我们大人怎样帮助他们理解和找到自控的方向,至少不要去打乱他们种种学习自我控制的努力,才是养育的核心所在。明白这个道理,是否送孩子去蒙园倒真是其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