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盲目的世人觉察不到真实法,看到的都是虚妄的东西

 自我觉察监控 2013-03-13

盲目的世人,觉察不到真实法,他们看到的都是虚妄的东西。 就真谛或胜义谛来说,只有名(Nāma)与色(Rūpa),名是指心或精神,

 

色是指广义的物质,或指狭义的物质性的身体,即色身或肉身。

盲目的世人,忽视了这两种东西(指名与色),反而高度关注表面的东西,例如:手、脚、鼻、人、天神、梵天…等等;

 

就真谛或胜义谛来说,这些东西都不实在,它们只不过是被普遍公认的名称而已。

 

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你飘浮于生死之流。一位认真、热诚地修习观禅的禅修者,必定会经历到尖锐而难受的感觉,就在那些痛苦经验之中,真谛才会向他揭露。

 

如果他想转移或避开那些痛苦经验,例如改变禅修的姿势,他的痛苦感觉将会消失,取而代 之的将是安逸与舒适。

 

然而,此安逸与舒适会自然地令心意涣散,到时便不可能有定力了,既无定力,智慧就无法在他内部生起,他唯有继续飘浮于生死之流。

 

初果与二果圣者仍须努力修习,三果圣者才能解脱淫欲。初果(须陀洹或入流果)与二果(斯陀含或一来果)仍会依恋家庭,只有当这两种圣者都能证得三果(阿那含或不来果)的道智,他们才能远离淫欲;

 

到时他们将无法过俗家人的生活,一定会自愿地离开家庭,过出家的比丘圣洁生活的。

 

只懂得分辨胜义谛与世俗谛的人,未可称为圣者;仍受胜义谛与世俗谛两者束缚的人,也未可称为圣者;了解实际情况,何时是胜义谛、何时是世俗谛的人,才可称为圣者。

 

「四亡者」与「四活者」的意思(开示):道智只会出现一次,但果智可以出现多次。

 

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与阿罗汉道,皆只会出现一次,不会出现两次,因此,他们被称为「四亡者」。

 

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与阿罗汉果,皆可进入多次;只须情况许可,已证相关道智的圣者,是可以随时随意进入的。因此,他们被称为「四活者」或可多次出现者。

 

不同程度的信:不同种类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信。世俗人的信并不稳固或可靠,因此,人们称之为「头碰头连结型的信」。

 

圣者(已证道智者)的信,是稳固和可靠的,因此,人们称之为「钩环相扣型的信」。 佛陀的信至上坚固,因此,人们称之为「环环相扣型的信」。

 

在证得初果后,佛法的证悟只会向上升进,这么说是因为:当一个人修习观禅,在他证得初果之后,是永不会再恢复世俗人身份的,

 

他只会向上升进,成为二果,然后成为三果,然后再向上升进证得阿罗汉果,成为一位阿罗汉。

 

迦韦大师与被誉为三果的杜维邦女士会面:当时,明昆大师有一位女弟子,名叫杜维邦,她被誉为是一位三果圣者。

 

她听到,在望燕坡峡谷中出现了一位所作已办的比丘成就者(指阿罗汉),就很想查证事实,于是便来到迦韦大师所居住的望燕坡峡谷。

 

迦韦大师的弟子一早已在那里聚集,热切地准备好听两位高人的讨论。

 

大师为访者,详细地解说修习观禅的每一个步骤,由入坐前的准备(如念诵愿文),一直到体证道智,

 

他都毫不犹疑地,回答了所有杜维邦女士所提出的质疑,甚至在她未及表达出来已解答清楚了。

 

讨论完毕后,杜维邦女士评说:迦韦大师的方法强调留意觉察(念住,Mindfulness ),那很自然实用。

 

接着,她禁不住站了起来,一面大力地拍掌,一面兴高采烈地大声说道:「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儿子!」

 

大师说:「如果你想称我为“儿子”,你一定要提供食物奉献僧伽。」

 

杜维邦女士在第二天回应了,她预备了很多食物,供养给住在寺内的所有僧众,跟着与众生分享她所作的功德后才离开。

 

(注:大师后来叙述这件事时说:其实他已预先知道,杜维邦女士会到望燕坡峡谷来找他,

 

但她到达后,并没有立即前来见我,而是在寺院附近的茅屋留宿,先查询一下这里的情况。

 

我入定,预先了解她想问的问题,希望可以在她未问之前就已给她答案。

 

他还说,那位女士能提出适当的、有实际用途的问题,由此可知她是很有学识的;她衣着得体,举止稳重,而且端庄有礼。

 

法(Dhamma)的特质开示:为了禅修者的利益,宣隆大师讲解了如下之「法的特质」。

 

佛陀曾以下面的术语来解说法的特质:当禅修者作勤奋的修习,于禅修中生起道心前的四个速行心,即遍作心、近行心、随顺心与种姓心,他自会了解涅槃,即法是可亲身体证的。

 

他若能如是地四次洞悉四圣谛,他自会了解Akāliko, 即法是可产生实时效果的,果智会在道智之后实时出现,无需时间等候。

 

自见一种像贤明君主所拥有的智慧,Opaneyyiko像君主的顾问。

 

Ehipassiko的字面意义是:来观看,指法是欢迎任何人前来观察与审查的;

 

你若仔细对它视察,法就会随着你的成就,而逐一为你揭示出真谛,你会发觉真的是闻名不如见面。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它让明智的人亲自清楚地看到:1.这是名,这是色,这是心,这是心所。

    

2.这是苦谛,这是苦集谛(苦因谛),这是道谛,这是灭谛;对此四圣谛的第一次洞悉被称为须陀洹道与须陀洹果。 

   

3.这是苦谛,这是苦集谛(苦因谛),这是道谛,这是灭谛;对此四圣谛的第二次洞悉被称为斯陀含道与斯陀含果。

    

4.这是苦谛,这是苦集谛(苦因谛),这是道谛,这是灭谛;对此四圣谛的第三次洞悉被称为阿那含道与阿那含果。

    

5.这是苦谛,这是苦集谛(苦因谛),这是道谛,这是灭谛;对此四圣谛的(第四次)洞悉被称为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 

   

6. 这是有情世间、众生世间或五蕴世间,这是行法世间或行世间,这是物质世间、器世间或无情世间,此物质世间是前二世间的基础。那就是所谓的三个内在世间。

         

7.这是有情世间、众生世间或五蕴世间,这是行法世间或行世间,这是物质世间、器世间或无情间,此物质世间是前二世间的基础。那就是所谓的三个外在世间。

          

上述就是智者如何辨识地了解诸法,以及那些智能是如何显露出来的一些说法。

    

禅修者感知到心、心所与色(肉身)皆在不断的生灭变化,这是对苦谛的了解,即对应该被彻底了解的东西的彻底了解。

 

当禅修者审察苦因时,他彻底地了解到苦因,那就是经过审察后的彻底了解。

 

在审察时,他了解到原来渴爱是苦因,于是他舍弃渴爱,那就是对舍弃的彻底了解。

 

了解到心、心所与色皆苦,是有关苦谛或真相的智慧,了解到要通过道智来消除苦,是对实践灭苦之道的智慧。

 

了解到潜在的污染,如渴爱等已被道智所消除,以及了解到不再有那些因素去产生结果,是对应实践的灭苦之道已实践的智慧。

 

能见谛或真相的法是法眼,所见的法是四圣谛。知道或了解的法是观智,应被知道或了解的法是四圣谛。

 

消除苦的法是道智,被消除或舍弃的法是渴爱,那是苦的根源、集谛或苦因谛。

 

已经灭尽的法,即一切苦因的永灭,是灭谛。〔以上的开示,是一个从录音带整理出来的记录〕

 

宣隆大师以酒鬼所做的开示:在敏建镇的东北,有一个名叫石差当的塔。每当该塔的周年喜庆日子,都会有许多嗜酒之徒在那里留连,他们会狂饮该地盛产的棕榈酒,然后醉昏昏地在那里吵吵闹闹。

 

在某次喜庆日子中,一名结了小发髻的酒鬼,把筒裙在腰上卷折好,手中拿着一枝小棍,在人群中穿插,向着每一个经过的人说:「我要找那个嚣张自大的人!」

 

另一名发髻比较大的酒鬼看到这种情况,有些生气了,他把筒裙往腰部较上的地方卷折好, 手中拿着一根较粗的棍子,走近前述的第一位酒鬼,凝视着他说:「嚣张自大的人现在来了!」

 

跟着,第一位酒鬼对望着第二位酒鬼说:「那个嚣张自大的人,正是我要远远避开的啊!」这么说着,便离开了第二个酒鬼了。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提醒在坐的所有人,你们都像石差当塔喜庆日中第一个酒鬼,当他找不 到那个嚣张自大的人时,便不断地说着:「我要找那个嚣张自大的人!」

 

当他遇上那个嚣张自大的人时,便赶快避开他。你们都像那个酒鬼,因为在迦叶佛的教法仍住世时,你们都避开了他的教导。

 

在那个时候,你们都希望可以遇到乔答摩佛(释尊)。可是到了现在,你们遇上乔答摩佛的教法了,但你们又在浪费时间与闲混。

 

希望可以再见到下一尊佛陀,在向现在的乔答摩佛奉献香花与烛光时,口中念着:「愿我能见到弥勒佛,并且是第一个见到弥勒佛的人!」

 

恐怕到那时,你们又会像第一个酒鬼一样,当遇上那个嚣张自大的人时,立即想避开。

 

你们在乔答摩佛的教法存在时期,若仍未开始修习佛法、仍在远离他的教法,那么,肯定会再次错失这个宝贵机会的。

 

趁热打铁,现在是你们抓紧时机的时候啦!“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请抓紧并善用现有机会,鼓起信、精进、念、定、慧等五力,着 手去根本解脱苦吧!

 

以观禅的修习、以持续地留意,觉察躲藏在鼻孔末端的出入息等方式,来消除贪、瞋、痴等污染,尤其是要消除障蔽法光的痴或无明。

 

如你能勤奋修习,再加上你过去累积之功德(波罗蜜),便可于今世,依次证得初果、二果、三果,或最高之四果阿罗汉道智。

 

不要避开这个时机啊!不要像石差当塔喜庆日子中的酒鬼啊!

 

顺便提醒大家,不要像那售卖肥皂的小贩一样,她把肥皂包装得很精美,然后到处叫卖,吹嘘着她的肥皂功效非凡,可以清除身体或衣服上的任何污垢;

 

可是,看看她身上穿的肮脏衣裳吧!首先应清洁自己,未把自己清洁好,便去清洁他人,是无效用的。与其过早教导他人,不如好好地依法自修吧!不要学那个卖肥皂的小贩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