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陶继新

 山花烂漫 2013-03-16

谦谦君子  幸福人生

荣成市府新小学  王琳、孙玉红、姚军平、李建丽

编者按:2009516日上午,陶继新先生应邀在荣成市教育局为全市教育工作才作了一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下午,则在市府新小学为其老师作了一场《打点幸福人生》的报告。今将府新小学部分老师写的报告感想文章发在下面。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听陶继新老师的报告之思考

荣成市府新小学   

516上午我们到教育局聆听了陶继新老师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报告达三个半小时,中间休息了10分钟。陶老师学者风范,温文尔雅,侃侃而谈,我乐此不疲的听,没有半点倦意。下午我又在学校再次聆听陶继新老师的《打点幸福人生》,两场报告使我感受颇多。他的思想就像一个丰富的大矿,藏宝无数!

课后我就在想:60岁的人为什么能写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文章,用他话说就是读的书多,多读多写。是啊,没有捷径!

老师说了很多方面,每个方面用了大量生动精彩的事例。我最深受启发并准备付诸行动的就是学习《论语》。

孔子的《论语》历尽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感受到耀眼的光芒。它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散发着经典的智慧,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做事依然要从《论语》的言论中受益。

回家以后,我立刻拿起了书翻了翻,深切感到了《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中无一句虚言,处处都落在实处。读《论语》而无所触动,或者不能真正起而行之的,那就不是读《论语》。

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天晨读半个小时的论语的计划。

这才发现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竟然都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老师说人首要的一点就是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中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论语中的每一个字都透着亘古不变的哲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老师的讲座让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我前进的途中点明了一盏灯。从今开始,每天读《论语》,熟读成诵,知道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阳光味道  谦谦君子  幸福人生

                    ——解读陶继新老师

荣成市府新小学     孙玉红

周末的下午,我遇到了正好的阳光。

阳光对于这这整日蜗居教室的我来说,实在难得。我那含苞的心情,便在这正好的阳光下倏然绽放。那犹如风筝飘飞的思绪,和着清风,迎着柔阳,怀想往事。

独自居家,宁静如梦。揭开宽大的落地纱窗帘,满窗的阳光投在阳台上那极有巴黎情调的休闲茶桌上,点点雀跃,熠熠生辉。柔情的太阳把它温暖的光辉无私的洒向了我,洒向身边的茂盛的幸福树的翠绿叶子上,锃亮。高高的实木花凳上,粉色的,黄色的蟹爪兰花妩媚的浅笑,一如美玉少女。抚一杯清茶,和着妙曼的音乐,慢慢品味,在静静中聆听微风掠过室外,看天上云卷云舒,这一种怡然,一如阳光般的美好。

东室西房悄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想想在学校生活的纷繁劳神,便深深感到这种宁静的难得可贵了,不是吗?面对和煦的阳光,把恼人的诱惑逐出心灵的屏障,把小山似的作业轻轻推开,把心灵的欲求搁在一边,用心去体味阳光的味道和纯洁,这如诗般,似火一样的阳光便涵盖了心中的一切,那种心宁神释,与万物冥合的快感便油然而生。

蓦然回首,我们错过了许多与阳光会面的机会,沉睡在分数和荣誉的茫然中,丢失了真实的自我。其实,生活的全部并不是奋斗,有时短暂的解脱与放松也是一种收获,譬如,独自面对着美好的日光,有柔风相伴,阳光抚肩,清茶慢饮,在袅袅婷婷的氤氲中体味独处的快乐。

阳光正好的此时,我张开双臂拥她入怀,一簇一簇的阳光漾在我的心头,挂在我的脸上,如清泉沁入心脾。手中随意翻开陶继新老师赠送的的《打点幸福的人生》,回想昨天听了一天陶继新老师的报告,赫然发觉很久没有这样心香满怀,很久没有这样意气风发,老师的从容、淡定、亲切、儒雅,每每撞击着我寂寞久了的心扉,此时,就那样尽情张开思想的羽翼,静静回忆,用心聆听智慧的声音,找寻让自己怦然心动抑或豁然开朗的感觉,忽然发觉我嗅到了阳光的味道。

阳光的味道是那样清新、甜润、敦厚、健康和富有生机,就像陶继新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一样。还记得初识老师的时候,就仰慕于他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学素养、诗化的语言、以及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执着,尤其敬佩他集善良、宽容、学富五车、忠贞于一身,常常感叹只有这样的人称得上真正的谦谦君子,而那些蝇营狗苟、刻薄媚俗、刁钻浅薄的俗流之辈永远让人心生厌烦。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君子也。” 走向陶老师,你就会领落到他对于名利的洒脱和淡然,走进老师的精神世界,你就会感到一位智者心脉的律动。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只有那解放了自己,并用永恒融合在一起的人,才会感受到幸福,才会在幸福的情绪中冉冉升起自己的追求快乐,对名利的淡然。天人合一是大境界,物我相融是大智慧,忽然觉得,读老师的书,就应该在这样一个流云飘逸的午后,在暖暖的金色里任时光静静地流淌,思绪和着悦耳动听的时光琴弦找寻幸福的真正含义。是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充满了矛盾,人们对金钱、权势、声名、感情等充满着极度的渴望,我们的心灵也常常被这些心锁敷住,让贪欲遮蔽着自己的双眼,让嫉妒和狭隘塞满自己的内心,境由心生,你拥有了怎样的心情,就拥有了怎样的世界,幸福的人生,常常源自于一个人宁静的心境,该舍就舍,随性;该得就得,随缘。贪婪成性、浅薄无知、小鸡肚肠、腹中空空永远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一路踏歌寻梦,一路孜孜以求。每一个智者的心灵永远在唱着美妙的歌。让我们在自我读书中淘洗心灵的尘垢,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追求幸福的快乐。

读书成就幸福的文化之旅

荣成市府新小学 姚军平

初见陶继新老师,儒雅之气如兰吐芳;不必言语,睿智从容之态不挹自溢。谈吐间,他的儒雅与睿智都隐退到了经典书中,成了淡淡的不事张扬的背景。

我非常赞同老师所提倡的读书目标——读经典中的经典。就我的阅读经历来看,的确应该是这样。如今绝大多数畅销类的通俗书籍,虽然应和了大众的口味,却最多只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平均数,不看也罢。看书只看名家名著,我们有限的精力缩小了我们选择的范围;我们的职业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高品位的要求;教师的理想鼓励我们必须这样去读。我最初开博写作的兴趣就是在反复阅读了《钱钟书文集》,《红与黑》、《霜冷长河》及《古文观止》等名篇后开始的。书读多了,就可以背诵一些;积累了一些东西后,写作的欲望就如泉喷涌了。尽管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有多么深刻,但那只是一个过程问题。对于教学来说,读书可以使我们见多识广,使课堂教学充满韵味与理性——拥有广博的知识可以为孩子做更加透彻的诠释,并引发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

老师介绍的众多名师中,沈红旗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首先要学会傲慢,然后努力以求与之匹配。人可以通过努力从书中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知识来使自己独立尘嚣,守住热闹中静谧的一角,可以因为拥有这样的心境而傲慢。如此的傲慢是何等的尊贵与荣耀!还是那句老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读书给了我们傲慢的资格,是读书让我们俯视万物,睥睨天下,是读书给了我们人生新的高度。

此外,老师的打点幸福人生之道也激发了我们的共鸣。自己往昔的诸多不快都在陶老师娓娓的谈笑声中化解,我的心胸突然也变得开阔起来。什么难事愁事烦心事,此刻都化成了一股烟从鼻孔中钻了出去。顿时,整个人都变得神清气爽。一个人如果能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那岂不成了逍遥神仙?我渴望做这样的人。其实,这神仙之态是一种由内而外呈现出来的淡然之态,一种藐视功利之态,一种慈善与人之态,是一个人文化底蕴完全内化的结果。所以,读书不仅贵在读与诵,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原有的思想受到文化的侵染,从而使自己一生的信念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老师捧着书度过了幸福的数十载。如今,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也要踏上漫长的书路,开始属于我们的幸福之旅。

平和心态,幸福人生

——陶继新老师报告会感悟

荣成市府新小学  李建丽

早就听到陶继新老师的大名,一直感觉与我们距离遥远。当我们坐定一看,那种淡定儒雅的学者风范让人敬佩。他亲切和蔼,一下子拉近了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听他的讲座,不是对专业知识的提升而是感觉人生的定位。如沐春风的微笑,涓涓细流的话语,让我们找到人生在世的态度。听他的讲座是一种享受。

我感到老师他的人生理念主要来源于学习与经历的积累与思索。

通读经典,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我们一直在学经典,与学生共诵,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想我们缺少的是思考。我们一直在研究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的心理健康。结果繁杂的工作使我们压力越来越大,心里越来越不健康。

老师的讲座无疑是一堂心理健康课,淡泊的名利,宽容大度,优化情绪等这些都是养生之道,也是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老师的记者职业;让他接触各层面的人物,他从这些人物身上所学到的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他不满足于现身的状况,高瞻远属,为自己的将来储备。年龄不是问题,不服输,永远保持年轻的状态。他对健康的重视,锻炼身体,调整心态,让他看起来那么年轻有活力。而看看我们,灰头土脸,眉头紧皱,亚健康的状态,烦躁的情绪伴随着我们。

因此想到我们的教学生活,经常听到我们身边的抱怨。抱怨工作的繁杂,抱怨学生的不懂事,抱怨生活中的许多不如意,抱怨社会中的许多不公平,我们一直在反思,反思我们许许多多的不足,去赶超那些竖起的标杆,这样的持续,只能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糟,情绪越来越坏。

记得某一早,我听到我班男孩说的一件事开怀大笑,刚进门的男孩问:老师,有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我说:我一看见你们就高兴!是啊,抛开我们的一切,让我们静下心来,享受工作生活的快乐。不去想是否公平,不去想尔虞我诈,不去挑学生的毛病,不去为扣掉的分数而苦恼,想象这就是我们要从事一辈子的事业。想象我们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要为孩子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和状态迎接每一天,去面对78岁的懵懵懂懂的孩子?阳光的心态,灿烂的笑容,淡定的态度、平和的话语、鼓励的眼神,爱抚的动作,去抚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更受益的是我们。健康会与我们同在,气质风范与我们同在。

去搜集教学中的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开怀大笑吧。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听他诉说悲伤,分享开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坚持自我,让善良的自我,开朗与自信去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结识陶公  与幸福同行

新泰市宫里镇中心小学  李德亮

 

陶公乃资深记者陶继新先生也,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堪称当代中国教育专家。

一、走近陶公

初识陶公是在去年春天的《中国教育报》上,陶老师写一位校长带领师生阅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故事,我深受启发,决心做一个有文化品味的校长。

再识陶公是在去年夏天,妻子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归来,第一件事是把陶公的网页推荐给我,从不看书的她买来了《四书五经》,陶公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竟然改变了妻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陶公又一次走进了我俩的心中。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陶老师的网页,阅读着一篇篇报告与报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古代孔子、老子;外国杜维明;当代朱永新、苏静、沈红旗、于春祥、高万祥、韩军;天才少年:老咪、曦曦、黄思路……读书增长学识,读书升华气质,读书使人幸福,陶老师的教育思想逐步在我的心里扎根。

终于见到陶公其人是在今年615日,我们新泰市宫里镇教育办公室邀请陶老师给全镇及部分乡镇代表作“读书与教师成长”的报告,我还非常荣幸的作为单位代表与陶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陶老师文雅、慈祥、谦恭,典型的文人形象。亲耳聆听陶老师的教诲,胜读十年圣书。陶老师从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并用教育学者、少年儿童读书成才的故事,启迪我们,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年轻教师苏静8个月教会孩子作诗;智者老咪横空出世,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多少思考。陶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感人,异常精彩,与会老师深受教育。交流会上陶老师亲切地给我指点迷津,让我收获颇深。这次见到陶公,给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他的人品、他的敬业精神:上午接近4个小时的讲座,他仅喝了半杯水,休息了不足10分钟;下午从1点半到6点,与代表交流教学、管理、教子等教育方面的问题,还不断的回答老师提出的疑问。炎炎的夏季,35度的高温,三间平方,一台风扇,4个多小时的交流,我们年轻人都很难坚持,出出进进好几次。可陶老师整整一个下午,全神贯注,与老师们亲切交流,给老师解惑、支招,他始终面带笑容,没有一点倦意。这对于一个年逾六旬的人来说是一种什么精神。陶老师的思想境界、人品、学养、气质,他的人格魅力,像一座雄伟的高山,真令人“高山仰止”。

让我们牢牢记住陶老师的教诲:读书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如果不读书,灵魂就没有了定位。没有灵魂定位,整个人就垮了。诵读经典,当下幸福,一生幸福!

    二、走进经典

我比较喜欢读书,从小时候看连环画开始,断断续续的读了不少书,但感觉学识进步不大,脾气却越来越大,妻子的“读书无用论”由此而生。通过看陶老师的文章,我才知道读书要读经典“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读的都是一些“中”、“下”作品,难怪没有进步。从去年夏天开始,我逐步读经典,先从《论语》开始,《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资治通鉴》,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我心情好了,心胸开阔了,工作越来越顺心了。我越读越高兴,越读越愿意读,的确像陶老师说的越读越幸福。

作为一校之长,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广大师生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于是从今年春天启动了“读圣贤之书,与经典同行——打造书香校园”活动。该活动首先从教师开始,学校实施送书活动,购买经典图书送给老师,鼓励教师阅读,读完一本送一本,最少的已读完了《论语》和《大学》,多者已经读着《中庸》和《孟子》了。我告诉老师,你喜欢读什么书,学校买什么书,也可以自己买,学校报销全部费用。为营造一个读经典,论经典的氛围,每周五下午召开教师读书会,诵读经典、交流读书心得,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半年来教师读书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表现在心更齐了,气更正了,工作更有热情了,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教师喜欢读书了,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就会主动的引导学生读书,所以该活动的第二个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规定各年级诵读内容。二、保证读书时间:每天20分钟集体诵读,每星期3节自由阅读。三、组织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展示诵读成果,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四、倡导亲子诵读,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营造一个诵读经典的大氛围。

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兴奋样,俨然正在接受圣人的教诲。我欣喜万分,久违的经典文化终于回到了校园,重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阅读,悦读,越读,“一朝书为友,终生书为伴”让我们一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以书为师,像陶老师一样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行者,并用快乐感染、带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让我们一起打点幸福人生。

 

 

 



对话陶继新教授

新泰市宫里夏家隅联小  尹衍新

 

有幸聆听您的讲座,获益颇丰,真乃“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也曾朝吟木兰之坠露,暮诵千秋之经典,独今日听罢先生字字珠玑、落盘有声的读书感悟忽明了清晰:何谓远离喧嚣、淡泊名利,何谓静心读书、修身养性,如何做精神贵族。胸有诗书气自华,您的风范如同磁场,令我辈不由自主被深深吸引,使我如痴如醉。在仰视先生的同时,愿向您靠拢,愿向高雅文化靠拢。如果说我们很多人的读书存在症结的话,先生今天给于的就是中医疗法,非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我个人偏爱余秋雨的散文,特别是其中感悟的部分,是余氏散文的精华;陶教授的讲座,不重理论,以自我感悟、人生感悟为主,感悟部分是先生今天讲座华彩中的华彩。余秋雨先生的感悟对我来说显得历史一些、抽象一些、遥远一些,而陶先生的感悟则如同夏日清凉的风,令我振奋、亲近,让我觉得离陶先生更近一些,离优质文化更近一些。我不善溢美之辞,所语确系肺腑之言。

机会难得,我勉强以一个读书人、一个后学者的身份向陶教授请教两个关于读书方面的问题。

陶先生,我非常赞成您提出的在读书内容上要“取法乎上”,并准备自己实践之,并引导我校教师实践之,可是,在您今天的讲座中,我校一名教师由于专业不是中文,年龄偏大,居然连“取法乎上”亦不知何意,如果再令其“取法乎上”,似乎勉为其难,可否退而求其次,“取法乎中”呢?    (陶教授回复概要:“上”未必“四书五经”,适者为“上”,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不论什么专业、什么年龄,都需要通过读书在审美中提升自己,非文科教师恰恰更需经典文化的滋润,面临退休的老教师读书亦很重要,他离开现在的岗位,读书能使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听后茅塞顿开。

 

先生,我个人亦酷爱读书,常以“无肉使人瘦,无书使人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激励自己,希望藉以读书,使自己明智,可是在读书中,我却倍感困惑,如同走进死胡同,钻进牛角尖。比如读《论语》,孔子主张“礼”、亦主张“仁”,“礼”如果理解为学校中的制度管理,“仁”就是人文关怀,我校一名年轻女教师,怀孕后常请假,有时迟到,我该用“礼”还是用“仁”呢?都是《论语》理念,如何取舍?我困惑。再比如孔子更多主张积极作为,庄子、老子更多主张消极避世,于我则何时何事学孔子,又何时何事学老庄呢?我困惑。再比如庄子言“吾将处于才与不才之间也”,到底才与不才之间的度如何把握呢?我困惑。今天一睹先生整合、融合各家经典之潇洒风采,信手拈来,活学活用、恰到好处,钦佩之至,愿听先生赐教,如何走进经典,又如何走出经典,如何依赖书又不拘泥于书呢? (教授回复概要:笑后曰,此问题大矣,非三言两语所能尽释,孔子之“仁”不同处有不同意,孔子、老子、庄子主张不同,但殊途同归,主张不同是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有矛盾才有发展,如何取舍、如何把握度,需静心潜读,远离浮躁,将理论根植于实践中,不停读、不停做、不停反思、不停进步,日有所得,循序渐进,或成大器)。听后如同涅



新泰市宫里镇中心小学  李德亮

 

陶公乃资深记者陶继新先生也,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堪称当代中国教育专家。

一、走近陶公

初识陶公是在去年春天的《中国教育报》上,陶老师写一位校长带领师生阅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故事,我深受启发,决心做一个有文化品味的校长。

再识陶公是在去年夏天,妻子参加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归来,第一件事是把陶公的网页推荐给我,从不看书的她买来了《四书五经》,陶公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竟然改变了妻子“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陶公又一次走进了我俩的心中。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陶老师的网页,阅读着一篇篇报告与报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古代孔子、老子;外国杜维明;当代朱永新、苏静、沈红旗、于春祥、高万祥、韩军;天才少年:老咪、曦曦、黄思路……读书增长学识,读书升华气质,读书使人幸福,陶老师的教育思想逐步在我的心里扎根。

终于见到陶公其人是在今年615日,我们新泰市宫里镇教育办公室邀请陶老师给全镇及部分乡镇代表作“读书与教师成长”的报告,我还非常荣幸的作为单位代表与陶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陶老师文雅、慈祥、谦恭,典型的文人形象。亲耳聆听陶老师的教诲,胜读十年圣书。陶老师从教师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并用教育学者、少年儿童读书成才的故事,启迪我们,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年轻教师苏静8个月教会孩子作诗;智者老咪横空出世,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多少思考。陶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感人,异常精彩,与会老师深受教育。交流会上陶老师亲切地给我指点迷津,让我收获颇深。这次见到陶公,给我影响最大的还有他的人品、他的敬业精神:上午接近4个小时的讲座,他仅喝了半杯水,休息了不足10分钟;下午从1点半到6点,与代表交流教学、管理、教子等教育方面的问题,还不断的回答老师提出的疑问。炎炎的夏季,35度的高温,三间平方,一台风扇,4个多小时的交流,我们年轻人都很难坚持,出出进进好几次。可陶老师整整一个下午,全神贯注,与老师们亲切交流,给老师解惑、支招,他始终面带笑容,没有一点倦意。这对于一个年逾六旬的人来说是一种什么精神。陶老师的思想境界、人品、学养、气质,他的人格魅力,像一座雄伟的高山,真令人“高山仰止”。

让我们牢牢记住陶老师的教诲:读书不是一时一世的事情,也不单单是为了教学,是为终生幸福来做的事情。如果不读书,灵魂就没有了定位。没有灵魂定位,整个人就垮了。诵读经典,当下幸福,一生幸福!

    二、走进经典

我比较喜欢读书,从小时候看连环画开始,断断续续的读了不少书,但感觉学识进步不大,脾气却越来越大,妻子的“读书无用论”由此而生。通过看陶老师的文章,我才知道读书要读经典“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读的都是一些“中”、“下”作品,难怪没有进步。从去年夏天开始,我逐步读经典,先从《论语》开始,《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资治通鉴》,读着读着,不知不觉我心情好了,心胸开阔了,工作越来越顺心了。我越读越高兴,越读越愿意读,的确像陶老师说的越读越幸福。

作为一校之长,我有责任、有义务带领广大师生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于是从今年春天启动了“读圣贤之书,与经典同行——打造书香校园”活动。该活动首先从教师开始,学校实施送书活动,购买经典图书送给老师,鼓励教师阅读,读完一本送一本,最少的已读完了《论语》和《大学》,多者已经读着《中庸》和《孟子》了。我告诉老师,你喜欢读什么书,学校买什么书,也可以自己买,学校报销全部费用。为营造一个读经典,论经典的氛围,每周五下午召开教师读书会,诵读经典、交流读书心得,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半年来教师读书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表现在心更齐了,气更正了,工作更有热情了,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重大突破。教师喜欢读书了,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就会主动的引导学生读书,所以该活动的第二个步就是怎样引导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规定各年级诵读内容。二、保证读书时间:每天20分钟集体诵读,每星期3节自由阅读。三、组织各种各样的诵读活动,展示诵读成果,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四、倡导亲子诵读,动员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营造一个诵读经典的大氛围。

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兴奋样,俨然正在接受圣人的教诲。我欣喜万分,久违的经典文化终于回到了校园,重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阅读,悦读,越读,“一朝书为友,终生书为伴”让我们一生以书为友,以书为伴,以书为师,像陶老师一样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行者,并用快乐感染、带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让我们一起打点幸福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