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火神派探讨》5

 百草园丁馆 2013-03-16

《中医火神派探讨》5

(五)医案例举和临床经验

下面举火神派医家有关真气上浮各症的临床经验和若干案例,领略其理法方药特色。应当指出,本节所论病症均系按阴阳辨诀判为真气上浮即虚阳上越所引起者,实热或阴虚阳浮引起者不在此例,读者自当明察。

1.齿牙肿痛

吴佩衡治案:孙某,男,38岁。受寒感冒,服辛凉解表银翘散一剂,旋即牙痛发作,痛引头额,夜不安寐,其势难忍。牙龈肿痛,齿根松动,不能咬合,以致水米不进,时时呻吟。舌尖红,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辨为表寒误服辛凉,寒邪凝滞经络,里阳受损,虚火上浮。治宜宣散经络凝寒,引火归元,纳阳归肾,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附片45g,炙龟板9g,肉桂9g(研末,泡水兑人),砂仁9g,细辛5g,黄柏9g,白芷9g,露蜂房6g,生姜12g,甘草9g。煎服一次,牙痛减轻,夜能安寐,再服则疼痛渐止。2剂服毕,牙龈肿痛痊愈(《吴佩衡医案》)。
此属虚火上浮所致牙痛,极易误为实火。论其牙龈肿痛,舌尖赤红,似属外感火热。然从病史看,受寒感冒,服辛凉之剂,旋即牙痛,显然不符。舌尖虽红,但苔薄白而润,脉虚数无力,综合判断,属于“里阳受损,虚火上浮”,说到底是阴火。潜阳封髓丹正为此类证候而设,故而效如桴鼓,其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成。


2.齿衄

吴佩衡治案:王某,男,32岁。患龈缝出血已久,牙床破烂,龈肉萎缩,齿摇松动,且痛而痒,屡服滋阴降火之品罔效。余诊之,脉息沉弱无力,舌质淡,苔白滑,不思水饮。此系脾肾气虚,无力统摄血液以归其经。齿为骨之余,属肾,肾气虚则齿枯而动摇。脾主肌肉,开窍于口,脾气虚而不能生养肌肉,则龈肉破烂而萎缩。气者,阳也。血者,阴也。阳气虚则阴不能潜藏而上浮,阴血失守而妄行于血脉之外。法当扶阳以镇阴,固气以摄血,俾阴阳调和则血自归经而不外溢矣。拟方潜阳封髓丹加黑姜、肉桂治之:附片60g,西砂仁20g(研),炮黑姜26g,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人),焦黄柏6g,炙甘草10g,龟板13g(酥,打碎)。服一剂稍效,三剂血全止,四剂后痛痒若失。连服十剂,牙肉已长丰满,诸症全瘳。
吴氏原按:附子、肉桂温补下焦命门真火,扶少火而生气,砂仁纳气归肾,龟板、黄柏敛阴以潜阳,黑姜、炙草温中益脾,伏火互根,并能引血归经,故此方能治之而愈。余遇此等病症,屡治屡效,如见脉数饮冷,阴虚有热者,又须禁服也。

李可治案:患者45岁,舌中有5分币大之光红无苔区,尿热而频,令服知柏八味丸5日不效,无苔区反扩大,且干裂出血,又见齿衄,诊脉沉细,不渴,膝以下冰冷,询知近年异常发胖,又见面色发暗,断为上假热,下真寒,予四逆汤1剂,附子用30g,干姜改姜炭,煎成冷服(因上有假热,故用热药冷服,偷渡上焦之法),于子时顿服,次日诸症均退,舌上生出薄白苔(《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对于阳虚格阳于上,上有假热的病人,李可提倡热药冷服。因为附子性大热,下焦寒极非此不能愈。但假热在上,热药热服则两热相争,格拒不纳。今把热药冷透,披上“冷"的伪装,入口凉爽,“骗’’过咽喉一关,入胃则热性缓缓发挥,引浮游之假热归下而病愈,是极巧妙的治法。古人形象地比喻为“偷渡上焦",此亦《内经》治则中的反佐法之一。

3.口腔溃疡、复发性口疮(口糜)

唐步祺经验:治一口糜病人,先用炮姜甘草汤加桔梗2剂,继以附子理中汤4剂,最后用潜阳丹4剂而愈,“以后即用此方治愈这类患者数十人"。
吴生元经验:吴生元,1 9 3 7年生,乃吴佩衡先生嫡子,云南中医学院附院主任医师。他用郑氏荐赏的潜阳封髓丹二方加减,“能清上温下,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对于下元不藏,虚火上浮引起之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有显著疗效。’’曾报道用治复发性口疮、虚火牙痛、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四案。常用方:黄柏20g,砂仁、补骨脂、骨髓补、肉桂各1 5 g,蜂房、细辛各8g,龟板、山豆根、板蓝根、桔梗、甘草各1 Og。阳虚不甚,去附子,而用肉桂、补骨脂、骨髓补、细辛,多加山豆根、板蓝根、蜂房(驱风攻毒)。四案基本方大致如是(《四川中医》2000年3期)。

4.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乳蛾)
范中林治案:李某,男,3 6岁。1 9 7 1年5月起,咽部有异物感,吞咽不利,并伴有项强、胸满、肩酸、背痛等症。某医院诊为“慢性咽炎”,服用炎得平、六神丸、四环素类,外用冰硼散治疗,病势不减。后服清咽利膈、泄热解毒中药半年,咽喉疾患益重,并现恶寒身痛,胸憋气短,胃腹胀痛,完谷不化等症,自疑“癌"变,思想负担沉重。于1 9 7 2年2月来求范中林先生诊治。初诊:咽痛,吞咽如有阻塞,胸满,纳
呆,便溏,头痛,咳痰,四肢清冷。舌质偏淡,苔微黄滑,脉弱无力。此病乃过服凉药,以致阳气虚微,复因旅途劳累,受风寒侵袭。本少阴喉痹,又兼太阳外邪。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细辛、生姜,扶阳解表,通达内外。处方:麻黄1 O g,制附片60g(久煎),甘草20g,细辛3 g,生姜30g。四剂后,头痛、胸满、咳痰俱减,余症无明显变化,原方再服四剂。身疼减,饮食增,便溏止,咽痛痹阻稍有好转。因肾阳虚衰,阴
气上腾,痰湿上干清道,日久凝聚较深,致喉痹难愈。以大剂四逆汤壮阳驱阴,加上肉桂温营血,助气化,益火消阴,散寒止痛。处方:制附片1 2 O g(久煎),干姜6 0 g,炙甘草3 0 g,上肉桂1 2 g(冲服)。三剂。四诊:咽痛痹阻之证基本消失,精神大振。久病气血皆亏,应培补脾肾,以理中丸加阴阳平补之品,嘱其缓服。处方:党参3 O g,白术3 O g,干姜3 0 g,制附片6 O g,上肉桂1 5 g,紫河车3 0 g,冬虫夏草3 O g,菟丝子3 O g,炙甘草2 O g,三剂。共研细末,水打丸。日服三次,每次1 O g。月余病愈上班(《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喉痹之证,须分阴阳。本例喉痹,曾服大量清凉退热之品,病势不减反增。参之舌、脉诸证,显然与风热、燥热等邪实上犯之喉痛有原则区别。由于少阴经脉循于咽喉,故咽喉疼痛属痹阻少阴者屡见不鲜。范中林先生曾经说:“口中少实火",确实是阅历有得之谈。比如此例,客寒咽痛,喉痹日久,邪聚益甚,且少阴寒化之证突出;初诊时,太阳伤寒之表证比较明显,故首以太阳少阴两经同治,寓解表于温阳。再峻投四逆汤加味,以补命门,散寒滞,最后培补脾肾以收全功,处处顾护阳气,实属火神派风格。

李可治案:患者,王海清,男,4 5岁。患咽干痛,口舌生疮,用清火、滋阴诸法60余剂无效。渐至食少便溏,神倦,缠绵3月不愈。其症日轻夜重,不渴尿多,四末不温,双膝冷痛,舌淡润,脉沉细。判为肾宫寒极,逼火上浮,“则成上假热,下真寒格局",处以四逆汤加桔梗、益智仁:炙甘草6 0g,附子30g,干姜30g,桔梗、益智仁各1 0g,水煎冷服2剂,诸症已减七八,续进2剂而愈(《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
经验专辑》)。


刘力红治案:曾治一咽喉肿痛患者,病已月余,抗生素、牛黄解毒片类已服半月,咽痛丝毫未减。诊见扁桃体肿大,满布脓点。口甚苦,舌淡,边齿印,脉沉细弱。察舌按脉,一派阴寒之象。视为龙火沸腾(即郑氏所谓真气上浮)所致,理应温潜。但顾及口甚苦一症,乃以小柴胡汤合潜阳丹,自以为必效无疑。5剂后仍无点滴之效。再诊舌脉仍是一派虚寒,毅然剔除小柴胡汤,纯用温热之剂,以郑氏潜阳丹加味治之:附
子、砂仁、龟板、炙甘草、桔梗、熟地。其中附子6 0g,炙甘草24:g。5剂后,咽痛消失,脓点不见,扁桃体亦明显缩小
(《思考中医》)。
@此例咽痛,刘教授已从舌脉判为阳虚真气上浮,显出见识。只因“顾及口甚苦一症”,参以小柴胡汤,结果影响药效。后认准证情,“毅然剔除小柴胡汤,纯用温热之剂’’,扶阳收纳,终获良效。其实,以笔者看法,此例口苦之症,亦是真气上浮表现。刘教授在此案后,颇有感慨,写下一段话令人心动:“诸位要是信得过,且听我一句话,那就是抱定这个阴阳,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数年,包管大家在中医上有一个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够真正列入仲景门墙。”


5.头痛
郑钦安经验:头痛偏左偏右者,“常以封髓丹加吴萸、安桂,屡治屡效。"头面浮肿,身重欲寐者,倡用潜阳丹:砂仁3 O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 g,炙甘草1 5 g。
唐步祺经验:用潜阳丹“治愈头痛如裂(即一般所说之脑震荡)患者多人,即以其无外感可凭,有阳虚之症足征,而断为阴气逼阳上浮,用潜阳丹一服即效,数剂痊愈。
范中林治案:张某,男,3 8岁。1 9 70年患头痛,逐渐加重,看书、写字时,头痛目胀尤甚。先后经几处医院,未明确诊断。至1 9 7 6年1 O月,病情转剧而来诊:数日前头暴痛如裂,不敢睁眼。卧床休息并服药,仍阵阵发作。心烦、气短、四肢厥冷;面色青暗萎白,舌质淡而乌暗,边缘有明显齿痕,苔灰白薄润,脉沉微。此少阴阳衰阴盛证头痛,有阴阳格拒之象。法宜通脉回阳,宣通上下,以白通汤主之:制附片6 Og(久煎),葱白头60g,干姜30g。连进4剂,头痛和精神好转。但阳衰阴盛日久,须兼顾太阴。法宜继用驱阴助阳,温中益气,以四逆合理中加味,配成丸药服用。处方:制附片60g,干姜30g,炙甘草20g,生晒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 Og,上肉桂1 5 g,宁枸杞20g,菟丝子30g,1 O剂,水打为丸。1 9 7 9年7月追访,三年来,虽经常加夜班,头痛始终未犯。
范氏在此案后引用《医法圆通》之论:“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属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认为头痛属少阴头痛者,亦屡见不鲜。诊断此证必须具备少阴病之主证,参之舌现淡白,皆应以白通、四逆辈主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6.鼻渊(鼻流清涕,经年累月不止)、鼻浊(鼻流浊涕,其色如米泔,或如黄豆汁,经年累月不止)
郑钦安经验: “每以西砂1两,黄柏5钱,炙甘草4钱,安桂、吴萸各3钱治之,一二剂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钱,屡屡获效。即甘草干姜汤加桂尖、茯苓亦可。
三、虚阳外越,多有创见

郑钦安揭示的阳虚衍化而出现的变证中,阴盛格阳是阳虚第二层次,含真气上浮和真气外越两种情况,这二者的病机都是一个,即“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血上僭外越",“此症(指真气外越)又与上热下寒同,但上下内外稍异耳。病形虽异,总归一元”。故郑氏在论述时,二者常常混同并谈。究竟说来,二者毕竟有“上僭外越"之不同,不仅在部位而且在症状方面均有所不同。真气上浮是格阳于上,又称“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红、肿、疼痛等“阴火"之象多见,笔者在上篇文章中已经作了重点介绍。而真气外浮则是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亦是“阴火”之象。当然临床上亦有上僭外越并见之症。
比较而言,虚阳外越比真气上浮病情更加严重。例如:“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忽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有时外热一退,不畏寒者”一症,郑氏认为,“病人牙齿肿痛二三日",并无阳症可凭,“已知其阴盛而元气浮也"。以后皮肤大热,而内却冷甚,欲厚被覆体,则“明明元气尽越于外,较牙痛更加十倍’’(《医理真传卷二》)。本节主要介绍虚阳外越的表现。
从病机角度讲,虚阳外越与真气上浮的发病机理是一致的,均为“三阴上逆外越"引起。“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则有真气上浮之症;元阳外奔则有虚阳外越之症。归纳郑氏观点,虚阳外越还与几种因素或者说辨证要点有关:
其一,是“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其阳气必然受损,可致虚阳外越。
其二,药误,比如“服克伐宣散太过之人",阳气受损,也可导致虚阳外越。
其三,午后发病或病情加重者,提示阳虚外越。
其四,有大吐大泻大汗病史,吐泻发汗过度,均可伤及阳气,引起虚阳外越。
从证候角度讲,由于真阳不足,虚阳外浮,而易见外热内寒,假热真寒之象,这种假热,也称之为“阴火”,以发热、发斑、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许多虚阳外越之症,往往与热证、阳证相似,极易惑人,这一点与真气上浮症形十分相似。郑钦安用大量篇幅阐明虚阳外越的假象与本质,特别指出该证极易被误认为阳症和阴虚火旺,如同辨认真气上浮一样多有卓见,这同样是他最重要、最深刻的学术见解之一.

那么怎样辨认虚阳外越之证?当然还是要以“阴阳辨诀"为凭,从病人的“阴象"、“阴色"中求之,“此乃认证关键”。下面分别述之。

(一)发热
郑钦安对发热病症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在其《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书中论及发热的条目有24条,其中属虚阳外越引起者即有21条之多,可知他对此症研究甚多,而且颇多创见,见解深刻。

1.阳虚发热总以阴象为凭
对于虚阳外越发热的鉴别,当然还是以阴阳辨诀为标准:“阳证邪火,其人脉息、声音一切有神。若阴气上腾之阴火,脉息、起居一切无神,阴象全具。此乃认证关键,不可不知’’(《医法圆通卷三》)。也就是说,阳证实热总以“火形”、 “阳证”为凭;虚阳外越所致发热,与真气上浮所致诸症一样,总以“阴象”、“阴色”为凭。
例如:“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皆可”(《医理真传卷四》)。
又如:“身热无神: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偶劳心,忽见身大热而不疼,并无所苦,只是人困无神,不渴不食。此是元气发外,宜回阳收纳,一剂可愈。若以为发热,即照外感之法治之,是速其危也,世多不识。”
再如:“身热内冷:久病之人,忽见身大热而内冷亦甚,叠褥数重。此是阳越于外,寒隔于内……切不可认作表邪,若与之解表,则元气立亡。’’
还有“身热无疼: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与服克伐宣散太过之人,忽见身热,而却无痛苦,并见各部阴象足征。此是阳越于外也,急宜回阳收纳’’(《医法圆通卷三》)。
这些都是凭借“舌青,欲饮极热者’’,“人困无神,不渴不食",“叠褥数重"等“各部阴象”判为虚阳外越发热。当然,还应该注重到,这些阴火发热多有一个前提,即“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大多出于内伤病变。

2.午后发热辨为虚阳外越
在“握定阴阳辨诀’’的基础上,郑氏辨认阳虚外越发热还有一些独到经验,见解超拔,与传统观点不同。
例如凡午后发热或病情加重者,判为阳虚。理由是:“人身真气从子时一阳发动,历丑寅卯辰巳,阳气旺极,至午未申酉戌亥,阳衰而下潜藏。"也就是说,午后至夜间子时这一时段,是阴气当令,此时发病或病情加重者,是阳虚逢到阴令,雪地加霜,故而发病或病情加重。
郑氏反复批驳了将午后发热视为阴虚内热的传统观点:“《经》云:阴虚生内热。是指邪气旺而血衰,并非专指午后、夜间发热为阴虚也……一见午后、夜间发热,便云阴虚,便去滋水。推其意,以为午后属阴,即为阴虚,就不知午后、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见身热"(《医法圆通卷三》)。
“予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发热烧,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由此推论,可知“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或夜卧,或午后两脚大烧,欲踏石上,人困无神。此元气发腾,有亡阳之势,急宜回阳收纳为主。切不可妄云阴虚,而用滋阴之药。"“凡素秉不足之人,忽然两手肿大如盂,微痛微红,夜间、午后便烧热难忍。此阴盛逼阳,从手脱也,急宜回阳收纳为主。"
总之,阳虚发热与外感发热不同,“即有烧热,多在午后,非若外感之终日发热无已时也。”他还举出自己验案为证:“予治一易姓妇,每日午后即面赤发热,口渴,喜热汤,至半夜即愈,诸医概以补阴不效。予以白通汤,一服而愈"(《医理真传卷三》)。

3.吐泻发热,阳脱所致
大吐大泻大汗以后,均能伤及阳气,亦可引起虚阳外越导致发热。如“大吐之人,多缘中宫或寒或热,或食阻滞。若即吐已,而见周身大热,并无三阳表证足征。此属脾胃之元气发外,急宜收纳中宫元气为主……予于此证,每以甘草干姜汤加砂仁,十治十效。"又如“久病与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泄,渐而身大热者,此属阳脱之候。大热者,阳竭于上;大泄者,阴脱于下。急宜温中收纳为主。切不可一见身热,便云外感,一见大泄,便云伤食。若用解表、消导、利水,其祸立至,不可不知”(《医法圆通卷三》)。

(二)皮肤发斑、浮肿、肿块

发斑一证,有阴阳之分。郑钦安指出,阳证发斑,“其人口臭气粗,壮热饮冷,脉大而实,或周身疼痛,二便不利者,此为外感,阳证发斑是也。"阴证发斑,“或饮食伤中,克伐过度;或房劳损阳,过于滋阴;或思虑用心过度;或偶感外邪,过于发散,以致元阳外越,或现斑点,或现通体紫红。其人懒言嗜卧,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现身热,而却无痛苦情状,行动如常。或身不热,而斑片累累,色多娇嫩,或含青色者是也。粗工不识,一见斑点,不察此中虚实,照三阳法治之,为害不浅。法宜回阳收纳为主,如封髓丹、潜阳丹、回阳饮之类。予曾经验多人,实有不测之妙"(《医法圆通卷二》)。作者认为,斑发于阳,因外感而致,其证为阳,知之者多;斑发于阴,因阳虚而致,其证为阴,识之者少。郑钦安在此着重指出其阳虚难识的一面,用心良苦。

关于浮肿,郑钦安指出,“真阳之气外越,亦周身浮肿"。例如:“病将瘥,一切外邪悉退,通身面目浮肿者"一症,郑氏认为“此中气不足,元气散漫也"。又如“病人两耳前后忽肿起,皮色微红中含青色,微微疼,身大热,两颧鲜红,口不渴,舌上青白苔,两尺浮大而空’’之症,郑氏认为系“元阳外越,气机附少阳而上也……方宜白通汤主之。"分析其“口不渴,舌上青白苔,两尺浮大而空"之症,说明“阳虚阴盛无疑’’。而两耳肿起,身大热,两颧鲜红之症则属“元阳外越之候的矣’’(《医理真传卷二》)。

关于皮肤肿块,郑氏指出:“元阴不足为病者,火必旺即为实邪,多红肿痛甚。元阳不足为病者,阴必盛即为虚邪,多不肿痛,即有肿痛甚者,乃元阳外脱之候,必现阴象以为据"(《医理真传卷三》)。例如“病后两乳忽肿如盘,皮色如常,微痛,身重喜卧,不思一切饮食"之症,郑氏认为是“阴盛而元气发于肝、胃也。’’治以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

又如“两胁忽肿起一埂,色赤如朱,隐隐作痛,身重,爪甲青黑者",郑氏认为是“厥阴阴寒太盛,逼出元阳所致也。粗工不识,一见肿起,色赤如朱,鲜不以为风火抑郁所作,而并不于身重,爪甲青黑,不痛处理会,直以清凉解散拔之,祸不旋踵……方用四逆汤重加吴茱萸’’(《医理真传卷二》)。

关于虚阳外越引起的病症还有一些,比如汗出,“更有一等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医法圆通卷二》)。

归纳一下,阴盛格阳引发的真气上浮和虚阳外越两种病机,可以导致很多种病症,呈阴火假热之象,世多不识。多少医家一见五官肿痛、发斑、红肿、发热等症,便谓火热或阴虚火旺,抱定成见,只见阴火之表象,不识阳虚之本质,不求阴阳至理,迷失治疗方向,似乎已成医林通病。郑钦安独具卓见,力排众议,不仅对阴证的认识细致入微,对真气上浮和虚阳外越两种病情的论述尤为详尽,对此引起的假热之象认识深刻,能够勘破重重阴霾,去伪存真,洞察实情,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这是其学说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他对仲景阴阳学说的发挥和贡献。


(三)医案例举

1.假热真寒
王镇,字泰岩,清时华亭县名医,擅治伤寒。时有北郊汤某,盛暑之际壮热九昼夜,势甚危殆。诸医争以黄连石膏投之,发热愈甚。乃延王镇诊治。王问病者思饮否,日思饮甚。问思饮水乎、饮汤乎,日思饮汤甚。遂主以干姜附子定方,一剂热退,不数日瘥。盖此证乃假热真寒也(《松江府志》)。
此案辨证眼目有两点,一、以黄连、石膏等凉药投之,“发热愈甚”,可知并非实热之证。二、虽然渴饮,但“思饮汤甚”,表明有内寒存在,据此可断为假热真寒之证。

2.乳腺炎
谢某,女,24岁。产后六七日,因夜间起坐哺乳而受寒,次日即感不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左乳房局部硬结,肿胀疼痛。当即赴省级某医院诊治,服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加减数剂,发热已退,仍有恶寒,左乳房硬结红肿不散,反见增大,疼痛加剧。一周后,创口溃破,流出少许黄色脓液及清淡血水,经外科引流消炎治疗,半月后破口逐渐闭合。但乳房肿块未消散,仍红肿疼痛,乳汁不通,眠食不佳。每日午后低热,懔懔恶寒,历时一月未愈,延吴佩衡先生诊视。患者面色咣白,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舌质含青色,苔白厚腻。此乃寒邪失于宣散,阻滞经脉血络,迁延未愈,血气耗伤,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外出。局部虽成破口而脓根未除尽,创口虽敛而痈患未能全部消除,此即所谓养痈而遗患也。法当温通里阳,排脓消肿,散结通乳。方用白通汤加味:附片1 50g,干姜1 5 g,川芎1 O g,当归1 5 g,桔梗1 Og,皂刺9 g,赤芍1 Og,通草6 g,细辛5 g,白术1 2 g,葱白3茎。二剂后,恶寒、低热已解,体温退至正常,左乳房红肿硬结渐消。惟乳头右下方复
觉灼热、刺痛,局部发红,稍见突起。此系得阳药温运,气血渐复,血脉疏通,正气抗邪,已有托脓外除之势。脉沉细而较前和缓有力,舌质青色已退,舌心尚有腻苔。继以上方加香附9克,连服二剂。腐败之血肉已化脓成熟,局部皮肤透亮发红。服三剂后,脓包自行溃破,流出黄色脓液半盅多,疼痛顿减,红肿消退。再以四逆汤合当归补血汤加白术、杭芍、桂枝、川芎等连进四剂,脓尽肿消,创口愈合,病告痊瘳(《吴
佩衡医案》)。
此症乳房红肿疼痛,午后低热,容易认作阳热之症。观其“面色咣白,精神疲惫,脉沉细而弱,舌质含青色,苔白厚腻’’,则是一派阴象,因此断为虚阳外越所致,竟用附子1 5 Og大剂治之,非吴氏这等火神派大家,难以有此手眼。

3.发热
于某,男,7 3岁。半月前受凉后出现低烧,头痛,流清涕等症。经抗感冒、消炎治疗无明显好转,反汗多,体温在3 7℃~3 7.5℃之间,午后较高,伴畏寒,身困倦,眠差纳少,口干渴喜热饮,手冷,咯少量白色粘痰,便调。血象:WBC6.9×1 09/L,N 6 2.3%。胸片提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吴生元教授辨证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投以白通汤加味:白附片100g,干姜1 5g,细辛8g,陈皮10g,法夏1 5g,茯苓1 5g,砂仁10g,银柴胡1 5g,葱白3茎。2剂后发热减轻,畏寒缓解,食增,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缓。原方去法夏、细辛、银柴胡、陈皮,加桂枝、炒芩、枣仁、远志,续服三剂,体温正常,诸症平息(《云南中医药杂志》1 999年1期)。
@吴生元教授系吴佩衡先生嫡子,深得乃父家传,断此症发热乃因虚阳外越所致,径用白通汤加味,附片用至1 00g,不夹阴药,且弃甘草之缓,单刀直入,颇有乃父风格。

4.高热
患儿张某,9岁。高热3 9℃以上,注射针药已4日,高热不退。哭闹不宁,似将转为抽风。请唐步祺先生诊治:以手抚小儿头部、上身,热可烫手,但腿部以下渐凉,至脚冰冷。此为阴盛格阳,上下不通,虽发高热,却非凉药可治。白通汤能宣通上下之阳,但须加猪胆汁或童尿为引,故处方如下:附子30g,干姜20g,葱白30 g,童尿为引。服后一剂减轻,二剂痊愈。以后凡治此类高热.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郑钦安医书阐释》)。
@此案未见舌脉记述,仅凭上热下寒就判为阴盛格阳,似乎不够缜密。但“一剂减轻,二剂痊愈’’的疗效证明了辨证的准确性。且“以后凡治此类高热,久治不愈者,即以此方轻重上斟酌治之而愈,其例不下十数。"说明经得起重复。《医经密旨》指出:“治病必求其本。本者,下为本,内为本。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以免格拒。’’可称对唐案的诠释。


四、阳虚欲脱,当识危候

在“阴证三候"中,阳虚欲脱是阴证第三层次,也是最危重的病候。郑钦安在其著作中论及此证的条目达80余处。其善用姜附、四逆、白通等辛热之剂,多有应对阳虚欲脱之候,所以他对此证的辨治无疑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归纳郑氏对阳虚欲脱的辨认经验,仍旧是以“阴阳辨诀”为基础,以阴象、阴色为辨认依据。在此前提下,按照郑氏论述,阳虚欲脱通常还具有下列几个特点:多系久病、素秉不足之人;症状严重,其来者骤;脉象异常,浮空劲急;多可见有阴火假象;预后不良。下面分别解释一下。

久病、素秉不足之人:原因显然是阳气逐渐亏损,病情逐渐加重,累积而致阳虚欲脱之证。郑钦安反复强调,“要知虚损之人,多属气虚,所现证形,多有近似阴虚,其实非阴虚也。予尝见虚损之人,每每少气懒言,身重嗜卧,潮热而不渴,饮食减少,起居动静一切无神,明明阳虚,并未见一分火旺阴虚的面目”(《医法圆通卷三》,下同)。虚损之症多为阳虚而非阴虚,这是郑氏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症状严重,其来者骤:此系阳虚欲脱发病的一大特点。患者症状十分严重,发病突然,如头痛如劈、目痛如裂、身痒欲死、心痛欲死等等。典型的如“身痒欲死"之证:、“若久病、素秉不足之人,其来者骤,多不发热身疼,即或大热,而小便必清,口渴饮滚,各部必有阴象足征。’’

脉象异常,浮空劲急:阳虚欲脱之证具有典型的浮空劲等脉象表现。“凡虚损已极之人,脉象只宜沉细。若见洪大细数,或弦,或紧,或劲,或如击石,或如粗绳,或如雀啄、釜沸,皆死亡之候,切切不可出方……苟能脉气和平,即有生机。”

“久病之人,忽见气喘脉劲,此阳竭于上,旦夕死亡之候,急急回阳,十中可救一二。但非至亲,切切不可主方,即主方亦必须批明,以免生怨。切不可见脉劲而云火大,便去滋阴降火。"

多可见有阴火假象:阳虚欲脱之证多从虚阳上浮或外越逐渐发展而来,故多可见到阴盛格阳引起的红肿、疼痛、发热、出血等阴火假象,千万不可受其迷惑,误以为外感、阴虚火旺等证,郑钦安屡次告诫医家注意。

预后不良:病至阳虚欲脱之际,无疑已经垂临危境,“其人五脏六腑元阳已耗将尽,满身纯阴,逼出先天立命一点精气,势已离根欲脱,法在不救”(《医法圆通卷一》)。郑氏屡次告诫:“脱绝之征,法在难治”,“旦夕死亡之征",“缓则不救",“十中仅救得一二"。

下面举例说明郑氏辨认阳虚欲脱之证:

头痛:“因阳虚日久,不能镇纳浊阴,阴气上腾,有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有欲绳索紧捆者,其人定见气喘,唇舌青黑,渴饮滚汤,此属阳脱于上,乃系危候。法宜回阳收纳为要,如大剂白通四逆之类,缓则不救。若误用发散,旦夕即亡,,(《医法圆通卷一,下同》)。
目病:“有一发而即痛胀欲裂,目赤如榴者,由先天真气附肝而上,欲从目脱也。定见唇口黧黑,或气喘促,喜极热汤水,六脉或暴出如绳,或脉劲如石,或浮大而空,或釜沸者是也。”
口臭:“口虽极臭,无一毫火象可凭,舌色虽黄,定多滑润,间有干黄、干黑,无一分津液于上,而人并不思茶水,困倦无神,二便自利,其人安静,间有渴者,只是喜饮极热沸汤。以上等形,俱属纯阴。若凭口臭一端,而即谓之火,鲜不为害。予曾治过数人,虽见口臭,而却纯阴毕露,即以大剂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一二剂后,口臭全无,精神渐增,便可许其可愈。若二三剂后,并不见减,十中仅救得一二。"
呃逆:“因元气将绝而致者,盖以元阳将绝,群阴顿起,阻其升降交接之机,其人或大汗、自汗出,或气喘唇青,或腹痛囊缩,或爪甲青黑,或头痛如劈,目眦欲裂,耳肿喉痛。种种病情,皆宜大剂回阳降逆,十中亦可救二三。"
耳病肿痛:“更有一等内伤日久,元阳久虚……满身纯阴,先天一点真火种子暴浮于上,欲从两耳脱出,有现红肿痛极欲死者,有耳心痒极欲死者,有兼身痒欲死者。其人定见两尺洪大而空,或六脉大如绳而弦劲。唇舌或青,或黑,或黄,或白,或芒刺满口,或舌苔燥极,总不思茶水,口必不渴……此等病情,法宜大剂回阳,不可迟缓,缓则不救。"
郑钦安总结道: “大凡现以上病情,不独耳疾当如是治,即周身关窍、百节地面,或疮或痛,皆宜如是治法。’’
郑氏在其《医法圆通》中有专门论证“辨认阴盛阳衰及阳脱病情"一节,在列举了5 8条具体病症后,说道:“以上数十条,揭出元气离根、阳虚将脱危候,情状虽异,病源则一。学者苟能细心体会,胸中即有定据,一见便知,用药自不错乱。虽不能十救十全,亦不致误人性命。但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人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对阳虚欲脱之证作了十分精辟的总结。

一般研究《伤寒论》者,多详于三阳证,略于三阴证。实际上,阳证易辨易治,阴证难识难疗,阳虚证型多被忽略。前贤对此早有认识,元·王好古云:“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沉细欲绝易辨也" (《阴证略例》)。他的《阴证略例》一书把历代著作中有关阴证的论述作了较为广泛的整理,给后世包括郑钦安在内研究阴证以很多启发,但就观点归纳的系统性、理论认识的深度、临床应用的价值而论,均有不及郑钦安处。同时,由于郑钦安是阴阳对比论述,使得“阴阳二症,判若眉列’’,较之王好古的单论阴证,显然更容易为人理解。唐步祺先生曾赞许郑钦安,“特重阳虚阴盛之阐发,达到登峰造极……其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乃祖国医学之瑰宝,千古一人而已!’’此语不虚。

归纳“详辨阴证,多有创见"一节,可以看出郑氏对阴证的辨识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其认识细致入微,其观点颇多创见。郑氏所论“阴证三候"各有深度。其对“纯阴之证”总结出的辨认“阳虚要诀”,进一步点化为“用药真机",确实精当而实用,为前贤所未备;对阴盛格阳导致的真气上浮和虚阳外越两种情况,充满真知灼见,能够勘破重重阴霾,辨识阴火,批评习俗,充满创见,这是郑氏理论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对阳虚欲脱之危候,积累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足资后人借鉴。总而言之,郑氏有关阴证的认识,是对仲景学说是一种发展,郑钦安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医学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