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當我們的心充滿了妄想

 琴妹煥哥 2013-03-16
轉載   
當我們的心充滿了妄想,就像一潭濁水、渾水,裡面有著很多的渣滓


修行就彷彿是在澄澱濁水。

澄清濁水必須經由一些步驟:

第一就是要先離開風浪。離開外面的名利財色,離開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種風浪。

心中明白這些心念不好,不去執著它,將它看破,這樣就是離開。

  離開了外在的風浪,心雖然感覺平靜了,但是在我們心當中,還有著是非、人我、執著……,這些妄想都屬於渣滓。

有了這些渣滓,我們的心便會迷惑顛倒,自性本自清淨如同一潭清水,因為這些妄想使得清水變成渾水。

在八識田中起伏的煩惱、執著……等的渣滓,透過禪定的修習,就能慢慢地沉澱下去。待渣滓沉澱以後,我們也就能明白看到,這個心是一片清淨、空寂。

然而,渣滓沉澱下去後,還必須把這些沉下去的渣滓化掉,否則還是不究竟。

  澄清濁水的過程,首先避開大風;等大風沒有了,波浪便會慢慢止息至風平浪靜。水面平靜了,便會發現這一潭渾水,有著很多的泥沙

因此,更進一步地要讓泥沙沉澱。如同修行透過禪定、智慧、返照、願行等行門的落實,心便會慢慢定下來,混水便會由混濁慢慢澄清,顯現原本的清徹。

最後泥沙完全沉到底部,上面全是清水,而沉在底下的泥沙,便如同是「無始無明」,待無始無明轉化,這一潭水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清淨的水,也就是所謂的究竟了義、畢竟解脫。


  了解這些道理,還必須透過想念、思惟,把所有一切妄想煩惱,看破放下,這個心就能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念念分明,如此就是澄、就是寂,本自澄寂的心性,就是空性,透過「聞思修」,便能由思惟理進一步契悟心性。

  在空性當中起伏的妄想、煩惱,是塵勞境界。我們的六根對到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塵境,念念攀緣、執著、取捨,時間久了,就會因塵而發勞,便產生了勞頓的現像。

比如:當我們的眼根看著外境,時間一久,就會感到疲勞;耳根聽聞聲音,聽久了也會感到疲勞、生厭,乃至到最後,六根都勞頓了,也就成為現代人所說的痲痺、中毒了,六根便會呈現種種病態。


  反之,如果我們將六根收攝回來,對於一切的外境不去攀緣、執著,就不會引發種種塵勞,使身心勞頓,明白此理,修行才能夠落實。

如果人們都能明白客塵的道理,不管妄想、煩惱如何地起伏,只要自己能作主,心始終安住在空性、安住覺性上

妄想來任它來、妄想去也任它去,不去理會、攀緣它,也不刻意去壓抑阻止它;慢慢便能達到寂然無為,感而遂通。就如同塵埃自浮沉,而虛空始終是不動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功夫用不上,生起種種妄想、煩惱,馬上就想要去對治,心中愈急著想去對治妄想、煩惱,愈是難以遏抑。

於是,就覺得自己的根性不夠,是下根機的人,時間一久,便退失了信心與菩提,這樣就是被塵勞境界轉掉了。

因為不明白在客塵當中,還有一個主人,假如我們悟到了「主」,那麼,一切「塵」又何須掛礙?只要不理它,安住在能作主的這念心,一切塵終會回歸自性。

  古時候有一個譬喻,說明修行就像小孩玩皮球一樣,皮球愈打就會跳得愈高,如果不去打它,反而不會跳。

妄想,就如同拍皮球一樣,這念心如果念念想要對治妄想,妄想就會愈繁多,只要堅住不去理它,妄想、塵境自然也就不動了,剎那才會發現,一切妄想是如此虛妄不實,原來根本就沒事;如同古人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這念清明的菩提自性,原來就沒有東、西、南、北的差別,只是因為執著分別而生東、西、南、北,執著要到東方去求佛,或是西方去求佛,如此就是頭上安頭,日中找影,不知道一切都是現成的,只要這念心歸於寂然不動就是佛。


  曾有古人開悟之後說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是悟到妄想本是虛妄,一切善惡、是非、美醜,都是由於心生分別所起的妄念。

因此,回歸到不思善、不思惡、不執善、不執惡,這一念心寂靜無為,始終是寂然不動。

這裡所謂的「不動」,並不是睡覺、無聊,而是在不生想念、分別的同時,更要清明在躬,處處作主。

  無論是黑暗也好、光明也好,天堂也好、地獄也好,不須要去多做理會,始終就是寂然不動,對於一切自能看得清楚、明白、透徹。

因為,本心本性,就是空性、寂然。這念本心本性就是主,一旦「主人」現前了,所有的「客」也就通通銷歸自性,此即「一法界現,九法界隱」的道理。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悟到妄想就像投宿暫住的旅客,生滅來去,只要不去理會它,這一念心始終寂然無為就是主。當憍陳如尊者講出了這些道理之後,佛陀就以「如是」為他印證。

  明白了客塵、主人的道理,時時刻刻將這念心安住在作主、空性、覺性中,就能契悟聖果。

所謂的聖果,並不是從外而得,而是由這念心所顯發出來,《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本具自性即是無上功德,就是「無為法」,本自具足,非從外來,不須另求,當下即是。

  師父說法,大眾聽法的這念心──就是主人,這念心無形無相,只要能作主、不動、了了分明,始終安住在這一念心上,即入聖位。理上契悟了,時時刻刻就要與理相應,如同禪宗所言:「站得住、站得長」;不論在動靜閒忙、順境、逆境,這個主人時時存在、安住,不再隨著客塵攀緣。悟到這個道理,就是入理聖人,屬於聖位。


  憍陳如尊者了達客塵、主人的道理,契悟空性,證到阿羅漢的果位,由三界中解脫,完全得力於聞、思、修三慧的契悟與修證

可見聞、思、修的重要性。所謂的修證,就是在聽聞佛法後有所契悟,透過重慮緣真,不斷的思惟,在思惟時就是修,經由聞思修達到思而無思,與實相之理相應,即是證。 


  修行學佛、參禪、念佛,就是為了要相應、契悟、證道。古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所謂相應,即是與覺性、空性、實相相應,能夠相應處處都是佛心,行住坐臥、東西南北都是佛,沒有一處不是本自具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自性如來。

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本具的心性當中什麼都不能有,有了就成渣滓,修行便是要體悟這念心,一切本自具足,既不能增添一分一毫,也不能捨去一分一毫.

安住在不取不捨、不偏不倚的實相上,於行住坐臥中,恆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修道位。等到保任成就,執著破除,煩惱轉過來了

這念心當中沒有波浪,渾水自澄、泥沙自化,修行就能夠成就。所以,佛法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任何虛假,修行也是如此,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

  透過聞思修能夠啟發智慧;菩薩廣建道場、安僧度眾、弘揚佛法更是慈悲的顯現,修行有了智慧、慈悲,就能成就「一乘任運,萬德莊嚴」的佛果。

明白這些道理,能夠行於「有為」、不住「有為」,即是契入「無為」,在「無為」當中又不礙「有為」,就是真正的圓融無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