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语文教材资源的有效开发

 佳宁图书馆605 2013-03-16
浅谈语文教材资源的有效开发
[ 2009-12-10 9:51:00 | By: 田园牧歌 ]
 

[摘要]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备课时正确认识教材资源及时整合教材资源合理拓展教材空间,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课程资源   教材资源   教材观   整合   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改革目标地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运用状况。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要能够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就是个例子

教材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实施课程的媒介,它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优点是标准、规范。学生通过课文教材的学习,了解作者反映的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材起到认识功能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老师重视、依赖教材的程度要高一些。特别是现代文教学,教师往往会书不离手。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个重点句子的揣摩、文章整体的把握……都不会跑出教材的范围。久而久之,教师们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势,教材资源即一篇篇课文。从而,使教材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毋庸讳言,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通道,对一些教材而言,离开具体的语文教材而进行语文教学是不可思议的。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是神圣不可侵犯。那么,教材到底是什么,在教学中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呢?课程专家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例子”。一味地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是陈腐的语文教学观,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之中,又能跳出文本反观文本。总的来说,教师是否拥有正确的教材观,是教材资源能否被灵活运用的前提,也是教材资源能否发挥最大作用的保障。

二、正确认识教材资源——打开书本看资源。

如果让我们做个问卷调查,什么是教材资源,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教师说不太清楚。大家都听过本校、外校的一些教师的课,甚至还有机会听过外省市一些高水平教师的课,但是,有多少教师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呢?

不少教师以为教材资源即课文,其实,教材资源除课文以外,还包括附录、插图、附文……这些都是教材资源。我们仅以教材插图为例,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插图,它配合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景物绘制或拍摄而成,是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插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用视觉形象补充文字描绘的不足。遗憾的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特殊的艺术语言”视而不见,弃而不用,将这个宝贵的教材资源闲置废弃了。

因此,广大语文老师亟需思考并判断什么是教材资源,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课堂教学添一份色彩,增一份新意。

三、及时整合教材资源——要做到扬长避短。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它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新的教科书,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它超越学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备课时,对于课本中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笔者发现:新的教师用书,减少了对教材的定性的分析,主要以一些教学建议的形式,为教师教学进行创造性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载体,编者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由于各自编排的侧重点不一样,教师们在进行分析、比较中不自觉的为自身教学拓宽了渠道。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曾经根据教学需要,做过整合教材资源的一些尝试。例如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的是两篇驳论性文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吴汉何尝杀妻》和随笔式的立论文章《大小猫洞》及散文化的议论文《世上没有傻问题》。这几篇文章内涵丰富、深刻,论证讲究逻辑性。因初中生思辨能力不强,教学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认证严谨、思维缜密,更是难度重重。作为驳论文的起始篇,学生难以接受。为学生着想不妨先学习第二篇《吴汉何尝杀妻》,待学生建立了驳论意识,懂得了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的相关知识后再学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经过这样重新整合的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总之,教材资源可以分解、也可以重组。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合理拓展教材空间——生活处处皆语文。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对于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人们的“语文”观念在变,原来大家心中狭隘的“语文”逐渐被“大语文”观念所取代。“语文”是源于生活与生活外延相等的“语文”,而不再仅仅是一套教材的“语文”了。为此,一些教师不适应,他们担心课改后的课堂难以驾驭。面对这种变化,最高兴的还是学生们。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惊喜地写到:在家里,打开电视,首先听到的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心灵,请给窗户装上玻璃吧!”(眼镜广告)从这则广告中,你能听出什么呢?我听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更加吸引人了。我也明白了,广告运用了修辞手法更加吸引人。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科不尽的源泉。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新课程所要求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自己所熟悉的教材和教学才是主阵地,我们需要改进的是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让它成为学生成长的十分有价值的资源。我们相信: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以正确的教材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教材资源,肯定就是有效的备课。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柳菊兴,

《有效备课·初中语文》   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