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汉同声传译的语速语义匹配及语言逻辑习惯

 我爱恋恋 2013-03-17

英汉同声传译的语速语义匹配及语言逻辑习惯

(2011-10-23 14:23:34)
 “英语以每秒6.19个音节的速度传达0.91的高密度信息。汉语传达信息密度以0.94位列榜首,而语速则为每秒5.18个音节。……。”

    同声传译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要在与发言人说话相同的时间内,同步翻译。但是,不同语言,语义的表达速度是不同的。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英语的语速较汉语快,但是语义传达的速度没有汉语快。这一方面是因为英语的基本语素是“单词”,是多音节的,而汉语的语素是“字”,是单音节的。另一方面是,英语说话以音调为主,主要听的是重读音节,弱读音节虽然也占音节数,但是一带而过,其实是很快的。而汉语发音以音节为主,句内的重弱读不明显。

    由于两种语言语速和语义的表达速度不同,给同传带了挑战。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在翻译数字的时候。一方面,英语和汉语数字表达进位方法不同,英语是三位进位读(thousand, million,billion, trillion),汉语是四位进位读(万、亿、万亿),本身翻译的时候就要算一下。而且音节相差很大。汉语“一亿”,只有两个音节,英语“one hundred million”六个音节,重读音节四个。如果是“一点三六亿”5个音节,就更麻烦,英语是“one hundred and thirty six million”11个音节。汉语所有的数字和进位都是单音节(百、千、亿),英语则是多音节(hundred,million, billion)。在表达的数字的时候,汉语的语义密度和语速都是大大快于英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翻译数字常常是同传感到最头疼、最痛苦、也是最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的时候。我们也一有机会就会提醒发言人,在说数字的时候一定要慢一点。因为中文数字需要的时间太短,而同传需要在相同时间内计算转换、并传递相同的语义信息。如果中文发言人说话较快,那么或者是遗漏数字信息,或者是遗漏后面的信息。

    以上我引用的《三联生活周刊》所说的英语和汉语语义传达速度,文章中并没有说明是念稿的速度还是现场说话的速度。以我自己的经验,无论说什么语言的人,其实思考的速度是差不多的。只要是即时讲话,一般情况下,无论语速如何,语义的传达速度几乎是一样的(除非讲话人已经讲过N次这样的话,早就滚瓜烂熟)。语速快的人,很多时候只是用了很多叠加重复的字,听起来音节很多,但是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即时传译的时候,无论是中-英还是英-中,只要发言人情绪比较平稳、讲话比较有逻辑,基本上节奏差不多。

    但是念稿时候的中英的语义速度差距很大。一来因为中文稿件特别喜欢罗列数据(GDP/财政收入/外汇储备去年多少,今年多少,同比增加多少)。二来中国人在念稿的时候,特别是在念到枯燥无味的数据的时候,会越念越快(我觉得是发言人自己也觉得无趣)。这种情况下,我曾经试过,拿事前对译好的英文稿,按照中方发言人的进度照英文稿念稿,十有八九都是无法跟上的。而且我也怀疑,我念得那么快,现场的外宾恐怕都没有机会能够听明白说的是什么。

    因为中文的语义密度大(语速较慢的情况下,单位时间传达的语义仍然较多),一个看似说中文不快的人,如果语义密集,同传成英文,在时间上就会很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临场的同传一定要有一个判断。这些密集的语义中,哪些是重要信息,哪些是不重要的信息。比如,2009年和2010年具体的GDP数字可能并不重要,而2010年比2009年GDP增长了9%这个信息可能是最重要。比如,《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翻译全称非常长,而且你要听完了整个名字才能开口翻,因为英语的顺序完全是反过来的 "Opions on the ... Privat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by the State Council"。为了翻译这个文件的名字,需要等待讲话人说完这句话再翻译,就占用了下一句话的时间,因此可能就导致了遗漏后面的信息。而其实就算完整翻译了这个文件的名字,现场的外宾也是记不住的。临场处理的时候,如果判断这不是重点信息,即讲话人不是要讲述这个文件,而只是引用该文件中的立场或观点,那么就不翻译文件名,而praraphrase做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 notice/document/policy on the promotion of private investment in China,这样可以不用倒语序,节约时间,可能对外宾来说,也更加清楚。

    很多时候,我自己的感觉是,中-英比英-中更加挑战。英-中的挑战无非在于英语的听力和词汇量。但是一旦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就不再是个问题。英语音节较多,语义密度较低,而且英语本身逻辑性较强,英语发言人通常的公众演讲技巧也比较好,因此遇到问题的时候倒不是太多(除了口音特别重、念稿或者特别特别说话快、思维跳跃的人之外)。中-英的时候,问题就在于,中文本身语言逻辑比较松散,语法结构不太严谨。并不严格要求主谓宾的对应,一句话甚至可以拆开来说,说一个主语,跳开来说另一句话,再跳回来。这样的情况一发生,同传就很难受。因为英语是不允许你说半句话的,这样感觉是翻译没有翻完整。所以同传一开始就要对发言人有个判断。如果发言人是个讲话破碎的人,就千万不要跟得太紧,而且要帮他填补一些遗漏信息,组织一下逻辑。当然这样做是有风险的。按理说,翻译不应该去任意解读别人的话。但是同传的时候,message的传递是第一位的。首先要确保,我们翻译说出去的句子是make sense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客户绝不会抱怨演讲人语言混乱,只会抱怨翻译含混不清。

    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在国内的大学学习同传可能比在国外学习更好些。因为其实获得英语的听力资料很容易的,而且英语也很标准化。而只有在国内,才会接触到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官员讲话,了解到他们的共同特点和习惯,找到一个适合的方法。

    如果看篇幅长短,同样的文章、同样的字体和版式,中文的长度大约是英文的2/3。如果看中文的字数和英文的words数,同样的文章,中文英文的比例大约是1.4:1。如果看习惯说话的速度,中国人的音节速度是慢于英语人士的。如果看同样音节的语义密度,那当然是中文大。

    就是看到了这段文章,偶然想到的,欢迎大家讨论。

    “《三联生活周刊》『数字』英语以每秒6.19个音节的速度传达0.91的高密度信息。汉语传达信息密度以0.94位列榜首,而语速则为每秒5.18个音节。西班牙语信息密度较低,0.63,语速却高至每秒7.82个音节。日语达到了每秒7.84个音节,幸好它的信息密度仅为0.49。研究者得出结论,一分钟内,所有语种都可以传达相近含量的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