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1日,美国陆航(当时美国空军还没有从陆军当中分出独立成一个军种)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自然也是美国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首飞成功后不久,美国海军便和没有任何航空发动机设计经验的西屋公司(当时其只是一个蒸汽锅炉生产商)签署开发新型涡喷发动机的合同。三个月后,美国海军又选择当时同样也是新手的麦克唐纳公司作为第一代舰载喷气战斗机的研制厂商。这两个举措不得不说有些过于冒险。 当然美国海军这样做自然也有其道理,当时太平洋战争正处在激烈纷乱的时期,各大主要飞机设计公司和发动机生产商都在为主流活塞发动机加班加点,没有几家能真正静下心来搞喷气战机,而且麦克唐纳的研究工作只是作一个技术铺垫而已,这样的话,其研制出的FH-1“鬼怪”的最终下马就是注定的事情了。 海军在审查了麦克唐纳提交的方案后,海军订购了两架原型机,原型机的编号为 XFD-1。在基础设计阶段,其原型机上装两台西屋公司的 19XB-2B 型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设计推力726.4公斤,当时仍在研制处于研制阶段。出于改善飞机气动效率的考虑,麦克唐纳将发动机装在机翼翼根,而尾翼则沿用了XP-67的设计。 XFD-1 三面图,尾翼沿用了 XP-67 的设计 在确定了飞机的基本设计后,设计人员开始进行飞机的细节设计。由于发动机装在翼根,机翼的位置相对较低,因此主起落架的长度较短。发动机位于重心的后方,需将机头加长来平衡机身的重量。机头加长后,增加了不少机体空间,可以把座舱前移到机翼之前,大大改善了飞行员的视野,并有足够的空间在机头设置 4 门 12.7 毫米机枪。此外,加长机头的机头还提供了安装前起落架,新飞机便可采用前三点布局,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发动机产生的高温喷射气流对木制飞行甲板造成损伤,还改善了飞机起降时的视野,降低了飞行员在航母甲板上进行起降作业的难度。 西屋 19XB-2B 投产后正式型号为 J30 XFD-1 的研制工作进展顺利,但西屋在发动机研制上却出现问题,发动机不仅无法按时如数交付,而且推力也达不到设计指标。为了加快项目进行的速度,麦克唐纳决定在让 XFD-1 在只装一台发动机(另一侧发动机舱装重量相同的配重)的情况下进行滑行测试。在完成滑行测试后,麦克唐纳公司的试飞员伍德沃德?布鲁克认为发动机的推力足够让飞机进行短暂的飞行,于是在 1945 年 1 月 26 日,布鲁克驾驶 XFD-1 完成了首次试飞。在第二台发动机于几天后装上后,XFD-1 又进行了一次完整的试飞。XFD-1 原型机此后又进行了大量飞行测试工作,试飞进行的非常顺利,海军十分满意。1945 年 3 月,海军授予麦克唐纳公司一份订购 100 架新战机的定单,飞机也被正式命名为 FD-1“鬼怪(Phantom)。FD-1 也由此成为美国海军第一种实用型喷气飞机。
XFD-1 原型机,识别特征是圆形垂尾顶部 与 XFD-1 原型机相比,量产型 FD-1 在外形方面的变化很小,主要改动集中在尾翼。FD-1 将 XFD-1 圆弧形的垂尾的弧度改小,使其更接近于矩形。方向舵的长度和弦长也被缩短。水平尾翼的长度和曲线弧度也被缩小。这些改进是为了避免方向舵和升降舵在飞行中出现相互干扰现象。此外,FD-1 还减少了挡风玻璃的框架及将机身长度增加 48.3 厘米。 首架 FD-1 生产型 111749,注意垂尾翼尖的变化 FD-1 定型后不久,海军对其编号做了调整。这是因为 FD-1 中的厂商代号字母“D”原来分配给道格拉斯公司,在该公司停止为海军供货后,海军将其转给麦克唐纳公司。在道格拉司公司再度为海军供货后,字母“D”又重新用来代表道格拉斯公司,海军则将字母“H”授予麦克唐纳公司,FD-1 的编号因此变为 FH-1。 FH-1 机长 11.8 米,翼展 12.4 米。FH-1 在结构设计上没有采用革命性的技术,而是遵循了上世纪 40 年代的成熟技术。机体为全金属硬壳结构,外部被埋头铆钉铆接的铝合金蒙皮包裹。机翼为当时流行的平直翼,为节约航母上宝贵的空间,主起落架外侧的机翼内设有折叠机构,折叠后机翼的翼展减为 5 米。机翼上装有传统的副翼和分裂式襟翼,襟翼分两部分装在机翼的固定段和折叠部分。机翼前缘没有安装增升装置,所有的气动控制面上均装有配平片。 1946 年 7 月 21 日,美国海军少尉詹姆斯?T?戴维森驾驶着 XFD-1 原型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CVB-42)航空母舰上成功进行了起降测试,初步证明了喷气式战斗机在航母上应用的可行性。 FH-1 的座舱设在机翼前缘前方的机身内,座舱尺寸宽大,乘坐相当舒适,拥有良好的视野。座舱基本沿用了当时活塞式战斗机的座舱设计。飞机的仪表板分为上下两排,上面一排是飞行仪表,发动机仪表装在下面一排仪表板上。仪表板顶端装有 MK23 型瞄准具。左侧控制面板上装有发动机、氧气、气动控制面配平和燃料系统的控制装置,而右侧控制面板上则装有电子系统和无线电装置的控制装置和仪表。气泡形的座舱罩为飞行员提供了出色的后方视野,座舱罩上装有紧急抛射装置,但座舱内没有装备弹射坐椅。 FH-1 的座舱仪表 量产型 FH-1 的动力装置是两台西屋公司生产的 J30-WE-20 型涡喷发动机,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 726.4 公斤。在 J30-WE-20 的推动下,FH-1 可在 4,572 米高度达到 780.5 公里/小时的最大飞行速度,实用升限 10,515.6 米。为了避免喷射气流烧坏两侧的机身,发动机的尾喷口稍稍偏向飞机外侧。在仅使用机体内部燃料时,FH-1 的航程 1,118.5 公里,在机身下加装容量为 1,116.7 公升的泪滴形油箱后,可将飞机的航程扩大至 1,577.1 公里。
FH-1 在美国西部上空试飞 “鬼怪”的武器是 4 挺勃朗宁 M-2 型 12.7 毫米机枪,机枪全部装在机鼻上方,每挺机枪备弹 325 发。通过机鼻上部两侧的铰接式舱盖,可以很方便的对机枪和弹药箱进行拆装。“鬼怪”还可在翼下挂装 8 枚 127 毫米空地火箭,这种火箭在二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很少被 FH-1 使用。 1946 年 7 月 21 日,美国海军少尉詹姆斯?T?戴维森驾驶着 XFD-1 原型机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号(CVB-42)航空母舰上成功进行了起降测试,初步证明了喷气式战斗机在航母上应用的可行性。海军随之开始筹备将 FH-1 投入现役。驻扎在罗得岛州奎因塞特波因特海军航空站的 VF-17A 中队成为第一支装备 FH-1 的作战单位,该中队于 1947 年 8 月接收第一架 FH-1。在装备了新战机后,VF-17A 曾先后被部署到“塞班”号(CVL-48)、“珊瑚海”号(CVB-43)、“菲律宾海”号(CV-47)及“富兰克林?罗斯福”号航母上,在此期间,VF-17A 中队的编号改为 VF-171。1949 年年初,VF-171 在海军、海军陆战队和加拿大间举行的联合军演中,首次执行了夜间战斗值勤任务。这次军演后不久,VF-171 开始全面换装 F2H-1”女妖”战斗机,被替换下来的 FH-1 移交给 VF-172 中队。到 1949 年年中,FH-1 全部退出美国海军的一线作战部队。除美国海军外,海军陆战队的 VFM-122 中队也装备了 FH-1,该中队也参加了 1949 年年初的那次联合军演。同海军一样,海军陆战队很快将 FH-1换为“女妖”,到 1949 年年末,FH-1 离开海军陆战队的一线作战单位。退下的“鬼怪”由预备役部队接收,这些飞机在预备役单位中一直服役到 50 年代中期。 这是一张有趣的照片:1948 年 5 月 6 日,VF-17A 的鬼怪着舰后,一名甲板勤务在 FH-1 尾喷的气流中作乐取暖 海军陆战队 VFM-122 中队的 FH-1 FH-1“鬼怪”是美国海军第一种喷气战斗机,作为第一代实用型喷气战斗机,FH-1 身上仍保留了许多活塞战斗机的设计特点,没能充分发掘出喷气飞机的性能优势。与同时代美国空军的喷气战斗机相比,“鬼怪”的性能要略逊一筹,因此它在海军中服役了的时间很短,很快就被更新的机型取代。不过,通过”鬼怪”的装备,美国海军顺利完成了由活塞式战斗机向喷气式战斗机的过渡。而麦克唐纳公司通过 FH-1 的研制和生产,成功的完成了公司的转型,成为美国航空工业界一颗不容忽视的新星。 1948 年 5 月 6 日 VF-17A 中队的一架 FH-1 从“塞班”号航母上弹射起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