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言预言 沉默是猪

 a811long 2013-03-19

莫言化身预言帝 生死疲劳黄浦江


编者按:

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浮的新闻自从3月8日以来,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眼目,最新的数据显示,江中死猪数量已达12566头,而上海水务部门仍表示目前水质正常。

此时,有学者从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翻出了如下文字,“死猪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法焚烧,只好挖坑埋掉。坑也无法挖深,半米就出水。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

这则微博在3月17日15:35分发出后,迅速被转发3.7万多次,评论6000多条。“大师就是大师”、“哪里是作家,分明是预言家”、“真正的预言帝”等说法喧嚣尘上······

是文学预言了现实,还是现实比文学更加诡异? [我来说两句]

  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公众各有担忧。最担忧的,除了数量庞大的死猪数量、部分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猪圆环病毒,更主要的是黄浦江上游,正是上海市饮用水的水源所在。

  负责检测水质的上海水务部门,自死猪事件曝光以来,发出的声音一直没变:水质正常。具体说就是: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较为稳定,自来水厂出厂水质也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面对黄浦江死猪事件,公众只能从各当事方得到一些挤牙膏式的“碎片化”信息。有消息说,是浙江嘉兴爆发大规模猪瘟,死猪上万头。但浙江农业厅称,死猪多系冻死无瘟,冬季雨多潮湿,小猪抵抗力弱。而嘉兴日报3月6日报道则称:“去冬今春,死猪现象特别严重······病死猪现象如此严重,是因为养殖密度过大,细菌繁殖较快,有的乳猪得病,一死就是十几头。”

  如此数目巨大的死猪,到底是冻死还是病死?这种大规模群死事件“正常”吗?

  在死猪事件不断受到质疑和拷问的当口,一则微博横空出世,由新浪认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英美文学教授的盛宁在3月17日下午15:35发出:

  “就是这样,染病的猪大部分还是死了,煊赫一时的杏园猪场土崩瓦解。死猪的尸体堆积如山,无法焚烧,只好挖坑埋掉。坑也无法挖深,半米就出水。无计可施的人们,在兽医们走后,便趁着夜色,用平板车,将那些死猪,拉到河堤,倾倒到滚滚的河水中。死猪们顺流而下,不知所终。”——莫言《生死疲劳》

  微博很快被转发3.7万多次,6000多条评论显示着它的热度……

  网友们纷纷送上神赞,其中不乏知名人士:

  @刘春:一直以为《生死疲劳》写得不好,没想到莫言有深意。

  @李开复:莫言=预言帝!

  @洛之秋:最好的小说家,往往也是最好的预言家。德里罗就在多部小说中预言过世贸中心的遇袭和倒塌。

  @艺术工作者梁克刚:魔幻国度,现实比文学更诡异绚烂!莫言得奖不是他太有想象力,而是他刚好在这个荒诞无比的时代活在这个奇葩之国!

  @陈远:穷尽想象力去想象荒诞的场景,然后写成小说,忽然有一天,小说就变成了现实。

  @满眼是凄凉:扔猪的人肯定读了莫言的小说,照方抓药,学以致用~

  @健康幸福Teresa:莫言早在小说中就告诉我们死猪入江的情况,真神啊!

  @请用茶:【恐怖预言大师】莫言,不仅是文学大师,更是预言大师,诺贝尔奖可不是白得的。

  调侃、戏谑的背后,依然流露着民众对死猪事件的关注和对真相的渴求。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创作作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又不局限于生活现实。文学与现实彼此对照,莫言不愧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高手。

  无独有偶,这样的“预见性”描写在文学作品里多有出现。和上海死猪相对应,北京的雾霾天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而对环境破坏的描写在王小波的《黑铁时代》里也有很触目的文字。重温一下,感觉他像是一个从未来时代穿越而来的人,因为他的那些描写正在成为现实:

   “因为每人每天只有五公升的饮水,所以烧茶的开水都要大家平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想利用一下自来水一一这种水是直接从河里抽上来的,没有经过处理一一就算不能达到饮水用的标准,能洗澡也成。有时候咸的,这不要紧,因为不管怎么说,它总比海水淡,甚至可以考虑用电渗析。有时含酸,有时含碱,这可以用碱或酸来中和。有时候水里含有大量的苯、废油,多到可以用离心机分离出来当燃料,有时候又什么都不含。有时它是红的,有时它是绿的,有时是黄的一一水管里竟会流出屎汤子一一这就要看上游的小工厂往河里倒什么了。有时候他们倒酸,有时倒碱,有时倒有机毒物,有时倒大粪。要净化这种水,就要造出一个无所不能的净化系统,能从酸、碱、有机毒物甚至屎里提取饮用水。这对于科班出身的工程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苯中毒是无药可医的毛病,死以前还会肿成一个大水泡,像少时的水母一样半透明。同事们说,洗澡这件事要量力而,并且要有措施。跑得慢的手边要有防毒面具······”

  让我们对文学表示敬畏吧,它深深地植根与我们的生活。小说与现实总是以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在历史的拐角相遇。而大师们基本上都是走在时代前沿或超越时代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