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门释户道相通-浅谈儒释道文化

 赵东华 2013-03-20

儒门释户道相通-浅谈儒释道文化

2011-01-26 07:47:00

少林寺是世界上大名鼎鼎的佛教胜地,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引来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在少林寺里挂着一幅图画,名为“三教图”。画上面前两句写着:“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路过的人大都稍势浏览一下便离开了,其实它有深刻的含义,如果说佛教文化是一户宅院的话,那么儒家文化就可以算作进入佛教这个宅院的门了,无论怎么走都要从门里过;“道相通”:顾名思义就是道路的意思引申开来即为方法的含义了。佛家,道家,儒家,自古至今能在华夏久盛不衰,不无它的原因的。


    儒家和道家都是从中国诞生并发展的,而我国文化最宝贵的两个字就是“阴阳”。《易经》被后人称为群经之首,它是儒家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一部经典,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并称为“五经”。而《易经》就是以阴阳五形八卦为核心思想的经典之作;道家就更明显了,它保留下来最标志的文化遗产就是太极拳,太极剑等武术经典。至今还有许多武术名家、武术学者在研究,而它就是道家的果实之一,道家的标志也是太极八卦图。因此可以说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代表的是中国的根基思想。佛教是由印度不丹传到中国的,它之所以能在中国兴盛起来,因为它是道家和儒家文化的有机融合。

    唐朝著名的玄奘法师的《心经》里第一句,“观自在菩萨”,意为自我反省,也是检测自己是否有菩萨的慈悲之心。而儒家文化则把这称之为自省。也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论语》里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意思是看见别人的优点要虚心学习,看见别人的缺点要检点自己是不是和他一样。道家著名的经典之一《道德经》里有一句话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也有自我反省的意思,明智这个词语可能就来源于这里,也就有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说法。因此,儒释道文化是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分开去理解。 

   《道德经》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很多社会活动都是用了这个原理,比如销售、传教等等。《大学》中第一句就是这样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也就是说自己要自悟、自觉;“亲民”指的是不但要自觉还要觉人、觉他;“止于至善”也就是说不但要觉人、觉他,还要带着团队追求真理。其中的顺序也是从少到多,从自己到别人,到更多的人——团队。而佛教就说得太笼统了,“普度众生”一个人能度化那多人吗?所以大师在念佛时也就加了个“善哉!善哉!”可能是先善自己,而后再善他人吧。

    人们皈依佛门时,师傅要问,“你觉得你孝顺父母吗?你尊敬师长吗?”。这在《论语》里有说明,“入则孝,出则悌。”,这与佛家的表达是一致的。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连父母的话都不听,既然有不听话的就会有听话的,也就证明了《道德经》里这样的一句:“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有难有忠臣。”,当前四川汶川大地震,不是有那么多人捐款吗? 

 


    道教和佛教的入门方法是一样的。道家是:“至虚极,守静笃。”;佛教则是:“静定生慧”,也就是今天少林寺的禅。少林寺的大门上面写着:“禅宗祖庭,大乘圣地。”,佛教有戒定慧的法门。而道家也有:“安以动之徐生,浊以净之徐清,晦以理之徐明”,也就是修行,修心,修智的意思。修心必然开智,静定生慧。说的是一个意思,“戒”就是“斋戒”的意思,惟道极虚,虚者心斋也。所以学习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去学习。 

   《道德经》里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必修身,修身必修德。”。在儒家文化《大学》里:“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在现代社会修身就可以说是讲道德的意思了;孟子的“内圣外王”中的“内圣”就是修身的意思;在佛教中一些得道高僧在念佛的时候总会加两个字而且还重复一遍,就是:“善哉!善哉!”,“百德善为本,百行孝为先”。道家文化中也有“六亲不和有孝慈”之说。意思是:在家庭不和睦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长辈的慈爱,晚辈的孝敬,反之,家庭和睦的时候,孝慈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所以孝道文化是我们中国的根基文化,是道德的源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大学》里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自己的爱扩大到家庭,扩大到团队,扩大到国家。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佛教中只用了“普度众生”四个字,就概括了这层意思。

    佛教文化里有这样的说法“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杀兆登。普度众生!”之说。这句话可否这样理解,在佛教徒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一样的,像蝼蚁一样,人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对于自然来说人是很渺小的,人应该积善德,得善根,求善果。在道家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说明“治大国,若烹小鲜。”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自然可以理解为宇宙、自然规律、客观规律等等。所以对于天地和宇宙来说人是渺小的,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天道、地道,从而来实行人道。这样人类才能和谐发展。儒家文化里也有这样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根本是“孝悌”。就是说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兄弟姐妹,把对兄弟姐妹的爱扩大到团体,扩大到国家,扩大到全世界。这样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佛教的经文中有这样的文字:“一切由心造;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其实这和一个人的内在是有联系的。“方寸”是指人的思维,思考力。道家文化里也有:“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并作和佛教文化中的“一切”说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无论什么环境都需要我们人类用生命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儒家文化中有斋戒文化“斋必迁居”,这里是从外部环境来分析的,其实也很好理解,学习必须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换一种环境,换一种氛围,人的心态也随之跟着改变。这也正如有的专家所言:环境可以改变人的含义。任何事情都和我们内心世界有必然的联系的,所以可以说人的思考力是万力之源
 
    在《心经》中有:“无眼耳鼻舌身意”,在这里并不是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等,而是说人不应该只看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要被不好的言论误导,不要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诱惑,不要贪图吃喝,不要贪图享乐等等。在道家文化里也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其实和玄奘法师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论语》里讲:“见贤思齐,见不贤则自省”。这里是说不要受外界不正确的东西影响,还要反过来反省一下自己,也就是“反观内照”,在一定程度上,不难看出,其与佛教、道教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 

    在《三字经》里有:“文中子,及老庄。”,这里的老庄就是指的老子和庄子。在论语里有一句是:“志于道,据于德。”,说明圣人也立志求道,所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很多儒学者一直认为儒家文化中的“道”是中庸的道统思想,其实并不是如此,道就是指道家的那个“道”字,不能分开来理解。

    儒释道文化是不能分开的,他们是相格一章的。我们不应该互相指责,应该彼此多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这样才能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