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门颂》专题研究(三)

 鸟语花香香 2013-03-21
鸟语花香香书馆欢迎您

 

《石门颂》专题研究(三)

 

《石门颂》书法线条美构成浅析
在汉代隶书作品序列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摩崖刻石《石门颂》,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其险峻的书刻环境下所传递给我的舒展、泰然之势,令人感动。有人说它是“野鹤闲鸥,飘飘欲仙”,亦有人说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确实不为过。纵观《石门颂》全篇,结字疏秀、宽松、圆润的用笔与舒展的态势,与篆籀之法通灵,故其能将浑厚奔放、劲挺秀逸、宽松圆润寓于一体,而给人以高古超逸的审美感受。学习《石门颂》多年,最令我赞叹的不是其结体的宽松,亦不是其章法的超逸,而是其用笔构线所产生的无限美感。
考察其用笔,我们必须将其用笔与正体汉隶和简书作些相关性比较。对《石门颂》用笔特点的阐释,我认为可以从用笔构线所产生的力量感、厚重感、立体感和趣味性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力量感和厚重感是《石门颂》线条美构成的主要因素。
线条的力量感构成,是一种视知觉对审美感官的作用,力量或者说力度在书法这里,并非指物理状态中的以“牛”来计量的力量属性,而是一种诉诸于线条的主观感受。面对《石门颂》,一般的人们完全可以无视这种力感,甚至于可以无视所有的书法力感,因为这种主观感受对有些艺术感觉麻木的人完全产生不了影响,即使像《张迁碑》、《张猛龙被》这样的力量型的作品,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就是写字而已。但作为有书法艺术素养的专业人士来讲,我们决不会视这个“力量”、“力感”而不顾,相反,我们会对之有极大的兴趣,甚至于会枕玩数日而叹己不能。
从书法形态学和书法美学上对《石门颂》的线条美构成进行分析,首先即是对力量感的分析,《石门颂》的力感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其大量的回锋、逆锋之笔给人的“逆感”,关于“逆”在书法中的功效,清人笪重光在《书筏》中有专论,此处且不再引出。书法线条的力感跟笔毫与纸张等载体的摩擦力有关,在线条中追求“逆”的效果,实则是追求线条“力感”的手段之一,逆势之线条不仅能在感觉上增强人们对力感的体验,还会加强人们对厚重感的体察。《石门颂》用笔有篆籀之气,这就更能向我们揭示其线条表现的这一审美特征。
《石门颂》中线条力量感的第二个表现在其收笔上,我们发现,在《石门颂》的点画中,我们很难在范字的末画上找出尖出挥运的痕迹。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中称之为“蓄势”,这是构筑线条力量感的又一重要方面。从线条而论,《石门颂》线条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即使是颇有隶书意味的雁尾之笔,《石门颂》无不给人以内蓄之势感,不拖出就意味着蓄而不发。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力的昭示,是力量蓄积之交汇处。近人黄宾虹老先生作书画颇喜用此笔法。当然,从理论上讲,其间还有着某种哲学上的归属,此处旨在谈《石门颂》之线条,故不作阐释。
《石门颂》的第三个力感表现即在于行笔之中。《石门颂》行笔不激不励、缓缓而来、徐徐生发,何等从容与自信,力感也就是在这般从容与自信中产生于线条之中,这同样是一种内敛之力,与“蓄势”有着同样的哲学内涵,学人称之为“君子藏器”。
我们认为,正因为有了这般力量感的线条构成,才会产生出《石门颂》线条的博大、厚重和立体的审美特点。说《石门颂》在线条的表现上的成功,我想其根源主要应该归结为点画线条这样的美学构成。从例字上看,我们随处可观,至于线条的趣味感,则更是满刻皆是,如“为”、“君”、“命”等字。我们欣赏和学习《石门颂》的用笔,就应该首先在力量感上、厚重感、立体感和趣味感上对其进行把握。在线条风格的归属上,《石门颂》不仅有着古隶在用笔上的简捷和随意性,而且还有圆润凝重类于篆籀体势的线条气质。比如在《石门颂》的线条中,我们发现少有雁尾而具掠雁的态势,这便是最好的说明。
从体势与线条表现的抒情性上看,有人认为《石门颂》是偏于率意之趣的。我想,这正如西周金文,如果我们可以把《散氏盘》称为“金文中的草书”的话,那么,要在隶书中也选择一个“草书”代表,我以为,最合适的就只有《石门颂》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