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味论治

 蜂言 2013-03-22
五味论治
来源:至简文化   分类:学术观点   时间:2010/11/12   浏览:659次

      中药的五种味道,每种味道都有特定的作用内涵:苦味入南方心火,火烧焦的东西都带苦味,苦能泻火,还能让软的变硬【坚阴】,其实就是“阴成形”,苦味都是阴寒之药,西药片为什么要裹糖衣?因为药极苦;相对相反的,咸入北方肾水,人体的尿液,组织液,精液都是带咸味的。抗日时期缺盐,游击队员走路都没力,还多亏小兵化盐为水洒在棉袄上带进山才救了人。吃了盐骨头就有力硬起来了。但是物极必反,盐过多了,反而得软骨病。咸极则苦,苦则燥,燥则伤阴,伤津则渴,伤精则骨损,损则软【骨质疏松症】。故,“咸能软坚”,实为软正气【骨】之坚,非为软邪气之坚。自古皆因此理,阴实有形之病皆治以咸,究竟有多大实效?实在应该反思。或问:同为咸,“咸能软坚”,咸极“苦”则又能坚阴,又做何解?咸之于骨,若泥之于水,水有泥则成形,此谓苦能坚阴;泥多水少则有形散于无形,此谓咸能软坚——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物极必反。

 

      酸味入东方肝木,青涩的水果常带酸,熟了就变甜,所以酸蕴含着升发之气。听到酸我们就流口水,酸能引水化水藏水,藏的还是精华之水——果为子,濡养后代之用,此水即为精华之水。所以,怀孕之妇女多喜酸,内有一团气欲聚欲升发之故,气要精华之水来涵养,而酸能敛。丰收之果气足,多酸;欠收之果气虚,多涩。阳气足则需酸以养之,阳喜酸,故“酸男”。阳气不足为阴,则需发动阳气,发阳之味为辛【辣】,阴喜辛,故“辣女”。喜酸生男,喜辣生女,俗语:酸男辣女。蕴含深刻的道理。木气升发需有水作为物质基础,所以,酸是敛水,为的是帮助气的升发。体用之别,不矛盾。五脏配五味之喜,都是讲物质基础,讲体,体和用的方向是反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右路肺气下降,养肺之体,则为升散的辛味。心情不好都喜欢吃香喝辣。

 

       所以,悲悲戚戚【气降】的人容易生女,高高兴兴【气升】的人容易生男——一切都由自己控制啊!这也是生男生女的秘诀!或者,要生男孩,补阳即可;要生女孩——这个不用教,现在的社会,阴盛阳衰,不调养,自然就多生女孩。补还有讲究:男人为阳要补阴,女人为阴要补阳,这样才阴阳平衡。可是现在都反了:男人壮阳喝鹿茸,女人养阴服燕窝虫草。阳的更阳阴的更阴,不孕不育多了不奇怪。

 

       最后,甘【甜】味入中央脾土。咸苦辛辣都是偏性很重的味道,唯有甘甜,是平和之味。这个甘甜,不要想象成糖的甜,自然的甜是清清淡淡的那种甜。就像泉水,就像细细嚼的白米饭。苦尽甘来,水果熟透在酸化为甜,辛辣入口之后立即涌出清甜口水,少少一点盐激发出来的也是甘甜之味。万物终归入土为安。诸味终归化甘甜为顺。四方唯有中是皇权之象。这就是王道!

 

      所以,王道之药,当甘甜为基础,兼有辛辣,略感酸滑。健康之人,当时时口觉津液清甜。苦口非良药,甜口才是良药!对证之药,即使内有黄连,入口只会觉得甘甜。反之,甘药入口不甜反苦,可知病气之重,味觉已经被蒙蔽。继续服药,苦味会渐退,渐现甘甜之本味,可知正气渐足。

 

因五味之性论治如下:

病太过——

肝病升发太过治以酸甘【收】       酸甘化阴

心病发散太过治以苦甘【降】       苦甘降阳

肺病敛降太过治以辛甘【散】       辛甘化阳

肾病藏敛太过治以咸甘【泄】       咸甘泄阳

病不及——

春病秋治:治肝以辛甘【散】

秋病春治:治肺以酸甘【收】

夏病冬治:治心以酸甘咸【泄】     阳根于阴 养阴以化阳 

冬病夏治:治肾以辛甘苦【降】     阴生于阳 助阳以生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