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一贯之道

 自反而缩 2013-03-23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
然后曾子听了后就应了一句;“唯。”
别的同学都不懂孔子和曾子在打什么哑谜,于是跑去问曾子到底什么是“一贯之道”?
曾子说:就是忠恕而已。

其实,这里是曾子错解了孔子的意思。
孔子一生只为求道(包括见道和修道),所以他才简单地为自己做了一个自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才是孔子“一贯之道”的真正注解。

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其实是说孔子毕生都毫无间断地在求道。
孔子十五岁志于学,学什么?就是学道。
三十而立,立是什么?立就是站稳,佛法上叫做不退转,是指孔子学道有成,已初步具备正见了。
四十不惑,是指孔子已深解义趣,于道再无任何疑惑(完全悟道)。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彻底明白自己所肩负的使命,由见道进而开始修道。
六十而耳顺,孔子修道渐入佳境,已然达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孔子修行圆满,所以举手投足皆是道也。

当然,儒家的道与道家、佛家所说的道,其内涵并不相同。
孔子所求之道,是指“仁”,即是人与人之间的最佳相处关系,亦即是和谐。
和谐,不等于一致,孔子是要求“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反他是强烈反对“小人同而不和”的。
曾子所理解的忠恕,虽然也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标准之一,但其内涵远比仁要小得多。

另外儒家还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亦是对一贯之道的绝好解释。
知天命,即是知天性,性就是不变的意思,儒家认为天为万物之主宰,人的本性是天赋的、善的。
道就是规矩,让人遵循自己的天性就是道。
但是,人最容易受后天的干扰而埋没了天性,所以要通过修道来使人做到“不逾矩”。
孔子一生真正做到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才当之无愧地说自己是“吾道一以贯之。”
其实,哪怕只是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言壮语,孔子即已是千古圣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