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室重构

 古月映雪 2013-03-24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和精神成长的地方。

  教室不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空间,更应该是一方充满文化气息的多功能生态文化场

  今天,我们的教室是否还只是在承载单一的学习功能?理想的教室是何模样?

  重构教室,将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构建文化生态圈

毕延威

 

  教室是个融错的地方,教师要敢于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建立起平等文化氛围,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课改的着力点是转变教与学的关系,要把传统课堂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下的发现在发现中的引导,充分展现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焕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传统课堂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样文化生态圈内,最常见的行为文化模式是顺从行为、从众行为、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等。这样的文化下,师生关系就像演员和观众,然而,我不得不说,再好的演员天天板着同一副面孔,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要想让学生不疲劳、不厌学,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把每次考核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适当的累加转化。高效课堂主张的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站在这一出发点,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理想的教室,使之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

  教室无疑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生活的文化生态圈,这个文化生态圈是由教师和不同家庭、社区文化背景的学生结合而成的。理想的教室,应该让自由表达与自主探索得到充分体现,让每一个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节奏,选择适合个人兴趣和能力的活动,自由自在地学习和探索。通过建立合作气氛、提供互教互学、鼓励进步等途径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民主生活、又有自我表达,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探索的独立空间,而不是由权威者说了算。

  在理想的教室里,师生关系无疑是这个文化生态圈的核心,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师生之间才有平等,而没有尊卑之分。

  一个教师实施对话教学,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自己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努力引领学生从学会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尽可能尊重多样性,尽可能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对话共舞,激情理性齐飞。

  教室有限的空间无法满足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生命表现形式,尤其是在专制文化的教导下,学生生活过程变得模式化,使学生在校时感到孤独。

  我做校长期间,就曾经提出要办有问题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入丰富多彩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实现学习与生活的联姻,而不是将课堂与课外生活人为地割裂。

  要想建立起理想的教室,我觉得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给学校、教师松绑,还教学权给教师,让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去实现我思故我教

  2. 一间教室的学生不能太多,学生在课堂上是充分自由的,在不影响他人学习、生活的情况下,可以看书,可以和教师、同学对话交流,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任何事情,也可以睡觉。

  3. 教室应该配备图书角、电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学习,而不再是由教师模式化地教学。只要一间教室有20%的学生和教师对话交流,就算有意义的课堂教学。

  4.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这就必须要让学生懂得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在此基础上才有个性的独立和人格的尊严。

  5. 教室是个融错的地方,教师要敢于对学生说我也不知道,建立起平等文化氛围,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自我纠错,在成功的喜悦中有成就感。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罗山县教研室)

 

理想教室N种可能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我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我决定把自己的教室打造成为一间读写教室。

  一直想问这样几个问题:1.你是否曾因为老师教得很无聊,而很想看完正看到一半的书?2.你是否曾因为边吃饭边看书而被骂?3.你是否曾在睡觉时间偷偷躲在棉被下看书?我的答案全是——是。爱读书的孩子爱做梦,有梦想的孩子会下笔。身处三尺讲台的我,希望用56号教室般奇迹的方式,唤起孩子爱读书写字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爱读书写字的潜质,淡化分数教学,让孩子们在读写教室中自由徜徉,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乐章。(浙江省杭州市滨兴学校 姚贺国)

  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我认为理想的教室既是学园,又是乐园、健康之园。

  学园:应该是充满温馨书香的教室,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乐园:教室里应有一个让学生个性放飞的作品展示角。这个展示角,让学生把自己满意的作业、试卷,美术、书法作品,喜欢的图片等,都拿来展示。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彰显,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喜悦。

  健康之园:教室的天花板是天蓝色,墙壁的四面是白色,黑板是磁性的,讲台应是多功能的,学生的课桌椅应是能调整高低的。各种设备齐全,冬暖夏凉,让学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感到清新舒适。  (江西省修水县何市小学 曾令生)

  我理想中的教室,学生不要太多,教室也不用太大,学生每人一桌,在教室中间均匀分布,或根据上课需要灵活调整。

  教室的左右两边都是大窗户,墙壁上什么也不用贴,有美丽的窗帘就可以了。

  我最憧憬的创意布置:黑板靠近门口的右面墙壁,挂一块白板,可以张贴课程表、值日表、时间表,还可以允许同学们自己在上面贴每天的心情、心事、寻物启事、校园通知等小卡片。墙角的位置一定要留出来,布置成一个小小的高高的舞台:喜欢说话吗?请你上来演讲吧!想放松一下吗?在上面高歌一曲,你一定能找到明星的感觉!学习累了吗?让我们欣赏某位同学的小提琴,或者二胡、葫芦丝、笛子。总之,这个小舞台是我最希望在坐满小孩子的课堂上出现的室内设计。(山东省临沭县进修学校 吴淑红)

  我理想中的教室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应该具有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可以在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不管是小组合作,还是讨论探究,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二,能够展示班级特色。走进教室,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班级文化,班级座右铭和激励性标语清晰醒目,学生的优秀作品精彩展示,充发分挥着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第三,能够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园地。黑板报、发明窗等园地,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给学生提供一方展示特长的空间。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剑)

  《夏山的学校》的作者尼尔说: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

  理想的教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地方。理想的教室,书本不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有学生只要有基本读物就够了,他们更需要的的是工具、泥巴、运动、戏剧、图画和自由。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在实践中孩子们摸索经验,不断成长。

  理想的教室有自己特色的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歌、班训……这些是指引孩子们前行的航标灯。特色里浸润着文化,文化丰富着特色,教室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

  理想的教室是记录孩子们成长足迹的地方。心语本中,记录着孩子们成长的喜怒哀伤;快乐的六一节、记录着孩子们的喜悦与分享;生日会、联谊会记录着孩子们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变迁;班级博客,记录着孩子们身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 欧阳利杰)

  首先,教室应成为展示的灵动场。在教室里的展示,不仅体现在静止的学生作品上,还应包括动态的、人与人间的展示。如课前的讲故事、说见闻,班会中的主题演讲,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这些都应当成教室灵动展示的内容。

  其次,教室应成为文化的交心园。从求知上看,教室像辞海,人人共进共学共知;从生活上看,教室像家园,人人互帮互助互惠;从成长上看,教室像微社会,人人都是交际、合作、创新、实践的主人。

  再其次,教室应成为天然的对话厅。在这里人人都是导师,个个都是受益者。成长的困难说说,生活的烦恼拉拉,学习中的聊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分彼此,教学相长,享有家的温馨、友情的温暖。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上游中学 朱玉忠)

 

中美教室的差异

 

美国的课堂本身就营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氛围。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局部讲,需要先改变课堂设置。

  在中国学校参观的美国教师发现,中美教室里的设置和氛围有许多不同,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室。

  中国的教室设置一般是20~25对桌子和椅子整齐地排列成行,学生排排坐,面对站在前方讲台上的教师。中国教室的这种设置自然地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教师通常都站在教室的前方,很少有教师在教室里走动。这样的课堂设置,美国早在100年前就不存在了。

  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设置多样化,各不相同,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一般分成小组彼此面对面围坐一桌,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位于前方的教师。美国教师授课时不会只停留在前方,而是不停地走动,与学生近距离地交流和互动。而在中国课堂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和做项目的方法尚不流行。在美国,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在广泛应用小组学习策略,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因此,美国的课堂本身就营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氛围。中国的教育改革,从局部讲,需要先改变课堂设置。

  中美课堂设置和氛围最大的差异是在教室和走廊墙壁的装饰上。在大多数中国教室特别是高年级教室里,墙壁上很少贴有装饰画、宣传画、学生作品、作业等,只有学生在上课时看不见的后面墙上有一些墙报专栏的布置。少数课堂里的一面墙上贴有一些简单的画页或者图表。美国教师走进一间中国教室时,往往不能从墙的装饰上看出上的什么课。这使他们很困惑。在美国,教室里的布置和装饰与教师的授课内容是紧密相关的,一走进教室就能知晓教学的科目。中国低年级的教室里可以看见一些由再生材料做成的手工艺品贴在教室的一面墙上。在教室外面的走廊墙上,也有一些学生的作品展示,但明显是挑选出来的最好的作业和作品。美国教师对中国幼儿园的布置很赞赏,这里有专门定做的儿童家具,有大批用回收材料做成的玩具和各种游戏活动站,这些都给美国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他们在中国中小学里没有看到类似的、能为学生活动和休息着想的课堂设置和布置。

  相比之下,美国的中小学校在教室和走廊的墙上贴有很多的宣传画、规划表和思维图,所有学生的作业和作品不分优劣也都贴在墙上,还有自制的不同节日的装饰品,使墙壁上热热闹闹。美国教师认为这样学生才能把学校当成是自己所拥有的园地。美国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室布置得五彩缤纷,像儿童商场一样,有玩具、图书、学生做的工艺品,还有教师养的小宠物、种的小植物,地上还铺有色彩鲜艳的地毯或地垫。幼儿们常常围坐在教师身旁听故事,就像在家里围坐在父母身旁是一样的。因此美国的教室布置比较舒服多彩,有家庭的感觉,为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舒适多彩的气氛。有的美国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为科学教育与实验提供实物实景,甚至在教室里养蛇喂鱼、种花种菜,这在中国学校里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是值得中国教育者深思和借鉴的。

 

陪儿童过一种精神生活

 

陪伴儿童过一种精神生活,就从学校的生态教室建设开始。

  生态教室有三个基本元素:色彩、生活化、经典。

  孩子生活在万事万物中,但这些事物只是一种存在,不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孩子成长的根本在于这些事物引发的内在感觉上升为内在的精神。

  ——孙瑞雪

  儿童天然地生活在精神中,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和艺术家。

  每一个孩子都会对色彩、音乐、绘画、书籍有极高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全然在于生命感觉。真正的教育,不过是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只要给儿童感觉,他就能创造自己。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自由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阶段,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一个经典的、人文的、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使这个环境和孩子的生命产生碰触或者联结,让他们的精神与秘密自发地显现出来,这样一切才变得有意义。

  陪伴儿童过一种精神生活,就从学校的生态教室建设开始。

  生态教室有三个基本元素:色彩、生活化、经典。

  教室的颜色不再是耀眼的白色,而是柔和的麦芽黄,以麦芽黄或象牙黄为主色调,有助于儿童稳定情绪。需要说明的是,过多的色彩和低劣的图片,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干扰孩子专注力的形成。

  生活化主要指教室的布置要一切以孩子为主,他们的作品、图片、种植物、各类工具应该是室内陈设的主要内容。例如教室后面的黑板和周围的墙壁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园地,小巧手展示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我是小画家展示孩子们的绘画才能,迷人的风采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活动、生活照,我字我秀展示孩子们的各科作业……在教室窗台上可以摆放孩子们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每种植物的旁边标注植物的介绍和种植者的姓名。

  引入经典主要指经典绘画、经典音乐、经典书籍、经典电影进教室。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开展名画认领活动,让每个孩子认领3~5幅中外名画,孩子们在认领过程中,了解了名画的作者风格、作品的背景等资料,并把收集到的名画推荐给学校,学校根据作品的特点布置在教室和走廊里。卢梭的画,纯真而自然;雷诺阿的画,温馨而美好;凡高的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会带给孩子精神的愉悦。

  选择不同的时段,播放有安定心灵、提升心智、具有治疗作用的经典曲目,用音乐去唤醒孩子,让孩子用心灵感受音乐,用身体表达音乐,内心获得安慰,全然感受音乐的美妙与情绪,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来自于生活,不来自于课堂和书本。

  开展分级制阅读,以非功利、享受性自由阅读为原则,培养孩子的内在阅读秩序感,将教室建设成一个个开放式的小型图书馆。结合学校校本阅读课程中的每周一节读书课,选择绘本、漫画、自然、科技、地理、人文、历史、名著、人物传记等适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读物,让他们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都能拿到、看到喜欢的书籍,通过轻松自由的阅读,享受精神的愉悦,积淀文化素养与品格。这就是和孩子共度精神生活。

  选择经典电影,每周一次固定的看电影时间,通过《哈利·波特》、《鲁冰花》、《小鞋子》、《绿野仙踪》等经典影片,来滋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就是从这些时候开始的,和孩子坐在那里一起看动画片,一起欣赏其中的音乐,一起喝着最喜欢的东西,在不经意的时候用片中的语言和孩子进行有趣的对话,或者用眼睛进行沟通,这都是精神生活。

  和儿童过一种自然、美好的精神生活,因为孩子就是这样子的。我们要用经典来为他们选择并创造最好的生活。  (作者 李艳丽 单位系河南省洛阳市西下池小学)

 

教育即点燃

——写在结尾的话

李南沉

 

早在2400年前,苏格拉底就发出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感慨。

  他能道出此语,是与其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因为他把西方哲学的视角从探寻宇宙和自然的起源转到了人本身,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他由此创造的问答式教学法,不是把某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提问让他回答,再一步一步引导他得出正确结论,这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开启了先河。直至今天,其影响还极为广泛。

  以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作为专栏结语,是因为这是我们主体多元教育改革的精髓或本质所在,所以我不厌其烦地渲染它、强调它。

  诚然,我们的孩子掌握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较之美国孩子牢固,但由于多少年来的灌输式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孩子更习惯接受现成的知识和公式。而自杜威以来,美国的学校却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长期以往,我们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美国孩子相比就逊色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由此而来,也在刺痛着每一位国人的心。

  人们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求知的欲望、创造的激情,但这种欲望和激情不可能用灌输式的填鸭方法使其释放,即使有一点效果,也不过是拔苗助长

  这两三年来,在主体多元教改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摒弃灌输思维,着眼唤醒火焰,创立了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不仅在课堂上点燃火焰,更在课外开设了社会实践大课堂,推进了以自主管理和社团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了我发现系列主题活动,学校变为知识的超市、学生的乐园!我们采取了高效课堂固模过关、职级制改革探索、新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等措施,处处着眼于改变校长老师们的灌输思维,让他们敢于点燃孩子的学习火焰、生命火焰,照亮了一个个美丽的人生。

  火焰的燃烧也在分数上得到印证:在2012年全市七年级学情调研中,我区以生均160.67分名列全市第一。也就是说,教改三年,学生分数年年上台阶,从全市末位上升到了第一。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一年来,我且行且思,把殷都主体多元教育改革来龙去脉以及一些对教育所想所思,给大家和盘托出。时至今日,仍觉意犹未尽!我不仅希望,这些文字能为广大正在潜心教改的同路人提供些许参考,而且期待更多关注、关心教育改革的各界人士,能够为殷都的教改提出宝贵意见,参加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