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家庭胜过好学校:亲密关系效能》

 2222z2 2013-03-25

  序:亲子关系旨在双赢

  与子女沟通时,父母不能总是期待去改变孩子,期待让孩子适应自己。父母也不能因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改变,便觉得失望,觉得是自身失职。

  亲子沟通中运用亲密关系效能,可以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只有将效能发挥至最大化,父母才能及时帮助子女们解决心理的各种问题,破解各种障碍,使孩子具有健全、向上的人格。

  运用亲密关系效能,还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以此为动力源,从而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上进。以往普通的亲子关系,多数单纯停留在身份层面,如爸爸就是爸爸,妈妈就是妈妈,父母亲的身份一成不变,令人感觉生硬。运用亲密关系效能,可以深入到亲子关系的亲密的深层次,从而直接探触源头。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和孩子搞好关系而搞好关系。

  前言:亲子之道重在平等沟通(1)

  说起平等,可能很多家长朋友们都不理解:我生的孩子,我养他,还要讲什么平等?其实平等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它并不是说孩子跟父母要做一样的事情、有一样的权威,而是体现在亲子沟通和相处的各个细节中。

  比如说,如果你担心孩子的交友问题,最好的方式不是命令式:不许跟谁在一起!”“不准去哪里!”。而是应该换一种方式,问你最近和谁在一起,玩得开心吗”?有心的家长甚至可以直接在家里办个小型的party,让孩子邀请自己的朋友来家里小聚,由此去了解孩子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交往。如果孩子要去同学家里玩,父母可以规定个时间,比如晚上九点之前要回来,注意要有礼貌和安全。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孩子到时候会准时回家的,好像父母和孩子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朋友式的但又不失父母权威性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中的平等表现。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关系到孩子发展问题的时候,应该能够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个性。

  一般来说,亲子沟通活动表现为下面三种活动形式。

  (1) 家长 孩子:指家长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孩子。例如告知、讲述、要求、命令、指使和示范等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基本上处于看、听状态,即家长主动、孩子被动。

  (2) 孩子 家长:指孩子用语言、行为等方式作用于家长。如:讲自己的事、谈自己的想法、介绍自己的朋友、倾诉感情、发泄不满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主要是听、看状态,即孩子主动、家长被动。

  (3) 孩子 家长:指孩子与家长用语言、行为、情感等方式相互作用。例如:互问互答、共同商量、讨论、互相争辩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两者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从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和观察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的交往大多属于上述第一、第二种形式,尤其以第一种为多见。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一直习惯于以长者自居,时时处处体现出一家之主的风范,口口声声都离不开出于为孩子好的内心而表达的诸如应该、不该、最好、不行 等用语。亲子之间的沟通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只是完成了表面的一些事情,而未能进行真正的沟通和深入的交流,因而不能较好地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良好亲子关系。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互动的亲子沟通活动。也就是说,要采取上述第三种亲子沟通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沟通中,父母和孩子都是主体。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一方把球抛出去,另一方要把球接住,然后再把球抛给对方 这种不断的互相抛球和接球的过程表达了亲子之间合理的沟通和交往过程。我们暂且把抛球者视为信息的发出者,抛出的球可以是口头或身体语言方式表达的指令、提问、评价、询问和请求等;接球者视为信息的接收者,接住的球可以是用口头或身体语言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的加工、处理和反馈。抛球和接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两者的角色在一定情况下会自动转换。接球者对抛球者作出响应(加工、处理)后,同时接球者又作为抛球者,再把球抛给对方,先前的抛球者此时就成为接球者

  这种平等的亲子关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尤其对长期受传统教育影响的中国家庭来说,尤为如此。或许中国的父母有太多的方面需要改变,由管孩子事无巨细到趋于开放,对孩子只管原则,不拘泥于小事,给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从习惯于站在长者的位置上对待孩子,到更愿意做孩子的朋友;从热衷于替孩子做事,到以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作为爱孩子的基本准则 如果你认为上述这些改变是有必要有意义的,那么,请从怀着平等之心阅读本书做起,从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做起。

  目录

  序:亲子关系旨在双赢

  前言:亲子之道重在平等沟通

  第一章 家庭是重要蓝图

  1. 经营家庭亲密关系是最有意义的努力

  2. 关系、效能和亲密

  第二章 需要问自己的四个立场

  1. 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

  2. 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3. 孩子心灵健全的根基

  4. 孩子感受父母之爱的关键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

  1. 行为的界定

  2. 认清自己的行为接纳线

  3. 行为冲突定律

  4.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指导模板

  5. 区分行为、影响和感觉

  第四章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1. 孩子拥有无限潜能

  2. 独立成长定律

  3.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负责

  4. 父母的关爱可能是隐性伤害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

  1. 四种基本的聆听技巧

  2. 父母应该聆听什么?

  3. 父母学会积极聆听的意义

  4. 积极聆听的步骤和技巧准则

  5. 避免不当聆听引起的错误

  第六章 孩子能帮父母满足需求

  1. 亲子沟通中的我信息你信息

  2. 告诉孩子父母的权利

  3. 父母的困扰需要面质性我信息

  4. “面质性我信息的有效步骤

  5. 什么因素困扰了面质性我信息”?

  6. “我信息的多功能

  第七章 缩小亲子之间的问题区

  1. 谁进入了问题区”?

  2. 谁的问题谁来负责

  3. 调整环境可以预防问题

  4. 激发孩子的生活热情

  5. 我信息缩小亲子的问题区

  第八章 留意亲子的沟通障碍

  1. 困扰亲子关系的12大沟通障碍

  2. 真诚接纳是化解障碍的基础

  3. 别向孩子的伤口撒盐

  4. 当心赞美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5. 无效的沟通会拉大距离

  6. 没有问题区,没有障碍

  第九章 亲子关系需要双赢

  1. 亲子冲突需要谁赢谁输?

  2. 需求和价值观的冲突

  3. 双赢奏效的方法

  4. 不要忽视小孩子之间的冲突化解

  第十章 为人父母的信条

  1. 成为孩子眼中英雄的六个秘诀

  2. 用平等心实现理想亲子关系

  3. 父母的必修课

  第一章 家庭是重要蓝图(1)

  1. 经营家庭亲密关系是最有意义的努力

  我们的人生有两个重心,要对两个方面负责任,那么,这两个方面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事业和家庭。

  家庭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经营夫妻关系重要,养育孩子更加重要。我们来看一个来自美国的真实故事。

  在一百年前有两个女人,其中一个是中产阶级的太太,另一个是妓女。调研组织调查这两个女人的一百个后代,调查的结果非常令人震撼。中产阶级太太的后代大部分非常优秀,有律师、工程师、老师、议员和医生等;而妓女的后代中,70%的人有吸毒史,多为流浪汉、小偷,或因为刑事犯罪进了监狱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也许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环境和方式如何,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你和你的孩子,还很可能关系到孙子、重孙等后代的生活。很明显,生活在一个忠诚的、有良好教养的家庭里,后代子孙有着良好前途的几率是明显变高的。

  我们都说美国是发达国家,美国的离婚率很高之类的,但是根据最新统计的数据来看,美国处于中产阶级以上生活群体的人,他们的婚姻生活是相对稳定的,离婚率并不高。在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群体的人都会以展示家庭生活的美满作为良好个人形象的标准之一,他们会以自己家庭生活的美满而自豪。大家可以看到,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会带着夫人和孩子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是因为,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家庭同样是一份事业,经营家庭这份事业甚至比经营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要招聘一个重要职位的高管,他们的面试方式是怎样的呢?第一个问题是,你结婚了吗?有孩子吗?父母跟你们一起住吗?如果应聘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们就会说,好,我们先一起吃一顿饭。在吃饭的过程中,那个有经验的面试官会去看这个面试者跟他太太的关系,跟他孩子的关系,以及跟他父母的关系,在他的餐桌礼仪中,他会看出这些信息,这就是面试的第一关。

  公司的面试官解释,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是一个人的一份事业。一个人在家庭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经受了应有的磨炼,他的性格和行为就会表现出耐心、爱心和包容。根据面试官的形容,一对一的面试相当于恋爱,短暂恋爱和观察他的婚姻状况是不一样的,因为恋爱面试展现给恋人面试官的通常是应聘者最好的一面,而且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只是一两个小时,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彼此能感受到最好的气氛,应聘者展现给面试官的状态都是最优秀的,因而观察应聘者的婚姻状况就成为一种必要。

  经营家庭其实也是一份事业,甚至可以说,经营家庭就像经营一个企业一样。我们知道,经营一个企业是很难的,诸多的矛盾、诸多的不顺,诸多的危机和诸多的事件需要处理。而家庭不仅仅是你的乐园,不仅仅是你感受到快乐的天堂,更是需要你去经营的企业,而且,这个企业是所有事业中最不可以失败的。因为这个企业生产的是一份感情和亲情,是一个合格的孩子,是你深爱的下一代,你有一份责任让他身心健康地成长。

  家庭是在配偶和孩子的支撑下组织起来的。在美国有一个机构,调查了一百个百万富翁,分析他们成功的因素,其中包括机遇、父母的关系等五十多个因素,而排在第三的是配偶的支持。通常来说,夫妻两人如果可以同心,可以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两个人就可以创造奇迹。美国有一位女明星,她主演的电视剧十年占据收视率榜首,她说她的成功要感谢她的先生,他是一个导演,当初他们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不是当红的演员和导演,可是他们俩彼此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对方,最终两个人都成名了。

  如果去研究那些很成功的人士,他们的婚姻状态和夫妻之间的关系,对他们的成功是很关键的。美国前总统里根,老年的时候得了老年痴呆症,当他的随从陪他去录像的时候,他看到一朵花,就说:我要摘一朵花回去送给我的太太。在他什么都不记得、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他生命里最深刻的力量还是他太太,他的太太因此非常感动。

  在家庭中,夫妻两人是相依为命的,因为孩子长大后会有他自己的家庭要经营,会有他自己的人生,最后留下来陪伴你的是你的配偶。在你的生活里,你的父母把你养大是他们的责任,现在是你反哺的时候了;你的孩子还小,你身上的压力很大。其实,当你病了,有麻烦或发生不测的时候,真正能站在你身边的不是你的先生或太太的话,还会有谁?当你和你的配偶能建立这么一种牢固关系的时候,在你的潜意识里面,你会有一种安全感,因为你会感到这么一种关系在你的生命中存在。如果没有的话,你的内心就难免会发慌,就会有一种想法:到底我生命中的另一半在哪里?

  一个男人不是一个,一个女人也不是一个,只有他们两个在一起,从心灵上结合的时候,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而且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又是互补的。婚姻是需要去经营、建造的,就像经营企业一样,婚姻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你的婚姻?去跟你的爱人、你的伴侣去建立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而在这种关系之后,你需要去养育你的孩子,如果夫妻间没有这样一种健康的关系,那么孩子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任何一对夫妻都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就是离婚。很多对夫妻都曾经这样说过或这样想过,但是,也有很多夫妻因为孩子而选择坚持下来。有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夫妻因为合不来而选择离婚,然后再婚的人的幸福率仅有20%,而选择为了孩子而坚持下去的幸福率则在80%。婚姻是需要彼此不断地用爱去经营的,无论你遇到什么,都不要轻易放弃你的家庭。经营家庭一定要用比你经营事业多一倍的精力去维系。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新的起点,去思考如何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做法去建立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而这本书重点要讲的是,我们应该怎么营造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能带来什么样的人生效能。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但却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贝。

  2. 关系、效能和亲密

  关于亲密关系效能,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什么叫做关系

  在讲关系之前,我们关注一个学习的智慧。当人们开始一种学习的时候,并不是你坐在一个地方,打开一本书就叫学习的,这样只叫,而不是学习。学习的智慧是什么呢?听,转头就会忘了;看,只能记住一点点;做,才能记住东西;分享,才能融会贯通。这是一个学习的智慧,就是你不只是听,不只是看,你要去做,还要去分享,这样才能把你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

  那么,什么是关系”?你怎么看关系两个字?答案可能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相处一起生活以及人与人的互动

  与其说人是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倒不如说人是生活在什么关系当中。你跟你的先生或者太太,两个人的称呼不只是一个名分,更应该说是一种关系。因为如果只是名分而没有关系,那将不是你要的婚姻。同理,父母跟孩子之间,父母也不仅是一个名分,更重要的是要跟孩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有很多孩子,他们不期待跟父母有生命的关系和情感的交流,认为父母只是给他们钱,父母只是在他们出问题的时候求救的对象,他们跟父母似乎并没有一种生命的联系。

  关系是生命的核心,即是说你的整个生命就是为了建立关系,经营关系,让你幸福的是关系,让你痛苦的也是关系。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他们在伊甸园里,他们靠上帝而活。其实严格来说,他们不是靠上帝而活的,他们是靠跟上帝的关系而活,当他们吃了禁果之后,他们跟上帝的关系就被破坏了,他们必须离开伊甸园了,所以亚当和夏娃面临第一个悲惨局面的原因,就是他们跟上帝的关系被破坏了。

  效能是我们需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把一些抽象的、一些浪漫的、一些形容词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去看。人们常常说,你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其中的环境很抽象;”你工作的环境很糟糕你生活的环境很糟糕,到底什么是环境糟糕,我们无法说出具体的意思,那么糟糕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用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破坏了与身边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孩子拿一个鸡蛋,不小心打烂了,做父母的可能会很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会把鸡蛋打烂了?”父母会因为一个鸡蛋去责备孩子,孩子们最直接的反应是认为父母把鸡蛋看得比他们跟自己的关系还重要。父母的这种做法其实是破坏了他跟孩子的关系。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关系是生命的核心。我们不是生活在环境中,是生活在关系中。如果我们跟空气没有关系的话,空气的存在对于我们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是生活在关系中的,关系是一切的根本。

  一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但是他与人的关系更重要。成功者中靠个人能力成功的占24%,靠关系成功的占76%。就是说你一个人再英雄,在公司你做到面面俱到,你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只有24%。而如果你跟人建立一种关系,建立一个团队的时候,你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成功。这个时代的成功不是只靠一个人的能力,还要靠你跟其他人建立很多的关系,所以关系在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关系能够创造出效能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亲密?

  亲密是指一个人的心灵向你敞开,即使我们的身体没有接触,即使我们的思想、感情、意志各有各的看法、观点,可是我们的心灵可以敞开,彼此可以去交流。

  有些夫妻,他们有身体上的接触,但是他们不一定亲密,不一定去谈心中最真实的话;有些人,他们观点相同,意见相同,但是他们不一定把自己内心最深的东西向彼此敞开。亲密是指走进一个人的内心,除非你可以在心灵深处跟对方建立关系,否则,其他方面的接触不足以维系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长期密切联系。所以,亲密是指,对方愿意向你敞开一切。亲密是通过紧密的个人连接或体验,达到相互了解的状态。

  亲密是建立在分享上的,因为它是个人的体验,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分享。亲密是建立在你不断把心中的怀疑、不安、痛苦和恐惧这些不愿意呈现出来的东西展示给别人的行为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一般都是表面,如果我跟你越疏远,你看到的就越是我表面的东西,我必须展示给你看的是我很强、很好的一面,可是当我很强、很好的时候,你走不进我的内心,除非我愿意敞开我的内心。我心中一定有软弱和痛苦的地方,当我愿意跟你分享这些的时候,我跟你才是亲密的。例如,你的孩子回家以后,在那里哭,你会过去问他:怎么了,为什么哭啊?”但孩子不说话,这一刻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不了解他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不告诉你?是因为他不够信任你,不够信任是因为他觉得你们不够亲密。先生今天回家,闷闷不乐,你去问他,他不回答,就在这个当下,你会发现,你不了解他,此时你们的关系不够亲密。过去的了解不等于这一刻的了解,过去的爱不等于这一刻的爱。但我们每一刻都渴望了解,我们每一刻都盼望爱。

  亲密关系并不是靠很多物质的东西建立起来的,而是要分享彼此内心的东西。亲密不是我给他安全感,不是他需要的东西我都给他,这就是亲密了。亲密不是建立在需要和安全感上的,不是去弥补他的缺乏就可以建立亲密。比如在家庭中,太太整天待在家,先生则忙着上班,买了房子、车子、戒指等一些太太可能需要的东西,可是太太还是发火。先生就说:我对你这么好,你还发火?你还不满意?你想怎么样?于是两个人就开始争吵,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所以夫妻之间一定要有说话的时间,跟孩子也一样,要有说话的时间,以便沟通和交流。通过分享,建立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一位妈妈曾跟我说,她的儿子还很小,刚开始的时候很困惑,感到儿子好像不是很喜欢她,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来找她。但他很喜欢爸爸,只要爸爸一回来,他会什么都不要,只要跟爸爸在一起。而且对于不是每天都待在一起的奶奶,他也很喜欢跟她待在一起。这让她跟她母亲感到很失败,她们两个整天都对着他,他怎么就不喜欢她们呢?后来她用心观察,发现原来自己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没有耐心,很少有机会和他分享,因此很难融入孩子的世界。而孩子的奶奶可以融入孩子的世界,孩子的爸爸也可以。所以说,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没有自己的感受,其实他什么都懂,外界的一切他都很敏感,也能充分感受到别人的情绪。这也是分享的一种。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大学生什么都有,父母满足了他的一切物质需求:车子、信用卡等任他用,可是他却说出一连串可怕的话语:我恨我的父母他们为什么要生下我来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生命的连接。建立亲密的重点不在花钱上,而在于你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和心中的爱去分享。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往往是不需要花钱的,例如空气和阳光。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其实只需要通过分享就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家庭这份事业,你准备用多大的心思、多大的投入、多大的力气、多大的忍耐、多大的包容和多大的决心去建立?这份事业是用关系来建立的,这份关系是用亲密来建立的,这份亲密是你用心去分享来建立的。

  我们所说的亲密是两人之间面对面的,为一个人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面对社会的团体,我们需要一种能力,可是面对一个人的能力,比面对一个团体还难。为群体服务远不及建立私人关系需要更多的人格修养,跟一个人建立美好的关系,需要更多的人格修养和能力。

  案例:

  昨晚我回到家时,儿子和一个比他年纪大的哥哥在一起玩。到了晚餐时间,儿子不想小哥哥那么快走,想让他留下来吃完饭再回去,就把门给锁上了,还把钥匙给藏起来了。儿子很开心,因为这样,小哥哥就走不了了,就可以陪他一起吃晚餐了。

  我就问儿子:你有没有征求过小哥哥的意见,你问过他今晚有没有什么事情要做吗?你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他?”于是儿子就去问小哥哥:你今晚有什么事要做吗?”小哥哥就说没什么要紧的,就是想回去玩。然后儿子就理直气壮地说:他自己也说没什么事要做,反正我都锁了门了。但我还是觉得不妥,跟小哥哥沟通后,他还是坚持要回去,于是我跟儿子沟通,告诉他这样做就相当于把哥哥软禁起来了,不能这么粗暴,而且对小哥哥也不好。儿子只好说:那好吧,我们放他走吧。事后,儿子有点不高兴,说:我去看电视了。当时我是不太愿意他去看电视的,但想缓和一下气氛,就答应了他,也买了他喜欢吃的螃蟹做晚餐。

  我在做晚饭的时候,他就在看电视剧,是一个关于高中生恋爱的故事,以前我是很反对他看这些的,但这个晚上我就没有限制他,原因是我也想看一下这个电视剧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后来我发现儿子的眼眶红红的,当时以为他是因为小哥哥走而产生的情绪,但后来我在一旁观察发现是电视剧的一个情节让他流泪的。

  于是我坐下来陪儿子一起看,结果发现自己也投入进去了,被感动了。从那天起,只要电视剧中有一些好的东西,我都会跟儿子一起分享。我会陪孩子一起看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并且分享各自的观点。平时我跟儿子的关系都是我主动去接触孩子,我主动去抱他,亲他。结果有一天他主动来抱我,这让我很惊喜,让我感到我跟他的关系真的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真的进入到一种亲密的关系中。他抱我的时候我很留意他的眼神,是一种很温柔的眼神,我当时就感到很温暖。

  案例分析

  或许有的家长会一直去追问孩子为什么哭,但是其实有时孩子会很享受哭泣的过程,因为他被电视剧的情节感动了,他在享受那个过程,是很舒服的一种感觉。如果这个时候旁边有人一直在问他怎么了,他会很不舒服的。我们要进入孩子的世界,就不能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判断孩子的行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套到孩子身上。我们要跟孩子同步,是要跟他们的情感同步,甚至也要跟他们的思想同步,跟他们同哭同笑,感受到他们的感受。

  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不是只要达到一个抱一下、亲一下的阶段,而是要达到一种情感同步、思想同步、进入他的世界的心灵的亲密。很多简单的亲子课程都只停留在亲热的阶段,但亲密不是界定在需要的层次上,而是界定在分享的层次上。我们不仅仅要给孩子需要的东西,给他们安全感,还要给他们更深层次的分享。

  第二章 需要问自己的四个立场(1)

  1. 孩子的问题是谁的问题?  其实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生命的一个延续,是生命的结晶。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出生之后接触的还是父母,父母对他的影响是一生的,所以,不管是父母的生活习惯还是理念,对孩子都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孩子开始是一张白纸,如何应对其最初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有赖于父母的引导。比如说,当他稍微长大一些,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糟糕的情况,或者学会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这些可能有外界环境影响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父母怎么去引导他解决。如果父母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还是父母的问题。孩子生在这个家庭,父母就有责任去引导好孩子,所以,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当孩子做错的时候,父母要引导他,教导他,而不是责骂,这是一种应有的教育和沟通的良好态度。

  父母把孩子送去学校,经常会跟老师说:老师,我把孩子就交给你了。这时,父母会觉得他们为孩子做了最好的事情,他们把他交给一个他们信任的老师。可是,你知道吗?那个老师的班上有四十多个孩子,老师自己也有孩子,有家庭,有父母,有时候,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搞不定,怎么能够指望老师以全部的心思去带那四十多个孩子呢?所以,这个孩子就成了三不管,父母不管,老师不管,学校也不管。父母要记住的是,孩子是你的孩子,不是老师的孩子,不是学校的孩子。

  设想一下,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律师,需要几年的时间?至少五年。本科学习加上通过司法考试后的实习,要花这么多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的专业人士。可是为人父母,却并没有经过什么训练,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做的。事实上,如果把做父母看成是一份职业的话,那么这将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份职业,为人父母者将会经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如果孩子犯错误是不能避免的,那么越早犯错误越好,因为及早发现可以较为容易地去纠正,如果你怕你的孩子犯错误,那么说明你还不懂得接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是他的最终权威,父母灌输给他的,一定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满足他所有的需求,如果父母不给,那么他就什么都没有。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很崇高的,父母对他而言是像上帝一样的存在,所以当孩子长大后,他看到父母身上的缺点、不足,甚至是父母之间的吵架,其内心受到的伤害胜过任何其他伤害。真正伤害孩子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的父母。所以,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你是否能从孩子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需要调整的地方?这是你成长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在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父母。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他的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段时间,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她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后,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时,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其实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孟母对儿子的教育和关心,如果没有母亲皱着眉头的三迁,恐怕历史上就不会有一代圣人孟子的出现了。

  2.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高品质的父母。

  所谓的高品质,并不是指物质上的高品质,而是指精神上的高品质。父母需要以负责任的心态去教养孩子,言传身教,做孩子的典范,这样孩子的收获是最大的。

  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人尽皆知。樱桃树是华盛顿的父亲用二十年的时间种植起来的,一天他父亲回家看到树被砍倒了,非常生气,华盛顿主动站出来承认是他砍的,他父亲没有责备,而是表扬他说: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日后成为国家总统的华盛顿,从小就勇于承担责任,有勇气面对错误。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优秀的不仅是小华盛顿,为人父母者更应该学习的是他的父亲老华盛顿。当华盛顿站出来承认错误时,他没有责骂,而是嘉许孩子的诚实,因此华盛顿才能够意识到诚实和勇于担当的重要性。如果换成知道真相之后的勃然大怒,加上一顿狠揍,估计小华盛顿今后再遇见不小心犯错的事情,就不会这么勇敢地承认错误和勇于承担了。

  所以,高品质的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也许很多人的焦点在那棵树上,但是老华盛顿眼中的焦点却是他的孩子,他不会因为那棵树去伤害孩子。因为父亲的教育,华盛顿小时候便有勇气去面对他的错误,因为他的父亲能够接纳他,而不是去打压他,在这种环境中,他学会了敢于坦诚地面对错误。

  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高品质的父母,而不是一些物质上的东西。在生活中,你所作所为的很多细节都会影响、教育你的孩子,也许你尚未察觉,但是事实上孩子的一些小毛病确实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比如说,孩子接起了一个你不想接的电话,你说:告诉他我不在。这时你的推脱技巧实际上是在教你的孩子撒谎。你答应了孩子周末带他出去玩,但是临到周末,你却反悔,你这是在教你的孩子不守承诺。你跟太太吵架,给了孩子一个不好的榜样,让他以为,他以后和他太太的相处,吵架也是正常的,应该的。你对父母不尊重,那么你的孩子以后对你也会不尊重。这些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在教育里,只是,真正的教育是身教,榜样的力量是很大的。有些父母对外和对内的形象是不同的,对外的时候温文尔雅,回到家中却原形毕露,想发脾气就发,于是,在家中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如果我们对父母很好,很尊重和孝顺,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对我们很尊重,因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孩子都看得到,他也会模仿你的一举一动。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爱人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你是否有能力和对方融合成一个系统,你是否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模范?你是否想过你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你爱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爱是需要能力的,你爱孩子,就一定要爱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没有人可以代替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当你说你爱孩子,却不爱孩子的爸爸或妈妈的时候,你对孩子的爱不是真正的爱,你爱的只是你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孩子的爸爸或妈妈。

  你会发现你的教育永远跟不上孩子的成长。在战争年代,只要孩子能够活下来,那么父母就是好的父母。到了和平年代,对孩子的要求就高了,要求他们有成就,这对父母也是一种考验。到了我们这一代,培养孩子更要注重他的素质,强调全面综合发展。而到了孩子的下一代,又要给他们什么?

  到底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样的孩子?21世纪的孩子,不能用20世纪的观点去培养。孩子的生命有无限多的可能性。如果他凡事都听你的,凡事都跟着你的思维去走,他要如何超越你?他生活在你的掌控中,他要如何发挥他的潜能和天赋?你要为他提供的到底是什么?

  21世纪的孩子,其根本在于心灵健全、身体健康。有位父亲的女儿天生耳聋,他认为既然孩子在先天条件上已经逊色于别人了,就应该在智力上超越别人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于是,他让女儿去背圆周率,让她去玩魔方,要求她玩得比别人好。最后,他的孩子成功了,他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教育家。有一次,一个记者去采访他,问他如何把一个听力有困难的孩子培养得比正常孩子还要出色。可是,在那一刻,他却告诉记者,他错了。因为他的女儿对他说:爸爸,我在学校里没有朋友。为什么女儿成功了,却没有朋友呢?因为这个父亲没有抓到教育的本质,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成功非常骄傲自大,变得看不起别人,从而导致在生活中交不到朋友。所以,只有孩子的心灵健康了,孩子才能平衡地成长,健康地成长,而极端的超人的技术其实并不是快乐生活所必需的。

  一个高品质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对你提出的要求,是这个社会对你提出的要求,而不是你愿意或不愿意的,这是你的一份责任,做父母的没有选择。

  3.孩子心灵健全的根基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爱。我们会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如果做不到,我们就会惩罚他。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跟父母讲条件。如果达到父母的要求后,他会要求奖励。

  有条件的爱是指:如果你怎么怎么,我就怎么这么;因为你怎么怎么 ,我就会怎么这么。

  即使一个孩子在其他人面前很失败,没人接纳他,肯定他,只要他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他,那么,他就会有前途。如果他的父母都否定他,都不接纳他,那么,他就无处可去了,他就会把他的心关起来,不再跟父母沟通,不再对父母敞开心扉。父母是孩子的港湾,只要父母不抛弃孩子,孩子就还有地方可以去,如果父母都不接纳孩子的时候,他的前途在哪里?

  今天我们会面对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无条件的爱,它指的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到底是怎样的爱? “有五种语言,一是言语表达的爱,二是送礼物,三是花时间陪伴他,四是为他做一些事情,五是身体的接触。每个人对爱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有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妻,太太坚持要离婚,找到法官办理离婚手续,法官发现,先生并非不爱他太太。他说,我很爱我太太,我一早起来就去花园剪草,然后开始洗车,她要去哪里我就准备好,我每天为她做很多事。太太却说,他根本不花时间跟我在一起,他只是在做他自己的事。先生通过法官的问话马上意识到问题出在了哪里,于是他要求和解,接下来花了很多时间去陪自己的太太,并问她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一个月后,他的太太说:我先生的确很爱我。

  每个人对爱的语言的表达都不一样。有人用礼物表达爱意,有人只要你静静地陪着就行。那么,无条件的爱到底是指什么?我们爱我们的孩子,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一定懂得什么是爱,繁体的拆开来是”+”,就是说用心去接受,而且不加任何条件。有条件的爱是交换的,你学习好我就爱你,你考一百分我就爱你,你今天准时睡觉,我就爱你。这样孩子就会发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当我做得好的时候,父母才爱我,但我做不好的时候,父母可能就不爱我了。当他心中有父母不爱我的感觉时,他跟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有了裂缝。当父母没有觉察的时候,这个裂缝就会越来越大,当这个裂缝达到最大的时候,会有一个最糟糕的结果,就是无论父母做什么,孩子都会觉得他们不爱他。

  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接受。接受、接纳都是要放到内心去的,放到内心去之后,内心就是平和的、快乐的。例如,你回家后,发现孩子在玩游戏机,如果你接纳这种行为,你不会很生气。如果你内心的出发点是你怎么又玩游戏机?”,虽然嘴上没说出来,但孩子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做到不犯一个错误吗?孩子在犯错的时候、失败的时候、闯祸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的接纳。我们要从内心真正地接纳他,而不是虚有其表地表示。当我们说接受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就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有时我们会从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做得不对,而去责骂他,这样会让孩子受到伤害,从而关上了他的心门,不愿意再跟你沟通。因为他是在他的世界思考的,你不知道他的内心在想什么。我们要无条件地爱他,即便在他做错的时候,我们也要爱他,每个父母都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

  我们感受到爱,是因为有人进入我们的世界,理解我们。如果孩子考试考了20分,我们更要去爱他,因为只有我们的爱才能把他的成绩提高到30分、40分,以至更高。如果你指责他,打击他,你认为责任都在他身上,不在你的身上,你就没有办法让他从20分进到30分、40分。就算他只考了20分,可是我一样认为他是最棒的,这就是无条件的爱,我们从要内心去接纳他的这个分数,他的这种状态。进入孩子世界的一个前提是接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如果我们的接纳度不够,对孩子的伤害就会很大。我们通常对孩子的期待是很高的,有时还抱着完美主义的思想去要求他们,这对他们的伤害是最大的,因为人无完人,完美主义者会把自己认为完美的标准强加给别人,如果别人不按他的标准来做,就是不好。而且他们更糟糕的是,认为我是完美的标准,我的标准就应该是你们的标准。他认为我告诉了你们我的标准,你们就应该知道标准,为什么还做不到。其实,我们给自己设的标准自己都不一定做得到,如果用完美主义要求孩子,而他做不到的话,就会给他造成压力,他会想要逃,他看到你会感到害怕。

  接纳,要从接纳自己开始。你要接纳你的个性,接纳你的行为,接纳你的梦想,接纳你的恐惧,接纳你的成功,也接纳你的错误,接纳你的一切,你才会和自己成为亲密熟悉的朋友。你要先接纳自己,然后才有能力接纳孩子的一切,当你可以去接纳的时候,你才能去爱他,才能无条件地爱。

  当孩子做错的时候,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既不伤害孩子,又要让孩子自己去改变,而不是用暴力打压,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强加给他,我们要相信孩子在他的世界观中有能力去选择。

  世界上有三样东西可以让我们成人返璞归真:音乐、大自然和小孩。但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使他们的内心不再对我们敞开,不愿再跟我们沟通。我们要用分享代替教导,我们跟孩子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认为孩子是我们的私有物,我们要怎么对待孩子都随我们的选择,不关别人的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父母对孩子没有所有权,只有管理权。

  关怀而不干涉。你干涉他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你却达不到,你越干涉,他越逃。所以你要关怀他,而不是干涉他,不要让他觉得他被你控制。

  邀请而不是要求。当你去要求的时候,他是为你而做;邀请的话,是他自己的选择,他为自己而做。两个词完全不同,前者干涉他,指责他,要求他;后者是邀请他,尊重他,关怀他。你和他分享你自己,他会觉得他很有空间,他会自由选择去成长,去发挥。

  所以无条件的爱,是你从内心去接受孩子的错误,然后再开始接纳、尊重,用不打压、不指责的方式让他自己去选择,让他感受到我做错了,他们还是那么爱我”“我做得不好,他们还是那么爱我。我们要进入孩子的世界去接纳他,因为那是他的世界。我们要去支持他,让他可以正确地去发展,去成长。

  你爱他,不是因为他做得好,不是因为他做成了什么,在他做错的时候,在他不好的时候,你仍然爱他。所以,父母对孩子的重要之处在于,即便全世界说他不好,只要父母还在,这个孩子就会被接纳,父母是他最后的保护。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由于他母亲对他的支持,使得他所取得的成就连正常孩子也难达到,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支持是极其重要的。

  4.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的关键是时间。

  时间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跟人的生命是有密切关系的,让孩子知道你是用生命为代价去爱他的,这点认识会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随随便便地口头说爱我,他们对我负责任,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我们都说爱孩子,但这个是虚的,只有让孩子接受到爱,才是实的。我们的矛盾就在于,我们认为我爱你,但是接受的人认为你不爱我,于是双方开始打架。你说你爱他是不算的,要对方说才算,接受者认为我接收到你的爱,才算是爱。所以,若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时间是很关键的。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那是一个天堂,他24小时跟妈妈在一起,所以,当他出生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会有一种恐惧,就是安全感。孩子特别需要安全感,这种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减少。

  当你把时间给孩子的时候,他得到的是跟你在一起,而不是跟你的礼物在一起,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用其他东西去代替我们跟孩子在一起,以为这样就是爱他,可孩子不这样认为。有些时候,父母把孩子交给保姆,自己去工作,后来他们会发现,孩子成了保姆的孩子,因为是保姆把他带大的,他们有很深的感情,保姆的价值观、思想直接影响了孩子。你给了孩子物质的需求,但他的心灵需求呢?父母往往会忽视这个。所以,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你一定要花固定的时间在他身上。这个固定的时间是增值的,即便你给他的时间不多,但他会感受到你的用心。

  当孩子非常需要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支持他,过了那个时间,即使再去问东问西关怀体贴可能也没用了,因为那一刻就只有父母可以支持到他。比如当孩子打电话给你,告诉你他失恋了,想自杀,你该怎么办?那个时刻孩子是非常需要你的,你一定要支持到他,如果你那时没有给孩子回应,他的心可能就关闭了,他可能就会出问题。所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要跟他有很好的沟通,你会发现,那时他只是需要倾诉,需要有人理解他,支持他,倾诉完了,他的问题就会解决。当孩子遇到心灵上的问题的时候,他愿意来找你倾诉,寻求你的支持,这就是你的成功。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1)

  1. 行为的界定

  在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在区分行为、影响和感觉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障碍。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我们要改变的是孩子的行为,真正的改变只有从改变行为开始。要改变你对孩子的感觉,就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所以必须先认识什么是行为,什么是具体行为。

  什么是行为呢?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各种活动,行为是可以被看到或被听到的。具体行为是指在细节方面很明确、不抽象、不笼统的行为。比如:我的孩子昨天晚上9点还不写作业是一个具体的行为,而我的孩子总是不爱写作业就不是行为。他是不情愿写呢?还是没有写?答案不清楚。这只是父母的判断,是感觉,是评价,总之不是一个具体的行为。

  行为产生影响影响引起感觉。例如,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不被你所接受,让你产生这个孩子让我很生气的感觉。我们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带给自己的影响感觉,需要先找到这种感觉的根源 即孩子的行为,从而改变它。一旦孩子的行为有了改变,对你的影响及你的感觉自然会就得到改变。

  当孩子的那个行为不改变时,他给你带来的影响也就不会改变,你生气的感觉也不会改变,所有改变的焦点就是改变行为。清楚地界定孩子的具体行为是所有改变的开始。

  既然行为是带给你影响和感觉的根源,所以我们的重点是了解行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对行为又有哪些感觉,我们对哪些行为是肯定的认同的,对哪些行为是否定的不认同的。接下来,你将会了解到,孩子的行为是如何对你产生影响的。

  2. 认清自己的行为接纳线

  在这里,我们重点讨论的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感受,只以可以接受不可以接受来表达,而不用好、坏对、错来区分。

  孩子的行为都能被父母接受吗?你一定会回答:不会。

  孩子的行为都不能被父母接受吗?也不会。

  我们都清楚,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可以被大人接受的,而某一些行为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所有能带给你愉悦、幸福、平和等正面情绪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可接受的行为。例如:孩子一放学回家,就打开书包做作业;孩子在公园里做游戏;孩子和父母一起吃午饭;孩子在球场里打篮球 所有带给父母生气、烦恼、愤怒、担忧、压力等负面情绪的行为,我们称之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其中,孩子的有些行为父母能接受,但心理上会产生不愉快感,这些行为同样列为不可接受的行为。例如:女儿放学一回家就打了三个小时电子游戏,没有做作业;孩子在父母的卧室里踢球;三岁的孩子在看恐怖片

  父母可以设置一条用来区分孩子行为的直线,我们称之为行为接纳线,它代表父母对孩子所作所为的看法。行为接纳线的上方是可接受的行为,下方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中间的是行为接纳线。

  行为接纳线是可以上下移动的。也就是说,可以接受的行为与不可接受的行为并不是均衡的,有时候孩子大部分的行为可以接纳,少部分行为不可接纳,有时候却相反。

  女儿请求周末带她去公园玩,妈妈非常愉快地答应了。但周末获知要集体加班后,面对着女儿兴高采烈的期待,这位妈妈不知如何对女儿讲,感到心烦。是什么原因使得母亲对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

  以上行为自然的反应,使有些父母事后感到内疚、自责、担心,还有些父母甚至会因此与子女发生冲突。是孩子错了,还是父母错了?

  以上事例,令我们发现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接纳线发生了变化。那么,行为接纳线的变化即移动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对孩子的有些行为觉得可以接受,有些却不可以接受呢?这一切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3. 行为冲突定律

  当行为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当环境发生了变化,当你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时,这些变化的因素对你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2)

  的行为接纳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不同对象对行为接纳线的影响

  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里,兄妹两人都想出去游玩。

  15岁的哥哥每天骑车上下学。当天,他要和同学一起骑车去郊游,父母同意他去;10岁的妹妹近来刚开始学骑车,她也想骑车跟哥哥一起去郊游,顺便练练车技,父母却不同意她去。妹妹很不高兴,觉得父母偏爱哥哥,对她不公平。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兄妹俩的行为是一样的,都是要骑车去郊游。但是,由于行为的对象不同,一个是每天骑车上学,车技很娴熟、年龄又较大的哥哥,父母对他很放心,因此他的这个行为父母能够接受;另一个是刚开始骑车、车技较差、年龄又较小的妹妹,父母担心她不安全,因此她的行为父母不接受。

  由此可见,对于不同对象的同一行为,父母接纳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对象的行为对父母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不同的影响让父母产生不同的感觉,进而影响了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也就是说,行为接纳线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变动。

  (2)自我状态对行为接纳线的影响

  一天,先生在公司中刚刚提职,同事们为他准备了庆功酒宴。事毕,他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中,看到女儿正在弹琴,高兴地夸奖女儿琴弹得有进步。

  又一天,先生在公司中办事不顺,脸色阴郁地回到家中,听到女儿指间流露出的欢快音符,他心烦意乱地朝女儿喊:吵死了!别弹了!快去写作业。女儿委屈地合上钢琴,莫名其妙地看着父亲

  这一对父女的两次沟通,女儿的行为同样是弹琴,父亲第一次因为升职而心情愉快,所以接受这个行为;第二次因为办事不顺而心烦意乱,从而难以接受这个行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否接纳,与父母自身的心情状况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行为接纳线会因父母自身心情状况的不同而变动。

  (3)不同环境对行为接纳线的影响

  女士的儿子特别喜欢打篮球,是学校的篮球队长。

  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校际篮球比赛,女士特地来到学校为儿子助威,以表支持。

  不久,儿子为了练球技,在自己家客厅的墙壁上安了一个球篮,准备每天做投球练习,女士回到家,看到儿子在客厅里练投篮,坚决阻止,当时就拆了球篮。儿子因而感到很疑惑:妈妈怎么又不支持我练篮球了?

  在这个例子中,儿子的行为同样是玩篮球,但是在操场上玩篮球母亲可以接受,在客厅里玩篮球,母亲则不可以接受。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同一行为是否接纳,与行为发生时的环境有关。也就是说,行为接纳线会因环境的不同而变动。

  综上所述,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即行为接纳线会受对象自我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所有的父母在对象自我环境三个因素影响下,对孩子行为的态度会自相矛盾,在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父母的行为接纳线会因上下波动而影响了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

  上述这些表现在父母身上的自相矛盾,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很多父母常常为此感到内疚、自责和担心。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会委屈了孩子,甚至担心会影响到孩子日后人格的形成。很多父母认为,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必须保持一致,父母间甚至会因此而发生冲突

  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这些担心、自责和内疚都是不必要的。因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状况,会受到对象自我环境这三个因素的影响,所以是很难保持一致的。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父母也是人,也会有喜怒哀惧的情绪化,年龄、经验和能力等也各不相同。虽然孩子发生的行为相同,但父母对其接纳的程度却会有所差异。

  父母由于工作、人际交往和家庭等种种因素的变化,自身的需求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并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3)

  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心境。这时,虽然面对孩子同样的行为,但是其感受和接纳程度已经发生了改变。

  由于观念和认知的不同,我们认为打球就应该在球场上,家是休息的地方,不是打球的地方,但是孩子也许并没有这种观念,因此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要求形成差异。所以,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纳程度。

  以上描述的就是行为冲突定律

  4.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指导模板

  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在孩子面前,家长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使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家长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因此,父母给孩子做榜样的关键是自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努力把好的东西作为榜样教给孩子。

  做父母的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就犯了一个错误:说的道理是这样,而做的却是另外一个样儿。结果,无意中,父母就做了孩子的坏榜样。做了父母,当然知道给自己的孩子做个好的榜样有多么重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爸爸妈妈也能提醒自己,孩子在学着呢,要做好榜样哟。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有时,父母做的并不正确,因而实际上却扮演了坏榜样的角色。

  比如,父母常常为了让孩子停止无礼的大叫而对他大声呵斥,而在事后又感到很愧疚,意识到这样做其实正是在给孩子做一个坏榜样,这是父母能够意识到的。还有些时候,父母特别不想在子女身上看到的行为,无意之间却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就是说父母本希望教导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自己无意的举动却使希望化为了泡影。

  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不同的场景。

  场景1:你问了孩子一个问题,但是你却不关心他的答案是什么。

  你下班以后回到家里,问你的孩子: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表明你乐意倾听孩子上学和放学的时间里所发生的故事,同时也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如果孩子愿意与你分享他生活中的快乐与忧伤,你会感到非常的高兴。

  坏的做法:

  如果你在问孩子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在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是看报纸,那么孩子就会误解你的意思。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你的行为好像在告诉他:告诉我,但是要快一点儿,因为我没有多少时间。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者整理好房间,或者是看完今天的报纸。而且,你也使孩子迷惑不解,为什么你问孩子他今天的情况,但你却不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他呢?所以,你的这种做法或许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你又惊讶又气愤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

  好的做法:

  孩子们喜欢父母表现出对他一心一意的关注,最起码能做到短时间内对他的专注。因此,你可以把手中要做的事情先放一放,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着他,问问他今天有什么高兴的事儿或者不高兴的事儿,然后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话,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应再引起你的注意。你的这些举动使你的孩子知道你确实有时间和有兴趣倾听他的故事。

  另外,你也应该经常试着向孩子讲述一些你的事情。当你自愿说出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情时,就产生了两种效果:第一,你正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当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是家庭成员相互分享好消息和坏消息的良好时机;第二,你讲述自己的故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也许你刚说完,就立刻听到孩子津津有味地告诉你有两个小同学在吃午饭的时候吵架了,或者老师今天发脾气了,还大声喊叫了呢。真是奇妙,你一开口,就像打开了话匣子的开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4)

  关,你的孩子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场景2:你把电视关了,但是你的心思却还没有完全回到家里和家人的身上。

  父母都非常在意孩子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有多少,这是对的。一是因为孩子还太小,有些电视内容并不适合他们;另外,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在电视上,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的时间就少,也就不容易感到家庭生活的美好和温暖。很多好心的父母会有意地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只是做到限制时间这一步还远远不够。

  坏的做法:

  电视虽然关上了,但是孩子仍然能感觉到父母显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家里,而是在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爸爸刚坐下手机就响了;晚上妈妈总是打开电脑上网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一家人刚要坐下聊天,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实际上,父母们都知道孩子现在过于痴迷电视了,但是却没有注意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过于贫乏了。父母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你就必须一星期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无休止地工作、干活儿。

  好的做法:

  每天父母都应腾出一个小时和孩子聚在一起,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没有任何音像设备的打扰,把电脑关上,也不要急忙去接听电话。事实上,多数父母都很少有需要立刻解决的紧急情况,所以,我们不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只是有片刻的时间与他们在一起。如果父母腾出了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处,而且又没有被任何事情打扰了家庭小团聚,那么这样的父母就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好榜样,使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在闲暇时间里愿意与他一起度过,如果没有外界无休止的打扰,家庭生活是非常快乐和美好的。

  场景3:你鼓励孩子向他人表达感激之情,然而你却从来没有想过让孩子感谢你。

  每次你到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听到孩子告诉你老师奖励给他一朵小红花,或者聪聪的妈妈邀请他到家里去玩等诸如此类的事情,你很可能重复一句你已经说过无数次的话:你有没有说声 谢谢 ?”而且,你也会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主动向帮助你的人表示感谢,比如从出租车下来的时候,你会对司机说声谢谢”;在饭馆吃饭的时候,你会对服务生说声谢谢”;去存包处领取包裹的时候,你也会对服务人员说声谢谢

  坏的做法:

  一天你带着孩子到百货商场给他买运动鞋。买完鞋以后,你还带他去了他最喜欢的快餐店,给他买了可口的午饭,然后又给他换了一堆硬币让他打游戏机。你希望他过得愉快,但是他对你所给予他的每一件东西都没有说一句感谢的话,你也没有想过应该要求孩子这样做。

  好的做法:

  大多数父母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对其他人说声谢谢,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鼓励孩子对父母表示谢意也同样重要。因为这是父母应得的,并不是受之有愧。然而,多数父母的观点是,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的责任。这种观点和态度将使孩子们知道父母的给予很重要,但是却不知道他们向父母表示感谢同样很重要。

  当然,父母不必每次给孩子准备了晚饭或者收拾好衣服都要求孩子得说声谢谢。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带他去看电影或者给他买了他最爱吃的东西,此时就要告诉孩子:如果能听到你说 谢谢 ,我会非常高兴。父母之间也可以相互配合,当妈妈给孩子准备好了他最爱吃的饭菜时,爸爸就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做了这么多好吃的饭菜是不是很辛苦?你和我都应该谢谢妈妈。这时候最为重要的是妈妈的反应。因为当孩子看到他的感谢每次都能使妈妈开心地笑了,慢慢地他就会从这些生活小事中懂得,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自己高兴,也能使其他人感觉开心。

  场景4:你教导孩子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但你却总是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找借口。

  父母常常教导孩子不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5)

  要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找理由,应该勇于认错。父母的用意是想让孩子们懂得世界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认,然后努力去改正。但是,有些父母在教导孩子要勇于认错的同时,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

  坏的做法:

  你的儿子和亲戚家的孩子周末在家玩的时候,几乎一整天都在为争夺玩具而吵闹。当客人离去后,你对儿子严肃地说:一个星期内不许你和小朋友在家玩玩具,自己也不许玩。几天过后,你意识到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并不正确,而且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但是你又不想自食其言,也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因为,通过你以往学到的育儿知识,你明白父母言行前后一致的重要性,如果你没有坚持,你的孩子就会感到很奇怪,就很有可能认为你屈服了,投降了。

  好的做法:

  如果你纠正了自己的做法,并且告诉孩子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那么你的孩子就不会认为父母是因为软弱才屈服的。你可以对孩子说:我那天真的很生气,没有冷静地想清楚该如何处置。现在我知道让你一个星期不玩玩具的惩罚有点重了,我这么做是不对的。好吧,我会想出一个更好的处置办法的。你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在向孩子表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做了些什么,如果做错了就承认,然后再去改正。你的孩子并不会因此而把你看扁的,你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并没有降低。

  场景5:你劝说孩子要冷静下来,但是在孩子面前却从来没有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该如何去做。

  不发脾气,不打人,不哭闹 父母在说这些话时都是煞费苦心。所有的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如果他们生气了,就该先冷静下来,然后用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也有些父母在教导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会问孩子:下一次如果让你用其他方法,你会怎么做呢?”

  坏的做法:

  你提醒孩子的爸爸很多次了,让他上楼回家的时候把报箱里的报纸拿上来,可他总是忘记;饭馆里的服务生态度非常无礼;你骑车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有个年轻人骑车超过你,别了你一下 生活当中你会遇到许多令你恼火的事情。有时候简直把你的肺都气炸了,但是你绝不想在孩子面前大发雷霆,有失态的一些言行。你会咬紧牙关,一句话也不说,然后慢慢地使自己冷静下来。显然,这种做法比较可取,比你责备丈夫、与服务生争吵或者骑车与人斗气都要好得多。但是,你错过一个良好的时机,因为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以自己为实例去教导你的孩子生气时该怎么办。

  好的做法:

  孩子们常常是通过亲眼目睹一些父母处理问题的做法而学会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所以,在某种情况下,你让孩子听见你如何宽慰自己是一个明智之举。比如,在饭馆里,如果服务生表现无礼,你可以安慰自己说:好吧,服务生虽然没有做到他应该做的,但是他看起来的确很累了,所以,就让不愉快的事情过去吧。当你骑车带着孩子,有人把你别下车的时候,你宽慰自己说:我真想骑快点儿,让他也尝尝被别下来的滋味,但是我不能干这种傻事儿。我该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些人认为,这是自欺欺人,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不然,父母此时正在给孩子做一个强有力的好模范,父母是在以身施教,让孩子明白父母在气头上是如何应对和解决问题的。另外,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具体事例,孩子能够真正意识到你所做的和你所要求他的是一致的。

  5. 区分行为、影响和感觉

  过去,我们很容易将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我们对这些行为的感觉混为一谈。我们的目的是改变行为,可我们表达的却是自己的情绪(感觉),而孩子并不清楚他的什么行为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例如,孩子起床后没叠被子,吃完早餐没收碗。父母看到后便大声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懒!”父母只是表达了

  第三章 洞察孩子的行为(6)

  自己的感觉,孩子只会感到害怕,但却并不清楚父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

  父母其实还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你早上起来没叠被子,还得让我去帮你收拾,我的时间本来就很紧,我很生气!”

  当你是那个孩子时,请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哪种表达让你更愿意改变上述行为?

  作为父母唯一能协助孩子改变的就是行为,而不是其他,协助的前提是界定孩子的行为。分清什么是行为,什么是影响,什么是感觉,是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的前提。

  第四章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1)

  当问题归属于孩子的时候,要改变父母跟子女交谈的一贯方式,自然并不容易,因为他们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了。面对着一个有困扰的孩子,大多数父母的回答方式,和自己父母做出的如出一辙。那些被父母唠叨、说教过的,会对子女唠叨说教;那些受过父母训诫的,很可能以同一方式训斥子女;习惯了由父母包办解决问题的,自己也可能对子女如法炮制。其实,孩子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协助,他们也有自己的不可小视的能力。

  1. 孩子拥有无限潜能

  在我们身边,太多父母陷入亲子沟通的误区中。当孩子遇到困扰的时候,父母往往把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宁愿为孩子负起一切责任,代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却没有鼓励孩子自行解决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这些父母不了解孩子,很少与孩子做过真正的心灵沟通,甚至也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在很多父母眼里,从来不会认为孩子是能干的人,尤其是小孩子。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还只是孩子,而少年儿童这个词语在他们心中代表的意义,即是没有能力处理生活。

  在正视孩子自己也有能力之后,许多父母会感到,子女有机会自行解决问题的时候,学习速度之快,令他们感到诧异。很多父母在不了解亲密关系效能之前,总是习惯于插手解决孩子们的难题,因而一直不曾发现子女能够自己做这么多事情,不曾发现孩子也可以学会照顾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下面是两个母亲说的两件小事,证明了这一点:

  例一:

  我的儿子经常会对我说:要喝水!我要喝水!”以前,我会直接拿杯子来给他倒水喝。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孩子不知道我回家,于是自己站在凳子上喝水,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够做到。于是再一次他向我要水喝时,我就说:妈妈真的好累,我现在没有力气给你倒水喝,你自己去喝好吗?”儿子瞪大一双眼睛望着我,有些疑惑,又不有些不解。我说:杯子就在桌子上。于是他走上前去,站在凳子上拿到了水杯,自己倒了水喝。我就及时地表扬了儿子:你真棒。

  此后,我儿子一直是这么做的。现在,他不仅自己倒水喝,还自己拿苹果洗苹果吃。他有了需求的时候,会先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现在,他对这类事情已经颇有自信,甚至有些骄傲。这样做很有助于儿子的成长,能让他不过于依赖他人。

  例二:

  我两岁的儿子走过来告诉我说他的尿布要换了,我便告诉他:你已经够大了,可以和姐姐一样坐便桶上厕所的。我们教过你姐姐怎么坐便桶,所以,你可以请她示范一下该怎么做。

  接下来,我看到了令自己很欣慰的一幕:在洗手间里,女儿正在跟儿子说话,而儿子则坐在马桶上 这个小小的孩子坐在巨大的马桶边上,尽力稳住身体。四岁的女儿握住儿子的手,有些着急地说:坐便桶,坐好便桶!”我想,两个孩子这么努力,一定会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于是我不打算插手其中了。最终,两个孩子成功完成了教学过程,而我也以巧克力好好奖励了他们。

  我从这种方式中,发现了很多自由和惊喜,孩子们成长的速度,比我想象中的快得多。

  其实,父母们会发现,当他们不再感到有责任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时候,会觉得担子轻了很多。一位父亲谈到:长期为别人的行为负责,或者觉得你有义务这么做的时候,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现在,我们不必再这么想,真是好。我不必解决每一个人的问题,因为我办不到。现在,我觉得,我把整个世界的重量从背上移下来了。

  父母不断插手解决子女的问题,助长了子女的依赖心,让子女做出更多的索求。有的时候,父母甚至受到诱惑去扮演超级父母,接掌孩子的问题主权,这种行为不难理解,因为,子女往往请求或者迫使父母去给他们答案,或者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一位母亲告诉我,她11岁的儿子在碰见重大问题犹豫不决或者手足无措的时候,就会试图把决定的责任推

  第四章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2)

  到父母身上。有一次,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足球队的测试,之后发现其实自己不适合这项运动,也并不喜爱这项运动。但是他又不愿意就这样退训,害怕被同学笑话,于是他经常在我们面前说足球运动多么无聊,又多么危险,不断暗示想把问题推到我们身上。有时,我们真的想告诉他那就不要参加了,退出来好了。但是我告诉自己:让我们保持聆听就好,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儿子发现我们不置可否,最后下定决心替自己担起了责任,跟教练说他要退训。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做到这一点,做到之后,就好像整个重担从这个11岁大的孩子身上卸了下来。之后,儿子告诉我他很开心自己能做出这个决定。

  在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发生危机的情况时常出现,尤其是在某些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的家庭之中。遇到这种情况,一些父母往往只是陷入自己的情绪之中,对问题却束手无策。其实,这时候首先需要着手的是如何界定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必须了解亲子沟通训练的一个重要原理 独立成长定律。

  2. 独立成长定律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状况,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父母在问题区

  当父母不接受孩子的行为,由此出现生气、烦恼、焦躁和不安等情绪时,就叫做父母在问题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谁在问题区,并不是说谁错了,而是确定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出现了各种不良情绪。

  这时候,我们说是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的需要,或者说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比如,孩子在客厅的墙壁上胡写乱画;孩子玩电子游戏太投入,忘了写作业;孩子在父母休息时吵闹,等等。当孩子的这些行为令父母不能接受时,父母便进入问题区

  (2)孩子在问题区

  生活中,当孩子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发生了孩子不可接受的事情时,孩子的困扰便会产生,出现不好的情绪,我们就说孩子在问题区。这时,并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问题也不一定与父母相关。

  比如,因为没有人陪他玩,所以孩子很孤独很难过;课业负担太重,孩子压力太大;或者学习有难度,令孩子发愁,等等。这种情况下,孩子自己有困扰,并不怪父母,同时孩子也未必会告诉父母;孩子 在问题区时,需要外界的帮助,有效能的父母拥有察觉的能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能及时协助孩子。

  (3)双方无问题区

  父母和孩子都处在没有困扰的环境中,双方都不在问题区,称双方无问题区。这一区域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容易沟通和解决问题;这一区域里,家庭关系和睦,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顺畅,容易交流思想,也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双方无问题区有利于亲子双方的独立成长,父母亲子沟通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扩大无问题区

  有时候,父母自己处在问题区,却误以为是孩子在问题区,于是父母便强迫孩子改变行为,引发出孩子的排斥和抵触;反之,有时是孩子在问题区,父母误以为是自己在问题区,于是父母没有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反而使孩子增加压力,问题势必得不到解决。

  只有先确定谁在问题区,才能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否则就很难做到有效沟通。而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

  每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中,无可避免地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孩子们有能力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潜能尚待激发。

  如果父母事先给孩子构思好解决方法,孩子便会养成依赖习惯,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受到限制。

  父母为孩子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当父母认识到孩子应该自行解决自己的问题时,父母就会站在协助的立场,扮演协调者、促进者的

  第四章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3)

  角色。

  孩子碰到的某些问题的确需要援助的话,最有效的援助是非援助。这是一种新的协助方式,通过父母的协助而非替代,让孩子们对自己负起责任,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辅助技巧

  大多数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天生就有满足父母需要的强烈欲望。当孩子有机会满足父母需要时,他会非常有成就感,只是生活中,父母很少给孩子这样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和孩子渐行渐远的原因。

  独立成长定律就是谁在问题区,就协助谁找办法自行解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养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当问题没有界定清楚时,所有的解决方法都可能是南辕北辙。

  3.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负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需求,就是对责任感的需求。当孩子在问题区时,父母有协助的责任,但不能替代孩子承担全部责任。父母应该使用辅助技巧,协助孩子负起自行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过来,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

  孩子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你不给他负责任的机会时,他就永远不懂得负责任。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尝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负责。让他成为自己的责任人,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潜能。

  当孩子在问题区的时候,如果父母不采取辅助技巧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而横加干涉,实际上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实这只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与其说这是父爱或母爱,还不如说这叫做父私母私

  父母对于孩子的关爱不应以父母付出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孩子能接收到的多少来衡量。有的时候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的负担就越大,他甚至宁愿离家出走,因为他的负担已沉重到令他不堪忍受。当你付出的是支持,孩子接收到时,付出可以变成关爱”;当孩子接收不到时,你的付出可能就会变成伤害

  4. 父母的关爱可能是隐性伤害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按照他们自己想象的方式去爱孩子,付出了很多心力和体力,以为这就是他们唯一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可实际造成的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甚至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

  在亲子关系中,有些事例好像十分复杂,父母与孩子都在问题区。不恰当的亲子沟通使父母与孩子彼此互相伤害,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家庭危机。

  一位父亲,他的女儿19岁,正在上学。连着几个月来,放学回来经常哭,什么也不说,家人劝也不听,有时问多了,他的女儿竟说:别说了!你还不如杀了我呢!”

  这位先生对女儿的行为束手无策,并因而陷入深深的困扰之中,经常夜不能寐,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

  他怀疑女儿精神上出了问题,于是,他请求老师和他女儿谈谈,以确定是否需要带女儿看精神科医生。

  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是需要协助的,但协助是有前提的,父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当不具备协助的条件时,不仅起不到协助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比如女儿一放学就哭,是处在问题区。但是,由于父母使用了不当沟通方法,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女儿的负担和焦虑,造成女儿更大的心理障碍。

  这位父亲无法聆听女儿的心声,无法了解女儿的需求。他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分析问题,怀疑女儿的精神有问题。他的方法不仅没有使亲子沟通,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困扰之中,还怎能协助女儿解决问题呢?他对女儿越关心,其实对女儿的伤害就越深。

  当孩子处在不良情绪之中,表明他已进入问题区。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关爱和支持,需要别人聆听他的心声,了解他的需求。无论事情有多么复杂,我们一

  第四章 协助孩子解决问题(4)

  定要从界定谁在问题区开始,当父母与孩子都在问题区时,父母首先得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便没有能力协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

  当孩子处于困扰之中的时候,会出现生气、愤怒、不耐烦和发脾气等现象,有时候还会有相当激烈的情绪或者行为。此时需要父母及时站出来,给孩子以协助,积极聆听孩子的心声,这是最有效的协助方法。让孩子将生气、愤怒等负面能量宣泄出来,及时给予其理解、关爱与接纳,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抚慰,情绪得到化解,孩子的不当行为自然就会减缓乃至消除。

  1. 四种基本的聆听技巧

  在以聆听协助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在内心认同三个前提,这三个前提是保证协助行为有效的关键,否则就算是使用很多技巧,也是无济于事的。

  真诚。真诚、诚恳、发自内心地关怀孩子,而不是出于父母的某种需要。不要认为孩子闹脾气就是不懂事,抱着不耐烦的心情去听是没有效果的。

  接纳。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思考方式,孩子的感受,孩子讲话、走路以及行动的样子等,而不要带有各种附加条件。

  同理心。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正感受,愿意聆听孩子讲话,要听懂孩子在说些什么。

  体验式活动

  如果孩子向妈妈诉说困惑,妈妈采用不同的聆听态度会产生以下两种不同的结果。

  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妈妈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没有用心去听孩子的话。这样他下次不会再找你诉说了。

  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妈妈很用心地听,并不时给予回应,引导孩子继续往下说,那么他下次可能还会找你诉说。

  孩子找你诉说,是想倾诉他内心的委屈,如果没人倾听的话,不良情绪就会被压抑在内心中,形成一种伤害,最后孩子会封闭自己的心,不再跟人沟通他内心的情感。

  父母跟孩子的交流,不都是要解决问题,而是要疏导他的情感,但是很多父母跟孩子没有情感的交流,只是想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的情绪需要有人去了解,他的不满需要有人知道,当有人知道以后,目标就已经达成。

  孩子遇到问题,需要孩子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而不是父母替孩子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必立即帮他解决,给他答案,你的焦点不要立刻集中到这一点上。

  一切的学问都是听回来的,我们对周围环境的了解也是听回来的。我们的智慧是听回来的,而不是看回来的,我们先听,然后眼睛才去确认,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倾听,要抚慰孩子的心灵,我们要把时间给孩子,我们想让孩子得到我们的爱,聆听是关键。在倾听孩子诉说的过程中要投入,跟孩子的思维同步,适时地给予孩子回应,进入孩子的世界,引发孩子继续诉说的兴趣,让他能用更好的语言去描述他想表达的意思。我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中要保持平等的心态,跟他成为朋友,慢慢去聆听他,影响他。聆听也可以教育孩子,听孩子说话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下面先介绍四种聆听的基本技巧。

  (1)消极聆听(保持缄默)

  如果大半时间是你在说话,孩子会发现,他难以启齿告诉你他的烦恼。在效率高的咨询中,沉默是金当然是真理,因为消极聆听是一种很强劲的非语言信息,不过你的表情和专注力需要能把下列寓意传递给孩子:

  我接受你的感觉。

  我信任你,让你决定想跟我说什么。

  这儿归你做主,因为是你的问题。

  其实这种消极聆听的方式大多发生于商业上,尽职的咨询员跟案主会谈时,大半时间会保持缄默。消极聆听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发掘出比原先提到的困扰更深入、更根本的问题。当然,仅有缄默还不够,孩子们倾诉困扰时所要的不仅仅是沉默无言的聆听。

  (2)参与聆听(表达注意力的反应)

  沟通的绊脚石往往在于使孩子感到他的信息未获接纳。沉默虽然免除了这些障碍,却不一定对孩子显示出你真的在专心听。因此,用语言或非语言暗示你真的在倾耳静听,会很有帮助,谈话停顿时这么做尤佳。我们称这些暗示为表达注意力的反应。点头、身体前倾、微笑、蹙额等肢体动作运用得当的话,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2)

  能让孩子明白你听到他的话。等这样的语言暗示,可以被称为感同身受的回应声,能让孩子知道你还很专心,你有兴趣听,因而他便会继续倾诉他的困难。

  有时候,父母讲话太多,孩子会觉得没有机会把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倒不如比较默默地聆听孩子的叙述。父母应该使用很多这一类表达注意力的反应,来自然表达他们的兴趣和专注。

  (3)一般聆听(鼓励、引导孩子说话的问话)

  孩子们偶尔需要额外的鼓励,以便说出他们的感受与困扰,会谈刚开始的时候尤其如此。所以,尽职的父母时常以鼓励孩子说话的问话做开场白,例如:

  你想谈谈它吗?

  我对你怎么想很感兴趣。

  听起来你好像对这件事情有点感想。

  你想多谈谈那件事吗?

  请注意,这些问话都是开放式的,让孩子毫无限制地谈一个难题的任何层面,孩子可自由选择被分享的内容。而且,这类问话并未对孩子先前的谈话做任何评价或批评。

  (4)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是聆听者从谈话内容和情感上,给谈话者恰当、及时回馈的一种聆听方式。

  积极聆听不含任何属于个人判断的确切消息,仅反映或回馈他所听到的信息,并积极表示他听到了发送信息者的谈话,也真正了解了对方的感受。他用自己的说法把发送信息者的意思予以回馈,从而证实他在聆听。下面的例子是父母针对遭受困扰的孩子所传送的典型信息,予以积极聆听的反应:

  1)孩子:我太笨了,学不会算术。我永远都没办法做好算术。

  父母: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怀疑你自己会永远都弄不懂算术。

  孩子:是啊。

  2)孩子:我不要上床,房间黑黑的,有好多鬼。

  父母:你认为卧房里有鬼,让你很害怕。

  孩子:一点也不错。

  3)孩子:人死后要怎么办?”

  父母:你在想人死的情形,也很好奇他们去哪里了。

  孩子:是啊,你再也看不到他们了,不是吗?”

  4)孩子:我明天不想参加某某的生日餐会。

  父母:听起来好像你和某某闹了不愉快,是吗?”

  孩子:我讨厌他,他不公平。

  父母:看来你真的讨厌他,因为你觉得他有点不公平。

  孩子:是啊,他从来不玩我想玩的游戏。

  5)孩子:我在人行道上摔跤了,膝盖擦破了皮。啊,快来看啊,流了好多血。

  父母:看到这么多血,你真的被吓到了。

  在以上每一个场景中,父母都以积极聆听的技巧回应孩子的信息。显而易见的,积极聆听有别于缄默(消极聆听)。自然而然,它也迥异于绊脚石,因为父母并未传达出自己的信息,仅仅只是回馈孩子的信息。

  积极聆听就是听的人把说话人的信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反应对方想要沟通的想法与感受。很多时候别人不了解我们,不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具备听到别人感受和想法的能力,这是积极聆听的精髓。为什么我们和别人沟通不了?因为我们不懂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我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我们整天只是理论加说教,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想法还比较具体,感受是什么层面?感受是心的层面,是用心才能体会到的层面,所以如果不用心你是无法知道别人的感受的,甚至你身边的人很生气、很沮丧你都不知道,可能你知道你也不在乎,所以,积极聆听的关键就是,听到了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之后,你要告诉对方。

  上述前三种聆听方式多用于谈话者为年龄较大的孩子或成人,积极聆听主要是用于少年儿童和婴幼儿。

  积极聆听要根据孩子发出的信息给予回馈。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其智力尚未发育成熟,语言能力不强,当他们处于困扰之中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说清楚困扰的原因和状况,这时更需要父母用积极聆听的方式和技巧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3)

  ,理解孩子的困扰,然后将孩子的困扰和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

  积极聆听就是听到对方的感受,然后和对方沟通感受。

  2. 父母应该聆听什么?

  对大多数父母而言,积极聆听是一种崭新的反应方式,他们需要了解的是这种方式看起来像什么,而不仅仅是这种方式听起来像什么。积极聆听的关键是要听懂谈话者表达的真实含义,准确理解谈话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并能够用恰当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及时回馈给谈话者。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解码

  例如上文曾提到的这段对话:

  孩子:我在人行道上摔跤了,膝盖擦破了皮。啊,快来看啊,流了好多血。

  父母:看到这么多血,你真的被吓到了。

  本例中是有了麻烦的孩子跟父母的谈话。孩子摔了一跤,擦破膝盖,看到大片血迹,心里很是害怕。不过,孩子的恐惧感源于生理与心理过程的复合情结,这种恐惧感隐藏在深处不为人察觉。孩子为了把他的感觉传达给父母,必须选择一个语码(符号),希望这个语码能代表、象征他内心的感觉。我们把这个选择的举动称作传送语码的过程。孩子所选择的语码是传送给父母的信息,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感受。

  现在,父母听到流了好多血这一语码后,得试着猜测或推断孩子的特定语码代表什么含义。他们因而进行解码程序,语码被译成孩子很害怕”(此例的解释非常准确)

  虽然上述这一人际沟通去除了不少这个过程的神秘感和复杂性,但却不见得能一直这么巧妙地奏效。要注意的一点是,接收人的解码过程永远只是他们的臆测或推论,我们永远无法确知发送人内在的体验。父母很可能对孩子想要传达的信息理解错误。如下列各种有关孩子感受的臆测,看来都很合乎情理,却都不正确:

  他要我吻他的膝盖。

  他为跌倒而生自己的气。

  他需要看医生。

  他痛得很厉害。

  事实上,孩子只是感觉到害怕罢了。

  你接下来很可能问到:但是,接收人怎么知道他解出的语码正确与否?”答案是,虽然大多数身为接收人的父母并未试图找出答案,却有个简单方法可供采用。这个方法就是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不过是接收人把解码的结果口头回馈而已。它跟发送人沟通的意思是:我觉得这是你的感觉,我说的可对?”

  如果接收人解释得对,发送人通常会说我是被吓到了我想是这样是啊这类的话,以证实回馈的准确度。假如接收人解读有误的话(比如你痛得很厉害”),发送人往往会传送它并不很痛不是,我只是被吓到了你不懂之类的信息,以修正接收人的意见。接收人能借由积极聆听及回馈,检查他对发送人的信息了解得是否正确。

  在前面,你在心中有一幅普通的沟通过程的图表:接收人了解发送人的意思,而发送人不知道这一点,这两件事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对于小孩子,我们为什么要用积极聆听呢?因为我们要听到小孩子的话,我们要进行解码,小孩子才三五岁左右,很多时候他的语言不够丰富,他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他说的一句话传递的只是一个语码。

  例如,妈妈,我想跟你睡。我们要知道他这句话背后的情绪,他一个人睡,是害怕呢?还是担心呢?还是感觉不安全呢?还是他今晚病了?因为他的语言不够丰富,所以父母要去猜测他,去解码他的语言。如果你解对以后,他就会点头,反之他可能就不出声。

  在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孩子实际上还处于困扰之中,很多父母往往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甚至不认为孩子有困扰。这时,父母很容易在无意中造成沟通障碍。如果妈妈不用积极聆听,而是用其他的沟通障碍和孩子们沟通,例如给予以下回答:

  你都这么大了,应该一个人睡。

  不行,回自己房间去。

  我们家的宝贝已经是男子汉了,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4)

  应该一个人睡。

  我们来看看,这时,孩子的心理感受会是什么?他害怕的感觉被母亲拒绝了,他会感到更加孤单和无助。

  母亲无意中的沟通障碍,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拒绝,只会加重孩子的害怕心理,甚至令其转变成恐惧。同时这种无助会让孩子更加焦虑,会影响到他日后的心理健康。

  当孩子跟你说一句话的时候,你要真正去了解那句话,积极聆听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而当他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你要帮他去解,去猜。对大人也可以用解码,去洞察他要说的话。关于积极聆听,你去解码的时候,把他真实表达的意思完整地叙述给他时,才最贴近他的感受。

  对于孩子从小接受的一种训练,不知父母有没有留意到一个问题:当身边的人都OK的时候,我们就觉得OK,但当他人在困惑里的时候,我们是否能继续保持好的状态呢?”不要把别人的猴子背到自己身上。别人的困惑是他们的,是他们要去面对的,不要把他们的困惑当成自己的,所以,有时就连成人也无法面对冲突,无法面对别人不顺从你的要求的局面,就是因为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训练。

  当孩子在问题区的时候,他自行解决问题后,能力就得到了提升,每解决一个问题,能力就得到一次提升。当家长替孩子解决应该他自己面对的问题的时候,孩子的能力没办法得到提高,所以家长要支持孩子去面对他的困惑,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

  聆听有两种回应,一种是有效的回应,即积极聆听,一种是无效的回应。无效的回应会让孩子把心门关闭,他不再跟你沟通,不再信任你。当你运用积极聆听,把他的感受说出来的时候,他会觉得你理解他,从而愿意和你有更多的交流。

  3. 父母学会积极聆听的意义

  父母早已习惯于威胁、教导、训诫、询问、分析、称赞与使其安心等沟通方式,因而怀疑,他们为何需要改变他们跟孩子谈话的习惯,并投入相当多的时间练习积极聆听这种新奇的反应方式。我们的答复仍然不变 他们获得积极聆听技巧后,会得到许多出乎意料且往往令人难以置信的益处,裨益自己,也惠及孩子们。

  (1)负面感受会化为乌有

  人们以为,他们可以压抑或忽略感受,而不受它们干扰。其实,让人们苦恼的感受经过公开表明后,才更可能离我们而去。父母们可以运用积极聆听,协助子女确切表达他们的感受,然后,这些负面感受往往能随之化为乌有。

  下面是一个运用积极聆听对话的例子:

  小薇马上就要参加高考了。

  妈妈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大学,简直费尽了心机。单单是营养、保健品就买了一大堆。在最后几个月,母亲还陪着孩子熬夜,变着花样给女儿做好吃的。

  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小薇的考试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终究还是落榜了。当小薇获知自己的考试结果后,受到很大的心理打击,躲进自己的房间痛哭起来。

  妈妈心里也很难过,坐在孩子身边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想哭你就哭吧。

  小薇开始放声痛哭。妈妈默默地陪着她,轻轻地拍着她的后背。

  小薇逐渐安静下来,妈妈继续说:如果你想一个人待一会儿,你就告诉我,妈妈可以先离开。小薇一头扎进妈妈的怀抱,依偎着妈妈,泪水仍在不住地流淌。

  过了一会儿,小薇对妈妈说:妈妈,我还要考,明年我一定要考上。

  于是母女俩制定了复考计划,第二年,小薇如愿考上了大学。

  当孩子遭受高考落榜的打击处于困扰之中时,母亲首先是以真诚、接纳、同理心对待女儿的情绪,聆听女儿的心声。此时,若母亲使用教导、赞美、分析等方法,都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甚至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当小薇的情绪被妈妈接纳后,她内心的负疚感会随之化解,同时激起小薇对母亲的感恩和对未来的向往,并酝酿出明年再次出击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孩子在情绪沮丧的时候,根本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5)

  不能专心聆听父母的教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化解孩子情绪的第一步,也是积极聆听的作用之一。

  父母的接纳要真诚,要被孩子接受才能起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对孩子的爱,可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是医治孩子身心创伤的灵丹妙药。被接纳让孩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富于创造力,是激发孩子生命潜能的重要因素。

  在生活中,当孩子出现喜怒哀乐惧等各种情绪时,是因为外界发生了变化、冲突而造成的,以生气、愤怒、沉默、痛哭、哭泣等方式将情绪宣泄出来,有利于孩子心理的自我调节和平衡。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关爱,这样孩子受伤的心才能得到爱的抚慰。一句话,当孩子处于困扰之中时,父母应该接纳此时孩子的一切情绪。这个时候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对与错的评价,父母只需接纳孩子,只需积极聆听,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方式去对待孩子。

  (2)感受变得容易接受,父母能够挖掘出孩子的真正需求

  我们运用感受是可亲近的这句话,来协助父母接受感觉并非坏事的观念。父母们可借由积极聆听接收孩子的感受,这种做法也会帮助孩子接受它们。他从父母的反应中得知,感受是可亲近的,并非糟糕或令人害怕的。

  不同年龄的孩子遇到困扰的时候,面对父母的询问,会有不同的表现。年龄小的孩子对自己的困扰表达不清,年龄大的孩子则回避自己的真正原因,这时就需要父母运用积极聆听的四大步骤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挖掘孩子真正的需求。

  下面这个事例中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学习这位母亲是如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真正需求的。

  已经上高二的女儿,突然对妈妈说她不想上学了,令妈妈大为吃惊。

  母亲:你是说你不想上学了?愿意跟妈妈说说你的想法吗?

  女儿:我觉得我学的知识已经差不多了。

  母亲:可是你连高中还没有上完呢。

  女儿:我已经学够了!

  母亲:你觉得自己学够了?

  女儿:我觉得再学也没有用,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学。

  母亲:你觉得你一定考不上大学,所以你不想学了?!

  女儿:对,上课我听不进去。

  母亲:你是说老师讲的你听不懂?

  女儿:我跟听天书一样。

  母亲:你是说老师讲的所有学科的内容你都听不懂?

  女儿:不是所有学科。语文、数学我觉得还可以,就是外语很差。

  母亲:这么说,只是外语一门功课差一些。

  女儿:是的,外语太差了,我不敢参加高考了,太恐怖了。

  这位母亲就是用积极聆听的方法,将女儿想辍学的真正原因 外语太差 给挖掘出来了。只有找到孩子真正不想学习的原因,才能协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处在困扰之中的时候,很少谈话一开始就透露出令他心烦的实质问题。他们往往会先谈一些表象问题,当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一特性,只是注重于表象问题的时候,就很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而把沟通障碍传给孩子,使孩子的困扰无法得到真正解决。

  同样是上述例子,如果母亲一听到女儿想辍学,就责备、教导一番:

  你怎么可以这样!”

  父母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怎么可以半途而废!”

  不上大学以后怎么能找到好工作!”

  你太令我伤心了,你看隔壁家的××多么懂事

  如此一来,母亲便无法发掘到真正困扰孩子的实质问题,而只能就辍学这一表层问题说来说去,不可能挖掘到 外语差这个真正原因,孩子的困扰无法解决,让孩子继续上学的目的可能也就无法达到了。

  (3)父母能滋生出更强烈的关爱感受

  有人愿意听自己说话,了解自己的感觉真好,因而发送人毫无例外的对聆听者有温馨的感受,孩子们尤其会有这种反应。聆听者以感同身受的心理聆听别人,会更加了解这个人,并懂得赏识他的独特之处,并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6)

  因而滋生出关怀和爱。

  当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扰或者影响,委屈或者批评,处于困扰之中时,积极聆听是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接纳,让孩子充分感觉到父母的爱。孩子心灵得到了滋养,可以有效化解孩子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父母的积极聆听同时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孩子心理会更加沉着,对处理外来的各种压力会更有力量。

  有一位母亲,她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得了忧郁症,终日郁郁寡欢,严重时甚至说她不想活了,让人实在担心。看着独生女儿小小年纪成了这个样子,母亲不知道为此哭过多少回。但是她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只是深深地感到做父母的无奈。

  后来,这位母亲试着用积极聆听的方法与女儿沟通。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总是不自觉地使用了沟通障碍。但是她坚持下来,慢慢地有了成效,母亲能感觉到女儿开始信任自己,负担一下子减轻了很多,这位母亲感到这些年来从未有过的放松。

  于是,她有意识地不断修正,与女儿的沟通逐渐畅通了很多。女儿终于愿意向她倾诉了,她这才明白,女儿忧郁的症结,原来是课业太重,担心考不上大学。女儿曾多次跟父母沟通,父母不仅不能理解,反而只会说教,令女儿无处诉说,内心非常孤独和无助。

  知道女儿产生困扰的原因后,她先和女儿沟通,让女儿感觉到,妈妈相信女儿能考上大学。同时,她也让女儿知道了,不管女儿是否考上大学,妈妈都一如既往地爱她。

  从此,女儿心情放松了许多,学习更加努力。后来,女儿决定出国留学,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现在,女儿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

  积极聆听使这位母亲深受其益,看到女儿健康地成长,她感受到做母亲的满足。

  积极聆听提倡父母把做决定的权利交给孩子。同时,积极聆听鼓励父母与孩子平等交谈,从而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增强其自信心、创造力与成就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4)子女会开始聆听父母

  当一个人聆听你的观点时,你也会比较容易聆听他的观点。因此,父母若是先听子女倾诉,子女也会乐意聆听父母的信息。孩子们不聆听父母的谈话,往往是因为父母并非好的听众。

  (5)子女会变得比较有责任心

  我们知道,把问题谈明白,能帮助我们想通这个问题。积极聆听是帮助谈话的利器,能帮助别人自行为问题找出解决的法子。人们有困难时需要有人倾听,孩子们也是如此。

  积极聆听会协助孩子仔细思量,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父母给出的忠告、逻辑和指导等信息,会传递出对孩子缺乏信心的意念。反之,父母若积极聆听,子女会变得有责任心、自主而独立。

  这里有一个遇到上述事例中类似境况的母亲,女儿芳芳告诉她自己不想上数学课了。

  女儿:妈妈,我可以不上数学课吗?

  母亲:你不想上数学课,发生了什么事情?愿意告诉妈妈吗?

  女儿:我很害怕上数学课。

  母亲:你以前很喜欢数学的,为什么现在会害怕数学呢?

  女儿:最近我们换了数学老师,姓张。老师长得又高又大,而我坐在第一排,总要仰着头看他,感觉很压抑。

  母亲:你有点儿不适应新来的老师?!

  女儿:不知道为什么,他一上课我就开小差,最近我的数学作业出错特别多,老师就经常在班上点我的名。

  母亲:你不喜欢老师点你名字?

  女儿:上数学课,我特别害怕。有时候张老师眼睛一扫过来,我的心就咚咚直跳。

  母亲:课堂上,老师让你感觉到紧张?!

  女儿:老师一点我的名字,我的头脑就一片空白。我害怕上数学课了,你说怎么办呢?

  母亲:你就是怕老师在数学课上点你的名字?

  女儿:他声音很大,我总觉得他是在骂我。

  母亲去了学校,直接找到了老师询问关于女儿的情况。

  老师告诉母亲:听前任的数学老师说,你女儿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我也觉得她基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7)

  础确实不错。可是近来,芳芳的作业错误率很高,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我提醒她的次数一多,有可能增加了她的压力。另外我才接手这个班,彼此还不太适应。

  原来,芳芳误将老师的关心当成了责备,孩子还没有适应这位新老师。

  母亲从学校回来之后,并没有责怪女儿,而是和女儿心平气和地做了沟通。

  母亲:芳芳,妈妈有一些想法想和你谈谈。

  女儿:什么事情?

  母亲:我问你一个问题,从你上学到毕业会经历多少位老师?

  女儿:几十个吧,还真没算过。

  母亲:这些老师,你会不会都一样喜欢他们?

  女儿:那怎么可能?

  母亲:那你会不会因为不喜欢某一位老师,就放弃某一门功课的学习呢?

  女儿:(想了想)不会!我才没有这么傻呢。

  母亲:我小时候也有跟你一样的经历,因为老师关系不好,我就不喜欢上数学课。后来你姥姥告诉我,学数学不是为了老师,而是为了我自己。当时我并不理解,毕业后,我工作了才发现,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对我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影响太大了。

  女儿:数学有这么重要啊!我从来没有想过。

  母亲:等你工作了,你就会体会到了。

  女儿:我工作还早呢。

  母亲:将来若因为没学好数学知识,你不能胜任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你能要求数学老师为你负责吗?

  女儿:妈妈,我懂了!

  母亲:其实老师是非常关心你的。他在课堂上说你,并不是责备你,而是想提醒和督促你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女儿遇到困扰,不想上数学课,于是向母亲求助。

  母亲运用积极聆听的沟通法则,第一步先化解女儿的情绪,让她感觉到安全;通过解码,了解到困扰女儿的真正原因是对新来的数学老师不适应,有点儿怕

  此时母亲并不能确定,是老师给女儿造成困扰,还是女儿因误会了老师而产生困扰。在了解了女儿内心困扰的原因之后,母亲进而听取了老师的意见,以便了解女儿的真实情况,最终找到了协助女儿解决其困扰的有效办法。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要么站在孩子一边袒护孩子,觉得孩子受到了委屈;要么站在老师一边,批评甚至责骂孩子。

  我们再用心体会一下上例中母亲的做法:她在了解女儿课堂表现的真相后,并没有直接责怪或者告诉女儿怎样做,而是用自己的经验与女儿沟通。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放松下来,并自然地激发起孩子内在的责任感。

  上述母亲用积极聆听的方式,协助女儿走出了困扰,让女儿对自己的学习负起了责任。当孩子受到困扰,处于恐惧状态时,是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起责任的。增强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母亲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恐惧感。只有协助孩子从恐惧感中走出来,才能够令孩子负起责任 自行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积极聆听能够增进孩子自行解决问题与寻找答案的技巧。在积极聆听的过程中,亲子之间深入地交谈,积极地探讨,容易把问题谈明白,利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父母聆听孩子的倾诉,孩子也会聆听父母的经验,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增强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聆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

  虽然你有了难题,但我对你的爱丝毫没有减少,面临难题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发生的事情。

  我不准备代替你负责,但是我会帮助你自己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对你有信心,相信你能妥善处理问题,并为自己负起责任。

  这些态度对孩子有强大的影响力,能让他们负起自己的责任,处理自己的难题,而不是继续依赖父母。当孩子有机会负起责任时,就会变得机智能干,从而拥有成就感。

  (6)父母会懂得如何信任孩子

  你对孩子自己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更大的信心。看到孩子不借助你的解决良方,自行化解难题,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8)

  你会懂得如何信任他,让他当自己的问题克星。

  (7)父母会变得更加愿意接纳,会喜欢伸出援手

  你会学到如何接纳孩子的感受,不论这种感受和你观念中孩子应该有的感受差别有多大。不过,这种包容心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

  许多父母告诉我们,积极聆听帮助孩子变得更加讨人喜欢,能增进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父母不再觉得他们必须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也不再有心理的负担。如今,他们可以仅充当咨询者,解除过去他们所感受到的全部责任。

  (8)密切亲子关系

  曾经有一位母亲,她对自己不听话的女儿经常采取的措施是非打即骂,结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差点让女儿离开了自己。她改用积极聆听后,产生的成效令她意外和惊喜。

  有一次,她的女儿把自己的电子表拆成了零件,却怎么也组装不回去了,一直很紧张,生怕妈妈打她。这位母亲当时很恼火,但是一直告诫自己要和孩子沟通,要给孩子安全感。于是她耐着性子问:你把表给拆坏了,你觉得妈妈会骂你?”

  女儿战战兢兢地说:妈妈,我想拆开看看以后马上把它装回去。可是把表拆了以后,我就不知道怎么装了。

  这位妈妈笑了笑:孩子,妈妈不怪你!”

  女儿很诧异:妈妈,你怎么不骂我呀?我把表给拆坏了,妈妈,我吓死了,我以为你会打我呢。

  妈妈拉着女儿的手,继续说:新买的表被你拆坏了,我也很难过和心疼。不过这不影响妈妈爱你,妈妈理解你只是好奇,妈妈不会打你。

  女儿听了之后就扑到妈妈怀里,妈妈立刻感觉到女儿的心和自己很接近。

  电子表虽然被拆坏,但母亲用积极聆听处理这件事,却使她与女儿之间更贴心了,这是她最大的收获。

  如今大多数的家庭不缺吃穿,所以孩子的安全感通常是第一需求。孩子总是期待父母能用爱来对待自己,爱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滋养剂。若父母打骂孩子,只会给孩子留下恐惧感,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不善于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有些父母深受传统的旧观念影响,认为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是很好的教育方法。玉不琢,不成器,认为应该把爱隐藏在打骂的后面。甚至还有些父母固执地认为,对孩子内心要好,但是外表一定要严格,如果直接对孩子表达爱意,娇宠孩子,会把孩子惯坏。

  接纳和聆听,能够让孩子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从而产生温馨的感受,孩子便会在被接纳的同时,也愿意接受父母的想法和建议。父母通过积极聆听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办事能力,启发孩子的爱意,密切亲子关系。

  4. 积极聆听的步骤和技巧准则

  (1)积极聆听的四大步骤

  积极聆听的四个主要步骤如下:

  1)父母必须具备真诚、接纳、同理心,耐心引导、聆听孩子的诉说;

  2)立即对孩子表达的需求信息进行归纳;

  3)进行正确的解码,即理解孩子表达的真实含义;

  4)解码出的真实感受回馈给孩子听。

  在积极聆听的过程中,有时当孩子发出需求信息后,父母最初会发生解码错误,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孩子发现父母回馈的信息有误,就会加以纠正。在这样不断的发送回馈中,父母便会逐渐澄清孩子的实际困扰,这样做并不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积极聆听同样可以运用于婴幼儿。婴幼儿虽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甚至还不会说话,但是在生活中,他们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困扰。

  比如,婴儿饿了会啼哭;渴了或尿布湿了,也会啼哭。啼哭就是婴儿传达出的内在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信息。这时候,父母往往会抱起婴儿,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他喂奶、喂水或者换尿布。根据婴儿的肢体语言,对孩子发出的信息予以回馈,这就是积极聆听解码过程。

  待婴儿逐渐长大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9)

  ,会咿呀学语时,他发出的信息就不单单是简单的啼哭了,而是会更复杂一些。他想吃食物会用手拿;尿布湿了会将尿布扔掉;想让妈妈抱则张开双臂 他用行动并附以尚不成句的语言发出信息。这时候,父母应准确地回馈他的信息,以满足他的需求。

  (2)如何加强聆听的技巧

  为人父母者试图在家中运用聆听的技巧,但却经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父母积极聆听的时候,往往结果并不符合他们的期望。积极聆听光用嘴说说是容易的,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对于那些在积极聆听上碰到难题,并想加强其技巧的父母,下面的这些技巧和方法应该会有所帮助。

  1)知道什么时候积极聆听

  不要忘记积极聆听只是一种技巧,让你更能表达接纳和感同身受之心。当你自己没有多少难题,有足够的心情真诚接纳孩子,也想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可以有效地运用它。

  2)知道什么时候不用积极聆听

  当你无心接纳孩子,而问题归你所有的时候,积极聆听不会奏效。想要左右孩子,让他们改变你无法接受的行为时,它也不会有效果。你若没有时间或者心情不佳的时候,不要做任何尝试。不要把积极聆听当成操纵技巧,试图让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如你所愿。

  3)熟能生巧

  不经过长期练习,做父母的不可能娴熟运用积极聆听。你可以跟配偶、朋友以及孩子们一道练习积极聆听的技巧。

  4)别轻言放弃

  要想让孩子们觉察到你真的想了解他们,你能接纳他们的难题和情绪,需要不少时间。你得记住,他们已经习惯了你原来的警告、说教、劝告和诘问,要接受新的沟通方式需要时间。

  5)除非你给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否则你永远不会明白孩子们的能力。

  如果可能的话,先确立一种态度,认为孩子们不需要你的指点和解决方法,也能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你会发现孩子们的信心成长的速度,快得令自己惊讶。

  6)起初,积极聆听可能会让你觉得虚假,请接受这种感觉。

  无疑,开始时你会比孩子们更觉得这种方式是个噱头。请多加练习,你会逐渐感觉到比较自然,不再感觉到笨拙。久而久之,你会用真正的情感来积极聆听的。

  7)多方运用其他的聆听技巧

  并非孩子的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积极聆听和回馈。孩子情绪强烈,显然需要别人接纳的时候,才是积极聆听的主要时机。

  8)孩子需要信息时,才给他信息。

  只要确信你已经查明孩子的真正问题是什么,就可以提供信息。先跟孩子们谈谈,看看他们是否需要你的信息。提供信息的方式要简明。当然,你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因为他们可能不接受你提供的方法,原因是这些方法可能并不适合孩子的情况或者没有帮助。

  9)避免强行对孩子们积极聆听

  孩子们会暗示他并不想交谈,或者已经说完了,仔细找出这些线索,尊重他们的隐私需求。

  10)不要期望孩子们找到你偏爱的解决方法

  记住,积极聆听旨在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并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父母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有时候没有任何一个解决方法出现,孩子们甚至可能不告诉你他们后来怎么解决的问题,但是他们自己是知道的。

  5. 避免不当聆听引起的错误

  (1)聆听中的难题

  起初使用积极聆听的时候,父母们会发现,要抗拒当质询者、说教者与解决方法提供者的诱惑,这并不容易。一些父母准备的新技巧,令他们自己都感到不自在。父母们在试着运用积极聆听的时候,也往往感到笨拙不堪。好比你一辈子都用右手拿菜刀,现在却学着用左手拿刀切肉。而且,一些孩子令人费解,不会立即开口吐露他们的真实感受,这让渴望看到新技巧奏效的父母们很泄气。此外,有的父母在不恰当的时机试图积极聆听,比如盛怒之时,这些都是聆听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初试积极聆听的难处

  有些父母一开始就在积极聆听上碰到难题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0)

  ,他们觉得神经过敏、不自然且虚假。以新方式回应孩子们的想法,就像不合身的新大衣。

  一位母亲说:我记得在积极聆听上尝了很多苦头。我那时一定是心灵短路。我做不到,没办法进入状态。我想当时我害怕自己会像鹦鹉学舌一般,或者让孩子们认为我在分析他们 每一个人似乎都强过我。我就是觉得我体内没有这种东西。

  一位牧师太太拥有基督教育学位,有两个孩子,说话轻声细语。她说道:那时,它对我而言,很机械化 我起先视之为噱头 虽然它让我觉得是个噱头,但我仍需要试一试。然后,出乎意料地,这个想法有点离我而去,我不再觉得它是个把戏。最后,我察觉到让它成为真正的沟通方式的那份关爱之情。

  一位年轻的父亲起先觉得积极聆听很难,因为它似乎和他的自我形象不相契合,他认为这种角色太消极了:积极聆听对我真是难上加难。我大概是典型的年轻上班族父亲,力争上游,回到家时精疲力竭 你知道的,一般男性认为,自己在家中的角色,专制意味浓厚,要积极聆听自然很难,要我倾听他们的问题实在不容易。

  一位母亲描述积极聆听所带来的极不自然的感觉时说:我只记得我刚开始采用它时,感到很不自在。它听起来假假的 孩子们似乎很快就开口倾诉,但我就是觉得怪怪的 我猜想这是因为我从来不曾聆听孩子们说话的缘故。

  其他父母也有类似的反应:

  我二十四岁的养子,去年经历了一段令他心碎的恋爱。我试着积极聆听他的谈话,我不认为我做得很好。我觉得局促不安 它听起来真笨拙!”

  那真是奇怪的感觉。我记得我坐在餐桌旁,儿子为了工作上的某件事感到沮丧,我试着积极聆听他谈话 起先,它在某些方面令人觉得不自然,同时却又令人觉得很愉快。过了一阵子,不自然的感觉消失无踪。

  我觉得刚开始时,我大感拘束 这是个新点子,你是知道的 或许我并不真的感到伴随着他 总而言之,起初我大感拘束。那是一种新的相处方式 不过我小有进展,虽然时有泄气的时刻,但我仍受到鼓舞。

  明白地说,积极聆听是一种崭新的谈话方式,是对沟通有困扰之人的新姿态,以及回应另一个人的新方法。它和典型的绊脚石回答之间有天壤之别,因而难怪父母们起初会感到怪异、虚假、拘谨、不自然和不诚恳,同时还感到有噱头意味。

  学习积极聆听技巧可以被视为学习任何一项技艺,如打网球、打高尔夫球、跳舞,或者使用筷子等。初学者无可避免地会感到笨拙且神经紧张。而且,父母们在学习积极聆听时,不但必须学习新奇的语言行为,而且必须忘却旧有的语言习惯。好在大多数父母在充分的练习和体验下,能够度过青涩期,对新技巧感到越来越自然。

  起初,积极聆听是种技巧,使用时意愿很强烈,做起来却往往很机械化,或者没有很多伴随而来的感触。即使这样,父母们继续运用它时,会开始体会到涌现出的关爱与感同身受之心,如一位母亲说道:感觉到自己在伴随着他。到了这个阶段,它开始让人感到好很多,一如前面摘录中身为父母者所言:那是一种新的相处方式不自然的感觉消失无踪然后,我察觉到让它成为真正沟通方式的那份关爱之情

  我听过不少对积极聆听的批评,其中多数来自专家。他们以为,这种机械化的技巧不该教给父母,因为父母无法获得做一位尽职帮手所迫切需要的关爱和感同身受之心。这些批评者主张我们应该先传授这些感觉,但是我们的经验导致我持相反的观点:父母们学会这种技巧,并持续使用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体验到这些必要的态度和感触。运用积极聆听原先只是一种手法,但它迟早会让父母更真挚地接纳和关怀子女。

  当孩子们拒不开口时

  许多父母在学习如何积极聆听后,很有自信心,也满怀期望想要成功地运用它。但是,他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1)

  们发现孩子就是不肯开口,不像他们所期望和以为的那样,彼此间能够无拘无束地沟通。以下是一些父母的描述。

  有时候,我问他们学校里可曾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不想告诉我,我准备好聆听,他们却什么也不想说。

  她坐在那儿缩着身子,脸上有怒意,我说:你看来不太高兴。她回道:我是不高兴。我也不想跟你说话。我说:你真的不想跟我说话。她回道:没错。

  一位父亲描述他跟十二岁的女儿凯西失败的接触:

  女儿:我恨你!

  父亲:我相信你现在真的恨我。

  女儿:我是恨你。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得继承你所有的缺点。

  父亲:我知道你对这一点很失望。

  女儿:我不想跟你说话。

  孩子偶尔感到不想谈话,甚至宣称不愿说话时,做父母的不必气馁。强按牛头不喝水所蕴含的道理,体现在父母同子女的交流上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确定的方法能让他们开口说话,积极聆听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不过,假若孩子谈话的欲望够强的话,积极聆听可以成为一种最佳的辅助沟通技巧。

  事实上,在孩子没有太多谈话意愿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说话的简单问话会比积极聆听更有效:

  · 想不想告诉我你今天在学校里过得如何?

  · 想不想谈谈有什么心烦的事?

  · 谈谈是什么事让你不快,会不会好过些?

  孩子一旦接受你的邀请,开口分享他的经历与感受,那么,积极聆听是让他知道你了解他、接纳他的感受的最佳方法。因此,积极聆听是孩子开始与你分享难题后,辅助双方进一步沟通的利器。不过,为人父母者仍应有所准备,因为有时孩子们会随时中止沟通。

  孩子需要说话时父母积极聆听,以及父母想要子女说话时积极聆听子女谈话,是截然不同的事。在第二种情况中,积极聆听往往全无效用,例如在上面第一例中,做母亲的想让孩子谈谈学校的情况。她说:有时候,我问他们学校里可曾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真的不想告诉我。

  这位母亲显然要孩子们谈一些感觉。然而,孩子们跟父母谈话的意愿,取决于他们能够对父母发展出信赖感,知道他们所透露的事不会遭到批评或羞辱等。有时候,这种信赖感一开始并不存在,一如这位母亲所说:

  她知道我参加亲子教育课程的目的,是想做个更好的母亲,不过,她并不信任我,因为我会恢复原状使用权威,我现在还会这么做 有好一阵子,她拒不开口时,我就停止上课。过了一阵子,我又努力尝试着积极倾听她说话。然后,我感到她真的信任我了。我是说我很诚恳,我猜想那时她相信我,慢慢地,她开口吐露心声

  为人父母者时常忽略,孩子们也需要隐私权,他们在某些时刻不希望父母知道他们的心事,孩子们和成人并无不同,他们有时候不想说话,往往抗拒深入的质问。除非他们相信他们说出的话会受到接纳,否则他们不会开口。有的时候,他们希望自己的隐私权受到尊重。

  具备积极聆听的心情

  有的父母存在认识的误区,以为他们既然已学会积极聆听,所以每当孩子有了问题时,不管情形如何,他们都有义务挤出时间听孩子诉说。但是很快的,他们表示,除非一个人有心于此,否则无法聆听。因为父母们时间有限,如以下两个例子所示:

  我可能就是没有那安静的五分钟可以积极聆听,好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你知道,我在等医师打电话叫我应诊,因为我身体不舒服,此外我还得煮饭菜,十五分钟内会有客人来访 我想到我必须积极聆听这个难题,但是却抽不出空来。时机不对的时候,这真叫人泄气。

  昨天他和他父亲结束旅游回来,他一脸怒气地冲进屋子来。我吩咐他摆桌子,但是他并没有摆桌子的意思。他踱来踱去,说他这一天忙坏了,又说道: 没有人在乎我,就是没有人在乎我! 然后他又出门去了。因为我当时有客人在,没有时间探问他到底为了什么事烦心。

  以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2)

  上情形在大多数家庭里都很常见,父母因而面临一个困难的抉择:他们该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每一位父母都得自己选择不同情况下的作法。对此,以下几点建议可能有所助益:

  1)先迅速评估谁的需求比较强烈,再据以决定该做什么。

  2)尝试想出一些好的办法,一边做你该做的事,一边听子女诉说。例如告诉孩子:我得继续准备晚餐,可不可以我一边做,你一边谈?”

  3)订一个时间,等稍后你不再忙碌时再谈。比如说:我很想听听,但是我现在没办法,吃完晚餐后再聊好吗?”

  4)表示你已经注意到孩子的感受,然后告诉他你的感觉。比如说你真的生气且难过,真希望现在我有时间能听一听,但是恐怕我会错过和医生约好的候诊时间。

  偶尔,做父母的可能没有心情积极聆听,譬如他们情绪紧张,或者为自己的一些问题忧虑时。要以感同身受之心仔细地聆听另一个人说话,必须全神贯注才行。父母们若是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与难题中,就无法以不可或缺的注意力回应子女的谈话。

  一位母亲描述曾有一段时期,她对女儿的憎恨感累积已久,因而无法聆听。

  你知道,我就是不想听她说话。我觉得好像饱受她的虐待,我好恨她。我觉得我总是一再付出,却没有任何回报。你知道,我已经陷入泥沼,再没有管别人问题的闲工夫。

  一位父亲描述他无心聆听时说道:我懂得尊重无心聆听的时刻。如果诸事一片混乱,我又气坏了,那么我没办法听任何人说话。如果我为了某件事非常难过,情形也一样。我现在不能聆听,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无法倾听,可能稍后就会有心聆听。

  拥有有效积极聆听能力的关键,很可能包含在以下这位母亲的分析中。她有三位子女,自称为家庭工程师积极聆听真是我的利器,不仅是对家人,对外人也一样。如果我对一个人感到亲切、亲近,我不假思索自然地就积极聆听。但有的时候,我根本不在意别人的感触,因此我压根儿不想积极聆听。

  积极聆听协助子女以建设性手法处理其感受与难题。它的力量并非源自技巧本身(以你自己的话回馈孩子的信息),而是衍生自孩子从父母身上觉察到的关怀与接纳。技巧只是传达这些基本态度与感受的工具。不论是因为没时间、自顾不暇、生气、愤恨或其他缘故,当父母们知道自己没有关怀接纳之心,因而无心聆听子女的问题时,最好不要尝试积极聆听。否则即使他们勉力为之,孩子们也很可能不为所动,不会分享较深刻的感受。事实上,这些时刻孩子们会闭口不言,或者说道:我不想告诉你。

  孩子们需要的并非是永远都能好好积极聆听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在真心自觉有了解、接纳与关怀之心时,能积极倾听的父母。以感同身受之心聆听,好比请他人喝你杯子中的水。如果你的杯子不很满,你或许不是很想和他人分享。而且,对方也很可能因为你奉献得不多而失望。

  面对孩子的抗拒

  一些父母说到,子女起先强烈抗拒积极聆听技巧,甚至在父母使用它时对父母发脾气:

  我在女儿面前试过模仿谈话(积极聆听),她今年十四岁。当时她的反应是 少跟我来这一套模仿谈话 我的首次尝试真是多灾多难。她只说道: 别跟我来这一套。

  我们第一次在女儿身上用它时(她当时十二岁),她一点也不喜欢它。她说道: 你们在重复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不必重复一次,我听得到自己说的话。

  说到儿子,在他抱怨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说道: 听起来你不喜欢某某事情。 他会回道: 别这么跟我说话。我不喜欢那种谈话方式。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积极聆听往往能有效协助子女一吐他们的感受,解决他们的难题,何以会在一些孩子身上引发这些抗拒反应?

  在大多数有类似情节的个案中,孩子的年龄都比较大,大约十来岁。这一点强烈暗示着,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3)

  这些孩子起先之所以不喜欢积极聆听技巧,是因为多年来他们一直从父母那儿接收到截然不同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父母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线索来支持这项假设:

  我的子女都十多岁了。他们有固定的生活方式 每当我说道: 你觉得这样那样 他们就觉得好烦。我能看到一面红旗幡然竖起,他们会回过来说道: 你不知道我们的感受。

  问问题的方式很多。我猜想他们很习惯我会问问题,因此,其胁迫意味要比积极聆听少得多。

  一位父亲如此解释孩子们的抗拒心:

  他们能立即分辨出我们在试验什么东西 主要是积极聆听。我们试着回馈他们所经历到的事物时,他们愤恨不已。我想,这是因为我们起步时,他们已经十多岁了。我又想,如果我们从他们很小的时候起步,比如说从婴儿期开始,事情的演变又会不同。

  我们发现一个有效的方法,可防止年龄较大的子女排斥积极聆听技巧。那就是父母运用此技巧前,可跟子女解释,他们新近学得的技巧有何功用,指出之前亲子沟通中存在的一系列绊脚石,坦承自己过去如何使用它们。这样做通常能引发不少温馨的谈话,也能让孩子们发笑。子女懂得这些绊脚石后,就比较了解了积极聆听技巧,及其运用方式。

  积极聆听还可能由于另一个原因而让孩子们感到生疏。一些父母们刚开始尝试这种崭新的回答方式时,不自觉地养成习惯,以同样的句子作为一切回答的开头,例如:

  听起来好像

  你觉得

  你告诉我

  似乎

  能针对孩子的感觉正确回馈,且又非常简短的积极聆听式回答,才较不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例如:

  你很怕打雷。

  你的膝盖疼得很。

  你很气你妹妹。

  你宁可待在外头玩耍。

  你不喜欢太咸的汤。

  有一项简单的原则能协助父母,使他们的积极聆听回答更为精简直接,那就是从孩子们的感受出发。

  积极聆听做得过火了

  一些父母发现,他们的积极聆听做得过火了。

  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说道:

  我起劲到什么都积极聆听。我不懂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最后,女儿告诉我: 知道吗?跟你谈话很没趣,因为你只是在听,却不告诉任何人你怎么想。你任何时间都在积极聆听。 她不喜欢这一点,也感到很不痛快。她觉得她成了心理分析的对象。我积极聆听是为了有心帮忙,我真的志在于此,因此我是 出色的妈妈

  一位父亲坦承他做得过火时说道:

  以理性观点而言,我很容易就接纳积极聆听,因为它是对的。但是 我有时候在一些不必积极聆听的场合,使用积极聆听的技巧,令他人厌烦至极。一个人没有必要积极聆听每一件事,我却倾向于这么做,以便磨炼我的技巧。

  一位母亲有四名子女,她谈论自己运用积极聆听的经过道:

  我每天早上着手运用这个技巧。我自言道: 我今天要积极聆听。 才到九点钟,我就已经累坏了。一点都没错。我做得很过火,不管什么事都积极聆听。我发现这样好累,因为我整天满脑子都想着它 我勉强应付早餐和准备中餐,其他事全没做。

  何以一些父母如此狂热地紧握住这个技巧,然后滥用它?自然而然,有些人是想弥补他们失去的时光 我以错误的方法应对孩子们这么久了,现在我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我迫不及待要运用它。其他人则不曾体会到,为自己生活中的人扮演咨询者,要消耗掉多少时间与精力。问题是无止境的,孩子们的问题尤其如此。

  就另一些父母而言,理由则要复杂得多。譬如下面这位母亲非凡的见解,足可解释她做得过火的理由:

  你知道,使用这种技巧可能很危险 它赋予我更多的技巧和力量,好让他人吐露心声,但我却往往没有回报他们,好像是有点失意的精神治疗医师的味道。我想当心理医师,所以我不断地聆听,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4)

  而错误地运用它,造成运用不当 你知道吗,我用它来操纵把持别人。

  其他父母最后发觉,每当孩子们透露出一项难题,他们都会积极聆听,不管他们的态度多肤浅:

  我想必须记住一点,积极聆听应在情绪高昂时使用。若是把它用在平凡的事情上,也许他们根本不需要你予以关注 我觉得人们首次学到积极聆听技巧时,容易回到家里,把它用在并不合适的问题上。我明白这么做结果将会令人失望,也觉察到有些朋友会把它运用在我身上。我随意扯了点事,而他们却刻意聆听。我确知他们在这么做,我却无心听。

  为人父母者需要一些原则,以协助他们免于重蹈那些过度积极聆听的人的覆辙:

  1)孩子们经历的一切困扰,并非都严重到有必要特设咨询时间。你九岁大的孩子可能说花生酱太干了,我涂的时候准会弄破吐司。这件事不值得你示意她进一步探索,例如说你想谈谈吗?”你真的很沮丧一类的话。

  2)孩子们面对自以为重大的问题时,会给你一些线索。看看他们是否有流泪、退缩、撅嘴、大发脾气、惊怕,或者典型行为是否有重大转变等现象,比如话多的孩子极不寻常地保持沉默和深思状。

  3)积极聆听前先稍做测试,以决定子女是否真的需要听众或共鸣板。先试试消极聆听(缄默)几分钟,或者讲一句鼓励、引导的话,如想不想多谈谈这件事”?

  一位有两个十来岁女儿的母亲,平日志愿为其女儿所属学校的青少年工作,并曾受过其他的危机适应训练。她谈到积极聆听在何时对她最有用:

  如果你碰到一个人极度沮丧,可能有了极大的负担或难题时,用积极聆听回答是否简单、粗糙,都无关紧要。他不会在意你在做些什么,因为他的需求太强烈了,需要有个人聆听。就重大难题而言,他不会在意你积极聆听的手法是否纯熟,只要他觉得此手法能够平息他的感触就好了。你真的需要有人积极聆听时,不会计较这个人如何达成目的。

  只听而不接纳无法奏效

  我们几乎可以断言,父母若想用积极聆听改变一个他们无法接纳的行为时,注定会毫无效用。父母必须明白,积极聆听意味着真诚地接纳孩子,接受他看自己世界的方式。如果父母实际上觉得难以接纳孩子,却又运用积极聆听技巧,这就显示出他们对父母效能训练的根本法则、原理所知不多,这是必须一再强调的重点:如果父母所要改变的行为,位于不可接受的行为区,使用积极聆听则属不当。

  请试试能否察觉以下这位母亲不接纳女儿朵儿的态度:

  带大朵儿可不容易 你知道,她认为什么事都好,她什么事都不在乎,每一件事都讨她喜欢,真是个随遇而安的快乐女孩 我们试着积极聆听她说话,但是可真是难 她定不下来。我是说她忙得很,又爱到外头玩耍。我们试过了,不能过度运用这个重要的技巧在她身上。她谈话的主要时刻是晚上就寝前,我们会替她把被子盖好。这时你能坐在床沿,跟她说个不停。不过,我发现她生气时是积极聆听有效用的时机。她真的会大发脾气 但是,我说: 朵儿,你真的生气了 说成了习惯,她会说: 是的,我是生气了。 我想,这样做对她有好处,不过我们进展不多,而她的心情很快就会好起来。

  上述事例中的母亲先略微称赞朵儿是个随遇而安的快乐女孩每件事情都讨她喜欢她认为什么事都好。但事实上这位母亲可能并不真正接纳朵儿的真实面貌。带大朵儿可不容易,她吐露了这个秘密。或许这位母亲想要运用积极聆听,以便改变朵儿,比如想要让她变得比较严肃,或是不这么脆弱。

  在这个例子中,似乎积极聆听运用不当,母亲希望积极聆听成为改变女儿个性特质的方式。积极聆听是孩子跟父母吐露心声倾诉困扰时,父母对孩子回答的方式。不过,朵儿看起来并没有问题,她随遇而安且又快乐每一件事都讨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5)

  她喜欢,所以做母亲的不能过度使用这个重要的技巧在她身上。这个母亲实际上是不满或者担心朵儿的基本天性。记住,当问题归于父母身上时,积极聆听实在是属于不当的技巧,自然效用也就不高了。

  下面是另一位运用积极聆听不当的母亲。她谈到一件发生在她十多岁儿子身上的事。

  我们的次子在四月份惹了不少麻烦事 和他那一伙朋友有关,可以归咎于他的朋友们。不过,毕竟他们是一起的,是他自己选择的朋友 我们不喜欢他的朋友 让我们大感头疼的事情之一是,他会穿破旧的蓝色牛仔裤上学。如果他问蓝色牛仔裤在哪儿,我会说: 它们是你最心爱的裤子,不是吗? 他会说 是啊,我喜欢穿它们。 我说道: 你穿上它们觉得好棒。 他会回道: 没错,它们让我觉得,我是哥们儿中的一员。

  这个事例含义深远。首先,这位母亲承认她不喜欢儿子的朋友,她无法接受他和他们混在一起。有了这个潜在的感受,当儿子穿上破旧的蓝色牛仔裤,让他觉得是哥们儿中的一员时,她不言而喻地大感头疼。现在,进入家庭实景中,看看孩子问母亲他的蓝色牛仔裤在哪里的情景。当然,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他只是想找到它们。这时,他要的是信息,而不是咨询者。有了问题的人是这位母亲,她不希望儿子的衣着会使他进一步认同一群她认为不足为伍的男孩子。然而,她试图运用积极聆听让儿子谈论她所拥有的问题:它们是你最心爱的裤子,不是吗?”但儿子并不曾说过蓝色牛仔裤是他最心爱的裤子。那么,这位母亲为何这样回馈呢?显而易见,她真正的感想是:它们绝不是我儿子最心爱的裤子。

  这位母亲应该说些什么呢?父母亲密效能训练原理在这儿所提供的做法是,她所传递的信息,要能让男孩儿得知母亲有了问题。这个案例中的母亲,较为切实的做法是先告诉儿子哪儿可以找到他的蓝色牛仔裤,然后跟他谈谈她所担心的问题:你穿这些牛仔裤时,我感到很困扰。我在想,那意味着你还跟那些我不赞同的男孩儿们在一起,我很担心你又会惹上麻烦。

  这样的信息能否左右男孩儿,仍是未定之数。但这是个诚挚的信息,它透露出母亲的关切,比积极聆听更能反映出她真正的感受。

  这个基本原理值得再说一遍:积极聆听是传递接纳的工具,能鼓励有了困扰的孩子开口谈谈所面临的难题,或许也鼓励他自己寻找解决办法。

  积极聆听却别有用心

  一些家庭在积极聆听上遭到挫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父母们想要用积极聆听促成一些他们预先设定好的目的,而孩子通常对这些目的一无所知。这在效能训练中叫别有用心。父母积极聆听时常浮现的用意之一,是让子女找出父母所希望的特定的解决方法。他们希望借由积极聆听来影响孩子,让他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位母亲这样说:外头在下雨,我希望他穿上夹克带上兜帽之类的。我有时会说, 你似乎不想合作,你似乎想到外头淋湿全身,好让自己上学迟到。 结果没多大进展。他会叫嚷、怒吼或者争论。他一味拒绝、抗拒,这就是他的反应方式。

  孩子听到母亲的话语,自然会如此反应,原因就在你不想合作这句话中。这无异于说我已决定好你该做什么,可是你却不这么做

  另一个案例则显现出父母的弦外之音:

  有一天晚餐时分,小女儿和四五位朋友在外面玩耍。我叫她进来吃晚餐,她开始抱怨,不想进来。我试着积极聆听的方法,说道:你好想待在外头玩耍啊,宁愿不进来吃晚饭。她抱怨得更大声,说她一点也不想吃晚餐,最后说:我不想进来。这逼得我下令要她立刻进屋,她听从了命令,却哭个不停。我回想到这件事,发觉这真是个意义深远的情景。

  这位母亲的见解没错,对孩子来说,这的确是个意义深远的情景,因为母亲坚持着唯一的解决方法:女儿得立即进来吃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6)

  晚餐。有了这个隐藏的目的,她积极聆听的做法在孩子看来,并非感同身受地了解或接纳了孩子的感受。

  要想巧妙地影响孩子,让他接受父母早已选定的设想好的解决方法,积极聆听永远不会是一项有效的工具。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回馈很可能意味着贿赂或间接促成服从与顺从的我方式。

  下列原则有必要再说一次:积极聆听这项工具,是要帮助孩子替自己的难题找到解答,而不是要替父母的解决良方营造顺从的反应。

  如果上面这位母亲真正有包容之心,她积极聆听的做法将可能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下列对话描述的情形:

  母亲:你很想待在外头玩耍。

  女儿:是啊,我不想离开我的朋友们,我们在这儿玩得好开心啊。

  母亲:你不希望结束你们的游戏啊。

  女儿:是啊。

  母亲:你能不能找出个我们都接受的好办法?”

  女儿:嗯,我可以晚点吃饭,要不然,我可以把晚餐放在纸盘上,在沙箱旁边吃。

  毫无疑问,这个女儿很可能想出她自己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孩子脑中思考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积极聆听的目的所在。

  处理孩子消极的感受

  感同身受的聆听,在让孩子表达真正的感受上极为有效。孩子有时候会说出父母不乐意听到的话,这一点不足为奇。例如:

  我不喜欢你。

  你比较爱某某,不太爱我。

  我好难过,没有人喜欢我。

  我不想上学。

  我考试作弊。

  吸烟真棒。

  我被球队开除了。

  上大学没有什么用处。

  一些父母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对这类感受缺乏心理准备。他们或许对子女有较大期望,且不想见到这些期望夭折。他们或许对子女信心不够,认为子女的能力不足以为重大问题找到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他们可能陷入强烈的恐惧焦虑中,比如担心孩子会犯法,或者做出什么有损他们名誉一辈子的事情。或者他们就是发觉,很难接收任何形式的消极感受。就像下面这位身为生物教授的父亲所说:

  我最大的难题一直是如何处理消极的感受,比如接受孩子们的愤怒、不快和沮丧等。这个问题传承自我父母,他们拒不承认消极感受存在的事实。我在一个看似很快乐的家庭中长大,它表面上比实际上快乐得多。我父母就是不承认人会有消极的感受,如果谁为了什么事情不快,我们假设他会到别的地方去,等心情好转了再回来 所以,我也不善于处理消极的感受。

  美美五岁大,她母亲谈到接纳女儿对于上幼儿园态度的问题有多么困难:

  她不断地说她生病了,好疲倦,或者早上不想穿衣服 她在幼儿园里一想到她得待在那里,就变得歇斯底里。她下定决心不待在那里。她哭得那么凶 我不断回到老问题:你是不是不喜欢教室里或者运动场上的什么东西?结果原来是因为她在运动场上很孤单,得一个人走来走去看别的孩子们玩耍。她请别人跟她一起玩,他们却一直跟其他人玩 我真是好苦恼!我打电话给丈夫,让他回家来跟女儿谈谈。我们主要是希望她在幼儿园能够快快乐乐。起先她是很快活的,这就是现在这种情形让人情绪大坏的原因。父母效能训练最困难的一件事情,是问题归孩子所有,因为,你会为之心碎。她才五岁大!而我自言自语:老天,如果这件事情没完没了,她永远不会喜欢上学!”

  下面这位母亲十来岁的女儿扬言退学,离家出走,这个情形更让人吃惊:

  她说到: 我讨厌上学!学校烦死我了!我要退选数学,不然就得拿烂成绩。 后来她又说: 我不觉得我想上大学,不过我知道你希望我上学,爸爸也希望我上大学。 我觉得,她可能会离家出走。又一次,我好担心,因为我猜想,她要离家出走了,她说: 我等不及要离开这个家,我迫不及待要自食其力,因为这个家要把我逼疯了。

  有的父母在这种关键时刻有意采取旧的方式,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7)

  对子女传送绊脚石

  要倾听女儿体重过重的唠叨感受,真是难以忍受,因为我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要一字不漏地听她谈话,并有感同身受之心,对我而言真是太难了。她一进来哭诉,我就不舒服,因为我经历过同样的心路历程,我仍然得处理自己超重的问题。最近几个月以来,我发觉我必须协助她解决这个问题,这使我愤慨不已 我积极聆听,却没有什么成效,它变成噱头和技巧,因为我坐在那儿感到挫折,想告诉她: 听好,你无法控制自己饮食过度,我不喜欢你这一点!让我有接受之心好难,我就是做不到。

  也有一些父母发现自己举起双手投降,无所适从,一如这位为人父母者在访谈中所说:

  我们并不善于积极聆听并贯彻到底。我常常发现我陷在死胡同里了,并想:天呐,接下去我该怎么办啊!我觉得我在绕圈子,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得放弃聆听。

  还有一些做父母的较能坚持下去,他们硬撑到底,或许不喜欢他们听到的,却刻意要让积极聆听接受最严酷的考验,绝不轻言放弃。或许他们对积极聆听有发自内心的信心,再不然就是固执到底决不放弃。无论理由何在,有些做父母的发现,他们的坚持最终会获得回报。

  除非先信任孩子,否则不会知道他们是否值得信赖

  若是做父母的不曾尝试积极聆听,就永远不会知道孩子是否能以建设性的态度解决自己的问题,或处理自己的感受。父母以错误的方式回应孩子的问题时,无异于拒绝给孩子自行解决问题,并赢得父母信任的机会。错误的回应告诉孩子:我无法信任你能解决你的问题。

  借由积极聆听,父母看着孩子放下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最后集中心思在真正的根本性问题上。试图以命令、威胁、忠告等解决方法,或者以说教解决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导致父母对真正的问题全无所知。

  分享知识与智慧要看时机

  孩子们知道父母们的经验知识都比自己广博,但事实上,大部分的子女过于高估了父母的知识智慧,却低估了自己的才能。父母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提供给孩子,供其取用,得看时机。如果你开始就积极聆听,很可能会帮助孩子找出真正的问题。那么,孩子很可能完全不需要你的知识和智慧就能自己解决问题。或者,你发现孩子很可能只是想把闷在心里的话讲出来,并不需要任何解决良方。或者,如果他陷入僵局,找不出解决的法子,你可以问他是否乐意接受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也遵循了好老师与尽职咨询专家的原理。人们宁愿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们只有在找不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时,才比较情愿采用别人的法子。

  抗拒绊脚石的诱惑

  除了旧有的回答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之外,做父母的还可能因为另一项理由使用绊脚石:他们太急于解决孩子们的问题了。这些父母或者无心花费时间来聆听,或者听到孩子的问题而感到不悦。大多数的绊脚石给人们一种幻觉,以为由此已经处理掉了问题。不幸的是,绊脚石很难化解难题。

  一位母亲这样说道:用积极聆听这种方式起先让我觉得很不习惯,因为,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要容易得多。积极聆听很棘手,有个年纪很小的孩子在旁边嬉戏的时候尤其如此。好多次我真的不想再听他们说话了,我只想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就好了,然后叫他们自己去做,不要妨碍我。因为我大部分时间很忙碌,不想再听更多的问题了。

  另一位母亲觉察到自己的急性子成为积极聆听的绊脚石:想出个解决的方法是比较简便的。如果我跟孩子说: 你们为何不这样做? 这样很容易。他们可能会说: 真是个好主意! 然后问题就解决了,我也就没事了。我知道当我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去找我的父母或者姐姐,他们一般会告诉我: 你应该这么做 所以,现在我三十一岁了,还在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

  一些父母试图采用立即重建信心或者表示同情的方

  第五章 成为懂得聆听的父母(18)

  法,来解决孩子们的问题,比如会说我想不至于这么糟糕吧 ““你很快就会交上一个新的朋友了,或者这没有什么的,不会伤害到你之类的话。他们好像无法忍受孩子们情绪恶劣,他们想要赶紧赶走这种情绪,看到孩子们这么苦恼,他们自己也会很伤感。可是当父母插手其中,试图重建孩子们信心的时候,孩子们的负面情绪很少会如父母所愿一样减少或者消失。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帮助孩子重建信心的方式是完全无效的,但它只是在孩子们知道父母了解他们的感受时,才会起作用。比如一位父亲分享的自己女儿的故事,他的女儿很害怕去看牙医:

  当我要带她去看牙医的时候,我女儿勃然大怒,她说她不想戴上牙套,她有位朋友的牙医给她朋友配了副什么东西就不用戴牙套了。

  父亲:或许我们应该去看看牙医怎么说,他是不是认为你的牙齿还在发育中,他也许可以想个法子出来,那么你就不用戴牙套了。

  女儿还是大发脾气,说:我不要!!”

  父亲接着说:你要去看牙医,是不是觉得很紧张。

  女儿说:是啊,我好担心他会给我打针,很疼的。

  父亲说:我戴牙套两年了,没有打过针。通常是拔牙的时候才需要打麻醉针。你看,隔壁的大哥哥也戴牙套一年多了,你去问问他,他肯定也没有打过针。

  在积极聆听与循循善诱之下,女儿终于安下心来,答应去看牙医了。

  这位父亲用足够的积极聆听技巧,来表达接纳与感同身受之心,让女儿得以表达出她对于打针的恐惧感。害怕打针才是小女儿真正的困扰所在,因为她所知不多,做父亲的提供一些对其困扰很切题的信息,这一点很重要。所以说,只有协助孩子挖掘出真正的问题,你才会知道何种信息可能切合主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