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百草之王能大补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赢,惊悸失眠等。 大小剂量,用之不同 大剂量 主要用于大出血,处于休克状态的患者。症见猝然大出血(如吐血,或妇女血崩不止),同时症见汗出,气息微弱,脉细微,或见芤(kōu)脉(轻按浮大而软,重按则无,有人形容如按葱管),见此脉就意味着比细微脉更为危重。此时急用上好人参20~30克,煎汤频频送服。若一时不能煎,可先用人参一支,入口含住,亦可稍得缓解。 此法称为“血脱益气”,在理论上“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此方名曰“独参汤”,系明代名医张景岳所创。不过,大出血服独参汤后止血、汗敛、脉转有神后,即不能再服,应根据血止神清后的具体表现进行调治。 小剂量 多用于病后体虚未复,或日常保健者,大多用3~5克,切片,以之泡汤代茶。用保温杯最佳。 此外,还可将人参和他药配伍应用。 1.人参配蛤蚧,名人参蛤蚧散(《卫生宝鉴》) 原方为蛤蚧1对,杏仁、炙甘草各150克,人参、茯苓、贝母、桑白皮、知母各60克,共研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送服,早晚空腹各服1次。功能补肺益肾,止咳定喘。适用于久病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或兼胸中烦热者。笔者认为,蛤蚧长于补肝肾,摄纳肾气。故若咳喘痰多而黏时,用之不宜,往往将黏痰收敛。若痰多且黄稠者,宜先清化痰热,再用人参、蛤蚧,配杏仁、云苓等更为妥帖。蛤蚧用时,须1对(雌雄)同用,其功用重在尾,若无尾则功效差矣。 2.人参配核桃,名人参胡桃汤(《济生方》) 人参3克,核桃肉5枚,加生姜3片水煎服。适用于肺肾两虚之气喘,不能平卧、痰涎甚少者,此用量是小儿的剂量。 3.人参配白术、山药、莲子肉等,名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能补气健脾,和胃渗湿。常用于慢性泄泻,久泻脾胃虚弱,症见四肢倦怠,食欲不振,胸腹胀满,便溏无黏液、冻腻者,常以散剂改为汤剂;待诸症缓解,可改服丸剂,以巩固疗效。 4.人参配附子,名参附汤(《正体类要》) 人参12克、熟附子9克。功能回阳固脱,适用于阳气暴脱、四肢冷、头晕气短、汗出脉微等。急煎,频频服之。服至汗敛,四肢转温,脉不微弱,即宜停服。 5.人参配麦冬、五味子,名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由人参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组成。功能补气生津、止汗敛阴,适用于暑热汗多,耗气伤阴。症见体倦、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脉虚弱等。现又用于脉缓而血压低下等,现制有成药“生脉饮口服液”,每服一支,一日两次,一般服两周后,血压即可上升。 以上5种配伍,都是临床常用之方剂,且效果较为显著。但以上诸方用参者,都以用人参为佳,尤以人参蛤蚧汤、人参核桃汤、人参附子汤、生脉散等,必须用上好人参为佳。 服用之法,颇有讲究 用于急救者,须2~3小时服1次,服至病势和缓为止;治一般症,每天两服;用于保健者,每次3克左右,泡汤代茶。 服法中还有含化法,即将人参切片后,含于口中,不时咀嚼,化成液体状分次咽下。另,将人参切成小方块后吞服是治疗气喘病中上实下虚的特殊服法,此服法创自古代名医徐大椿先生。 禁忌:凡有外感邪气未解之时,形寒发热,或苔腻食欲欠佳等,服参后有“恋邪”之弊端,肝阳肝火旺者不宜。服参同时不宜饮茶。还有传统观念认为服参时不宜服用莱菔子(萝卜子),其实这是讹传。《本草新编》对此已做了纠正,“或曰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而亦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为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 人参大补,其余次之 党参和太子参,诸家本草,均言其微甘、性平,或微甘性平,归肺脾经。其功用同人参,但补力较轻,若以等级来分,人参大补,党参次之,太子参更次。故太子参为补气之“轻补”。对人参、党参、太子参的正确应用为凡适宜于用人参补气者,而其体虚、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即虚不受补时,则用太子参最为适宜,因其轻补无壅滞之弊。体虚渐复、食欲渐增时,可用党参,如是逐步过渡至用人参峻补。此即张景岳所说的“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之旨也。太子参、党参的用量一般为10~12克。 此外,党参的药理实验显示党参有升高血糖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同为补气,同中有异 人参和黄芪同为补气药,性味相似,且同归肺脾经,但在应用时,还是同中有异,必须加以注意。黄芪除补中气外,且有固表之功,而人参虽能补气,但无固表之功;黄芪有升阳之功,还能托毒生肌而人参无此作用。人参补气之功则优于黄芪,阳气欲脱救急,宜重用人参,如独参汤治大出血,治阳气欲脱四肢逆冷。汗出如珠者用参附汤,而不用黄芪。 再有黄芪用于治久败疮痛,托毒排脓。如用生黄芪,而入汤剂煮、服,亦由生而为熟,其功不同。故需将生黄芪研成细末,用温开水送服,每次12克,其功方著。(孟景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