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我对小儿学习认字一些看法

 海之蓝蓝 2013-03-25

谈谈我对小儿学习认字一些看法

(2009-05-31 08:48:06)
标签:

杂谈

    近来新浪育儿博客对小儿认字的利弊展开了争论,究竟谁对谁错,不好理论,因为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只谈谈通过我对两代人的教育,说说我的心得,与大家共享。

 

    孩子出生以后,每个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拨、身体健康,将来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这个心愿说是教育的功利性也不是错的,因为每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关键是如何理解“功利性”这三个字。成名成家是一种功利、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是一种功利。因此父母的正确教育理念,对孩子茁壮成长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著名的婴儿心理学孟昭兰教授认为:“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婴儿进行识字训练有着对大脑留下记忆痕迹的作用。但是,父母应当本着亲切和蔼的态度,自然而然的原则去进行,使之变得具有游戏性质,绝不可强求。须知绝不是所有的婴儿都适合于识字。”

 

     我是最不刻意让孩子学习认字的,更提不上为孩子认字定出目标和任务。也反对吹嘘×岁前让孩子认识几千字,4~5岁的孩子就可以抱着一本“水浒传”看的所谓的“天才”教育。我从来都认为天才确实是有的,但只是凤毛麟角;真正智力低下的孩子也只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孩子智力水平差别不大。但是,天底下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现,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在另一方面却富有特殊能力。这就给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你的教育对象吗?你是不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早期教育?

 

     我讲讲我家的例子:

     我的女儿与我的侄子从小都是由我的母亲照管的,两个孩子相差1岁半。女儿语言发育的早,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乖巧听话,讨人喜欢;我的侄子(是女儿表哥)语言发育的很晚,2岁才能说出单词来,虽然不出声,却暗地里经常办“坏事”。你叫他,他不答应,等你找到他时,却发现他正蔫蔫地做“破坏活动”——将家里的东西拆的稀里哗啦,因此母亲每次惩罚的准是他。大约女儿4岁时,我回到北京参加北京卫生局举办的《北京市西医脱产学习中医培训班》进修,有机会可以天天回家住了。

    有一次休息天,我带女儿去文具店买笔记本,女儿蹲在柜台前,指着玻璃窗内的象棋子嘟囔着“马——,炮——,帅——,车……”旁边的顾客和售货员都感到十分惊奇:“这么大的孩子就认识这么多的字了!”原来有一天先生和邻居下象棋,她站在旁边看着记住这几个棋子了。惊喜之余,我想可以试试教孩子认字。于是回到家里,我做了认字卡(可不是看图识字),准备每天下班回来教孩子认字半小时。女儿每次都非常认真的学,可是侄子无论怎么说也调动不起他的兴趣来,说什么也不学,只好由他自由活动了。就这样不到2年女儿学完了小学3年级的语文和算术全部课程。侄子半年之后因为到了上学年龄,只好回到了父母执教的农村(我的哥嫂因家庭问题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一个小村镇)。后来两个孩子在学业上表现的都很出色,女儿学习一直名列前茅,每次升学都被保送,最后进入美国哈佛商学院读MBA。现已是世界著名咨询公司的全球董事兼合伙人。侄子进入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商学院(美国总统布什夫人劳拉毕业的学校)读MBA。毕业后,在美国作金融工作,深得美国著名金融大亨 Victor Niederhoffer的喜爱,在Victor Niederhoffer的专著《PRACTICAL SPECULATION》里还盛赞了他的才能。两个孩子一个偏向文科,一个偏向理科。一个语言能力强、文笔优秀;一个逻辑思维好,在计算机和金融专业中游刃有余。学龄前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却已经表现出不同的智能优势,可见使用同一种方法教育是行不通的。

    早期对女儿的教育是瞎子摸着石头过河,根本不懂得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学的规律,我唯一做的对的是:抓住了女儿瞬间闪现的第一次,同时培养了她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小外孙子,就与当初教育女儿不一样了,咱有理论支持了:

    新生儿是在大脑发育不成熟的状态下出生的。外界的喧嚷的人群,五光十色的信息蜂拥而至。如: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平衡的;运动的;语言的;形状的,颜色的,符号的;声音的等等,强烈的刺激着孩子的大脑,促使脑细胞伸出无数的突起,互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在大脑不断发育建构中,孩子早期的经验,尤其是生命最初的3年所获得的经验将决定大脑的构造,她所经历的事物越有意义,越具有连贯性和趣味性,大脑就塑造的越精妙,孩子就越聪明。孩子每一个第一次出现,就是学能的开始,以后每一次的体验或经历都会强化大脑内的神经连接,而每一个被强化的连接都将可能成为孩子大脑的永久构建部分,而潜能就会被激活成为孩子的一种特殊能力。正如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说:“智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这种潜能不能用肉眼看得到或用某种特定的标准测量出的;这种潜能在特定文化的环境和教育下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

    孩子的先天禀赋是不同的,所以教育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即不要盲目攀比,也不要期望值过高,拔苗助长,这就是因材施教。当然,孩子的发展除了具有先天禀赋外,而更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父母为他们提供可能,这一切完全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一个具有较高敏感性和洞察力的父母,善于捕捉孩子特有的第一次,并且创造条件鼓励和诱导孩子反复练习进行强化他们特有的“第一次”,以便加强相关的神经连接,成为一种永久的能力保留下来,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孩子的潜能,对于学习认字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我的外孙子铭铭是一个活拨有余、爱说爱玩、特别好动的孩子,尤其喜欢汽车。什么大众、别克、马自达、雪铁龙、福特、标致307、宝马、大众甲壳虫、雷诺、斯巴鲁、雷克萨斯、玛莎拉蒂、林肯、保时捷、卡迪拉克等,在国内马路上跑的汽车几乎没有他不认识的。凡是到我们小区的司机,都知道小区里有一个2岁的孩子认识所有牌子的汽车。碰到铭铭到楼下玩,司机看见他常常逗他,指着小区的汽车考问他是什么车,没有一次出错的。我家旁边的淮海公园里有一个卖保时捷汽车的车行,每次他都要进去看看,还煞有介事的弯下腰来,看着汽车底盘问:“阿姨!这是几个缸的?嗷,这是两个排气管的!”小大人的口吻惹得销售小姐都喜欢他,还打开车门让他上去坐坐,美的他不得了。其结果是“登着鼻子上脸”。有一天他竟然带着一帮小孩去了车行,只见他拉开大门招呼这帮孩子进去,俨然一副小领袖的样子,其结果自然是全被轰了出来。为此他蔫了好几天,不敢再去这个车行。外孙子这时才2岁半。

    看着铭铭这样喜欢汽车,给他买的玩具也是汽车居多,各种各样的汽车摆了一抽屉。我一直认为不要让孩子去刻意的学习什么,只要他每天玩的高兴就可以了,在玩的过程中给他讲一些知识。对于女儿为他制定的学习计划,我也是一再阻拦。我告诉女儿:早期教育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因此要求女儿女婿多带孩子外出游玩多增长见识,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具体事物给他讲解,提高他的认知水平。

    我家打扫卫生的阿姨是个文盲,对于这个还不到30岁的年轻人竟然一字不识,我感到十分惋惜。因此,我给她买了认字卡,让她跟着我学习认字。每天晚上她工作之余我就教她认识5~10个字。铭铭一会儿跑过来看看,一会儿又跑去玩。有一次我拿着卡片问阿姨这是什么字时,还不等阿姨回答,铭铭在一边就说:“姥姥!我知道这是——米。”“姥姥,这是香。这是林。”我吃惊的看着他:“你怎么会的?”“你不是教小张阿姨的吗,我学会的!”铭铭自豪的说。

 

    我不禁联想到铭铭2岁时回北京过春节,我的朋友送给他一个数字火车玩具。铭铭喜欢的不得了,没有几天就火车车厢的排列认识了0、1、2、3这4个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抽象的符号,铭铭并不理解数的概念,但是他能够很短的时间记住这些符号,并且能够准确的认识它,说明他感兴趣的东西还是能记得住的,只不过不理解就是了,但这不妨碍他将每节车厢按顺序排列起来(当然他还不懂的排序)。但是对于汉字就不是这种情况了,铭铭2岁5个月通过看图认字已经将“亲子”杂志宝宝画册中的火车、公交车、汽车、救火车就几个字认识了,因为他最喜欢这几种车了。

 

    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而且一些文字各个部分的排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副画的感觉,它很形象,将字拆开,每个部分表达一定的意思。虽说字是汉语的书面语言的基本符号,但是它留在孩子的大脑中是一个表象,形象思维是借助表象来进行思维的。因此随着孩子记忆力的发展,启发孩子的形象思维的苗头,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对于即将进入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确实丰富了他的认知水平。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细微观察力和思维力,因为一些汉字确实需要仔细观察才能认识对的,如报和极、这和过、地和他、大和太等等,因为孩子必须要“比较”找差别,经过思维才能认识准确。后来我又将生活中他最亲的人的称谓:妈、爸、姥、奶、爷、姑、姨、叔的字、妈妈的名字,以及铭铭的名字、生活中接触的物品、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做成识字卡片来教他认字。由于和生活情节紧密相连,所以铭铭很快就认识了。现在是将一本他最喜欢的画多,字少的“小白乘火车”书中的生字来教他认。在给他阅读书时有意识的将书中他认识的字问他,当他说对了的时候,我会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的强化,铭铭到现在大约已经认识近300多字了。铭铭认字的时间并不固定,时间长短也不固定,地点也不固定,有兴趣就学,一般每次认字只有10分钟左右,不高兴学就算了,也许马路上的广告牌就是认字的场所。像上海、北京这四个字就是在马路上学的。

 

    我认为,培养孩子早认字、早阅读没有什么不好的。让孩子学习认字就是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独立阅读,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才能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另一扇门。但是像学习“数”的概念,因为这是纯粹的抽象逻辑思维的知识,逻辑思维就是凭借着符号通过语言来进行思维的。我从不强求他学习算术,而且经常是转化为形象思维的东西让他掌握。例如像0~9的数字,到现在孩子排序才正确,才知道3比2大、4比5小、按从小到大排序6是在5 的后面,能够一一对应的数数。能利用数手指头完成5以内的加减法。当然他并不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我是通过转化为形象思维的语言让他数着手指头运算的。例如,“铭铭你吃了2块糖、妈妈吃了一块。爸爸吃了一块,一共几块呀?”“这有4块糖,姥姥吃一块。爸爸吃1快。还有几块呀?”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凭借着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一个是凭借着表象(即事物留在大脑中的形象)来进行思维。但是我们可以激发孩子逻辑思维的苗头,例如采取归类法、排除法、找错误法、走迷宫、找关系法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的训练,孩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而且还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了孩子逻辑思维的苗头。

 

    我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任其孩子自由发展,家长不能敏感的洞察孩子的潜能闪现的第一次,养成孩子只知道玩而不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有学习的压力,这样做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种倾向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拔苗助长,透支孩子的智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这样做的家长是在摧残孩子的一生。

 

    人类的各种能力与行为存在着发展关键期的现象,在关键期内其行为可塑性最大,发展速度也特别快。如果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相应的训练,会造成脑组织长期难以弥补的发育不良,外在表现则是人的能力和行为发展落后,对以前生命中的多种行为会产生显著的和不可逆转的后果。意大利的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智力发展每个阶段的出现都是有次序的和不可逾越的。每个儿童都会以同样的顺序,由低向高地跨越智力发展的每个敏感阶段。”在总的教育理念不变的情况,对每个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各不相同,只要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