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 (二)

 学中医书馆 2013-03-27
小儿常见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 (二)

过敏性紫癜

【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累及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特点除皮肤紫癜外,常有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血尿等。感染、药物、食物等均可成为本病的相关因素。起病多较急,多见于6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年。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由于感受风热之邪,湿热内蕴,热毒郁蒸肌肤,与气血相搏,脉络被血热所伤,以致血不循经,渗于肌肤之间,积于皮下而发为紫癜。本病的表现以阳证、热证、实证为主,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脏腑气血受损,瘀阻脉络,也可表现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由于小儿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外邪易袭,与气血相搏,灼伤脉络;若气血瘀滞肠络,中焦气血阻遏则腹痛便血;若风热与内蕴之湿相搏,下注膀胱,灼伤下焦之络测为尿血;若瘀滞于关节内,则关节肿痛。

    【诊断要点】
    1.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曾进食鱼、虾、蟹、蛋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安乃近、异烟肼等)。
    2.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两侧对称,以近关节伸面为多,为高出皮面的鲜红到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样,大小不一,有时发痒。
    3.有些患儿可出现无定位的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或有膝、踝等处关节肿痛及出现血尿。
    4.血嗜酸性细胞可增高。若损伤肾脏,尿常规可有红细胞、蛋白质、管型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阳性。

    【辩证分型】
    1.风热伤络症状: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咽痛、恶风、发热等,紫癜色鲜红,呈丘疹或红斑,下肢与臀部为多,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伴有搔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袭表,故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表证。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血不循经则发为紫癜。四肢乃诸阳之本,阳络受损,故多发于四肢。舌质红,苔薄黄,均为风热伤络之象。
    2.血热妄行症状:起病急,皮肤紫癜大小不一,斑色鲜红,心烦口渴,发热面赤,或有大便秘结。可伴鼻衄、齿衄、便血、尿血,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常见于病之早期,热毒内伏,迫血妄行,渗于肌肤测有瘀点、瘀斑。属实证、热证,故发热面赤,口渴心烦。血上出清窍则鼻衄,损伤胃络则齿衄,损伤肠络则腹痛,灼伤膀胱血络则尿血。
    3.血瘀气滞症状:紫癜色深,色泽暗红,时有腹痛,或关节肿痛,伴恶心呕吐,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郁化热,灼伤血络,反复发作,脏腑气血瘀滞,故紫癜色深而红。瘀阻于肠络,不通则痛,故有腹痛;瘀阻于关节则见肿痛。舌暗紫苔黄,脉滑数,均为血瘀气滞之象。
    4.肝肾阴虚症状:起病较缓,或迁延多日,瘀斑色暗红,时发时隐,伴腰脊酸软,烦躁盗汗,午后低热,头晕耳鸣,血尿迁延不止,舌质偏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损血络,血随火动,故紫癜时发时隐,并有烦热盗汗,头晕耳鸣等。
    阴络暗伤,血不循经测见血尿。香偏红,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分型治疗】
    1.风热伤络治则:祛风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连翘败毒饮加减。
    加减:咳嗽,加板蓝根30克、桔梗3克;瘙痒明显,加蝉衣6克、地肤子10克;体温较高,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口渴引饮,加生地10克、芦根3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疏风之剂,方中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等祛风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桔梗、生甘草清利咽喉,前胡宣肺止咳,茯苓可健脾化湿。
    处方举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桔梗3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柴胡6克板蓝根30克  蝉衣6克  生甘草6克
    2.血热妄行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方: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减:有尿血者,加大蓟草10克、小蓟草10克;
    大便出血,加地榆炭10克、槐花炭10克;腹中作痛,加木香6克、白芍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高热,加寒水石15克、紫雪散1.5克(吞服)。
    主方分析: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清热之要方。方中犀角清热凉血、解毒化斑,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赤芍、丹皮凉血散血、活血祛瘀。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处方举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10克  赤白芍各10克  丹皮10克  紫草10克  山桅10克  寒水石15克  黄芩10克  生甘草6克  茅根30克
    3.血瘀气滞治则: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加减:时有腹痛,加木香6克、白芍10克;关节肿痛,加桑枝10克、牛膝10克;音质暗紫,加三七10克、丹参10克。
    主方分析: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补血调营之剂。方中四物汤补血调血,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处方举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生地黄10克  当归10克  川穹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丹参10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
    4.肝肾阴虚治则: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主方: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九加减。
    加减:潮热者,加鳖甲15克、地骨皮10克;盗汗者,加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头晕耳鸣,加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主方分析:知柏地黄汤为补肾要方,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后两味有泻火清热、滋阴润燥的作用。
    大补阴丸为滋阴降火之剂,方中熟地、龟版滋阴填精,滋水以制火,黄柏、知母情泄相火,滋阴以保真阴,猪脊髓益精补髓。
    处方举例:
    黄柏10克  知母10克  生熟地各10克  女贞子10克  枸杞子10克  龟版15克(先煎)山萸肉10克  泽泻10克  地骨皮10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犀角解毒九  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血热妄行。
    2.银翘解毒片  每日2次,每次4片吞服。用于风热伤络。
    3.十灰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衄血、尿血、便血时。

    【简便方】
      1.防风15克,乌梅10克,红枣10枚,生甘草6克,水煎服。用于各型实证紫癜,有抗过敏作用。

    2.丹参15克,紫草10克,大青叶15克,赤芍10克,地黄10克,丹皮10克,水煎服。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积极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驱除体内寄生虫。避免服食引起过敏的食物与药物。
    2.注意平时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急性期或有出血时,应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并消除患儿紧张情绪。

病毒性心肌炎

【概述】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引起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基B族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心肌炎最多见。本病以学龄前期及学龄儿童多见,预后大多良好,除少数迁延不愈,一般均在6~12个月内恢复。但少数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本病属中医“风温”、“心悸”、“怔仲”等范畴。

    【病因病理】
    病因为感受风热邪毒,内损于心所致。
    病机则为邪毒从口鼻而入,蕴郁于肺胃,继则邪毒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或热毒之邪郁而化热,灼伤营阴,以致心之气阴两伤。心气不足,血行无力,血流不畅测可形成气血瘀滞。肺失宣肃,或热毒灼津,均可内生痰邪。痰瘀互结,气血运行更涩滞不畅,心脉痹阻更甚。
    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心阳虚衰之重证。

    【诊断要点】
    1.病前1~3周,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史。
    2.临床表现  有明显乏力,面色苍白,多汗头晕,心悸气短,胸闷或心前区疼痛,四肢发冷等。婴儿可见拒食,发纣,肢凉,凝视等。
    3.心脏听诊  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或呈胎音样,有奔马律、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心尖部可有I~Ⅱ级收缩期杂音。
    4.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主要导联ST段可降低1波低平或倒置。X线检查提示心脏呈球形扩大,各房室增大。
    5.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谷草转氨酶、肌酸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增高。早期可从鼻咽、粪便、血液、心包液中分离出病毒,恢复期血清中该病毒相应抗体增高。

    【辩证分型】
    1.邪毒犯心症状:发热不退,或不发热,咽红流涕,咳嗽有痰,或大便稀薄,肌痛肢楚,心悸气短,胸闷胸痛,音质红,苔黄,脉滑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风热邪毒客于肺卫,邪正相争,故发热。邪毒入里,内舍于心,心脉受损,故心悸气短,脉滑数或结代。风邪束表,肺气失宣,故咽红流涕,咳嗽有痰等。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化失司,故大便稀薄。舌质红,苔黄,为邪毒已经化热。
    2.痰瘀互阻症状: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叹息,时欲呕恶,咳嗽有痰,甚至咳喘不能平卧,舌质微紫,苔白腻,脉滑或结代。
    证候分析:病情迁延,心肌受损,病及肺脾,痰浊内生,停于心下,故咳嗽有痰,头晕心悸,苔白腻。胸阳失于舒展,气机不畅测胸闷气短。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则胸痛,舌质微紫。
    3.心气不足症状:心悸不安,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动则汗出,夜寐不宁,舌少苔或呈剥苔,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候分析:病久心气不足,心阴受损,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安,气短乏力,脉细无力或结代,舌少苔或剥苔。心生血,心之气阴不足,气血受损,不能荣于面,灌于脑,故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虚表卫不固,故动则汗出。入夜心脉时有悸动,故夜寐不宁。
    4.正虚邪恋症状: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时有低热,面黄纳呆,自汗盗汗,易患感冒,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软,时有结代。
    证候分析:正虚邪恋,故时有低热。心气不足,阴血已损,则心悸气短,舌质偏红,脉细软或结代。气阴不足,固摄无力测自汗盗汗。气虚卫外不固,腠理空疏,易受外邪,故反复感冒。
    本病严重时可发生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可见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冷湿及末梢紫绀,心脏扩大,并发严重心律紊乱,脉微细欲绝等。
    中医认为属心阳虚弱,或心阳暴脱,宗气大泄。此时已有危及生命之虞,临床上必需中西医结合,予以抢救。

    【分型治疗】
    1.邪毒犯心治则:清热解毒。
    主方:银翘散加减。
    加减:邪热炽盛,加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胸闷胸痛,加瓜萎皮10克、红花6克;脉结代,加丹参10克、五味子6克;汗多,加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舌红苔少可加麦冬10克、玄参10克。
    主方分析:本方清热解毒,解表利咽,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最基本方剂之一,此时邪毒已损心脉,故在清解疏邪同时,注意加强清热、养阴、活血,以护心复脉。若邪毒炽盛,表证不显,应及时应用清气分的竹叶石膏汤或凉营血的清营汤、清瘟败毒饮等。
    处方举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荆芥10克  薄荷6克(后下)板蓝根30克  苦参10克丹参10克  生地10克  生甘草6克
    2.疲瘀互阻治则;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主方:瓜萎薤白半夏汤、失笑散加减。
    加减:胸闷胸痛,加丹参10克、红花6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生山桅10克;痰吐色黄而粘,加黄芩10克、陈胆星10克;汗多者,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瓜萎薤白半夏汤为《金匿要略》方,用治痰浊等阴邪凝结所致的胸痹证,方中瓜萎清肺化痰、利气宽胸,薤白通阳散结、宽胸止痛,半夏可化痰燥湿。失笑散为活血化瘀止痛之剂,方中蒲黄祛瘀止血,五灵脂活血化瘀。
    处方举例:
    瓜萎皮10克  薤白头10克  半夏10克  丹参10克  参三七10克  郁金10克  黄连3克牡蛎30克(先煎)生山桅10克  炙甘草6克
    3.心气不足治则:益气养心。
    主方:炙甘草汤加减。
    加减:胸闷者,加郁金10克、枳壳6克;口干引饮,加天花粉10克、石斛10克;肢冷畏寒,加黄芪10克、细辛3克。
    主方分析:本方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方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甘温益气,缓急养心,人参、大枣益气补脾,生地黄、麦冬、麻仁、阿胶滋养阴血,桂枝、生姜温经通脉。
    处方举例:
    炙甘草10克  党参10克  黄芪10克  桂枝10克  五味子6克  麦冬10克  生地10克  阿胶10克(烊冲)红枣5枚  龙齿30克(先煎)
    4.正虚邪恋治则:扶正祛邪。
    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加减:心悸气短,加龙齿30克(先煎)、五味子6克;低热,加地骨皮10克、银柴胡10克;夜寐不宁,加枣仁10克、合欢皮10克;易感冒,加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板蓝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温中补气之要方。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温通心阳,生姜、大枣温中补虚。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红枣5枚  太子参10克  白术10克  防风10克  龙齿30克(先煎)枣仁10克  炙甘草6克
    急性期邪毒犯心,严重者导致心阳虚弱之重症,已属心阳暴脱,宗气将泄,急需中西医结合救治。中医可用独参汤频频灌服,或煎服参附汤、参附龙牡救逆汤,并可加入五加皮、万年青等中药强心利尿,并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以活血化瘀。

    【中成药】
    1.生脉饮  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适用于心气不足。
    2.双黄连粉针剂  每日0.6~1.2克,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用于邪毒犯心。
    3.丹参片  每日3次,每次4片吞服。用于疲瘀互结,或急性期后有胸闷、心悸及胸痛者。
    4.天工补心丹  每日3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心气不足,睡眠不宁。

    【简便方】
    1.黄连3克,银花9克,板蓝根6克,人工牛黄0.6克(冲服),水煎服。用于邪毒犯心。

    2.南北沙参、麦冬、五味子、银花、大青叶、瓜萎、黄芩各10克,薤白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用于邪毒犯心,心阴已虚者。

    3.丹参30克,琥珀15克,共研细末。每次3~5克,每日2~3次,开水送服。用于痰瘀互结。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急性期应卧床,限制活动。恢复期避免过度疲劳,不宜作剧烈运动。
    2.多接触阳光,注意冷暖,防止感冒发生。饮食宜清淡和富有营养,不吃过于甘肥厚腻及辛辣食物,不饮浓茶、咖啡。
    3.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呼吸气促,面色青紫,脉细微而数等危重症状,应及时抢救。

脑积水

【概述】
    脑积水是指大量脑脊液贮积于颅腔内,导致颅内压增高的一种疾病。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7岁小儿。临床分阻塞性与交通性脑积水两大类。病情轻重不一,预后存有差别,若能根治其病因,有可能完全治愈,智力发育也良好。部分患儿病情可自然静止,不再发展。本病中医称“解颅”。

    【病因病理】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若胎元禀赋不足,肾虚骨弱,髓海空虚,水液无以气化,可致颅囱逾期不合,头颅增大。或因大病之后,肾阴耗损,水不涵木,肝心之火上炎,蒸灼脑髓,髓热而使颅为之开解。后天失调,脾运失常,水湿停留,上泛于脑,水积脑髓而头大颅解。若外感时邪,热毒壅滞,上攻于脑,脑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诊断要点】
    1.颅囱逾期不合,颅骨缝分离、增宽,头颅增大,额部宽大而面部较小,眼球向下呈落日状,头皮静脉怒张,可有烦躁,呕吐,惊厥等症状。
    2.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萎缩或乳头水肿。
    3.头颅摄片可见骨板变薄,颅缝分开,蝶鞍增宽。CT扫描提示脑皮质变薄,脑组织面积减少,脑室增宽扩大。

    【辩证分型】
    1.邪热壅滞症状:头颅逐渐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青筋暴露,囟门高突,发热面赤,气促唇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至出现惊厥,舌质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时邪热毒灼伤脑络,火热之气壅滞于脑,气血流通不畅,故头颅渐增大,颅缝开解。里热炽盛则发热面赤,便干搜赤,舌红苔黄等。邪毒内炽,引动肝风,则可惊厥。
    2.脾虚水泛症状:头颅增大,颅缝分离,头皮光亮,叩之破壶音,目珠下垂,睡时露睛,两眼无神,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少食,大便稀塘,音质淡,苔白,脉细濡。
    证候分析:脾虚不能正常运化输布,水湿内生,凝而上泛于脑,故头颅增大,颅缝开解等。脾虚气弱,则睡时露睛,两眼无神,纳果面黄等。脾虚运化失司,则大便稀塘。舌淡苔白,脉细儒,均为脾虚水泛之象。
    3.肾气亏损症状:生后囟门逾期不合,颅缝开解,头颅增大,颈细体瘦,神情呆钝,面色眈白,烦躁不宁,甚至呕吐,惊厥,舌质淡,苔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脑髓不充,故国门逾期不合,头颅增大。脑髓虚亏,则神识呆钝。肾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烦躁不宁,肝风内动则出现惊厥,肝木犯上则见呕吐。

    【分型治疗】
    l.邪热壅滞治则: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主方:犀地清络饮加减。
    加减:发热面赤,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6~10克(后下)、生山桅10克;抽搐者,加钩藤1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犀地清络饮为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剂。方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即组成犀角地黄汤的药物,起清热凉血作用,连翘清热解毒,桃仁活血化瘀,富蒲化痰开窍,竹沥清化痰热。犀角可用水牛角替代。
    处方举例:
    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0克  连翘10克知母10克  生山桅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桃仁10克  菖蒲10克  钩藤10克(后下)
    2.脾虚水泛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主方:附子理中汤、五菩散加减。
    加减:面黄形瘦,加黄芪10克、当归10克;纳果食少,加神曲10克、麦芽15克;大便稀溏,加山药10克、车前草30克;头皮光亮,加丹参10克、地龙10克。
    主方分析:附子理中汤,即理中汤加温补脾肾的附子组成,有温阳健脾的功效。五苓散为温阳利水之剂,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化湿,桂枝通阳利水。
    处方举例:
    熟附子6~10克(先煎)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猪菩10克  泽泻10克  丹参10克  干姜3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
    3.肾气亏损治则:补肾益髓,温补元阳。
    主方:补肾地黄九加减。
    加减:气血虚弱,加黄芪10克、当归10克;头大颈软,加杜仲10克、续断10克;四肢抽搐,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后下)、白芍10克;面(白光)神呆,加灵芝10克、菖蒲10克、紫河车粉3克(吞服)。
    主方分析:补肾地黄丸为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而成。方中六味地黄丸补益肾气、健脾固精,鹿茸补肾益精,牛膝强壮筋骨。
    处方举例: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女贞子10克  杜仲10克  山药1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0克  鹿角10克(先煎)牛膝10克

    【中成药】
    1.济生肾气九  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于肾气亏损。
    2.补中益气儿  每日2次,每次3~6克吞服。
    用于脾虚水泛。
    3.牛黄上清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邪热壅滞。

    【简便方】
    1.僵蚕、蝉蜕、瓜萎仁各15克,姜黄、生大黄、杏仁、厚朴、??本各6克,水煎服。用于脾虚水泛。

    2.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10克,桃仁、红花各6克,肉桂3克,代赭石15克,水煎服。用于肾气亏损。

    【其它疗法】
    外治法  柏子仁120克,天南星、防风、白芷、羌活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60克,用猪胆汁调匀,摊于纱布上,敷颅开之处,用纱布包扎,干后润以淡醋,3日换1次药。用于各型脑积水。

    【注意事项】
    1.做好产前检查,预防难产,分娩时避免产伤,防止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提倡优生优育。
    2.  加强对婴儿护理,注意寒温调摄,防止各种感染。
    3.对患儿加强观察,注意囱门的变化。每日测量头围,了解病情的发展。

婴儿手足搐搦症

【概述】
    婴儿手足搐搦症又名佝偻病性手足搐搦症,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血中游离钙减低,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局部或全身肌肉痉挛。本病多见于1岁以内人工喂养儿及早产儿,冬末春初最易发病。
    本病属中医“风痫”、“慢惊风”范畴。

    【病因病理】
    先天不足,后天护养失宜,患儿脾气虚弱,脾损阴伤,土虚木贼,肝亢风生而发病。或素体心脾不足,气血两亏,肝血不足,肝失儒养,虚风暗动而发病。肾主水,肝主筋,也可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木失滋养,阴虚虚风内动而抽搐。
    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其本为脾肾不足,标为肝亢有余。这与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脾主肌肉,肾主骨,肝主筋,故患儿常伴有肌肉松弛,囟门宽大或逾期不合,手指抽搐屈不能伸等虚风症状。

    【诊断要点】
    1.惊厥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手足搐溺如鸡爪样,手腕部屈曲,手指伸直,拇指贴近掌心,呈强直状,足趾强直弯向足心。可因喉头肌肉痉挛,出现喉鸣、呼吸困难与紫组。
    2.如不伴感染,一般均不发热。还可有夜惊、夜啼、多汗、不安等佝偻病早期表现。
    3.面神经征(佛斯特征)、腓反射、手痉挛征(陶瑟征)均为阳性。
    4.化验:血总钙低于1.87mmol/L(7.5mg/dl),血游离钙低于0.88~1.ommol/L(3.5~4.omg/dl),血磷正常或稍增高,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

    【辩证分型】
    1.脾虚肝旺症状:起病缓慢,时时抽搐,面黄神疲,睡时露睛,纳呆烦啼,抽后汗多,大便不实,舌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脾虚阴伤,土虚木贼,肝亢虚风内生,故时时抽搐,脉细弦。脾虚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大便不实。脾气虚弱,故面黄神疲,睡时露睛。肝气旺盛,故易烦躁啼哭。气虚表卫不固,抽后汗多。
    2.心脾虚亏症状: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夜寐不宁,时有惊啼,入夜盗汗,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肝失儒养,故面色苍白,精神萎软,抽搐频繁。血虚心神不宁测夜寐不宁,时有惊啼。阴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入夜盗汗。
    舌偏红,脉细软,均为心脾虚亏的表现。
    3.肝肾阴虚症状:虚烦疲惫,面色潮红,低热消瘦,手足心热,惊厥或手足搐搦,大使干结,舌光少苔,舌质红,脉细稍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虚风内生,故出现惊厥或手足搐溺。阴液干涸,虚热内生,故面色潮红,低热虚烦,手足心热。舌光少苦,舌质红,脉细稍数,均为肝肾阴虚的表现。

    【分型治疗】
    1.脾虚肝旺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加减:大便稀薄,加炮姜炭6克、煨木香3克;抽搐频繁,加天麻6克、石决明15克(先煎);体虚多汗,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为温运脾阳,扶土抑木的要方。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枝枝、惯姜健脾补气,温运脾阳,山药、扁豆健脾化湿,陈皮理气燥湿,白芍柔肝缓急,大枣补益中气,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桂枝6克  党参6克  白术6克  白芍6克茯苓6克  山药6克  扁豆6克  陈皮3克  钩藤6克(后下)甘草3克
    2.心脾虚亏治则:补益心脾,平肝止惊。
    主方:归脾汤加减。
    加减:抽搐频繁,加珍珠母15克(先煎)、钩藤6克(后下);夜寐不宁,加夜交藤6克、合欢皮6克;入夜盗汗,加浮小麦15克、碧桃干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要方。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桂圆肉、酸枣仁、远志、茯神补血安神宁心,木香理气醒脾,姜、枣调和营卫。
    处方举例:
    党参6克  黄芪6克  白术6克  茯神6克枣仁6克  木香6克  当归6克  远志6克  龙骨15克(先煎)桂圆肉6克  钩藤6克(后下)甘草3克
    3.肝肾阴虚治则: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加减:惊厥频多,加钩藤6克(后下)、石决明15克(失前):低热者,加地骨皮  6克、青蒿  6克;舌光口渴,加石斛6克、芦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滋阴熄风的要方。方中阿胶、地黄、麦冬、鸡子黄养阴滋液;龟版、鳖甲、牡蛎育阴潜阳,平熄虚风;白芍、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麻仁滋阴润肠。
    处方举例:
    牡蛎15克(先煎)鳖甲10克  龟版10克生地6克  白芍6克  麦冬6克  麻仁6克  五味于3克  阿胶6克(烊冲)甘草3克本病发病年龄均为1~2岁的婴幼儿,故均按婴幼儿年龄用药剂量处方。

    【中成药】
    1.左归丸  每日2次,每次3克研吞。用于脾虚肝旺。
    2.杞菊地黄丸  每日2次,每次3克研吞。用于肝肾阴虚。

    【简便方】
    1.龙骨15克(先煎),牡蛎15克(先煎),龟版10克,白芍6克,钩藤6克(后下),鸡血藤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黄芪6克,白术6克,苍术6克,珍珠母15克(先煎),五味子3克冰煎服,每日1剂。

    【其它疗法】
    1.针刺  惊厥时先针人中、百会,强刺激,再刺内关、中冲,刺激轻。上肢可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可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可取下关、颊车。
    2.头皮针  取百会、四神聪
    3.耳针  可取皮质下、神门、心、枕、内分泌等。

    【注意事项】
    1.惊厥发生时,应按惊厥处理要点施治,如头侧向一侧,口内放压舌板在上下齿间,给氧,吸去口腔与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以镇惊药如苯巴比妥钠肌注,或10%水含氯醛保留灌肠。
    2.止痉后,给予  10%葡萄糖酸钙加  10%或25%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注射。症状缓解后,改为口服钙剂,并补充维生素D。
    3.哺乳母亲及婴儿,常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注意哺乳母亲的饮食,营养丰富全面。婴儿要及时添加辅助食品。 

佝偻病

 【概述】
    佝偻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因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磷代谢失常所致。活动性病例在冬春季较多见。发病率北方较南方高,工业性城市较农村高。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本病属中医“五迟”、“五软”、“鸡胸”等范畴。

    【病因病理】
    发病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失宜,又久居室内,少见阳光,先后天不足,脾肾亏损而致病。
    本病病理由于脾肾虚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生化之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当先天虚亏,后天喂养失宜,不能以母乳喂养,加上日照不足,均可引起气血虚弱,影响脾肾功能,以致骨髓不充,骨质疏松,成骨迟缓,甚至骨骼畸形。
    佝偻病患儿体质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易感受风邪,阻滞肺络而引起肺炎;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而泄泻。

    【诊断要点】
    1.发病初期有夜啼、多汗、烦躁、食欲减退。因摇头擦枕而出现枕秃。
    2.活动期体征可见颅骨软化(乒乓头)、方颅、前囱迟闭、出牙延迟、肋骨串珠、肋外翻、肋隔沟、鸡胸、漏斗胸、手镯、镯绕,“O”形腿、“X”形腿、脊柱后突或侧弯等。
    3.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常低于1.29mmol/L;钙磷乘积小于  30,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腕部摄片显示尺桡骨下端增宽,状如杯口,钙化线不齐,呈毛刷状。

    【辩证分型】
    1.脾虚气弱症状:皮肤苍白;多汗发稀,枕后发秃,肌肉松软,腹部膨大,纳食减少,大便时溏,烦躁不安,夜寐不宁,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虚气弱,运化失司,则肤色苍白、纳呆便溏。脾主肌肉,脾虚不能营养肌肉,则松软无力。腹部肌肉变薄,则腹部膨大。气虚表卫不固,则见多汗。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落。
    2.脾虚肝旺症状:面黄少华,发稀枕秃,夜间盗汗,纳呆食少,囟门迟闭,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出现无热抽搐,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候分析:除脾虚气弱相同的症状外,还出现一些肝气偏旺的症状。因肝失阴血儒养,肝木偏旺测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至动风抽搐。舌淡苔黄,脉细弦,均为脾虚肝旺的表现。
    3.脾肾虚亏症状:面?s多汗,四肢无力,智力不健,语言迟发,齿生过缓,立迟行迟,囱门迟闭,头方肋翻,甚至鸡胸,下肢弯曲,舌质淡少苦,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肾主骨髓,脾主肌肉,后期症重由牌及肾,出现一系列肾气虚亏的症状,如智力不健、方颅、鸡胸、齿生过缓、因门迟闭等。脾虚化源无力,表卫不固,故面?s多汗,肢软乏力。
    脾虚气弱多见于佝偻病之初期,此时骨骼变化不明显,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若及时治疗,并注意饮食与护养,最易恢复。脾虚肝旺者,尤其有无热抽搐症状时,多为兼有婴儿手足搐溺症,多在1岁以内发病。脾肾虚亏多见于佝偻病较重者,肾主骨,肾气虚亏必然出现一系列骨胳方面变化,往往会遗有骨胳畸形。

    【分型治疗】
    1.脾虚气弱治则:健脾补气。
    主方:人参启脾丸加减。
    加减:纳呆食少,加砂仁6克(后下)、鸡内金10克烦躁少眠,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大便稀溏,加炮姜炭6克、煨葛根10克。
    主方分析:人参启脾丸为健脾补气开胃要方。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山药、扁豆益气补脾,陈皮燥湿和中,木香理气开胃,神曲、麦芽消导开胃。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IO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合欢皮10克  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山药10克  神曲10克  甘草6克
    2.脾虚肝旺治则:健脾平肝。
    主方:益脾镇惊散加减。
    加减:体虚多汗,加五味子6克、牡蛎30克(先煎);睡中惊惕,加蝉衣6克、珍珠母30克(先煎);反复抽搐,加全蝎粉1克(吞)、蜈蚣粉1克(吞)。
    主方分析:益脾镇惊散为健脾补气,熄风镇痉的要方。方中人参补益元气,白术、茯苓健脾助运,朱砂安神镇惊,钩藤平肝熄风,灯心草清降心火,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太子参15克  白术10克  茯神10克  钩藤10克(后下)蝉衣6克  灯心草2克  扎牡蛎30克(先煎)僵蚕10克  甘草6克
    3.脾肾虚亏治则:培补脾肾。
    主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加减:神疲纳呆,加黄精10克、佛手10克;智力不健,加益智仁10克、石菖蒲10克;汗多者,加牡蛎30克(先煎)、碧桃干10克。
    主方分析:补天大造九是培肾补气填精的要方。
    方中紫河车补肾填精,黄芪补益元气,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益气健脾,鹿角、杞子补益肝肾,当归、熟地黄、白芍、龟版滋养阴血,枣仁、远志养血安神。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生熟地各10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补骨脂10克  鹿角10克(先煎)龟版15克(先煎)紫河车粉3克(吞)牡蛎30克(先煎)

    【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  每日2~3次,每次3克口服。
    适用于脾肾虚亏。
    2.玉屏风散  每曰2次,每次3~6克吞服。适用于脾虚气弱易感冒者。
    3.龙牡壮骨冲剂  每日2次,每次1包冲服。
    适用于脾虚气弱及脾肾虚亏。

    【简便方】
    1.苍术、五味子各15克,龙骨、牡蛎各50克,共研细粉,每日2次,每次1.5克,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脾虚气弱多汗者。

    2.黄芪、菟丝子、苍术、麦芽各10克,牡蛎3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虚气弱及脾肾虚亏。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并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疾病。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每天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饮食注意选用含钙、磷较丰富的食物。
    3.患儿不要久坐、久站,防止发生骨骼变形。提倡婴儿穿背带裤,防止肋骨外翻。 

儿童多动综合征

 

 【概述】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小儿多动症”。本病以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及易于冲动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本病绝大多数患儿到青春期逐渐好转而痊愈。本病属中医“躁动”、“健忘”、“失聪’等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并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后天因素中如产伤、外伤、生长发育欠佳也有关联。
    本病的病机主要为阴阳平衡失调。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必需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保持正常;而人的正常行为也必需阴平阳秘才能维持,若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动静失制坝U可导致本病发生。
    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在本病发病中,这四个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直接形成阴阳失衡,发为多动的原因。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可昏愦不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静;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心思不定;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则神志不聪而善忘。

    【诊断要点】
    1.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在人学以前已有好动不静、冲动任性的表现。
    2.主要症状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坐立不安,情绪不稳,易于冲动,学习成绩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3.体格检查动作不协调,翻手试验、对鼻试验、指一指试验阳性。
    4.脑电图检查出现慢波活动增多等异常,可供诊断时参考。

    【辩证分型】
    1.心脾气虚症状: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食欲不佳,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善忘语钝,睡眠不熟,伴自汗盗汗,面色乏华,舌质淡,苔少或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心主神明,脾主思,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守舍,思想不能集中,善忘语钝,语言冒失,睡则不熟。脾虚肝旺,则多动不静。脾气虚弱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自汗盗汗,舌淡脉弱。
    2.心肾不足症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自控能力差,多动不安,遗尿多梦,或有腰酸乏力,舌苔薄,脉细软。
    证候分析:肾为先天之本,心为智意之源。肾虚则脑失儒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欠佳,或有腰酸、遗尿等。心气不足,心阴受损,心火易旺而多动不安,自控力差,多梦,脉细软。
    3.肾虚肝旺症状:多动不静,性格急躁,易于激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动作笨拙不灵,并有五心烦热,面颊发红,盗汗便秘后质红,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肾阴虚亏,水不涵木,肝阳亢盛,故多动不静,易于激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阴虚津亏,则大便秘结。阴虚火旺测五心烦热,盗汗舌红。
    总之,本病辨证以虚为主,辨明所属脏腑及阴阳消长情况。在疾病过程中,也可出现痰浊、湿热、瘀滞等兼证,应注意分析形成原因,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处理。

    【分型治疗】
    1.心脾气虚治则:养心健脾,益气安神。
    主方:归脾汤、甘麦大枣汤加减。
    加减:思想不集中,加益智仁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睡眠不熟,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
    记忆力差,加石菖蒲10克、五味子6克。
    主方分析:归脾汤为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剂。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桂圆肉。
    枣仁、远志、茯神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姜、枣调和营卫。甘麦大枣汤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作用。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太子参10克  白术10克  茯神10克  当归10克  枣仁10克  远志10克  五味子6克  益智仁10克  甘草6克
    2.心肾不足治则;补益心肾,益智开窍。
    主方:孔圣枕中丹加减。
    加减:烦躁好动,加珍珠母30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梦多,加五味子6克、枣仁10克;遗尿,加桑嫖蛸10克、覆盆子10克;腰酸乏力,加黄芪10克、杜仲10克。
    主方分析:孔圣枕中丹为补益心肾,宁心安神之剂。方中石菖蒲、远志益智开窍,龙骨重镇安神,龟版育阴潜阳。
    处方举例:
    龟版15克(先煎)龙骨15克(先煎)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  五味子6克  益智仁10克钩藤10克(后下)黄芪10克  珍珠母30克(先煎)甘草6克
    3.肾虚肝旺治则:滋肾养肝,宁神益智。
    主方:杞菊地黄汤加减。
    加减:夜寐不宁,加夜交藤10克、枣仁10克;盗汗,加牡蛎30克(先煎)、龙骨30克(先煎);急躁易激动,加钩藤10克(后下)、珍珠母30克(先煎);大便秘结,加火麻仁10克、瓜萎仁10克。
    主方分析:杞菊地黄汤为补肾要方六味地黄汤加枸杞子、菊花组成。枸杞子能补益肝肾、菊花清热明目。
    处方举例:
    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女贞子10克  熟地10克  山英肉10克  山药IO克  泽泻10克丹皮10克  茯神10克  珍珠母30克(先煎)病程中若有痰浊兼证,加全瓜萎、半夏、胆星、远志、石菖蒲等;有湿热兼证,加知母、黄柏、茵陈、黄连等;有瘀滞兼证,加丹参、三七、益母草、桃仁等。

    【中成药】
    1.天王补心丹  每日2次,每次6克口服。用于心脾气虚。
    2.静灵口服液  每日2次,每次10毫升口服。
    用于肾虚肝旺。
    3.小儿智力糖浆  每日3次,每次15毫升口服。用于心肾不足。

    【简便方】
    1.女贞子15克,夜交藤、枸杞子、生牡蛎各12克,白芍10克、珍珠母10克(先煎),水煎服。用于肾虚肝旺。

    2.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枣仁、远志、石菖蒲、当归各10克,五味子、甘草各5克,水煎服。用于心脾不足。

    【其它疗法】
    耳针  取心、肾、神门。交感、脑点,浅刺不留针,两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胶布贴在耳穴上固定,每日按压刺激2~3次,每次1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
    1.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树立患儿治疗信心,加强自控能力。对患儿学习进行耐心训练与帮助,不责骂与体罚,有了进步应予鼓励。
    3.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选用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癫痫

 

【概述】
    癫痫是由于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阵发性大脑功能紊乱所致。临床可表现出抽搐及感觉、行为、意识和内脏功能的障碍。癫病有多种发作类型,其中大发作占小儿癫痫的一半,具有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抽后嗜睡等特征,属中医“痫证”范畴,俗称“羊癫风”;而小运动型发作、婴儿痉挛症、限局性运动发作等,因有抽搐、强直等症状,因此也可归属中医“辅证”范畴内;植物(自主)神经性发作中,以发作性腹痛为主症的,可归属中医“内钓”的范围,以周期性呕吐为主症的,则归于中医“呕吐”范畴。

    【病因病理】
    小儿癫痫病因复杂,先天多因胎中受惊、孕期失养及遗传缺陷等;后天可因头颅产伤、颅伤瘀积、温邪犯心、虫居脑窍、药物损脑、颅内瘤生等,从而导致痰、风、瘀、热内生,发为本病。痰在癫病发病中是重要因素,痰的形成常因脾虚积滞,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所致;也可惊恐郁怒,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浊内聚,气机郁滞,可化火动风,内闭心窍,阴阳气血不相顺接,则癫痫发作。小儿颅脑血络受损,瘀血停积,血滞心窍,心窍不通,神识昏乱,筋脉失养,抽搐发生。惊风重症,如时疫温邪犯心脑,反复出现惊厥,风痰互结,阻塞心窍,横窜经络,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总之,本病的发生多为内外因素,导致风痰上涌,邪阻心窍,内乱神明,外闭经络所致。其病位在心、肝、脾、肾四脏。因痰有聚散,风有动静,故发作无常。久发不愈,气血受损,脾肾虚亏,故休止期当以扶正补虚。

    【诊断要点】
    1.常有产伤、窒息、颅外伤、颅内感染、高热惊厥史。或有癫痫家族史。
    2.典型的发作为全身肌肉痉挛,意识丧失,两眼上翻,或口吐白沫,约数分钟后发作停止,进人嗜睡,神态疲倦。也可呈限局性发作,常见身体局部阵发性痉挛。出生后2岁内婴儿,可出现全身性肌阵挛发作,点头,弯腰,举手,屈腿或伸腿,短暂意识丧失,属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癫痛,男孩多于女孩,常有明显的智能落后。
    3.脑电图检查出现癫痫波型,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等。头颅X线片和CT扫描可发现某些原发疾病,如脑肿瘤、脑寄生虫病、脑发育畸形等。

    【辩证分型】
    1.惊痫症状:发作时惊叫急啼,或有吐舌,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神昏抽搐,苔薄白,脉弦数。
    证候分析:神气怯弱,突遭惊吓,精神损伤,神气愦乱,故啼哭惊叫,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痰火上扰,肝风内动,则神昏抽搐,脉弦而数。
    2.风痫症状:神识昏迷,两国窜视或斜视,面色时青时白,四肢抽搐,手指抽动屈伸如数物状,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苔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心神蒙蔽,肝风内动,故昏迷抽搐,两目上窜,手指抽动如数物状,牙关紧闭等。青主肝,肝主风,肝风上扰,故面色时青时白。苔白,脉弦紧为风痫之象。
    3.痰痫症状: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吐涎沫,神昏跌仆,四肢抽搐不甚,瞪目直视,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痰盛,痰浊上犯,内迷心窍,故神昏跌仆,喉间痰鸣,口吐涎沫。肝气内郁,气机不畅,肝风内动而抽搐。肝开窍于目,肝气被郁,故瞪目直视。脾虚痰盛,则面色萎黄。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湿内盛,肝气内郁之象。
    4.瘀血痫症状:有外伤史或产伤史,发作时头晕眩仆,神昏窍闭,四肢抽搐,大便坚如羊矢,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红少津,或舌质微紫,脉细涩。
    证候分析:络脉受损,瘀停颅内,血滞心窍,故头晕眩仆,神昏窍闭。血瘀则气结,肝气不舒,肝风内动,故四肢抽搐。瘀血内停,则肌肤枯燥色紫,面色泛青,舌质微紫。瘀血不散,血损阴亏,正气亦虚,故形体消瘦,大便坚硬,舌红少津。脉细涩为血瘀内滞之脉。
    本病休止期,常表现为脾虚痰盛,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纳呆,大便稀薄,舌质淡,脉细软等;
    或表现为脾肾两虚,而见头晕乏力,少食懒言,四肢不温,大便不实,智力低下,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等。

    【分型治疗】
    1.惊痫治则:镇惊安神。
    主方:镇惊丸加减。
    加减:惊悸不眠,加夜交藤10克、合欢皮10克;
    心神不安者,加磁石30克(先煎)、柏子仁10克;癫痫发作较重,加蜈蚣2条、僵蚕10克;头痛,加天麻10克、菊花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镇惊宁神之剂。方中茯神、枣仁、珍珠、辰砂宁心安神,石菖蒲、远志芳香开窍,钩藤熄风定痫,胆南星、天竺黄涤痰镇静,犀角、牛黄、麦冬、黄连清心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朱茯神10克  枣仁10克  珍珠母30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石菖蒲10克  胆南星10克  僵蚕10克  天麻10克  黄连3克  甘草6克
    2.风痫治则:熄风定痫。
    主方:定痫九加减。
    加减:烦躁不安,加黄连3克、竹叶6克;头痛,加龙胆草10克、菊花10克;抽搐频繁,加蜈蚣2条、僵蚕10克;颈项强直,加钩藤1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为熄风定痛,清热豁痰之剂。方中天麻、全蝎熄风止痉,石菖蒲、远志芳香开窍,竹沥、川贝母清热豁痰,胆南星、姜汁、半夏涤痰祛风,陈皮、茯苓健脾燥湿,茯神、朱砂、琥珀镇心安神,麦冬、丹参清热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天麻10克  石决明30克(先煎)朱茯神10克  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  胆南星10克  半夏10克  丹参10克  川贝6克  甘草6克
    3.痰痫治则:涤痰开窍。
    主方:涤痰汤加减。
    加减:抽搐频繁,加全蝎3克、蜈蚣2条;痰涎壅盛,加白金丸(明矾、郁金)1.5~3克(吞服);纳呆腹胀,加神曲10克、莱菔子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涤痰开窍,宽胸利气之剂。方中橘红、半夏、胆南星化痰利气,石菖蒲涤痰开窍,权实豁痰宽胸,竹茹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处方举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朱苓神10克  石菖蒲10克  胆南星10克  钩藤10克(后下)蜈蚣2条  竹茹3克  党参10克  甘草6克
    4.瘀血痫治则:活血化瘀,通窍定痫。
    主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加减:抽搐较重,加蜈蚣2条、地龙10克;肤枯燥色紫,加丹参10克、当归10克;有痰浊,加胆南星10克、全瓜萎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活血化瘀之要方。方中桃仁、红花、川芎  、赤芍活血化瘀,老葱届香通关开窍,生姜、红枣调和营卫,黄酒温中活血。
    处方举例:
    桃仁10克  红花6克  川穹10克  赤芍10克  当归10克  丹参10克  胆南星10克  钩藤1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老葱5根  麝香0.3克(冲)红枣5枚休止期表现为脾虚痰盛者,可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表现为脾肾两虚者,可用河车八味丸加减。

    【中成药】
    1.朱砂安神九  每日2次,每次1.5~3克吞服。用于惊痈。
    2.镇痫片  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用于痰痫。
    3.玉枢丹  每日2次,每次0.3克吞服。用于各型痛证。

    【简便方】
    1.代赭石和白胡椒以1:2比例,共研细末。每次0.5~1克,每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惊痛。

    2.全蝎、蜈蚣等份,研成细末,每日2次,每次1.5克吞服。用于风痛。

    3.石菖蒲干品10克,加水煎成30毫升,每日3次,每次10毫升口服。用于痰痫。

    【其它疗法】
    1.针刺  取丰隆、鸠尾、间使、太冲、合谷,中等刺激,平补平泻手法,隔日1次。
    2.耳针  取神门、心、肾、脑点、胃、皮质下、肝等,以短毫针刺,隔日1次。或用王不留行子压穴,用橡皮膏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孕妇注意营养,减少疾病,注意情绪平静。产前作好检查,避免产伤、窒息等发生。
    2.加强对易高热惊厥小儿的保护,减少惊厥发生,防止脑损伤。
    3.禁止患儿到河边、火边玩耍,过马路应有人陪伴。饮食不宜辛甘肥腻,不宜过于兴奋,减少刺激。
    4.当癫痫一次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期间,意识未能恢复,为癫痫持续状态,需中西医结合进行急治。 

惊风(慢惊风)

【概述】
    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为特征。基本上没有发热,或仅有低热。慢惊风辨证属阴属虚。

    【病因病理】
    慢惊风多见于大病久病之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精气俱虚,以致筋脉失养,风邪人络。暴吐暴泻可使津液受损,脾阳胃阴俱虚,土虚木亢,木旺化风,或肝血不足,筋失儒养,均可导致慢惊风。急惊风反复抽搐,阴血耗伤,阴虚内热,灼烁筋脉,出现虚风内动。大病久病,气血阴阳受损,也可成慢惊风。总之慢惊风病位在肝、脾、肾,性质以虚为主,也有虚中夹实。
    尚有因阳衰阴盛出现的慢惊风,见面色(白光)白,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手足蠕动,此即慢脾风,是慢惊风中较严重的一种。
    慢惊风与现代医学“小儿惊厥”中“无热惊厥”相似。

    【诊断要点】
    1.有呕吐、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等病史。
    2.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也具有惊风八候的表现。
    3.根据不同疾病出现的证候,结合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T等检查,明确原发疾病。

    【辩证分型】
    1.土虚木亢症状:神疲面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阵阵抽搐,大便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久泻脾阳不振,则神疲面黄,大便清稀。阳虚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土虚木旺,则阵阵抽搐。脾虚则嗜睡露睛。
    2.阴虚风动症状:形瘦低热,手足心热,肢体拘挛或强直,时有抽搐虚烦便干,舌质红少津,苔光剥,脉细弦数。
    证候分析:为急惊风或其他热病,经久不愈转化而成。热久伤阴,肝肾俱虚,虚风内动,故肢体拘挛强直,时有抽搐。阴虚则低热,形瘦,大便于结,舌红少津等。
    3.气血两虚症状:肢体困惫,精神疲乏,身热起伏,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时时下利,手足搐搦,舌淡嫩,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肌肉筋脉及关节的正常活动,需气血儒养,病久气血虚亏,出现肢体困惫,精神软弱,语声低怯,面黄多汗。气血已虚,加上时时下利,又伤津液,津血同源,血不养筋,故搐溺不已。舌淡嫩,脉沉细,为气血两虚之象。
    4.脾肾阳衰症状:面色(白光)白,因门低陷,神萎昏睡,口鼻气凉,额汗涔涔,抚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蠕震颤,大便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肾阳衰微,阳气不运,故面(白光)神萎,口鼻气凉,四肢厥冷,额汗涔涔。脾土衰败,肝木侮之,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瘛疭。脾阳虚而寒湿内盛,则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衰之象。

    【分型治疗】
    1.土虚木亢治则: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缓肝理脾汤加减。
    加减:四肢不温,加熟附子10克(先煎)、川椒10克;时时抽搐,加僵蚕10克、钩藤10克(后下);
    大便清稀,加炮姜炭10克。煨葛根10克;神疲乏力,加黄芪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健脾抑木,调和营卫的方剂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大枣健脾补气,白芍柔肝抑木,桂枝与白芍、姜、枣又可调和营卫,陈皮理气燥湿。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10克  桂枝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白芍10克  山药10克  炮姜炭10克  钩藤10克(后下)僵蚕10克  大枣5枚 甘草6克
    2.阴虚风动治则: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风珠加减。
    加减:阴虚潮热,加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
    肢体拘挛强直,加全蝎3克、乌梢蛇10克、地龙10克;阴虚火旺盛者,加黄连3克、阿胶10克(烊冲)。
    主方分析:本方为育阴潜阳熄风的方剂。方用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炙甘草、白芍酸甘化阴,牡蛎、鳖甲、龟版育阴潜阳,鸡子黄滋阴补中,五味子生津宁神。
    处方举例:
    生地10克  麦冬10克  麻仁10克  阿胶10克(烊冲)白芍10克  牡蛎30克(先煎)鳖甲15克  龟版15克  五味子6克  炙甘草6克  全蝎3克  地龙10克
    3.气血两虚治则;养血益气。
    主方可保立苏汤加减。
    加减:利下不止者,加山药10克、扁豆10克、炮姜炭10克;抽搐者,加天麻10克、钩藤10克(后下)、牡蛎30克(先煎)。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的方剂。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补气,当归、白芍滋补阴血,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核桃补益肝肾,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山茱萸10克  枸杞子10克  补骨脂10克  天麻10克  钩藤10克(后下)枣仁10克  甘草6克
    4.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方:固真汤加减。
    加减:额汗涔涔,手足蠕动,加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大便清稀,加山药10克、炮姜炭10克、补骨脂10克;四肢厥冷,气阳虚甚者,可另煎红参4.5~6克,每日分2次口服。
    主方分析:本方为补气温阳,温补脾肾之方。方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补气,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ID克  熟附子10克(先煎)肉桂6克  山萸肉10克  补骨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红枣5枚  甘草6克

    【中成药】


    【简便方】


    【其它疗法】
    针刺:上肢取内关、曲池、合谷,下肢取承山、太冲,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用于治疗肢体强直与搐溺。

    【注意事项】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保证患儿安静休息。
    2.长期卧床患儿,常改变体位,并用酒精摩擦受压部位。昏迷、抽搐病儿,常吸痰,保持呼吸道畅通。
    3.积极治疗引起慢惊风的原发疾病。

惊风(急惊风)

【概述】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风”。惊风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年龄以l~5岁小儿最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惊风在古代属四大儿科要证之一,由于来势急暴,变化迅速,因此也是一种“恶候”。惊风属西医学“小儿惊厥”。
    惊风可出现许多不同的证候,临床用四证、八候予以概括。四证措痰、热、惊、风;八候指搐、搦、颤、掣、反、引、窜、视。发作时四证常同时出现,难以截然分开,而八候则不一定会全部出现。
    惊风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类。几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称急惊风;病久已虚,属阴属虚者,称慢惊风。
    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搐、昏迷为特征。
    外感风邪、时邪,内蕴湿热疫毒及暴受惊恐为主要病因。临床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主要治则,痰盛者首先化痰,热盛者予以清热,风盛者应速祛风镇惊。

    【病因病理】
    急惊风病因,有外感风邪、外感温邪、内蕴湿热。
    暴受惊恐等。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极易感受风邪,由表入里,由卫转气,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继则引动肝风,或逆传心包而发病。温邪致病,如风温、春温、暑温等,侵犯人体,最易化热化火,入营入血,内陷心包,引动肝风而发病,温邪致病,症情比较危重,还可有发斑吐衄,或因正不胜邪而导致内闭外脱。因饮食不洁,感染湿热疫毒,蕴阻肠间,气机不利,郁而化火,邪火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也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若乍见异物,乍闻异声或暴受惊恐,惊伤神,恐伤志,均可导致急惊。
    急惊风属阳属实,并以热证为主,与现代医学“小儿惊厥”中“有热惊厥”相似。上面所列的四个病因,除暴受惊恐外,感受风邪所致急惊风即为高热惊厥(又称良性热厥);感受温邪所致急惊风,指一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所出现的高热、昏迷、抽搐;感染湿热疫毒之邪所致急惊风,主要指中毒性菌痢。

    【诊断要点】
    1.突然发病,出现昏迷、抽搐,多伴有高热。具有热、痰、风、惊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
    2.有接触疫疠之疾,或暴受惊恐史。婴幼儿则可有高热惊厥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急惊风,脑脊液检查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4.属饮食不洁,感染湿热疫疠之邪者,大便检查有大量红、白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辩证分型】
    1.感受风邪症状:发热头痛,咳嗽咽红,鼻流清涕,乳蛾红肿,烦躁不安,高热之际,突然昏迷抽搐,舌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分争而发热头痛。肺气不宣则咳嗽。邪郁化热,热极生风,引动肝风则发为昏迷抽搐。咽红,乳蛾红肿,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外感风热之象。本症多见于婴幼儿,相当于高热惊厥。
    2.感受暑温症状:多见于盛夏炎热季节,证见壮热多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昏睡,甚则昏迷、四肢抽搐,反复惊厥不已,舌苔黄腻,脉洪数。
    证候分析:暑邪炽盛,郁蒸于外,故壮热多汗。邪热上扰清阳,则头痛项强。阳明热盛,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暑邪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热盛伤津,筋失儒养,肝风内动,则四肢抽搐。舌苔黄,脉洪数,均为暑热炽盛之象。常见于夏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
    3.感受疫邪症状:起病较急,高热烦渴,谚妄神昏,反复抽搐,肌肤发斑,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数。
    征候分析:感疫疠之邪,常发于春季,属春温范畴。气分热盛,故高热烦渴。邪热传入营血,肝风内动,故神识昏迷,反复抽搐,肌肤发斑。气分热炽,则舌苔黄燥,血分有热则舌质红绛。脉弦数为肝经有热,血分热盛。常见于春季的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4.  湿热疫毒症状:起病急骤,高热,谵妄,呕吐,腹痛,神识不清,反复惊厥,排出的大便腥臭挟脓血,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疫毒之邪窒滞肠间,气机受阻,胃失和降,故高热、腹痛、呕吐。邪郁肠间,血络受损,则大便腥臭挟脓血。疫邪化火,内迫营血,蒙蔽清窍,肝风内动,故神昏抽搐。舌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疫毒之邪内蕴之征。常见于中毒性菌痢。
    5.惊恐惊风症状:面色时青时赤,惊惕频作,甚则抽搐,偶有发热,大便色青,舌苔薄,脉稍数。
    证候分析:本证常发生于婴幼儿,体质较虚弱者。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易受惊吓。心主火,其色赤,肝主风,其色青,心肝气盛坝u面色时青时赤,大便色青。心气受损,气机逆乱,痰浊内生,故频作惊惕。气机逆乱,痰浊郁滞,上蒙清阳,内动肝风测发为抽搐。脉稍数为惊则气乱所致。

    【分型治疗】
    1.感受风邪治则,疏风清热,熄风镇惊。
    主方:银翘散加减。
    加减:抽搐较频,加山羊角30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壮热不退,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15克;咳嗽有痰,加前胡6克、鱼腥草15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疏散风热之邪的方剂。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竹叶清热,薄荷、淡豆豉、荆芥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宣肺利咽,芦根清热生津。本方只有解表退热作用,但没有熄风镇惊之功,因此出现抽搐,必须加入钩藤、山羊角、石决明等。
    处方举例:
    银花  10克  连翘  10克  荆芥  10克  薄荷  6克(后下)黄芩10克  板蓝根30克  生石膏30克  钩藤10克(后下)山羊角30克(先煎)僵蚕10克  桔梗3克  生甘草6克
    2.感受暑温治则:清暑解毒,熄风开窍。
    主方: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加减:呕吐较频,加玉枢丹0.9克(吞服);反复抽搐,加至宝丹1/2~l粒(吞服);神识昏迷,加安宫牛黄九1/2~1粒(吞服);舌苔黄腻,加黄连3克、厚朴10克。
    主方分析:白虎汤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要方,而羚角钩藤汤则为清热凉肝、熄风止痉之方,两方合用则可起清暑解毒,熄风开窍的作用。但两方中清热解毒的中药,仅知母、菊花,处方时可予增加。
    处方举例:
    生石膏30克  知母10克  黄连3克  板蓝根30克  大青叶15克  菊花10克  山羊角30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生地10克  白芍10克  茯神10克  生甘草6克
    3.感受疫邪治则:清热解毒,凉肝熄风。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加减:抽搐不已者,加山羊角30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表邪未解,加香薷10克、银花10克;
    昏迷抽搐,可选用安宫牛黄丸1/2~1粒(吞服)、神犀丹1/2~l粒(吞服)。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要方。
    全方综合了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药物加减组成,故既有白虎汤大清气热,又有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解毒及黄连解毒汤苦寒泻火解毒的作用。
    处方举例:
    生石膏30克  生地10克  山桅10克  黄芩10克  知母10克  赤芍10克  玄参10克  丹皮10克  水牛角30克(先煎)黄连3克  连翘10克  生甘草6克4.  湿热疫毒治则:清热化湿,解毒熄风。
    主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加减:抽搐频繁,加钩藤1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呕吐者,加玉枢丹0.9克(吞服);出现赤白痢,加白头翁10克、秦皮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热解毒,泻火化湿的要方。
    方中黄连清泻心火,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桅子清泻三焦之火。方中无熄风镇惊的中药,处方时要注意加入。
    处方举例:
    黄连3克  黄芩10克  黄柏10克  山桅10克  钩藤1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木香6克  白头翁10克  秦皮10克  生甘草6克5.惊恐惊风治则:镇惊安神。
    主方:琥珀抱龙丸加减。
    加减:痰多者,加半夏10克、陈皮6克;食欲不振,加神曲10克、谷芽10克;睡眠不宁,加枣仁10克、夜交藤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化痰开窍,清热镇惊的方剂。
    方用牛黄、天竺黄、陈胆星清化痰热,僵蚕、全蝎熄风止惊,摇拍、朱砂、茯苓镇惊安神,麝香芳香开窍醒脑,雄黄豁痰解毒。
    处方举例:
    胆南星6克  天竺黄6克  茯神6克  琥珀粉0.9克(冲)僵蚕10克  全蝎3克  钩藤6克(后下)珍珠母30克(先煎)枣仁6克  甘草6克

    【中成药】
    1.小儿回春丹  1岁内每次1~2粒,1~3岁每次3~5粒口服,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感受风邪。
    2.至宝丹  每日1~2次,每次VZ~且九吞服。用于感受暑温。

    【简便方】


    【其它疗法】
    针灸:选刺人中、中冲、内关、会阴穴。高热取合谷、曲池、大椎;痰多取天突、足三里、丰隆;抽搐取太冲、涌泉;昏迷取印堂、人中、百会等。

    【注意事项】
    1.居室空气要流通,夏季要采取降温措施。若为传染病引起,要注意隔离患儿。
    2.惊风发作时,患儿侧卧,松解衣领。纱布包压舌板放患儿上下齿间,防止抽搐时咬伤舌体。给予吸氧。
    3.密切观察体温、血压、脉象、呼吸、汗出、瞳孔等变化。 

遗尿

【概述】
    遗尿是指3岁以后,白日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觉中醒来自觉排尿而小便自造的一种病证。多发生在夜间,引起遗尿除少数由于尿道病变、蛲虫病、隐性脊柱裂等外,绝大多数为大脑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本病中医亦称“遗尿”,又称“夜尿”、“尿床”。

    【病因病理】
    肾主闭藏,开窍于前后二阴,职司通调水道,与膀胱互为表里,若先天不足,肾与膀胱之气俱虚,则不能制约水道,因而发生遗尿。又肺为水之上源,牌为运化与散布津液之器,脾肺气虚,上虚不能制下,无权约束水道,可引起遗尿。肝主疏泄,肝脉环于阴器,肝经郁热,挟湿下注,影响三焦水道正常通利,也可遗尿。

    【诊断要点】
    1.发生在3周岁以上年龄的儿童。
    2.排尿次数较多,睡眠较深,不易叫醒,每夜或间歇发生尿床。轻者数夜1次,重者一夜多次。
    3.尿常规正常。X线检查,部分患儿可见隐性脊柱裂,发生在腰椎或骶部。

    【辩证分型】
    1.下无虚亏症状:睡中遗尿,甚者一夜数次,尿清长而频多,熟睡不易唤醒,面眈神疲,腰腿酸软,记忆力减退或智力较差,舌淡苔少,脉细。
    证候分析:肾  虚亏,膀胱虚冷,不能制约水道,故遗尿,量多而清长。肾虚阳亏,故神疲面(白光)。肾主骨,腰为肾府,故出现腰腿酸痛。肾主髓海,肾虚则智力及记忆力差。
    2.肺脾气虚症状:病后体虚,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少,面白少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时溏,自汗盗汗,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失约,则小便自遗。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呆食少、大便时溏。
    病后气血不足,则面白少华、神疲乏力。气虚表卫不固,故易汗出。
    3,肝经湿热症状:睡中遗尿,小便黄臭,面赤唇红,性情急躁,夜间?齿,舌苔薄黄,脉滑。
    证候分析:肝经郁热,挟湿下迫膀胱,故睡中遗尿。湿热蕴于膀胱,煎迫下注,则小便黄臭而腥臊。肝经有热,肝火偏亢,则性情急躁易怒。火热上炎,齿为之动坝u夜间龄齿。热盛于里,则唇红舌赤。苔黄腻,脉滑,均为肝经湿热之象。

    【分型治疗】
    1.下元虚亏治则:补肾益气,固摄下元。
    主方:桑嫖蛸散加减。
    加减:形寒怕冷,加附子6克(先煎)、苁蓉10克;不易叫醒,加益智仁10克、炙麻黄3~6克;腰腿酸软,或X线检查有脊柱隐裂者,加杜仲10克、鹿角10克。
    主方分析:桑嫖蛸散是调补心肾,固精止遗的要方。方中桑嫖峭补肾固精缩尿,龙骨固涩止遗为主药,人参大补元气,获神宁心安神,远志与石菖蒲开窍苏醒,当归、龟版滋阴养血。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黄芪10克  桑嫖蛸10克  龙骨30克(先煎)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  菟丝子10克  巴戟天10克  鹿角10克  覆盆子10克
    2.肺脾气虚治则:健脾益气,升阳固涩。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加减:困睡不醒,加石菖蒲10克、远志10克;大便溏薄,加煨葛根10克、炮姜炭10克;盗汗自汗,加龙骨30克(先煎)、浮小麦30克。
    主方分析:补中益气杨为补气升阳的要方。方中黄芪补益中气,升阳固表为主药,人参大补元气,甘草调和脾胃,白术燥湿健脾,陈皮行气醒脾,当归养血调营,升麻与柴胡升举清阳。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升麻6克  当归10克  益智仁10克  五味子6克  金樱子10克  白莲须10克3.肝经湿热治则:清肝泻热,化湿止遗。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小便黄臭,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夜卧不宁,加龙齿15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呼之不醒,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
    主方分析:龙胆泻肝汤是一张清泻肝经湿热的常用方。方中龙胆草清泻肝胆之火,为本方主药,黄岑、山栀清热泻火,柴胡、当归、生地疏肝清热、养血活血,木通、车前子、泽泻清化湿热,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龙胆草10克  山桅10克  柴胡6克  生地10克  赤芍10克  木通6克  泽泻10克  黄柏10克  石菖蒲10克  甘草6克
    诊断小儿遗尿要辨明证候的属性,多数为肺、脾、肾虚亏所致,尤其要抓住肾虚这一关键。在治疗方面,运用各种补气、培肾、健脾的中药,可达到延长排尿时间,对小便滞留的忍耐力可增强,但还不易使患儿夜间苏醒,故必须重点加强“开窍”以醒脑,可选用石菖蒲、远志、麻黄、郁金等药物,如果同时配合运用针刺疗法(电针),则可使患儿更易苏醒而自觉排尿。

    【中成药】
    1.缩泉九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肺脾气虚。
    2.五子衍宗丸  每日2次,每次9克吞服。适用于下元虚亏。
    3.金匮肾气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下元虚亏。

    【简便方】
    1.桑嫖蛸3克,炒焦研末,加白糖适量,温水调服,每日2~3次。适用于下元虚亏。

    2.黄芪、太子参、益智仁、覆盆子、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肺脾气虚。

    【其它疗法】
    1.针灸  针刺百会、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夜尿点(在小指掌面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隔日1次,8~10次为一疗程。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可用电针仪作电刺激。
    2.耳部压穴  用王不留行子等,胶布固定。取穴为肾、膀胱、尿道、皮质下、交感、肾上腺、神门等。

    【注意事项】
    1.积极预防和治疗泌尿道感染、蛲虫病等。
    2.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每夜按时唤醒排尿,逐渐养成自控排尿习惯。
    3.临睡前不进流质饮食,汤药在睡前2小时服用。睡前令患儿排空小便。 

尿路感染

 【概述】
    尿路感染是小儿常见的泌尿道疾病,由于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常见病原菌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等。临床以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为特征。小儿时期以女孩较多见,且易反复感染。本病属中医“淋证”范畴。

    【病因病理】
    急性尿路感染以实证为主,多因感染湿热之邪所致,发病较急。湿热内蕴,下注于膀胱,湿热之邪客于肾与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用F尿失常,则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湿热久稽,耗伤正气而出现脾肾损伤,或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且常虚实夹杂,导致正虚邪恋。若肾与膀胱血络受损,则可导致血不循经而为血尿。脾肾气虚日久,损及脾肾之阳,阳不化气,气不化水,又可出现水肿。脾肾气虚日久,卫外不固,又易感染外邪,使尿频之症反复发作,使病情加重。

    【诊断要点】
    1.急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病儿有一过性血尿。婴幼儿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局部症状轻微。
    2.慢性尿路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上,轻重不一,常表现为反复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贫血等。严重者可有肾功能衰竭。
    3.尿常规见白细胞增多,可有管型、微量蛋白,红细胞少见。尿培养找到致病菌,菌落计数>10万/毫升。急性尿路感染则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感染血白细胞改变不明显,但常伴贫血。
    4.反复发作病例应作X线检查,确诊有无先天性畸形、结石、结核等。

    【辩证分型】
    1.湿热下注症状:起病较急,发热恶寒,尿频、尿急、尿痛,腰部酸痛,乏力烦渴,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青苔黄或薄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因感湿热之邪,属于邪实证,故起病较急。湿热内盛,邪正交争,故发热恶寒。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畅,故尿频、尿急。热灼尿道,则有尿痛。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气机郁滞,故腰部酸楚疼痛。湿热内蕴,胃气上逆,则烦渴、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的表现。
    2.肾阴不足症状:低热盗汗,腰酸疼痛,头晕耳鸣,咽干唇燥,小便涩痛石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日久伤及肾阴,阴虚则生内热,故见低热盗汗、咽干唇燥。肾开窍于耳,肾亏则耳鸣。腰为肾之府,肾阴虚亏,则腰酸疼痛。湿热之邪未清,肾之阴液已亏,故小便涩痛。舌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肾阴不足的表现。
    3.脾肾两虚症状:疾病日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神疲面黄,纳呆食少,手足不温,大便易稀薄,眼睑微浮,舌质淡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气虚,脾虚无以制水,肾虚不能化水,以致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淋沥不尽。脾虚失运,则纳呆便溏。脾肾气虚,故神疲面黄。脾肾不足,气化失利,水湿内停坝帅民睑浮肿。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测手足不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两虚的表现。
    急性尿路感染表现为湿热下注,而慢性尿路感染可见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

    【分型治疗】
    1.湿热下注治则:清热化湿,利水通淋。
    主方:八正散加减。
    加减:有血尿时,加茜草10克、茅根30克;有砂石时,加金钱草15克、海金砂10克;少腹作胀,尿下不利,加川??子10克、延胡索10克。
    主方分析:八正散为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要方。方中锐蓄、霍麦清热利水通淋,为本方主药,木通、灯心草清心利尿,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水,山桅、大黄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
    处方举例:
    锐蓄10克  瞿麦10克  山栀10克  木通6克  车前子10克(包煎)金钱草15克  泽泻10克  灯心草2扎  滑石15克(包煎)甘草梢6克
    2.肾阴不足治则:滋阴补肾,清热通淋。
    主方:知柏地黄汤加减。
    加减:尿频、尿急,加滑石15克(包煎)、通草10克;头晕耳鸣,加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腰酸乏力,加川断10克、杜仲10克。
    主方分析:知柏地黄汤是滋阴补肾,清热泻火的要方。方由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组成,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泻火。
    处方举例:
    知母  10克  黄柏  10克  丹皮  10克  茯苓  10克  泽泻10克  山药10克  生熟地各10克  女贞子10克  山萸肉10克  旱莲草10克
    3.脾肾两虚治则:健脾补肾,利湿通淋。
    主方:无比山药丸加减。
    加减:面目浮肿,加黄芪10克、防己10克、大枣5只;纳呆胸闷,加神曲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手足不温,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
    主方分析:无比山药丸为温肾健脾、益精固摄的要方。方用山药、茯苓、泽泻健脾化湿,地黄、山萸肉、五味子培补真阴,苁蓉、茧丝子、杜仲、巴戟天温补肾阳,赤石脂涩精止遗。
    处方举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山药10克  泽泻10克  生熟地各10克  山革肉10克茧丝子10克  五味子6克  车前子10克(包煎)
    治疗尿路感染,有急、慢之分,慢性尿路感染可分为肾阴不足或脾肾两虚,但湿邪内蕴仍为致病因素之一,在治疗时应处处顾及清热利湿祛邪,在滋补肾阴及补益脾肾的同时,均应加入适量清化湿邪之品,如篇蓄、金钱草、蒲公英、鸭跖草、山栀、知母、黄柏等,寓攻于补,方能奏效迅速。

    【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适用于湿热下注。
    2.滋肾九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适用于肾阴不足。
    3.缩泉丸  每日2次,每次3克吞服。适用于脾肾两虚。

    【简便方】
    1.蒲公英30克,鸭跖草30克,金钱草15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下注。

    2.益母草15克,黄精10克,泽泻10克,女贞子10克,茅根3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肾两虚。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每日清洗臀部及外阴,勤换尿布及内裤,脚盆、毛巾与成人分开。
    2.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多饮水。
    3.积极治疗蛲虫病,先天性泌尿系畸形者应手术治疗。 

肾病综合征

【概述】
    肾病综合征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水肿为特征。在小儿常见的肾脏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因不明,可分为单纯性肾病和肾炎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见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临床以单纯性肾病最多见,积极治疗,预后一般良好。本病属中医“水肿”、“阴水”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系外受寒湿或湿浊内生,脾肾虚弱所致。病理主要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化失司,三焦壅塞冰道不通冰湿流溢肌肤而成。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若寒湿困脾,脾虚中阳不振,则土虚不能制水而肿。而肾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有温化、调节、输布津液及排泄尿液的功能,若寒湿留滞,肾阳亏损,命门火衰,开阖不利,则不能化气排水而发为水肿。脾肾两脏在水肿发生的病理中又互相关联,肾气有赖于脾气输布精微以充养,而脾气又须得到肾气的温养。肺气不足,不能通调水道,也可发为水肿。
    若阳损及阴,肝肾同病,出现肝肾阴虚,又因阴虚火旺,热伤血络而带尿血。

    【诊断要点】
    1.全身呈凹陷性浮肿。一般起病缓慢,初见颜面下肢及阴囊处,以后遍及全身,可伴胸水、腹水,甚至包皮、阴唇均可出现水肿。尿少时水肿更严重,面色蜡样苍白,呼吸困难,纳呆食少,并有营养不良,容易感染。
    2.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卅以上,24  小时尿蛋白定量>0.1g/kg,一般无血尿,少数可短暂出现少量红细胞。
    3.低蛋白症,血浆总蛋白量降低,白蛋白降低,a2  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血沉增快,补体正常。
    4.肾炎性肾病发病多在7岁以上,除单纯性肾病四大特征外,还可有明显血尿,血压升高,血清补体降低,氮质血症等。

    【辩证分型】
    1.脾虚湿困症状:全身浮肿,四肢肿甚,面色苍黄,精神萎软,食欲不振,院腹闷胀,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儒细。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寒湿困脾,土不制水,则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脾主四肢,故四肢浮肿明显。脾气虚弱,脾阳不振,湿阻中焦,故面色苍黄,精神萎软,纳呆便溏。湿浊内阻,气机不利,则脘腹闷胀。舌淡苔白,脉儒细,均为脾虚湿盛之象。
    2.脾肾阳虚症状:全身明显浮肿,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精神疲软,小便短少,胸腹有水,纳呆食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故面?s肢冷,神疲形寒,全身水肿严重,纳呆食少。水湿内盛,蓄于胸腹,则发为胸水腹水。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3.肝肾阴虚症状:水肿不甚,烦躁头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腰酸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弦数。
    征候分析:久病阳损及阴,真阴不足,水不济火,导致肝肾阴虚,故烦躁头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肝开窍于目,肝肾阴精不足,不能滋润两眼,故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腰为肾之府,肾亏则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均为肝肾阴虚之象。
    4.并发症  本病发病过程中,皮肤与呼吸道常易感染,以及因长期忌盐引起的低纳综合征。
    (1)疮毒感染:皮肤有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感染,尤其是受压部位如外阴部、大腿部、下腹部等,起病急,局部明显发红,有疼痛感,边缘隆起不明显。中医辨证属皮肤感染热毒之邪。
    (2)风邪感染:呼吸道感受风邪,出现发热、咳嗽、有痰,甚者气急。中医辨证属风邪束肺,肺气不宣,甚者肺气闭塞(肺炎喘嗽)。
    (3)浊气上逆:长期忌盐,湿浊内盛上逆,出现呕吐便搪,精神萎软,食欲不振,渴不欲饮,水肿加重,嗜睡,血压下降,甚至惊厥,脉细微。

    【分型治疗】
    1.脾虚湿因治则:健脾利水。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
    加减:腹胀尿少,加大腹皮10克、车前草30克;
    大便搪薄,加山药10克、煨葛根10克;胸闷纳呆,加砂仁3克(后下)、权壳6克;泛泛欲吐,加半夏10克、陈皮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要方。
    方中防己利水,黄芪健脾补气,两药同奏化气行水之功。白术、甘草健脾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但全方利水通便功效不强,需加入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之品。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防己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车前草30克  枳壳6克  大枣5枚  生姜3片  甘草6克
    2.脾肾阳虚治则:温阳利水。
    主方:真武汤加减。
    加减:浮肿尿少,加泽泻10克、车前草30克;脾肾虚亏,大量蛋白尿者,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补骨脂10克、玉米须30克;大便稀搪,加炮姜炭10克、吴茱萸10克;水湿上泛,胸满气促,加防己10克、椒目6克、葶苈子10克。
    主方分析:真武汤为温肾散寒,健脾利水之要方。方中附子温阳散寒,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生姜温散水气,白芍和营敛阴。
    处方举例:
    黄芪10克  附子10克(先煎)白术10克白芍10克  茯苓10克  生姜3片  泽泻10克玉米须30克  巴戟天10克  补骨脂10克  桂枝10克  车前草30克
    3.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
    主方:杞菊地黄九加减。
    加减:血压偏高,加夏枯草10克、钩藤10克(后下);伴有尿血者,加小蓟草10克、赤芍10克;口干咽燥,加石斛10克、生地10克;尿蛋白多,加锐蓄草10克、苡仁根30克。
    主方分析:方由补肾要方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组成,为治肝肾阴虚之要方。方中熟地、萸肉、山药滋补肝肾;丹皮、泽泻、茯苓清肝泻火;枸杞子、菊花滋肝补肾,清热明目。
    处方举例:
    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熟地10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0克  夏枯草10克  车前子10克(包煎)苡仁根30克  茅根30克
    4.并发症治疗
    (1)疮毒感染:可用清热解毒之剂,如五味消毒饮。常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黄芩、半枝莲、山栀等。严重者可与抗生素同用。
    (2)风邪感染:可用清热祛风宣肺之剂,轻者如银翘散,重者麻杏石甘汤。常用银花、连翘、板蓝根、杏仁、前胡、防风、黄芩、桔梗等,重者可用麻黄、生石膏、杏仁、鱼腥草、陈胆星、天竺黄等。若为重证,证属肺炎喘嗽,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3)浊气上逆:可用化湿泄浊,降逆止呕之剂,如黄连温胆汤。常用半夏、陈皮、茯苓、黄连、竹茹、生姜、代赭石、甘草等。此证因忌盐过久,低钠所致,尚须同时静脉补液,及时补充钠盐,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中成药】
    1.金匮肾气儿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脾肾阳虚。
    2.济生肾气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适用于脾肾阳虚小便短少时。
    3.雷公藤多甙片  每日按1~1.5mg/kg体重给药,分3次食后服。连续服药,疗程2~3月,副作用较小。一般用于单纯性肾病。

    【简便方】
    1.车前子(包煎)、茯苓皮各100克,王不留行15克,赤小豆9克,肉桂粉0.3克,每日1剂煎服。

    有利水消肿作用。

    2.米仁根30克,马兰根30克,红枣5克,水煎服。有健脾利水作用,可减少尿蛋白。

    3.干葫芦3个(不去子),水煎后加红糖适量,分6次服用,每日1次。有利水消肿作用。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卧床休息,病情基本缓解后可以增加活动量。高度水肿者,应限制进水量,每天记录液体出入量,并注意血压的变化。
    2.注意饮食调节,除高度浮肿、高血压者短期忌盐外,一般不必过于控制盐、水的供给。要注意增加蛋白质丰富的饮食。
    3.注意保护患儿,勿与感染的患者同居一室,少去人群集中之处,外出应戴口罩。感染疾病后,及时进行治疗。
    4.病情较重时,可配合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