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丰的故事

 tanyou 2013-04-02
 
 
有些港人把汇控的股票当作传家宝,父传子,子再传子。

   如果问香港人,香港有哪一个机构最能使香港人在国际社会引以为傲,或是最能代表香港国际地位,多数港人会首推汇丰银行。

  如果问香港人,香港有哪一家公司他们最爱,或与他们的生活最有关系,多数人的回答可能还是汇丰银行。

  为什么?理由太多。香港开埠的147年历史上,汇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公司,港币的第一个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发行者,一直扮演着准中央银行的角色。从香港政府到最大的香港公司,到绝大多数的香港市民都是汇丰的客户。同时汇丰还是所有公司中拥有最大港人股东(股票持有者)的香港上市公司。许多港人既是客户又是股东,所以称为汇丰的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

  根据香港投资者协会在2009年3月9日汇丰历史性灾难的时刻所做的调查,在1013名首访香港市民中,约有53%曾经投资过汇控的股票,有64%当时仍持有股票。

  汇丰在20世纪90年代将总部移居伦敦,并扩张发展成为全球最大银行及最大集团公司后,将公司名改为汇丰控股(英文名从原来的汇丰银行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orperation Limited 改为HSBC Holdings)。

  无论是作为以香港为基地,分支机构及业务遍布亚洲的地区的“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或是作为全球性金融集团的“汇控”它的英文原名仍是“香港上海银行公司”。在1865年汇丰在香港创立时,香港开埠只有23年,故港人对汇控的感情深厚,并将其视为“香港人的银行”。香港的强积金、特区政府持有的外汇基金,以及1997年香港政府入市后所建立的盈富基金等,都持有汇控股份。绝大多数香港的亿万富豪如李嘉诚、李兆基、新鸿基等家族都持有大量汇丰股票。

  汇丰贵为全球最大银行(近年因中国三大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在全球经济危机后崛起,使汇丰成为全球第四),但香港至今仍是汇控集团中单一最大盈利地区及最多股东地区,占全球投资者人数大约30%。2011年汇丰银行税后收入超过675亿港元,占集团全球总盈利1300亿港元的一半以上。

  有些港人把汇控的股票当作传家宝,父传子,子再传子。当汇丰出现困难,导致汇丰股价下滑时,一些对汇丰忠心耿耿的铁干粉丝散户自发地在低价接盘、护盘,被称为“血肉长城”。

  为什么?许多港人与汇丰一起成长,与汇丰一起壮大,甚至一生的经济命运与汇丰相关联。香港人购买股票时,流行以购买汇丰当成储蓄,深信其管理层可以将公司价值不断提高。其派息长期保持稳定,亦建立起与民分息的形象。另外,汇丰银行因其铜狮子像深入民心而又被称为狮子银行。

  汇丰在1977年开始推出终生投资计划。每月储蓄如1000港币,一年共计投入12000港币,不计成本按月定期买入汇丰股票。就像定期供保险一样,并将收到股息全部买入汇丰股票,称以股代息,三十年共计投入360000港币,2006年年末共计持有121212股汇丰股票,按2007年4月股价140港币计算,市值达到1696万港币,投资收益为 47倍(4614%)。美林证券香港副总裁林森池的研究指出,若香港人由1977年开始,每年以1万港元购买汇丰的股票,第10年开始,其股息已足够购入1万元股票。30年后,汇丰市值已经增长80多倍,每年股息有50多万港元。当时有市民戏言,要投资,只需学4个字——HSBC,以此反映香港人对该银行的态度。投资界亦有所谓“圣诞钟,买汇丰”的流行语,认为圣诞前夕买入汇丰,必赚无疑。

  港人与汇丰的真情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得到历史的见证。

  当2009年3月3日汇丰公布业绩时宣布因买入巨额的美国次贷证券而使2008年盈利相对2007年大幅倒退接近七成,并宣布供股集资以弥补自有资本的不足时,单日股价下跌18%。3月9日汇丰又在单日下跌24%。汇丰宣布按照每12股配发5股的比例进行供股,共发行50.6亿新股,筹集资金1380亿港元,这么大的集资令许多中小投资者,甚至富豪也可能有心无力。

  汇控在香港本地的配股价,每股为28港元,比停牌前56.95港元折让50.8%,整个供股计划由高盛和摩根大通负责。包括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新世界(6.35,0.03,0.47%)发展主席郑裕彤等香港富豪都高调表态支持供股。其中,李兆基和李嘉诚都将协助分包销约3亿美元(约23.4亿港元)的汇控股份。

  如果供股情况不佳,负责分包销的人士需要自掏腰包协助认购多出来的配股股份,即所谓“硬包销”。

  许多港人动情动心,不惜一切努力与代价掀起全港保卫汇丰,保卫自己的银行的“群众运动”。

  在这一“集体投资”运动中,有些人是在摸顶价152.8港元时买入的,有的是长期忠实粉丝,从汇控只有几港元的时候开始持有。3月9日,著名股评人胡孟青在电视直播节目中眼见汇控收报33元,不禁当场痛哭。有人问她是否有损失,她说:“我一股都没有,是替汇丰股民难过。”

  许多港人也感动得流泪,报纸、互联网等都争论着“供与不供”,“供得起与供不起”。当年4月6日,汇丰宣布供股完成时,香港的供股率高达98%,全球股东的支持率也大致如此。汇丰成功地度过它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汇丰股价开始回升,不久又再冲破百元大关。

  有人说1977年的投资者应该在2007年中期汇丰股票冲破150元大关时抛售股票,这样收益率看起来不至于到2009年落差那么大。但如果算上汇丰控股的分红派息,恐怕投资者会有另外的感受。2009年即便汇丰控股自高位股价暴跌超过七成,但2008年汇丰每股派息仍能达到0.64美元,1977年的储蓄投资者手上的共计12.12万股汇丰股,共计获得59.53万港币的股息,仍超30年总投资的36万港币、月均5万港币左右的股息收入,这在香港已经是较高白领的工资收入水平。而在汇丰银行正常经营年份,例如2006年,该投资者年股息收入能达到76万港币左右。

  汇丰至今仍在欧美危机的困境中,股价只是2007年10月到11月之间的150港元的一半左右,但汇丰至今所派股息一直都远远高于港币定期存款及其他政府债券。以现价计,汇丰2011年的息率仍接近5%,高过不到1%的定存利息。

  汇丰被许多人看成是“价值股”、“终身股”、“退休股”,这是一个港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投资史上动人的“价值投资”故事。其实,除了汇丰之外,也有许多香港投资者把几个最大的蓝筹公司,如恒生银行、中华电力、新鸿基、恒基地产、太古等作为长期或终生投资的股票。

  其实欧美发达资本市场也有类似的故事,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微博)等也在讲着类似的投资故事。中国何时能出现类似汇丰的公司及汇丰的故事,让股民将自己终身的命运与其联系在一起并分享公司利润而发财致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