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村

 茶香飘万里 2013-04-02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爨底下是一个500年前就有的村子,那里的人们非常质朴。。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去往爨底下的路上风景也特美。。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爨底下的夜晚特别的安静,在这住一宿那是相当享受呀~~~~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这有一个师傅烤的羊腿特别香,,嘛嘛。。。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发现了爨底下的艺术家。。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500年前的一个村子----爨底下  

爨底下村又名“古迹山庄”,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古一带的交通要道,曾为京西古道上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客栈,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爨底下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仍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中国保留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之一。村分上下两层,看似古堡又似山城,高低错落,线条清晰,坐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筑艺术高超,颇具特色,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中文名: 爨底下村 英文名: 古迹山庄
所属地区: 中国 北京 下辖地区: 北京市门头沟区
建立时间: 400多年 地理位置: 北京城区正西偏南

 

爨底下村 - 简介

(图)爨底下村爨底下村

川(原字为爨,读cuan)底下村位于京西山区深山峡谷中,苍松翠柏、绿树成荫,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川底下村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整个村庄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坐落在北侧缓坡之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村上一条蜿蜒东西走向的紫石、青石砌成的小巷,看去幽雅漂亮。村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线条清晰,被称为北京地区的“布达拉宫”。

(图)爨底下村远景爨底下村远景

川底下村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妙趣横生,金蟾望月、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一线天、花仙池、老龙窝、牛头山、九柏九十阵、京西古道遗址等,景观美不胜收。更可贵的是墙上还保留着清朝时的治家格言、照壁题字,以及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标语,步入其间,犹如走入历史长廊。纯朴好客的山里人、特色的农家饭、山野菜、贴饼子、自磨豆腐;听一听古村老屋的神秘传说;走时再买上一瓶山里人自酿的蜂蜜,真是乐不思归。

在川底下东北方向“京西第一山”妙峰山,主峰海拔1291米,山地形势险峻,层峦叠嶂,九曲十八盘直达金顶。自然景观绝佳,奇松怪石、云海瀑布、红叶溶洞极观览之胜,特产玫瑰花,面积千亩,初夏盛开,异香漫山。[1]

爨底下村 - 历史源流

(图)爨底下村爨底下村

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

康熙、乾隆时期,爨底下村有8家买卖铺子,3、4家骡马店,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瑞庆堂、三义堂、保全兴。 1942年日军烧毁爨底下村房屋228间。

“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爨底下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等,另有干果核桃及杏核等农作物。

爨底下村 - 地理气候

(图)爨底下村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城区正西偏南,东经115度25'00"至116度10'07",北纬39度48'34"至40度10'37"之间。

爨底下村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

爨底下村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年平均气温东部平原11.7℃,西部斋堂一带10.2℃。极端最高气温东部40.2℃,西部37.6℃。极端最低气温西部-22.9℃,东部-19.5℃。春季60天,夏季76天,秋季60天,冬季169天,冬季漫长是境内气候的一大特征。春秋季节,境内风、霜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7米/秒,8级以上大风21次,年平均无霜期200天左右。日照时数较多,年平均日照2470小时。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受中纬度大气环流的不稳定和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多为970.1毫米(1977年),最少为377.4毫米(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

爨底下村 - 民居建筑

(图)爨底下村房屋建筑爨底下村房屋建筑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中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

爨底下村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在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有70余座四合院随山势高低错落,呈扇面状向下延展,使整座村庄建筑构成和谐的整体。村民绝大部分姓韩,发展得益于明代穿村而过的古道。

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

(图)爨底下村房屋建筑爨底下村

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 最近几年有“侠女十三妹”、“华容道”、“迎春花”、“追杀袁世凯”等几十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爨底下村古建筑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整体建筑端庄典雅,砖、木、石建筑构件精美,充分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

爨底下村 - 经济

(图)爨底下村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的发展得益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修建的古驿道。沿古驿道东南行6km,进入斋堂川;向西北4km经柏峪村,越黄草梁天津关,进入怀来县麻黄峪村,可达内蒙草原。爨底下村至麻黄峪山路30km,这条古驿道在明清时期,既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又是商旅必经之路,发挥过重要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军事上门头沟西部山区,历史是保卫北京的重要屏障,八十里斋堂川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走向的狭长山谷,是通往京城的必由之路。斋堂古城位于斋堂川中部宽阔谷地,依山傍水,古城建于明年历年,与明万历年修建的沿河城及其黄草梁一线长城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黄草梁上有敌楼七座,设兵把守,敌楼间由长城相连,仅留一条狭窄的道路供商旅通行。爨底下村通往怀来盆地的古驿道沿途,至今还有遗存的明代烽火台、清绿营兵兵营。

清代在商品交易上,这条古驿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的粮食、内蒙的皮毛,经此路运往京城,换回其必需的生活用品。京西盛产煤炭,经古驿道运往怀来盆地。昔日的古驿道过往商旅频繁,主要是靠骡马驮运,由麻黄峪起程到达爨底下村,正是一天的行程。川底下村是过往商旅落脚和货物集散之地。由于南来北往的商旅途经于此,使川底下人视野开阔,经济上又有了坚实的基础。

爨底下村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谷子、土豆等,另有干果核桃及杏核等农作物。
利用良好的自然植被,野生植物以荆条、绣线菊灌丛和野生栎、榆、桑、杏树为主,人工栽植柳、槐、核桃。发展养蜂、牧羊和狩猎。

利用京西古驿道优势,发展河北、内蒙、山西等地与京城的商品交易和客栈经营,在康乾时期川底下古山村有八家买卖铺子,三四家骡马店,留下名号的有瑞福堂、瑞庆堂、三义堂、保全兴。发展农商结合的多种经济,促进了古山村经济的兴盛。

爨底下村 - 文化与民俗

(图)爨底下村爨底下村

重文化与“伦理”教化

爨底下村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追求读书——科举——仕宦之路和儒道伦理精神养身齐家。在清代同外界交往频繁,村民视野开阔,渴求获得更多的知识,村中开设了几家私塾,大部分适龄儿童都读过书,部分人考上学堂。

古村重视教育已形成传统,就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日本侵略者烧村、杀人的情况下村内的学堂仍在山洞里坚持教学、至今还保留着“抗日小学”遗址。由于重视教育,村民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人才辈出。在历史上村内有中举者多人,新中国时期有国家高级将领、驻外大使及部、司级官员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重宗教血缘的维系

爨底下村为韩氏家族聚居的村落,村落建设与发展还得力于宗族血缘的维系。在村内重视立家谱、订族规、祭祖坟等,增加宗族的凝聚力,以求同族福祸与共连之一心,以强烈的家族和乡土观念推进了家园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推动古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宗族血缘推崇的爱家、爱国思想和伦理道德规范村民行为的教化下,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历来是报国献身的精神。古村民风纯朴,村民对国对家有着炽热朴素的爱,当国难当头,日本侵略者入侵家园之时,当时仅有108户的村庄,就有70余名青年先后参军,其中有34名烈士为国捐躯,另有30多人随军南征北战。还有“抗日小学”七童子徒步去延安参加革命的佳话等等,展示了村民爱家爱国的民族精神和事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间习俗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与习俗文化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具有群众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和稳定性。民间习俗活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们信仰、文化、情趣的生动写照,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爨底下村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的民间习俗活动始于明代中期,建村时活跃于清代和民国初期,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这500年的漫长岁月里,民俗活动也随着村落的兴衰而浮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

本村的香会就是民俗活动的组织,香头是民俗活动的组织者,下设执事若干,每年的各项民俗活动都由香头召集执事开会,负责主持操办。爨底下村村民崇拜神,开展多种祭神活动。

爨底下村 - 公交线路

自驾车:

门头沟区双峪环岛右转到龙泉宾馆走109国道按景区标识行走直达景区。或从五孔桥上阜石路到门头沟,再沿109国道到河滩车站有路标。

公交车:

公交车在苹果园站乘坐929支线即可,每天两班直达:07:30,12:30发车;其他时间可坐到斋堂打的15元-20元。苹果园乘326路、展览路乘336路至河滩,换乘至爨底下村的汽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