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解语文
刘建始
语文教师天天在教学生阅读,真正把学生教会了,比较难。虽然教师天天下功夫,教人物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文章特色,但是学生会阅读了吗?显而易见,不会。因为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读完了能考多少分,就是让学生欣赏分析,也要设计几道阅读题引领学生去理解,如此,学生怎么能学会阅读呢?实际上阅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作者的言语动机,掌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感受它的起伏波动、或喜或悲,从中获取人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为自己的生活注入动力,生活世界更加充实。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只有会阅读的人才能掌握文本的内涵,但是这里不乏要有学习字词、段落基本功、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提高,不能忘记做好学生语文积淀的工作,从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一元阅读发展到多元阅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有源之水”和“有本之木”。
一元解读
一元阅读主要是要抓住能反映文本的切入点、角度,纲举目张,以点带面,抓其一点解决全文。如学习《黄生借书说》抓住了“作者借书的感慨”这一点就能解决全文。犹如学习鲁迅的《故乡》抓住作者那种“忧郁的情绪”,就能解决文本“写景和写人”的问题。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内含着言语的现象是阅读要抓住的把手。
我们要培养学生快乐阅读文本的意识,抓住文本给我们的表象,如作者写了什么?如时间地点事件这样的表象。通过一些文本提供的表象,作者为什么写这些表象?作者怎么写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要挖掘出表象后面的、深层次的具体的内容。这些东西,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历程、生活经验。文本和作者提供给我们一些追索的数据,让我们产生联想,推敲出文本和作者引申的含义,尽管深邃幽眇,也能窥知其意,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一元阅读是多元阅读的基础,和多元阅读是辩证的关系。
多元解读
因为语文是丰富多彩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所以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但也不是绝对的,而注意多元和一元的辩证,多元并不意味着随意解读,更不能脱离文本的内涵,而曲径探幽。
举例⒈
永远的蝴蝶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的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她微笑着说,我默默地点头,把信交给她。“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伞呢。”,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经是深秋了。
他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样的简单的动作,却让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藏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间。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就离我五米,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睛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只是帮我寄信的,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母亲的信,我茫然地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回头望我。其实雨下的并不大,却是我们一生一世中最大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缨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缨子结婚。
下面是多元阅读:
⑴极端的篇章和惊奇的结局
它是极短篇,字数少。却有一惊奇的结局:造成死亡祸首的那封信原来是禀告母亲即将结婚的喜讯,信的内容,甚至连女主角都未必知晓。
⑵用前半部的极欢乐映衬后半部极伤痛
文章里悲伤情绪的酝酿,也是用前半部的极欢乐映衬后半部的极伤痛。男女朋友共撑一把伞,在雨中漫步,本来就是极浪漫温馨的画面,女友的那句“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伞呢“更添憨痴的撒娇,让阅读者不仅感同身受地油然而生甜蜜幸福。就因为这样的甜蜜,一旦悲剧发生,就更让人扼腕!女友像夜晚的蝴蝶般飞起,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使得春天般的温暖霎时变成秋深的萧瑟。
⑶色调的转换
下半部之所以格外令人感伤,色调的转换也是重点所在。其实就出现的青黄红颜色的灯光和街对面的绿色的邮筒,形成彩色缤纷的世界,下半部却只有恍惚看见穿着白色风衣的樱子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色调由彩色转换为黑白,正凸显欢乐乍逝、忧伤随行的际遇。
⑷以雨势大小及侵袭深浅经营意向
此文有一个强烈的意向——雨,贯穿全文,阅读者不能不查。由“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开其端,接着“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继之“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睛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直到“雨下得并不很大,却是我们一生一世中最大一场雨”。雨势由小转大,循序渐进,甚至风雨侵袭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让失去恋人的主角被打击的全然束手。这里的雨,既是当时下雨的实况描绘,更是主角被生命中的狂风暴雨无预警袭击的心境象征。
⑸蝴蝶及樱子的命名意涵
文章的命名别具匠心,题目叫《永远的蝴蝶》,永远指的是爱情的持久坚定;蝴蝶则让人联想起梁祝,二人联姻不成,化成双飞蝴蝶,是传唱千古的悲剧,如今蝴蝶单飞越见凄凉。女主角命名为樱子,也别有指涉。因樱花花期很短,却又开得灿烂,凋谢后委地,死相狼藉,以此比喻女主角短暂却甜蜜的人生和横死街头的狼狈凄惨,颇具加成效果。所以,作者将题目定为“永远的蝴蝶”或将女子的名字命为“樱子”,应该都隐含深意,别有用心,使读者从中体会出更丰富的含义。
⑹反常合道的夸饰手法
夸饰手法的运用,也是这篇文章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管是“眼里藏着滚烫的泪水”或“世上的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间”以实况省视都不免言过其实,然而,文学重视创意,容许有限度虚构,以“乍看出人意外,细看入人意中”的“反常合道”为最高境界。看似夸大不实,但细加寻思,又不无道理。因为珍视爱情,不舍女友,泪如雨下,使得内心伤痛犹如火灼、热烫,难以忍受。而也正因为心爱的女友遭遇不幸,个人感情上直觉乃世纪之大痛,理当举世同悲,所以世上所有车子都该停驻致哀、行人都应涌前同悼!虽然较诸事实必有出人,却在情理之中,具“无理而妙”之趣。(廖玉蕙《写给语文教师的书》青年出版社)
举例⒉
解读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用“还原法”解读。第一,如果把“今宵酒醒何处”还原成“昨夜酒醒何处”,一系列矛盾或者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就可以分析了。酒醒是酒醉的结果。没有醉哪里有什么醒?偏偏不写酒醉,把酒醉故意省略了,这是有讲究的。前面一句“对长亭晚”,说明昨天晚上就喝了。这一句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醉得多么长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第二,醉到什么时候才醒?“晓风残月”,一个“晓”,一个“残月”,说明醉了一夜,天已经亮了。第三,在什么地方醒来?醒来以后竟不知身在何处,可见酒之酣;醒来还迷迷糊糊,可见酒醉后是随地倒下的。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露天,暗示读者,他已经大醉到不觉夜寒(当时是清秋)。第四,为什么要醉成这样?因为离别,这是一首送别词。一般人的大醉不至于此:如此大醉,不仅感情强烈,而且完全任性。第五,更不可忽略的是,醉汉本该酒气熏人,衣襟污秽,但是这些全不在感觉之内。而且全无狼狈之感,视觉所见唯有杨柳、残月、触觉所感,只有晓风吹拂。词人用三个细节把醉汉醉酒转化成写意画幅,把狼狈的姿态转化为自我炫耀。可见感情多么深沉、心态多么自如。(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句词从多角度“还原”解读,既丰富又精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孙绍振老师强调阅读要注重“读者本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三者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实际上阅读的形式很多,不只限于一元阅读和多元阅读。可以选择自由阅读方法或者教师推荐阅读方法。也可以结合写作以写带读,解决写作中的问题。阅读一篇文章或者阅读一本书,最关键要解决作者为什写,作者写出了什么,作者怎么写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延伸阅读,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追寻作者的感情,所思,所悟,以及对生活的认识。读者从中得到启发,获取生活经验。有事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必须了解作者的背景以及有关作者的资料,以此为阅读的依据,“文如其人”,了解了作者全部。理解他的文章自然就不难了。
解读方法是灵活的,但是文本的原意是不变的,无论用什么方法,不能曲解作者的本意,歪曲历史事实。这是阅读的大忌。
读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方法再好,不喜欢书,何谈方法?所以读书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态度,钟情于书,嗜书如命,再很好地运用读书方法,书绝对读好了。有人说读书要有读书之心,只有用心去读书才会有收获。但是现在急功近利的人多,读书带着目的性,歪解了读书的真谛。
触及心灵的事情叫人终生难忘,用心所读之书,不管是一元还是多元解读,都会在人的内心世界留下永远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