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南采茶戏

 民族地志 2013-04-04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 
\

    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它所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①开台茶(又叫恭贺茶或参拜茶);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⑤炒茶;⑥卖茶。桂南采茶属“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也叫“三角班”。是以锣、鼓、钹、木鱼等击乐和唢呐、笛子、二胡等器乐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一些有情节的民间故事为戏桥,通过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剧、闹剧。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小戏发展向舞台戏剧的过渡。县农村文艺辅导团(现为县采茶剧团)上演采茶小戏《农具改革第一天》就是完成这一过渡的标志。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祝》、《两亲家》、《重上茶山》等大戏,宣告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全县130多个采茶剧团2000多个演员,一年演出2000多场,足迹踏遍全县乡村。2003年9月,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10届“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博白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的社会价值逐渐被人们和专家认可,已成为独树一帜、特色浓厚的地方剧种,为中国戏剧史添上了新的一页。然而,人才的流失和后继乏人,严重地阻碍了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演员由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因此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就表演队的组织规模而言,是小队伍、小节目、小道具,这又是“三小戏”的另一含义。演出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一般演出的顺序是:①开台茶,(又称恭贺茶或参拜茶)即演出之初先向戏主和观众恭贺。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一男两女摘茶,载歌载舞。⑤炒茶。⑥卖茶。整个歌舞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无比热情和丰收喜悦。

基本特征

    ①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②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为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③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④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⑤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主要价值

    ①学术价值。在中国地方戏剧中,桂南采茶戏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地 桂南采茶戏
方戏剧中独树一帜。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曲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②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桂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