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桂南采茶戏)

 文化龙乡 2015-04-11

下载 (36.08 KB)
2012-9-25 16:32

桂南采茶戏老剧照(资料图片)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桂南采茶戏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到了民国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戏曲中的独立剧种。解放后,在广东粤西钦州一带流传的采茶戏被称为“合浦采茶”,在广西玉林五属流行的叫“玉林采茶”,后因钦州划归广西,才将两者合并,正式定名为“桂南采茶”,与桂北彩调齐名,称为姐妹艺术。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为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