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说黄梅戏,为什么就“抬杠”?

 智汇百川 2022-06-24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黄梅戏《小辞店》

湖北黄梅与安徽安庆,两家抬杠抬了好多年,谁也不服谁。

抬杠的原因,就是黄梅戏起源于哪里?当然,好东西肯定都说是自己的,坏东西肯定都说别人的。“黄梅戏”好东西,必然不肯拱手相让。

湖北黄梅是个县,安徽安庆是个市,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按照常理,安庆应该一个回合击倒对方,事实上没有。

这就很奇怪了。湖北黄梅与安徽安庆都有所谓的“专家”介入,但是“专家”也制服不了“专家”,这就让人想起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任何一种理论,都要回归常识。“黄梅戏起源于哪里”,有必要回归常识,普及常识。否则再抬几年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以下选自朱飞跃先生的《历史·构成·现状:黄梅戏的亲缘剧种》一书,供各方“参赛选手”参考:

戏曲是一类表演艺术形式的统称,落实到具体,则是一个个的地方戏。我们通常所说的地方戏是指在一地流行的、其演唱腔调、语言语音等方面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剧艺形式。地方戏所属之“一地”,实为文化区域而非行政区域,文化区域与行政区域未必重合、同一,它有大有小,大者可达数县、数省,小者囿于一乡一镇,甚至不出一村之范围。

我国目前大约有三百多种地方戏,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三百多个剧种,在这些剧种中,黄梅戏无疑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黄梅戏兴起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又名黄梅调,是民间说唱与乡村灯戏结合而走上舞台的,这一地方小戏,历一百余年的壮大发展和数代艺人的艰辛探索,涓涓细流,终成一派巨波。

黄梅戏在早期被称为采茶戏。实际上,在过去被称为采茶戏的地方戏远不止黄梅戏一家,采茶戏有一个庞大的族群,它们流衍于皖、鄂、赣、桂、浙、闽、粤、台诸省,以演“两小戏”“三小戏”见长,早期的活动主要依附于民间灯会,且互相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亲缘关系。可以这么认为,凡称为采茶戏的剧种,均为黄梅戏的本家,尽管其中有亲有疏。而从另一面说,黄梅戏无疑代表着采茶戏家族的最高成就。

我们现在所说采茶戏,首先是类名,它是对活动在一定地域(主要按行政区划)内的一类剧艺的统称。如“江西采茶戏戏曲剧种。江西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46页。

其次,它又作为种名,如上述之江西采茶戏包含南昌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袁河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等十数种。

历史上,采茶戏与花鼓戏还曾互为别名,在不少地方,采茶戏也被称作花鼓戏,如《万载乡土志》:“有一种村野媒亵之戏,通曰'采茶’,亦称'花鼓戏’。” (转引自《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1SBN中心,1998年,147页。)同样,花鼓戏抑或作采茶戏之称,1925年8月《语丝》载有汤钟瑶《忆花鼓戏》一文,开篇即日:“我的故乡,萍乡,有一种流行的民众戏剧曰花鼓戏者,也做采茶戏。但花鼓与采茶两名词究竟是否这样写,却要待考。所以,说是花鼓,用的鼓都和平常的一样,不见得特别有花,说是采茶戏么,唱的时候,也并不在采茶的季节。” (转引自《萍乡戏曲资料汇编》,萍乡市戏曲志编纂办公室,内刊,1987年,96页。)

采茶戏、花鼓戏的界限模糊,名称互通,或可说明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剧艺,因此在一些省份,采茶戏又被纳入花鼓戏的类名之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湖北花鼓戏戏曲剧种。湖北各地花鼓戏、采茶戏、灯戏、杨花柳的统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122页。) 

那么,历史上包括黄梅戏在内的各采茶戏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戏曲形式?这一庞大的家族来自哪里?这,当然需要从一个个具体的品种入手,解析其构成,梳理其脉络,如此,方能绘出黄梅戏亲缘剧种即采茶戏的完整面相和身形姿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