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逸心茶舍 2013-04-04
(2013-03-04 23:59:38)
分类: 哲学与科学
   佛陀的法门是内观(vipassana),内观的意思是观照。他发明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方法,也就是观照呼吸的方法。呼吸是很简单又自然的事情,而且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那里,你不必花任何努力。如果你複诵咒语的话,那麽你就必须强迫自己去努力,如果你说「拉玛(Ram),拉玛,拉玛」,你必须不断地操磨自己,同时又不断遗忘,更重要的是,拉玛这个字眼又来自头脑,而任何头脑的东西永远无法带领你超越头脑本身。
  佛陀发现了一个大不相同的角度,只要观照你的呼吸……吸气进来,呼气出去。有四个观照的点。
  静静地坐着,只是开始看着呼吸,感觉呼吸。当吸气进来时,这是第一个点;然后,吸进来的气到了某个时候会停下来,停止的时间很短暂,这是第二个观照的点;接下来,气转为呼出去,这是第三个观照的点;等气完全呼尽时,在它短暂停止的时候,这是第四个观照的点。然后,吸气又再度开始……这就是呼吸的迴圈。假如你能够观照这全部的四个点,你将会对这麽一个小小的过程所产生的奇迹感到惊奇与惊歎……因为头脑不在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观照不是头脑的特质,观照是灵魂、意识的特质,观照一点都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你观照的时候,头脑停止了,当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头脑会经常介人,开始玩起它的老把戏,于是你忘了观照;但每当你想起来的时候,不必觉得愧疚或罪恶,只要回到观照,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观照你的呼吸,头脑会慢慢、慢慢地愈来愈少介入。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你能够连续不断观照你的呼吸达四十八分钟,你将会成道。你觉得很惊讶……真的只要四十八分钟就好了吗?因为你以为这没什麽难的……不过是四十八分钟!这件事非常不容易,光是在四十八分钟之内,你就已经沦为头脑的受害者不知道多少次了!只要拿一隻手錶放在你面前试试看就知道,一开始你连六十秒都没办法保持观照,才六十秒而已,不过一分钟的时间,你会陷入昏睡许多次,完全忘记观照这件事,手錶和观照两件事你都忘掉了。你被某个念头带到远方,然后突然间你想起来……你看了一下手錶,发现已经过了十秒钟,你有十秒钟的时间没有在观照。
  但是,渐渐地,这是个秘诀而不是练习,渐渐地,你将会吸收这个秘诀。因为当你观照的那几个片刻,你是那麽地优雅,那麽地喜悦,一旦你体尝到那些片刻时,你会想一再地回来,没有任何目的,只是纯粹为了存在的喜悦、为了活着呼吸。
  请记住:这与瑜伽所做的不同,在瑜伽中有一个呼吸方式叫做「普那扬」(pranyam,调整呼吸之意),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方式,事实上,普那扬正好与佛陀所说的内观法门相反。在普那扬里,你做深呼吸,直到你的胸腔渐渐充满了氧气,接着你一口气将所有的二氧化碳吐光;这是一个身体上的练习,对身体满不错的,但和内观法门一点关係都没有。
  在内观法门当中,并不去改变你自然呼吸的韵律,既不做又深又长的吸气,也不用异于平常的方式吐气,就让它完完全全的正常、自然。你的整个意识必须放在一点上……观照。
  如果你能观照你的呼吸,接下来你也可以开始观照其他的事情。走路的时候,你可以观照走路,吃饭的时候。你可以观照吃饭,最终极的时候,你可以观照你的睡眠。到了你能够观照你的睡眠时,你就会被送往另一个世界,身体继续睡觉,内在的一盏灯仍继续炽热地燃烧着。你的观照保持不受
  干扰,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观照的暗流都一直持续着。你依然做着你的事……外在的世界一切没变,但对你而言一切都已改变。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一位禅师正在井边打水,一个热中求道的人听闻过这位禅师之后,便远道前来找他。他见到这位禅师之后,问道:「请问要到哪里我才能找到某某师父?」他还以为这位眼前正在打水的人是僕人,因为你从没见过哪一个佛去井边挑水或在擦地板。
  师父笑道「我就是你要找的人。」
  这位求道者感到难以相信,他说「我已经久仰您的大名,可是,我很难想像你会来井边挑水」
  师父说:「不过,这是我开悟以前就在做的事:挑水、砍柴,我以前都在做这些事,我现在还是在做这些事,挑水和砍柴是我的专长。跟我来,等一下我要砍柴,你来看我砍柴!」
  「那会有什麽不一样?这两件你开悟前在做、开悟后也还在做的事,会有什麽不同?」
  师父又笑了,他说:「不一样的地方在内在。以前,我是在昏睡中做所有的事,现在,我做每件事时都是有意识的。虽然做的事情不变,但我已经不同,由于我已经不同,这世界也跟着不同。」
  蜕变必须发生于内在,这是真正的弃世:旧的世界已经不在,因为旧的你已经不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梦中观照
  作梦与观照是完全迥异的两个现象,只要试试一件事。每天晚上你准备去睡觉时,就在你半睡半醒、快要睡着的时候,你对自己重複一句话:「我将会记得那是一个梦。」
  一直重複说这句话,直到你睡着为止,这麽做会花上几天的时间,不过有一天你会惊讶地发现,一旦这个念头沉入到无意识里,你就可以把梦当成梦观照,梦就不会抓着你。渐渐地,等你的观照更加敏锐的时候,你就不会作梦了,梦是很害羞的,只存在于无意识的暗处,因为它们不想被看到,所以当观照带来光明的时候,梦就开始消失。
  持续不断地做这个练习,你就可以摆脱作梦,你会讶异原来摆脱作梦其实有许多含义:当你不再作梦,白天时,你的头脑将不会象从前那麽聒噪。其次,你更能活在当下,而不是在未来,或者在过去。第三,你在行动当中的投入会全然且更加强烈。
  作梦是一种病,人因为有疾病需要要作梦。当你可以不作梦时,你将会拥有一种全新的健康、全新的观照。部分你无意识的头脑将会变成意识,于是你的个体性会变强。不管你做什麽,你都不会后悔,因为你很有意识,这使得后悔没有出现的馀地。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观照是你所能学到的最棒的魔术,它能开始蜕变你的整个存在。
  当你开始观照你的梦之时,你将会发现五种作梦的类型。
  第一种梦只是垃圾,无数的心理学家只是在垃圾上打转,根本是白费工夫,会做这种梦是因为你工作了一整天后累积了太多垃圾,就象你身体弄髒时需要洗个澡一样,你需要清洗自己。头脑也在累积灰尘,但是你又没办法帮头脑洗澡,所以它有一个自动化的机制,好将所有的灰尘和垃圾丢出去。
  梦不是别的,就是头脑所丢出来的髒东西,这是第一种梦,而且是比例最高的梦,几乎高达百分之八十。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梦只是被丢掉的垃圾,别太重视它们,随着你的意识成长,你将渐渐地能加以分辨。
  第二种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你有许多需求,是自然的需求,但是你的头脑受到神父及所谓的宗教导师的毒化,他们甚至不让你满足你的基本需要,他们谴责你的基本需要,你接受了那些谴责。于是,你的许多需要都在挨饿,它们会要求被满足,第二种梦不过是为了完成你的心愿。由于其他人所下的毒,造成你抹灭了自己的需要,无论被抹灭的是什麽,头脑总会想办法在梦中得到满足。
  你应该看的是你所需要的是什麽,而不是看它的意义。意义是属于意识的头脑,而需要是无意识的,那也正是第二种梦会存在的原因。你一直切断你的需要,所以头脑只好在梦里寻求满足。
  你曾经读过伟大的书籍,你的想法受到作者的误导,他们将你的头脑塑造成某种样子,使得你不再对存在打开,你所读的哲学使你变得盲目,使你切断自己的需要。这样一来,那些需要会在梦中显露出来,因为无意识并不知道哲学是什麽,无意识不知道什麽叫意义与目的,它只知道一件事,去满足你的存在所需要的。
  无意识会强迫自己作梦,这就是第二种梦,它的重要性值得你去瞭解,值得你去静心冥想。无意识正试着要与你沟通:「别傻了!你会受苦的,不要让你的存在挨饿,不要自虐,不要切断你的需要,那是一种慢性自杀。」
  记住:欲望属于意识的头脑,需要属于无意识的头脑,这当中的差异别具意涵,值得你加以瞭解。
  欲望来自意识的头脑,无意识并不懂欲望是什麽,不会去操心欲望。欲望是什麽?欲望来自你的思维、你的训练、你的制约。你想当上一国的元首,无意识不会有意见,无意识没有兴趣当一国的元首,只有兴趣成为一个被满足的有机整体。
  可是,意识的头脑却在说:「去当一国的元首,假使必须牺牲你的爱,那就牺牲吧,假使必须牺牲你的身体,那就牺牲吧;假使你必须牺牲你的休息时间,那就牺牲吧,先当上一国的元首再说。」或是赚很多很多的钱,那都是意识头脑里的东西。无意识不知道财富是什麽,它没有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象动物、鸟类或树木一样的自然。无意识没有被社会与政治人物所制约,依然保持纯淨。
  你要聆听第二种的梦,去沉思冥想它,它将会与你沟通,告诉你你的需要是什麽。去满足你的需要,而不要去管你的欲望,假如你真的想得到幸福,就去满足你的需要,而不要理会欲望。假如你想过得痛苦,你就切断需要,跟随你的欲望。
  那就是你痛苦的原因,这是个简单的现象。无论你过得幸福还是痛苦,那都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现象。一个听从自己需求的人,会象河水一样最后流向海洋,一定会找到去海洋的路。河水不会说要流向东或流向西,它只是去找到自己的路,向东或向西都没有差别。河水只知道流向海洋,不知道欲望,只知道需求。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就是为什麽动物们会看起来那麽快乐,它们一无所有,却那麽快乐?而你拥有这麽多,却这麽不快乐?从动物的美丽与幸福来看,它们是比人优越的,为什麽会这样?它们没有一个意识的头脑去控制、操纵无意识,所以它们不必活在分裂之中。
  第二种梦对你显示出许多意义,透过它,你开始改变你的意识,开始改变你的行为,开始改变你的生活模式。无论你的无意识说什麽,倾听它表露你的需要。
  永远记得:无意识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因为它的智慧是历经了你活过上百万世后的淬炼。你的意识仅属于这一世,被你的学校所训练,被你恰巧出生所在的家庭与社会训练。而无意识所携带的,是你所有活过的经历……当你是一颗岩石、一棵树、一隻动物的时候……它携带了你整个过去。无意识是极端富有智慧的,而意识的头脑却是极端愚蠢,事情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意识只是来自这一世,很娇嫩、缺乏经验,所以很幼稚。无意识是永恆的智慧,你要聆听它。
  现今整个西方的精神分析界只鑽研这个领域。聆听第二种梦,然后根据它去改变你的生命模式。许多人因此获得帮助,虽然说这种方法有本身的限制,但有助于你更放鬆,让你不会那麽紧张,帮助你聆听第二种梦。
  第二种梦是无意识在对你沟通,还有第三种梦,第三种梦是超意识在对你沟通的梦。第三种梦很少有,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与超意识的连系。或许它已经变成一朵云,飘进天空里蒸发棹了,或许离你很遥远,但它依然在。
  来自超意识的沟通很少发生,唯有当你变得非常、非常警醒的时候,你才会开始感觉到,不然,它将会遗失在头脑所丢出的垃圾,以及头脑所想满足的希望,那些未完成、受压抑的事情当中。你可能会失去它,可是如果你是觉知的,你会发现它就象一颗鑽石般光华耀眼,与周围的石头完全不同。
  当你感受到併发现有个梦是来自超意识的,去观照它、冥想它,因为它将会是你的指引,带你找到你的师父。超意识将会引领你朝向适合你的生活,朝向正确的纪律,那样的梦会变成一个深度的内在指示。跟随意识的话,你所找到的师父只会是一个老师;跟随无意识的话,你所找的师父只会是一个情人,你爱上某种人格特质的人。只有超意识会带你找到正确的师父,他不是你的老师,你也不会为他神魂颠倒,而是,你被你的超意识带向这个适合你的人,这个人将会提供正确的机会成长,这个人可以成为孕育你的土壤。
  接下来是第四种梦,这种梦来自前世,它发生的频率不能算少,可以说是常常出现,但由于你内在一团乱的缘故,你分辨不出它来自前世。
  在东方,我们已经深入研究第四种梦很久了,也由于这种梦,我们才会栽在投胎转世的现象上。经由这类的梦,你渐渐地觉知到你的前世,你往回走,回到过去的时间里。接着你将会发生许多转变,当你能够记得前世的自己是什麽样子,就算只是在梦中看到而已,对你而言许多事情将会失去意义,然后许多新的事情将变得有意义。你生命中的整个形态将会改变,你的完形(gestalt)将会改变。
  例如,在你的前世里,你累积了太多的财富,你死的时候是全国最富有的人,但在你的内心深处里,你是一个乞丐,由于这个缘故,你在这一世会再做一次同样的事情。倘若你能想起以前你所做的事,以及那些事如何地化为乌有,你生命的形态将会在瞬间改变。你看到在许多的前世当中,自己一再地去做同样的事,就象一台卡住的留声机,陷在一个恶性循环当中,你发现自己这一生又是同样的开场,同样的结局。
  在你看到自己的几个前世之后,你会忽然很惊讶自己从没做过什麽新鲜的事情。你一次又一次地攒钱,一次又一次地想掌握政权,一次又一次你变成非常博学多闻的人。你一再陷入爱河,一再为爱受苦……当你看见自己在重複这些事,你怎麽能还是一样?你的这一世将会立刻改观,不再活在旧有的模式当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就是为什麽几千年来东方人会一再问一个问题。「要如何摆脱这个生与死的轮回?」似乎总是同一个轮回、同一则故事一再重複上演。要是你不知道的话,你还以为自己所做的是新的事情,你还感到非常兴奋,而我却可以看出来你已经做过这些事情许多次了。
  生命中没有什麽是崭新的,就像是一隻走在同一个轨道上的轮子,因为你永远不记得你的过去,你才会觉得兴奋刺激,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兴奋刺激就会顿时无影无踪,在那样的想起来当中,桑雅斯(sannyas)这种放开来、自由与冒险的存在、生活状态就发生了。
  桑雅斯是脱离轨道的努力,是跳出轨道的努力,是对你自己说出一声,「已经够了!从现在起我不会再多与旧闹剧的演出,我要退出了。」桑雅斯是完美的脱离轮子,不是脱离社会,而是脱离你自己里面那个生与死的轮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是第四种梦。
  最后一种梦:第五种梦。第四种梦是回到过去,第五种梦是进入未来。这种梦不常见,且十分稀有,当你极端脆弱、敞开,当你很有弹性时才发生。过去会产生阴影,未来也会产生阴影,这两者都在你里面反映出来。如果你能意识到你所做的梦,总有一天你也将会意识到这一个机会,你发现未来正看着你,一扇门忽然打开,未来与你有一场对话进行。
  这些是梦的五种类型,现代心理学只知道第二种,而且经常将它与第一种溷为一谈,其他三种几乎很少人知道。
  当你静心,而且已经在梦中觉知到你的内在本质,许多事情将会开始发生。第一件就是,当你逐渐能觉知到你的梦时,你清醒时所看见的事实就不再能说服你,正是因为这样,印度教徒才说这世界就象一个梦。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现在而言,事情正好相反。因为你被清醒时所看见的事实说服,当你在作梦的时候,你也以为那些梦是真实的。没有人在作梦的时候会认为梦不是真实的,当你作梦的时候,梦看起来是绝对完美、绝对真实的。到了早上,你当然会说那是一个梦,但那不是重点,因为此刻换另一个头脑在运作。此刻的头脑当时并没有目睹到梦境,只听到谣传。这个意识的头脑早上醒过来之后会说它是一个梦,但是它当时根本没有观照,这个头脑哪里有资格说话?不过是听到了谣言罢了。
  比方说,你正在睡觉,有两个人在一旁说话,因为他们讲话的声音很大声,所以你在朦胧当中听到他们交谈的片段,但你只得到一个含溷的印象。这就是所发生的事,当无意识在作梦时,那是一个很大的活动在进行着,意识正在睡觉,它只听到了谣言,然后到了早上它说:「那都是假的,不过是个梦。」
  现在,每当你作梦的时候,你总以为梦是绝对真实的,甚至是荒谬的事情、不合逻辑的事看起来也是其实的,因为无意识不知道什麽是逻辑。你正走在路上,你看见一匹马朝你走过来,然后那匹马忽然转变成你的妻子。可是你的头脑没有一点反应,它没有问:「这怎麽可能?这匹马怎麽会忽然变成我老婆?」没有问题,没有怀疑,因为无意识不懂得怀疑,连这麽荒谬的事情也能相信,表示你被事实所说服。
  当你开始意识梦的时候,事情会颠倒过来,你感觉得出那些真的只是梦,一切都不是真的,不过都是头脑的剧码、心理剧。你是舞台,你同时也是演员、编剧、导演、製作人、观众……一切都是你,都是你的头脑创造出来的。当你意识到这一点,那麽连你清醒时所在的整个世界都会转变,因为你会在这里看出同一件事,只不过这个舞台更大一点,但是梦是一样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印度教徒称这个世界为「马雅」(maya),意思是幻象、如梦般的头脑创造物。这指的是什麽?是说一切都是不其实的吗?不是的,不是世界不真实,只是你的头脑溷进了这个世界,创造出你自己不真实的世界。我们并没有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世界,有多少头脑就等于有多少个世界。当印度教徒说这些世界是马雅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事实加上头脑等于幻象;我们并不知道什麽是事实,事实加上头脑就是幻象……马雅。
  当某个人完全觉醒,当他成佛的时候,他所知道的事实是没有经过头脑的,那就是真相,是「梵」(brahman),是「究竟」(ultimate)。有了头脑,一切都变成梦,因为头脑所装的就是梦,没有了头脑,没有什麽能成为梦,只有事实清澈、纯粹地存在着。
  头脑就象一面镜子。这世界反映在镜子里,那个反映只是一个反映,它不可能为真。当镜子不在的时候,反映也跟着没有了,现在你才能看到其实的世界。在一个月圆的夜晚,宁静的湖面上映现出一轮明月,你试图去抓取月亮。这是每个人在许多世当中一直在做的事……想要去捞湖中的月亮,你当然永远捞不到,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忘掉湖,并且朝反方向的地方看,月亮就在那里。头脑就是一面湖,在这面湖中,世界变成幻象。不管你是眼睛闭着作梦,还是睁开作梦,都没有差别,只要头脑在的一天,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梦。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你去静心冥想你的梦,这将会是你的第一个体悟。
  第二个体悟将会是:你是一个观照,梦在那里,但你不属于它。你不是头脑的一部分,你凌驾头脑之上。你在头脑里面,但并不是头脑;你透过头脑在看,但并不是头脑,你使用头脑,但并不是头脑。忽然间,你明白了你是一个观照,不再是一个头脑。
  这个观照是最后、最终极的体悟。接下来,不管你睡觉时作梦,或当你清醒时作梦都没有差别,你继续维持观照。你待在世界里,但世界无法再进到你里面。事情在那里,可是头脑并没有想事情,事情也并没有出现在头脑中,忽然间观照出现,一切都改观了。
  一旦你抓到了诀窍,事情就容易了,不然,它看起来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睡觉时如何保持觉察的意识?这件事看似不可能,但其实不然,假如每天晚上你睡觉时,在即将睡着之时试着警觉、观照,它会花上你三到九个月的时间。
  不过要记得,不要「主动地」试着保持警觉,不然,你会睡不着觉。只是被动地觉知,让自己放轻鬆、放自然,从你的眼角往外看,不要太积极,只要被动地觉察,不要太在意。坐在河边,让河水流过你的身边,而你只是看着,这件事将会需要三到九个月的时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后记 生死一线间


  在印度有一则古老的故事——
  一位伟大的圣人将他的首席弟子送去贾那克Janak国王的座下修习,他要这个年轻人向国王学习一件他身上所欠缺的东西。
  年轻人说:「如果你不能教我,那这个叫贾那克的人能教我什麽?你是了不起的圣者,而他只是一个国王,哪里知道什麽是静心和觉知呢?」
  伟大的圣人说:「你只管照着我的话去做,去到那里的时候,对他行礼如仪,不要自以为是,认为你是一名修道者,而他只是一国之主,不要心存他是尘世中人的想法而自视清高,把那些都忘掉。我要送你到他那里学习某件事,所以他算是你现在的师父。我知道,我已经在这里试过了,但是你需要一个不一样的环境来帮助你瞭解这件事,国王的宫廷将会为你提供一个正确的环境,你去就对了。记得要向他顶礼,这一阵子他将代表我的角色。」
  年轻人有些不情愿地去了,心里一面想,他堂堂出身最高阶级的婆罗门(Brahmin),这个贾那克是谁?他很富有没错,他拥有整个王国,但他能教一个婆罗门什麽?向来都是婆罗门认为他们可以教别人什麽的。贾那克不是出身婆罗门,他来自印度的武士阶级,这个阶级被视为在婆罗门之下,婆罗门是最高的阶级。要向这个人顶礼?这种事从来没有人做过!要一个婆罗门向一个武士致敬,这十分挑衅这个印度人的思维。
  可是师父已经交代下来了,他不得不遵照师父的话。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到那里,也心不甘情不愿地向贾那克行礼。当他行礼的时候,心中真的很气他师父,因为这件事在他眼中是很丑陋的。这时有一位婀娜多姿的女人在大厅当中跳着舞,大家都在饮酒谈笑,贾那客坐在人群的中间,这个年轻人儘管心中再多批判,他还是行了礼。
  贾那克笑着说:「你不必带着你的批判向我行礼,还有,在你认识我以前,请先别对我有偏见。你师父对我的为人十分清楚,所以他才送你来我这里,不过你这不是学习该有的态度。」
  年轻人说:「我不在乎,他已经送我来,我也已经来了。但是明天一早我就会回去,因为我看不出在这里可以学到什麽。事实上,我要是从你这里学到任何事情的话,那我这一生就枉费了!我可不是来这里看美女和饮酒作乐的」
  贾那克依然保持微笑,他说:「你可以明天一早就打道回府。不过!既然你已经来了,你一定累了……至少先在宫里休息一晚,到早上你要走就可以走。谁晓得?说不定晚上就变成让你学习的环境,这是你师父送你来我这里的目的。」
  这就玄了,夜晚怎麽能教他任何事情?好吧,反正他必须在这里过夜,所以也不必太大惊小怪。于是他留了下来,国王安排他住进皇宫里最豪华的房间。还亲自陪他去到房里,悉心招呼了他的食物、睡觉的事,当年轻人上床时,贾那克也离开了。
  可是,年轻人整夜都睡不着,因为当他躺在床上,眼睛往上一看的时候,他看见一把没有上鞘的剑,仅仅用一条线系在他头顶的上方。这种时候他随时会有危险,因为剑随时会掉下来要他的命,于是他整晚都清醒着在当心那把剑,要是它真掉下来了,他才能躲得掉这场灾难。
  到了早上,国王问他:「床睡起来舒不舒服?房间住起来还可以吧?」
  年轻人说:「舒服极了一切都很舒服。不过那把剑的事你要怎麽交代?为什麽耍这种诡计?你这个人实在太残酷了!我一大早从师父森林里的道场出发,赶了一天的路后,到晚上我已经累垮了,而你却跟我开这种残酷的玩笑,用一根细得不能再细的线吊着一把没有上鞘的剑,这算什麽?我很担心要是一阵微风吹过来,我的命就没了,我并不是来这里寻死的。」
  国王说:「我只想知道一件事,既然你那麽累,你应该很容易就睡着了,但是你没有,为什麽会这样?因为那是个攸关生死的险境,所以你很觉知、警觉,这就是我的教导。你可以走了,或者,你想要的话,可以再多留几天观察我。」
  「虽然我坐处在歌舞昇华的的官殿之中,但我十分警觉到我头上那把发亮的剑,你看不到它,它的名字叫死亡。事实上我并没有在看美女,正如你无法享受富丽堂皇的房间,我并没有在饮酒作乐,而是觉察着随时会来临的死亡。虽然住在皇宫里,但我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隐士,因为我始终对死亡保持警觉。你师父与我不仅相交甚笃,也相知甚深,他知道我所知道的,所以才把你送来这里。如果你要在这里待上几天的话,你可以自己再做观察。」
  你想知道如何更有觉知冯?只要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死亡随时会发生,或许下一刻它就找上你的门。假设你以为自己会长生不老,你可以继续无意识下去,否则,当死亡的脚步靠近,你怎能依然无意识地过活?不可能的!如果生命是一闪即逝的,如果生命就象泡沫一样,只要一根针一扎,它就永远消失了……你怎麽能保持无意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每个行动当中保持觉察。
  你的内在有着两种面向:头脑的面向,以及无念的面向。或者让我这麽说:当你活在本质的表层时,这是一个面向;当你活在本质的核心里时,这是另一个面向。
  每一个圆都有一个中心点,或许你知道、或许不知道,或许你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这件事,无论你有没有想过,每个圆一定都有中心。你是一个圆,你有一个中心,没有中心你就不能存在,在你的本质中有一个核心。
  当你活在核心中,你已然是一位回到家的佛;当你活在表层时,你置身尘世当中,活在头脑、梦幻、欲望、焦虑与其他一千零一件事情里,所以说其实你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定会在某些片刻里,你看见自己有一小段时间就像是个佛,你有着与佛一致的优雅、觉知与宁静,你活在与佛同一个至喜、至幸、至福的世界中。一定会在某些片刻里,你瞥见到自己的中心,这些片刻不会是恒久的,你将一次又一次地被丢回表层,于是你觉得自己很蠢,很伤心、挫折,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因为你活在两个面向里:表层与核心。
  渐渐地,你将能够在表层与核心之间来去自如,就好象进出自己的家一样。你不会特意去区分:「我现在在外面,要如何才能进到房子里?」你也不会说:「我在房子里面,要怎样才能出去外面?」例如,当外头阳光普照,气候温暖宜人时,你坐在花园里;后来天气愈来愈热,你开始出汗,这时你不再觉得舒服自在,你会直接起身走进屋内,因为现在换成屋里比较舒服,你只是这样进进出出。
  同样的,一个有觉知与瞭解的人,可以从表层到核心,再从核心到表层,从来不会固守任一边。从市集到修道院,从外向到内向,他不断地移动,因为这两者是他的一双翅膀,一定是这样的,假如翅膀都长在同一边,小鸟就不能恣意地在天空里展翅翱翔,它们必定是相互平衡的。虽然位于彼此对面,但仍旧属于同一只马,也服伺同一只鸟。你的外在与内在正是你的一双翅膀。
  这件事你务必牢牢地记住,因为头脑有固着在某一边的倾向……有人固若在商得富中而无法自拔,人们群是既没有时辅修行,又锐假如有时隔也不知道要如何静心,而且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静心;他们自称是红尘中人,怎麽能够静心?他们是物质主义者,怎麽懂得修行?他们说:「很遗憾,我们是外在取向的人,怎麽有办法往内走?」他们只抉择一边的翅膀,当然,如果他们因此而感到挫折也是自然的事,只有一边的翅膀迟早会遇到挫折。
  也有受够了这个世界的弃世者,他们跑去喜马拉雅山的修道院里,开始当一名门徒或出家僧,强迫自己过着一个人的封闭生活。他们闭上眼睛,关上所有的门窗,然后他们又曾觉得索然无味。
  他们对市集厌倦到极点,觉得既疲倦又挫败,那里快要变成一间疯人院,让他们没有喘息的馀地;太多的人际关係,太少的假期,又没有做自己的空间。他们深陷在事情里头,失去了自己,愈来愈讲求物质,而日渐忽视心灵。
  他们正在失去人生的方向,失去了本来所拥有的意识,于是他们出走。在受够了那一切之后,他们带着挫败的心情逃开,现在他们试着过自己的日子,过着完全封闭的生活,迟旱地们会觉得无聊,又会再选择另一边的翅膀,可是,这次也只有一边。这是一面倒的生活方式,他们一再掉进另一个极端的谬误里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既不支持这边也不支持那边,我要你成为能力非常好的人,好到使你能够待在市集里,同时又能够静心!我要你能够与人们互动。去爱人,去进入许许多多的关係当中,那将会丰富你的生命;但你同时又有能力关上你的门,有时从所有的关係中挪出一个空间……好让你能与自己连结。
  与他人连结,但也与你自己连结!爱别人,但也爱你自己。出去外面走动!它将使你的生命更多采多姿。不要错失机会,每当这世界来敲你的门呼唤你时,你就无所畏惧地出去。你没有什麽可以失去,可是每件事却都可以成为你的收穫。只是,不要迷失了,不要一直陷进去、沉迷其中,要记得回家。
  有时你得将世界忘却,这是静心的时刻。在每一天里!如果你要生活过得平衡,就该去平衡内在与外在的世界,这两者应该占同样的比重,你才不至于倾斜一边。
  这即是禅宗的师父们说的「踩在河流当中,但不让河水沾湿你的脚。」活在世界里,但不属于世界,活在世界里,但世界不在你里面。当你回到家的时候,你就是到家了,这时你要把世界当作已经不存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一位名叫布袋和尚的禅师路过一个村庄,他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美的人类之一,人们都称他「欢笑佛」(LaughingBuddha),因为他爽朗的笑声几乎从没间断。不过,有时候他会坐在树下,就在村里的一棵树下坐着,没有笑,甚至连微笑都没有,十分平静、镇定。
  有个人问他:「布袋和尚,你怎麽不笑了?」
  他将眼睛张开,然后说:我正在酝酿当中。
  问的人听不懂他的意思,又再问:你说的「酝酿」是什麽意思?」
  布袋和尚说:「我必须为了笑做准备,所以必须休息一下,往内在世界走,将世界完全抛到脑后,然后我才能恢复朝气,可以再回来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你真的想笑,你得要学会怎麽哭。要是你哭不出来,要是你不接受眼泪,你将会笑不出来。一个会笑的人也是会哭的人,这样他才是平衡的。一个非常快乐的人也是宁静的人;一个狂喜的人也是归于中心的人,这两端是密不可分的,两端的同时存在会产生一种平衡,这就是你要成就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