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阳提琴戏

 民族地志 2013-04-04
       提琴戏是通城、崇阳农村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据传,由临湘花鼓(今岳阳花鼓)流传过来而形成,最梁山调腔系的支脉。主腔用“嗡琴”伴奏,这们为了和本地的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称其为“提琴戏”,这个名称在清末时已经有了。

       约1885年到1889年间,有湖南艺人蒋传玉、彭瑞生先后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在崇阳安家传艺(见郭益群、定福生:《提琴戏》)。光绪末年至民初,有临湘著名“三秋班”长期在崇、通一带,亦将崇阳“提琴戏”的名称和当地戏剧艺术带回湖南。76岁的临湘花鼓艺人曾纪玉说:“三秋班不来我们只唱'四平腔’,'小调子’,'倒板桨’,《西厢拖柜》、《孟姜女哭长城》、《杨天估修行》、《蔡鸣凤辞店》都是三秋班从崇阳带回来的”。临湘艺人方刚生亦说:“三秋班之前没有《杀惜》、《雪梅教子》、《赶子放羊》、《修书下海》、《池塘洗澡》。我们是唱高腔,崇阳通城唱提琴”。 民国年间,崇、通一带习演成风,建国后几年,仅崇阳县就有七十多个提琴戏乡班。
  
        今天的“崇阳提琴戏”就是源于通城的花鼓戏(提琴戏)。但“崇阳提琴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的“琴腔”为主,也对唱腔上进行了整改,与“通城提琴戏”有所差异。“提琴戏”于2008年,由崇阳县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