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姓的渊源与研究

 荷香月暖 2013-04-07

                     董姓的来源的历史真相还原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国语。卷第十六》:黎当高辛氏为火正。言黎为火正,能理其职,以大明厚大天明地德,故命之为祝融。祝,始也。融,明也。大明天明,若历象三辰也。厚大地德,若敬授民时也。光照四海,使上下有章也。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神话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书称其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简称。其实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祝融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九嶷山又称苍梧山,又称古苍梧、古昆仑。古苍梧在湖南宁远、道县之间,该岭南山脉不远进入广西贺州。)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    

《氏族典总部》记载:少典氏娶有蟜氏,曰安登,生子二人,长袭少典氏,是为黄帝之祖,次为炎帝神农氏。神农生子十有三人,曰钜、曰伯陵、曰祝融。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融为黄帝司徒。祝融生术器,术器生子二人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勾龙生子二人,曰垂、曰信。信生夸父,是为丹朱臣;垂为帝喾臣,又为尧臣,生伯夷,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龙,先龙生元氏,其别支有羌氏、戌氏、杨氏。《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

“神农母曰女娲…感神龙而生炎帝”(《三皇本纪》);“神农母曰妊姒…有神龙首感于常羊,而生帝魁”,“炎帝乘赤龙”,“祝融乘两龙”(《帝王世纪》)。当进入炎黄联姻的历史,姜姓炎帝之女西陵氏、彤鱼氏及蜀山氏等,与姬姓五帝之君通婚,实行“母系继嗣制”而传代了龙图腾。因而有“黄帝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书》);“颛顼乘龙至于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帝尧、帝舜 “有龙马负图出河”(《竹书纪年》)等。从而形成了“龙的传人”史。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孙。另据《海内经》中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说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了。不过,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传说中的祝融时而是炎帝之孙,时而又是黄帝的后代也就不奇怪了。

又由于黄帝、炎帝是南北两大部落的首领,祝融也是火行政。这些官职人员时而不专指一人,有时又专指确定的一人。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由于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和洪水、旱灾而迁移。也就有了: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采用这一观点: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汉书》、《白虎通义》几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越绝书·计倪内经》: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他们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异族。炎黄之间的战争,是部落联盟内部兼并与反兼并、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领导权即盟主地位之争,是内战,而并非民族战争。他们的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2a0590100hzma.html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祝融六姓是昆吾、参胡、彭祖、会连、曹姓、季连。因参胡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也就变成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

之后裔飂(音刘)有个裔子叫董父,在董姓部落任职为官。同时被赐予豢龙氏。《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也就是说:董父是从飂姓部落到董姓部落而被舜帝改赐董姓。

相传,颛顼的己姓之后裔飂叔安有个裔子,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在他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他为鬷川侯,因从飂姓部落而到董姓部落,帝舜赐他以董为姓,在董国任职,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即马)。成为第一个豢龙氏。之后,以管理畜牧业职能的官员为豢龙氏、御龙氏等等。并且分化,与豢龙氏有关系的氏就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龙氏、刘氏等氏。豢龙氏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当官者皆为豢龙氏。董父是董姓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冠以董姓的男性官员,故称董姓始祖。居住在董国部落的也都称董姓。在董姓部落居被任官: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等等,是在董姓部落管理的氏族首领。

因此,从董姓的来源确切来说,是来源于古董国。而按照男性任职的官员来说,最先来源与祝融六姓的陆终第二个儿子参胡到董国,因为没有赐氏,最后逐渐被遗忘?《史记·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毕竟,由于参胡的时候还处于以媵婚制入赘而后裔随母姓阶段,不是以父系记载,也就没有氏。后裔也依然按照母系氏族的部落记载,无法确定父系的血缘世系。因而在《国语。卷第十六》也唯独没有介绍参胡的具体详情。

其次是陆终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己姓后裔飂叔安(《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又查,得知飂的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推测出以母系氏族部落地取姓为飂)的裔子父,被派到董国任职,改为董姓。而董父也是董姓部落最早一个被赐氏赐予豢龙氏官职的男性大臣。由于进入以父系血缘为标志的阶段,后裔也就尊称董父为董姓始祖!

《氏族典》所记,炎帝器即榆罔之子,钜、伯陵、祝融及其子孙都成了炎、黄世代联盟政权中的重臣。确切说,祝融出自炎帝部落。祝融八姓也应该以炎帝为世系。参胡也好,董父也罢,皆源于炎帝大部落。

而董狐源自黄帝大部落。第三是春秋时期源于姬姓的董狐,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这两个董督的后代世袭晋国史官,一直担当晋国的太史令,世代世袭为官在董国,也融入董姓部落(见本文上文分析)

且姓是总的,氏是分支,自然也列入董姓部落的人氏,在氏取代姓的称呼时期,再转入姓氏混合阶段,以及春秋刚开始转轨进入姓氏不分的阶段(战国时期就确定姓氏不分了,氏族没落,氏族权利被削弱或剥夺,特别是土地的开垦、战争需要奖励有功之人等等,封建主崛起,实质为姓氏不分创造了条件),辛有后裔称呼姓董,是取自他世代在董姓部落生活。故称呼董姓。

因此,董姓最早起源与母系氏族时期,是一个母系氏族部落就存在的姓。证实董国是一个部落,也许就因如此,豢龙氏任职不记载为董国?而到晋国时期董国被灭亡,记载的是董国?

 

201333003:31荷香月暖QQ:3531599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