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夏之变读中华

 壶公评论 2013-04-07
 夷夏之变读中华
壶公评论2006-10-09 08:52 

英明伟大的尧君也,功德巍巍!
博大广袤的苍天在上,只有尧德配之。
千千万万的民众感受着天与尧的恩德,
尧君那巍巍的功业,焕发出灿烂的光华!
----壶公评论《博大的“中庸”》
此诗译自孔子的《论语、泰伯第八》。孔子称尧、舜、禹治下的时期为“三代之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
古史残迹告诉我们,尧、禹是正统的华夏族人;而舜是东夷人,只是后来成了尧女娥皇、女英的上门女婿。总之都是华夏族的一家子。
不过,孔子确证是殷人之后,钱穆在“驳胡适之《说儒》”一文中很明确地说:“孔子殷人”。当然孔子出生于鲁,鲁正是殷遗民之国。在后一点上有争议,钱穆反对“胡(适)文引傅孟真(傅斯年说,鲁为殷遗民之国”。但是傅斯年之说是有根据的:《左传》记,周以殷遗民作东封: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磺,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旅:条氏,徐氏,萧氏,索民,长勺氏,尾勺民,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
所以傅斯年写到:“可见鲁卫之国为殷遗民之国,晋为夏遗民之国,这里说得清清楚楚。”
傅斯年同时认为:“鲁之统治者是周人,而鲁之国民是殷人。”
其时这一个特点在夏代是相当普遍的,例如《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而《吴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馀。”
《贺循会稽》记:“少康,其少子号曰於越,越国之称始此。”
《越绝》记:“无馀都,会稽山南故越城是也。”
也就是说,夏的扩张常常只是在占领地留下几个侯王,而那里的老百姓,不问你是东夷,还是苗蛮,都是华夏族了。
相对于发源于陕西高原的华夏族群,殷商即是东夷了。殷人是成汤、盘庚的子孙,殷商王室的后代。《尚书·盘庚篇》中我们可以大略明白这一族群的来龙去脉。盘庚是商代的开国君主成汤的十世孙,也是商王中最后一个迁都的国君。据《竹书纪年》说是“自亳迁于北蒙,曰殷”。 亳(bó)今河南商丘,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的,从《尚书·盘庚篇》中殷商之都在三百年间搬迁了五次,主要的是为避免水灾,显然这一时期仍然是水患频发。
殷商是活跃在黄河中、下游的族群,与发源于黄河中、上游的华夏族群有一个地域上的区别。在夏代,两者尚未统一,所以有夷夏之别。这种表述也不精确,因为在尧舜禹时期,两个族群的统一大致已经解决了,只是在禹的继承人的问题上发生了问题。也就是华夏族的禹之子启篡夺了合法继承人,即来自东夷的益的权位,引发了战争。夷夏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极其尖锐,这一点在先秦诸子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反映。
不过,民族融合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固然有残暴者的纷争,更主要的是彼此的相互关注,于是我们读到了殷人—东夷人之后的孔子对华夏祖先衷心的赞颂。
壶公评论2006-10-09 08:5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