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乙金华宗旨实修解读

 草堂微澜 2013-04-09

金华宗旨

 

一:接引上根

自太上见化,东华递传某,以及南北两宗,全真可为极盛,盛者盛其徒众,衰者衰于心传,以至今曰,滥泛极矣 ! 凌替极矣 ! 极则返,故蒙净明许祖,垂慈普度,特立教外别传之旨,接引上根。闻者干劫难逢,受者一时法会,皆当仰体许祖苦心,必于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方可修真悟性。

【注解:这里要注意 1:宗旨主要是写给一小部分上根之人的。并不适合所有人群。2:“故蒙净明许祖”“皆当仰体许祖苦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宗旨的作者。这是代写作品。是某人以吕洞宾之名义而写。具体出自那位仙人之手到现在还是谜。3:人伦日用间,立定脚跟: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宗旨。得到一种“立定脚跟”的效果。所谓“宗旨”含义是:主旨;主要思想或意图。也就是修炼仙道的主要思想、主心骨。宗旨明确了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脚跟就稳定了。】

二:太乙金华宗旨的含义

我今叨为度师,先以太乙金华宗旨发明,然后细为开说,太乙者,无上之谓。丹诀总假有为而臻无为,非一超直入之旨。所传宗旨,直提性功,不落第二法门,所以为妙。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气,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

注解:太乙者,无上之谓。太乙,又作太一,原意为元始、最初。也就是说这是最初的最元始的宗旨。水乡铅:真铅即真知之真情,乃真灵之发现,以其真知外阴内阳,外黑内白,故谓真铅,又谓水中金,又谓水乡铅,又名月中华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气,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

金华是光明的含义。是先天真气与如如真性统合一体的称呼。代表的是我们修道的光明目标。太乙金华宗旨整合起来就是我们取得修道最光辉成果的最原始最无上的宗旨。如同天上的北斗星永远指引着北方。太乙金华宗旨象那北斗星永远指引着我们修道的方向和目标。

三:回光之功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黄庭经》云:“寸田尺宅可治生,尺宅面也,面上寸田,非天心而何?方寸中具有郁罗肖台之胜,玉京丹阙之奇,乃至虚至灵之神所住。”儒曰:“虚中”;释曰:“灵台”;道曰:“祖土”;曰“黄庭”、曰“玄关”、曰“先天窍”。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气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诵。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此也。

宗旨行去,别无求进之法,在纯想于此。《楞严经》云:“纯想即飞,必生天上,天非苍苍之天,即生身于乾宫是也。久之,自然身外有身。”

注解:

1:天心的位置 

回光之功,全用逆法,注想天心,天心居日月中。

日月代表的是一阴一阳。这里给出了天心的位置“日月中” 有就是“一阴一阳”中间的一个平衡位置。 注想天心就是守住这个位置。

2:回光的原理

盖天心犹宅舍一般,光乃主人翁也。故一回光,周身之气皆上朝,如圣王定都立极,执玉帛者万国;又如主人精明,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诸子只去回光,便是无上妙诵

回光其实回的是我们的精神。精神为我们的主人翁。我们的精神回到天心这个位置。就好比主人回家了。我们身上的真气看到主人回家了就会顺服上朝。接受我们精神的调遣。如同“奴婢自然奉命”。圣明的主人回家了奴婢自然奉命,各司其事

3:回光的结果

光易动而难定,回之既久此光凝结,即是自然法身,而凝神于九霄之上矣。《心印经》所谓“默朝飞升”者,此也。

光易动而难定。我们的精神容易晃动总是外出很难在家住很久。回光时间长了,精神就会安定下来,凝聚起来。凝定的精神。为自然法身。可以得到升华。精神的升级。

四:金华即金丹

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全要聪明,又须沉静,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注解:

1:金丹的概念:

什么是金华?:

金华即光也,光是何色?取象於金华,亦秘一光字在内,是先天太乙之真气,水乡铅只一位者此也。

水乡铅:真铅即真知之真情,乃真灵之发现,以其真知外阴内阳,外黑内白,故谓真铅,又谓水中金,又谓水乡铅,又名月中华。

2:学习要求:

此种妙诀,虽不差毫末,然而甚活。

学习宗旨讲究活学活用。

    非极聪明人行不得,非极沉静人守不得

智慧的人才能明了金华宗旨最深内涵。沉静的人才能守得住天心。得到正果。

五:元神的特性

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全而上之。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

注解:

1:超越性:天地视人如蜉蝣,大道视天地亦泡影。惟元神真性,则超元全而上之。

人在天地面前 弱小的象虫子。 大道面前 天地的变化如同泡影一样。 我们的元神,却能超越这些。

2:长久性:其精气则随天地而败坏矣。然有元神在,即无极也。生天生地皆由此矣。

精气的变化如同天地变化,是守不住的存在。只要有元神在,我们就能长久。元神在即可变化无穷,生化其它事物。 

3:独立性: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惟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

元神具备独立性。守护好元神就可以超越阴阳,三界。综合这些特性我们可以发觉有一物有此特性。那就是我们的精神。我们来看看精神的各种特性。

一:只有我们的精神才可以超越天地超越道。只有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我们是真正的主人。所谓天地所谓道。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都是可以随意摆弄的存在。

二:我们的身体不断在发生变化。如同天地变化一样。 但只要我们的精神存在我们就没有灭亡的时候。不管我们的身体发生如何变异。只要我们的精神在我就是我。只要我们精神还存在,我们就可以造化出各种事物,维持生命。

三:我们的精神是独立的存在。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不受 外界支配的。只要能守护住我们的精神,我们就是一个不受外界支配的独立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元神与我们的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

六:元神与识神

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曰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间天心不能动乎 ?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 ; 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有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矣。

   注解:元神与识神特性对比

一:在身体里的位置: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

综合描述来看头部是元神主要活动地。胸部为识神主要活动地。

二:元神和识神 什么时候动?

识神之动: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肠承之,假如一曰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至闻惊而跳,闻怒而闷,见死亡则悲,见美色则眩。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肉体的动静会影响识神。也就是说识神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肉体的各种反应而动。

元神之动:头上天心何尝微微些动也。间天心不能动乎 ? 方寸中之真意,如何能动。到动时便不妙,然亦最妙,凡人死时方动,此为不妙 ; 最妙者,光已凝结为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

元神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会动。一是死的时候。二是凝结法身了的时候。三:元神和识神的作用:

识神的作用:下识心,如强藩悍将,欺天君暗弱,便遥执纪纲,久之太阿倒置矣。

我们的身体原本归 元神管理。这里把元神比喻为 天君。识神比喻为强藩悍将。是管理身体各种感觉的副手一但元神失去主导位置就会成为扰乱身体规律的祸手。身体归识神管理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换位现象。身体主导权彻底给识神掌握。

元神的作用:今凝守元宫,如英明之主在上,二目回光,如左有大臣尽心辅弼,内政既肃,自然一切奸雄,无不倒戈乞命矣。

把元神比做“英明之主”守护好元神。行使回光之法。就会内政既肃。所以危害身体的东西都会“倒戈乞命”综合以上描述。我们可以发觉到。元神是我们精神的真实面貌。主管的是生死大事。是我们身体的真正主人。识神是管理各种肉体感受的部分。是为元神服务的“大臣”。原本我们的精神归我们自己管理。但在生活中,我们的精神渐渐给各种肉体的感觉俘虏。原本为我们服务的各种肉体感觉。渐渐取代我们精神的主导位置。让我们成为肉体感觉的奴隶。我需要找回自己的主人位置。

七:精水、神火、意土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诀。精水云何 ? 乃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注解:

精水:先天真一之气。

神火:神火即光也

此光为我们的精神。

意土即中宫天心

上次说到天心的位置为“日月中” 也就是阴阳中间的哪个平衡位置。中宫为九宫中最中间的那个位置。也就是说“意土”为我们守护住阴阳平衡的位置。说简单些就是守护住一个安静的位置。

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守住阴阳平衡的位置为本体。以先天真气为材料,用我们的精神达成丹道。好比建筑一个房子的话。"守住阴阳平衡的位置"这是房子最基本的架子。顶梁柱。 先天真气是材料,象泥土、砖瓦……我们的精神就是建造这个房子的人。

八:魂魄

凡人以意生身,身不止七尺者为身也。盖身中有魄焉,魄附识而用,识依魄而生。魄阴也,识之体也,识不断,则生生世世,魄之变形易质无已也。惟有魂,神之所藏也。魂昼寓于目,夜舍于肝,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觉则冥冥焉,渊渊焉,拘于形也,即拘于魄也。

注解:魄为识神之体。魂为元神之体。“寓目而视,舍肝而梦,梦者神游也,九天九地,刹那历遍”这里是比喻。暗喻魂的特性,逍遥自在可遨游世间。

九:消阴制魄之诀

故回光所以炼魂,即所以保神,即所以制魄,即所以断识。古人出世法,炼尽阴滓,以返纯乾,不过消魄全魂耳。回光者,消阴制魄之诀也,虽无返乾之功,止有回光之诀,光即乾也,回之即返之也。只守此法,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矣。蜣螂转丸,而丸中生白,神注之纯功也。粪丸中尚可生胎离壳,而吾天心休息处,注神于此,安得不生身乎。

总结:这里提出了只要用“回光”之法就可以“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而圣胎可结”回光是《金华宗旨里》用的最根本的方法。说的很复杂,其实到了具体操作上用到的却是简单的没法再简单的方法。

十:纯阳

一灵真性,既落乾宫,便分魂魄。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照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物以类聚也,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

注解:

一:魂的特点:1:魂在天心,阳也,轻清之照也,此自太虚得来,与元始同形。2:魂好生

二:魄的特点:1:魄阴也,沉浊之气也,附于有形之凡心。2:一切好色动气皆魄之所为,即识神也。死后享血食,活则大苦,阴返阴也。3:魄望死。

三:何为纯阳?

学人炼尽阴魄,即为纯阳也。

总结:魂向往着生。魄向往着死。所以我们要消阴制魄。成就纯粹“向往生”的纯阳之体。消阴制魄用的方法就是“回光”。如何“回光”?

十一:回光之名

回光之名何昉乎? 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注解

重点内容:

1:回光之名的来历==文始真人

2:初行效果:初行此诀,乃有中似无

初期是从有到无的变化 

3:久行效果: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似有

后期是从无到有的变化 

4: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

百日是圆满数。意思是说 从初期回光到 出现效率。需要一段时间。回光回的是我们的精神。这里神火是比喻纯净安定的精神。

5:光中自然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

说是黍珠其实是一点凝聚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回光,精神凝定了起来。这个时候我们不用回光之法,精神也在凝定着。所以我们可以安心的静静等着。这好比是一群紊乱的士兵经过一段时间调教后,生出了可以带领士兵的将军。带其它士兵秩序井然的运行。这个时候不用我们调教士兵,也会很有秩序。所以我们可以安心的看着将军带领士兵。

十二:机在目

夫元化之中,有阳光为主宰,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故金华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华,直回造化之真气,非止一时之妄念,直空干劫之轮回。故一息当一年,人间时刻也,一息当百年,九途长夜也。凡人自?的一声之后,逐境顺生,至老未尝逆视,阳气衰灭,便是九幽之界。故《楞严经》云:“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诵观息静便成正觉,用逆法也。《阴符经》云:“机在目”。《黄帝素间》云:“人身精华,皆上注于空窍是也。”得此一节,长生者在兹,超升者亦在兹矣。此是贯彻三教工夫。

重点内容:1:有形者为日,在人为目,走漏神识,莫此甚顺也。2: “纯想即飞,纯情即堕”。学人想少情多,沉沦下道。惟诵观息静便成正觉。

十三:反照

圣圣相传,不离反照。孔云:“致知”,释曰:“观心”,老云:“内观”,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识二字之义耳。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则吾六尺之中,反求十天地末生之体。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

要点:1:反照:反者,自知觉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2:今人但一、二时中间静坐,反顾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头!这里提出“反照”是照的是“形神末兆之初”“自知觉之心”并提出反照中最大的弊端“反顾己私”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静坐中把心用在为何自己身体不起变化。为何心里有这个哪个的念头之类。为何身体一些地方真气不太通。把心都用在一些小事上。如此静坐那里还有安定可言。

十四:止观

操作方法: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谓着念于鼻端也。亦非谓眼观鼻端,念又注中黄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误指而为月。毕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初不在鼻上,盖以大开眼,则视远,而不见鼻矣。太闭眼。则眼合,亦不见鼻矣。大开失之外走,易于散乱。太闭失之内驰,易于昏沉。惟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劳你注视与不注视。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彼自起手一挂,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线看也。

止观是佛法,原不秘的。以两目讳观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〇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光是活泼泼的东西,系念两〇中间,光自然透入,不必着意于中宫也,此数语已括尽要旨。其余入静出静前后,以下止观书印证可也。缘中二字极妙。中无不在,遍大干旨在里许,聊指造化之机,缘此入门耳。缘者缘此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义,活甚妙甚。

重点内容:1:垂帘得中,恰好望见鼻端,故取以为准。只是垂帘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2: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定个准则便放下。3:系心缘中,不必言头中,但于两〇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整体操作起来非常简单。简单描述如下:1:静坐。2:眼睛自然放松。3:看一眼 鼻端 定一下眼神。4:然后很放松的一直看着。

主要要点:1:眼睛不要太用力的张开,也不要闭上。自然放松即可。2:看鼻端的时候 只是一次。定个眼睛看的方向而已。 定完方向后就可以放下了。不用一直着意鼻端。3:我们只要很平静的顺着眼神看前方就好了这样心念自然会定在“两〇中间,齐平处系念”不用故意把心念寄在头部。此方法重点在 固定眼神。不离开。从而达到固定精神的效果。也就是把精神固定在这个地方。精神一固定 就回光了。要点就在“通过眼神,固定精神”。

十五:定慧双修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几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重点内容:1: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2: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3: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这是定中生慧的循环过程。首先有“止” 然后在这个状态里“观”念起念落。从中领悟智慧“新的领悟”带来更深的“静”,而这个“静”又带来“新的领悟”如此良性循环。这里给出的操作方法是:

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几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

简单说就是静坐中凡念生起的时候。静静观察这个念的起落过程。从而找出这个凡念起的源头。消除它。从而得到更深的静。 

注意要点是: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 

我们只是静静的观察念的起落。从而发觉。找不到念的起点不必为此分心。追讨念的起点而烦心。通过观察安定心境是正观。为了观察起点扰乱心境是邪观。我们要操作的部分只有一个,就是静静观察。静心观察自然会有心得。

十六:昏沉与散乱

1:宗旨只要纯心行去,不求验而验自至。大约初机病痛,昏沉散乱,二种尽之。2:大约昏沉、散乱二病,只要静功,日日无间,自有大休息处。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干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3:散乱者,神驰也,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散乱尚有方所,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4: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清晨有暇,坐一蛀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蛀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重点内容:

一:修炼初期最容易犯的两大毛病:“昏沉”“散乱”。

二:散乱。

1:散乱者,神驰也。

散乱的原因是精神太松弛。

2:散者可以收之,乱者可以整之,散乱尚有方所。

精神散的时候可以集中。乱的时候可以整理。散乱总是有办法对付的。

3:散乱尚有魂在

散乱的时候起码精神还在。

4:若不静坐时,虽有散乱,亦不自知。既知散乱,即是却散乱之机也。

不静坐的时候虽然我们精神也很散乱但我们感觉不到。因为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很乱。静坐的时候这个散乱就会明显表现出来。

一:昏沉: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

入静的时候昏昏睡去这就叫昏沉。

1:昏沉而不知,与昏沉而知,相去奚啻干里!不知之昏沉,真昏沉也。知之昏沉,非全昏沉也,清明在是矣。

昏沉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昏沉而自己不知道的。这种昏沉是真正的昏沉。一个是昏沉而自己能感觉到的,这种昏沉是清明开始的前兆。

2:昏沉者,神未清也,散乱易治,而昏沉难医。

昏沉是精神在 昏迷状态,昏沉是比较难治理的,

3:譬之病焉,有痛有痒者,药之可也,昏沉则麻木不仁之症也。若昏沉,则蠢蠢焉,冥冥焉。

比如一般疾病能感觉到痛或者痒,我们就知道知道病了。该用药医治。而昏沉是麻木的状态,出现了疾病也不知道。

4:至昏沉全是魄用事也。散乱尚有魂在,至昏沉则纯阴为主矣。静坐时欲睡去,便是昏沉。

昏沉主要是肉体在干扰。散乱的时候起码有精神在起作用。昏沉的时候主要是肉体在起作用。静坐的时候昏昏睡去,这个就是昏沉在起作用。

二:对付昏沉的方法:

1: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凡坐须要静心纯气,心何以静,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气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

调呼吸是对付昏沉的方法之一。静坐的时候提前把呼吸调节到细不可闻的程度。这样可以预防昏沉。呼吸粗代表气息浑浊,这样情况下入静很快就会陷入昏沉中睡去。

2:昏沉欲睡,即起散步,神清再坐。

入静的时候出现昏沉可以停止入静散步提提精神再静坐。

3:清晨有暇,坐一蛀香为妙。过午人事多扰,易落昏沉,然亦不必限定一蛀香,只要诸缘放下,静坐片时,久久便有入头,不落昏沉睡者。

清晨是人比较清醒的时候睡了一晚上精神比较足 适合入静。这个时候一般不容易发生昏沉。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散乱我们可以用、定眼神、调呼吸等方法治理。而昏沉一但发生就很难治理。治理昏沉重在预防。一是选择精神清明的时候入静预防昏沉。二是入静的时候调节呼吸,把呼吸变细微点。以此预防昏沉。

十七:气本心之化也

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雾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稿灰死矣。然则欲无念乎,不能无念也,欲无息乎,不能无息也。莫若即其病而为药,则心息相依是已

注解:呼吸的变化来自与心。紊乱的心带来紊乱的呼吸。同样紊乱的呼吸也带来紊乱的心。这种紊乱从我们出生开始一直延续,消耗我们的神明。然而我们做不到无呼吸也做不到无念?那如何治理这种紊乱那那就得依靠"心息相依"心息相依"如何操作请继续看下

十八:内日月交精

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注解:回光抓住人体两大感受机关。眼睛和耳朵。通过固定视觉和固定听觉来产生精神的凝定。

十九:纯气之守

定心必先之以养气者,亦以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子辈不明动字,动者以线索牵动言,即制字之别名也。即可以奔趋使之动,独不可以纯静使之宁乎。此大圣人,视心气之交,而善立方便,以惠后人也。丹书云:“鸡能抱卵心常听”,此要诀也。盖鸡之所以能生卵者,以暖气也。暖气止能温其壳,不能入其中,则以心引气入,其听也,一心注焉,心入则气入,得暖气而生矣。故母鸡虽有时出外,而常作侧耳势,其神之所注未常少间也。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佛云:“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如此而焉有不定者乎。

要点

1:心无处入手,故缘气为之端倪,所谓纯气之守也

我们想让心安静下来可是没地方入手。所以我们以"气"为入手点。

2: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稿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

我们能专心与气,精神就能凝固起来。

3:心易走,即以气纯之,气易粗,即以心细之

心容易跑,我们用气 固定心。 气容易粗,我们用心 把气弄细。如何用心把气弄细?

二十:心息相依

故回光兼之以调息,此法全用耳光。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速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盖心细则息细,心一则动气也,息细则心细,气一则动心也。

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此句有微义,何谓照 ? 即眼光自照。目惟内视而不外视,不外视而惺然者,即内视也,非实有内视。何谓听 ? 即耳光自听,耳惟内听而不外听,不外听而惺然者,即内听也,非实有内听。听者听其无声,视者视其无形。目不外视,耳不外听,则闭而欲内驰。惟内视内听,则既不外走,又不内驰,而中不昏沉矣,此即曰月交精交光也。

(一):操作方法:

坐时用目垂帘后,定个准则便放下。然竟放下,又恐不能,即存心于听息。

用止观的方法 定一下眼神,然后用心听呼吸。

(二):操作要点:

1: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

呼吸的出入最好没有声音。

2: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速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呼吸声音大的时候 用心把呼吸放细微。一直到听不到声音。

3:虽然心用在息上,又善要会用,亦是不用之用,只要微微照听可耳

用心在呼吸上的方法就是:听。通过听息来用心。传来什么声音听什么声音。简单总结我们需要做的部分就是:

用止观法定一下眼神。然后用心听呼吸。虽然说了很多看起来很深的道理。但我们要做的部分就这么简单。

二十一:回光差谬

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吾宗与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证验,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证验。宗旨将行之际,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中里,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兴承当,凡大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堕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如一般入定,而稿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界,其气冷,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舆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后可求证验。

注意要点:这里讲的是,进行回光之法中 经常犯的各种错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具体分类如下:

1:宗旨将行之际,予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

这是练功前的准备,练功前不可多用心,心情活泼些,开朗些。好入静。

2: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中里,所谓无记空也。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以意兴承当,凡大认真,即易有此。非言不宜认真,但真消息,在若存若亡之间,以有意无意得之可也。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

这是静坐中的两大弊端,一个是坐下来发呆,象个石头。一个是太认真,用心过度。比较正确的做法是“有意无意”之间。 这好比是放风筝,线牵的太紧,或者太松,风筝都是要掉的。要根据风的方向,适时掌握力度,有时放松 有时牵引才能飞的好。

3:又不可堕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

蕴:聚,积的意思。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主要是说练功中,堕落在、感觉、色相、幻想、行为、意识。堕落其中不能自拔,这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

4:如一般入定,而稿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于阴界,其气冷,其息沉,且有许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

这是死气沉沉的坐在那里的情况。修炼讲究生机。缺了这个,人与枯木无异。

5: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绪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天,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舆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岁,然报尽还生诸趣中。此数者,皆差路也。

这是跟着幻想走的情况。入静中杂念纷扰,有时候跟着这些杂念走感觉挺舒服。这叫主人给奴才玩弄。跟着杂念走的时候是挺舒服,当杂念醒来时,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得到。

6: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后可求证验。

等我们避开了这些错误后,身心就会开始出现变化各种证验一一显示。

详谈五蕴:

(一)、色蕴: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既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教对这些不太注重。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内色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生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为五双色和发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二)、受蕴: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⑴、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

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do、re、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那苦就没有了。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三)、想蕴: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在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声。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四)、行蕴: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比如贪、嗔、痴的心:人家骂你,起嗔心,这就是“行”。此外,贪、嗔、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嗔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五)、识蕴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外尘了别外境。

(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2)、六识了别的作用: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所以称为意识。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六、五蕴的真相: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七、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二十二:回光证验

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落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吾宗与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证验,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证验。

证验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当,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心慢心承当,必须请事斯语。

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既而万颧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第一段,是应《观无量寿经》云:“凋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也。上善若水,清而无暇,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为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窍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为坎,旧落大水,乾坎之象。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方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蓬台而继之有佛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证验耳。

现在证验,可考有三;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

  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一则静中,肉身纲细,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此三者,皆现在可验者也。然亦是说不尽的,随人根器,各现殊胜。如《摩诃止观》中所云:“善根发相是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须自己信得过方真。

  先天一气,即在现前证验中自讨,一气若得,丹亦立成,此一粒真黍珠也。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有时时之先天,一粒是也,有统体之先天,一粒乃至无量是也。一粒有一粒力量,此要自己胆大,为第一义

主要内容:

一:"枯木岩前错落多""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宗与禅宗不同,有一步一步证验"

修仙路上岔路多,仙家功夫一步一个证验。“证验”好比是 路上的 路标,我们可以对比这些证验 明白自己走了多少路,有没有走差。

二:证验亦多,不可以小根小器承当,必思度尽众生。不可以轻心慢心承当,必须请事斯语。

这是对待证验的态度。放宽胸怀,谦虚请事斯语。修身过程中会有很多证验,很容易让我们产生 傲慢心理。错误的判断自己的水准。这些都是要避免的。 

三:回光证验 三阶段:

1:金华乍吐: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为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

2:金华正放:既而万颧俱寂,皓月中天,觉大地俱是光明境界,此为心体开明,金华正放也。

3:金华大凝:既而遍体充实,不畏风霜,人当之兴味索然者,我遇之精神更旺,黄金起屋,白玉为台;世间腐朽之物,我以真气呵之立生;红血为乳,七尺肉团,无非金宝,此则金华大凝也。

四:理论解说:

第一阶段:

第一段,是应《观无量寿经》云:“凋落大水,行树法象。”日落者,从混沌立基,无极也。上善若水,清而无暇,此即太极主宰,出震之帝也。震为木,故以行树象焉,七重行树,七窍光明也。西北乾方,移一位为坎,旧落大水,乾坎之象。坎为子方,冬至雷在地中,隐隐隆隆,至震而阳方出地上矣,行树之象也,余可类推矣。

第二阶段:

第二段,即肇基于此,大地为冰,琉璃宝地,光明渐渐凝矣。所以有蓬台而继之有佛也,金性即现,非佛而何,佛者大觉金仙也。此大段证验耳。

三大证验:

一:一则坐去,神入谷中,闻人说话,如隔里许,一一明了,而声入皆如谷中答响,未尝不闻,我未尝一闻,此为神在谷中,随时可以自验;

入静中听觉 变的很灵敏,可以清晰的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

二:一则静中,目光腾腾,满前皆白,如在云中,开眼觅身,无从觅视,此为虚室生白,内外通明,吉祥止止也;

入静中出现光华。身内身外一片光明,

三:一则静中,肉身纲细,如绵如玉,坐中若留不住,而腾腾上浮,此为神归顶天,久之上升可以立待

入静中身体变轻,感觉身体要漂浮起来。功夫高深时,偶尔也会出现身体漂浮现象。简单概括修金华中出现的证验如下:1:精神愉悦,身体暖和。2:心体开明,大显光明。

3:遍体充实,不畏风霜。4:听觉灵敏。5:身体变轻上浮。

二十三: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光即自回。此时时无相之回光也,尚可行之,而况有真正著相回光乎。

  日用间,能刻刻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便是随地回光,此第一妙用。清晨能遣尽诸缘,静坐一、二时最妙。凡应事接物,只用返照法,便无一刻间断。如此行之,三月两月,天上诸真,必来印证矣。

这里主要讲的是日常生活与修炼。

主要见解有如下:

1:不要废弃正业

正常的生活还是要维持的。

2: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光即自回。

精神不为物诱惑,不跟物质欲望打转,精神就能安定。

3:随事返照,不着一毫人我相。

返照好比是照镜子。调整心态。让自己时常处于安宁中。

二十四:道遥诀

玉清留下道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一:玉清留下道遥诀,四字凝神入气穴。

律诗一首,玄奥已尽。大道之要,不外无为而为四字。惟无为,故不滞方所形象,惟无为而为,故不堕顽空死虚。

“无为而为”是修道的不二法宝。修道的整个过程就是 以各种方式达到“无为”以“无为”做手段达到我们需要的目标。

分析如下:以各种“有为”达到“无为”以“无为”行“有为”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举个最简单例子:以静坐,固定眼光耳光等行为达到“无为”之静。用这个“无为”凝聚精神,培养身心,无为而为。

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也这里把“动”分成两类

一:感于物而动,性之欲:来自外部刺激而动都可以归类到这一部分。 比如为钱奔波,为名忙碌,为女子操心……

二: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这是内部变化产生的动。比如我们静养中内部真气自己动起来,调理身体, 我们用"无为而为"调理身心,就是用来自内部变化产生的动。排除外部世界对身心的干扰,让身心自己发生优良的变化。

凝神入气穴: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献,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手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干山也。次刚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动即与之俱动,动则天根 ; 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 ; 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 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 ; 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 ; 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凝神入气穴部分有三个具体操作:

一:二目内照坎宫。

二: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

三: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入静中精神与真气发生感应,关注命门,在命门阳气上升之时关注头顶。真气下降之时关注中丹田。最后融合起来。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诗首二句,全括金华作用。次二句是日月互体意,六月即离火也,白雪飞即离中真阴将返乎坤也。三更即坎水也,日轮即坎中一一阳将赫然而返乎乾也。取坎填离,即在其中。

六月--离火

白雪飞--离中真阴将返乎坤

三更--坎水

日轮赫--坎中真阳返乎乾。

坎,离,乾,是八卦中的卦象。

卦象中 坎和离两个象互相补充就会成为一乾一坤。

离卦缺一点真阳。好比我们的精神缺一个凝聚力。坎卦缺一点真阴。好比我们的身体缺精气。 凝聚精神 培养精气。 坎离相合而返回先天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次二句说斗柄作用,升降全机,水中非坎乎。目为巽风,目光照入坎宫,摄召太阳之精是也。天上即乾宫,游归食坤德,即神入照中,天入地中,养火也。

水中--坎;巽风--目光;水中吹起藉巽风---目光照入坎宫,摄召太阳之精;天上--乾宫;游归食坤德--神入照中;天入地中--指精神与真气混融一体。

整体来说这个部分是 凝神入气穴的具体操作部分。

对应如下:水中吹起藉巽风---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天上游归食坤德---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诀中之诀,始终离不得,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也。圣学以知止始,以止至善终,始乎无极,归乎无极。佛以无住而生心,为一大藏教旨。吾道以“致虚”二字,完性命全功。总之三教不过一句,为出死入生之神丹。“神丹”为何 ? 曰一切处无心而已。吾道最秘者沐浴,如此一部全功,不过“心空”二字,足以了之,今一言指破,省却数十年参访矣!

这里明确指出“致虚”为完性命全功。也就是常说的“炼神还虚”,“虚”为原始之初是“真宅”。一切事物变化从这里开始。此处为出生入死之地。得到了"虚"就得到了生化之本。掌握了生死变化。

二十五:居中御外

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献,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守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干山也。

注解:

二目者,斗柄也,斡旋造化,转运阴阳,其大药则始终一水中金,即水乡铅而已。

在这里二目代表的是精神的眼睛。不是肉体的双眼。

斗柄: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

斡旋∶调解周旋

从中斡旋真铅即真知之真情,乃真灵之发现,以其真知外阳内阴,外黑内白,故谓真铅,又谓水中金,又谓水乡铅。精神原本是向水一样散的,“真知之真情”象是水中凝聚起来的金子。我们用这个精神力量来运转阴阳变化。

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献,面目一大颠倒矣。

回光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外制内。既是用 定眼 定耳等方法固定精神,让精神回到主位。第二阶段是居中御外。这个时候 精神已经回到主人的位置,开始行使主人的权利。

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守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

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

操作方法:一: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守中。先调节身心,让自己安定下来,精神守住,安宁的位置。二: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 定眼,精神安宁中与身体内部产生感应。三: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以精神注意命们位置。精神注意到的地方 真气就出来响应。

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干山也。

纯净的精神与真气相感应。缠绵在一起。精神太虚无量,一身舒畅,神仙一样。云满千山。是很优美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到。以外至内是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官让精神安定的过程。以内至外是用凝定的精神与身体里的真气发生感应。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二十六:活子时

次刚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动即与之俱动,动则天根 ; 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 ; 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 ; 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 ; 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 ; 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注解:

次刚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

脉住气停 可以理解为心脉和呼吸变的相当平稳,进入了几乎感应不到的那种情况。这样的情况下身体对精神的干扰都消失了。精神与真气完全交融在一起。

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

此为静极生动之时。精神处于阴阳平衡的天心位置。自动调节身体里的真气,改善身体。

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

凡人的精神一般都是跟随着周围物体动静而动。这叫精神被物质奴役。

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

这个时候的动是精神自己的动。与平常状态下精神随周围物体动截然相反。

彼动即与之俱动,动则天根 ; 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 ; 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 ; 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

易学家胡朏明說:「人心复姤之真机,地逢雷,太极动而生阳,凡一动便是天根。乾遇巽,太极静而生阴,凡一静便是月窟。天根月窟之说来源与易学。两个卦象。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阳主动,阴主静。坤逢震为天根,所谓复也;乾遇巽为月窟,所谓姤也。震为长子,巽为长女;长子代父,长女代母。乾坤,先天也,自一阳之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决以至于乾,自一阴之姤而遁而否而观而剥以至于坤,由后天以返于先天,奉天时也。根主发生,鼓万物之出机,窟主闭藏,鼓万物之入机,阳往阴来之义也。说简单些天根为复卦五阴在上一阳在下 是静极生动之象。月窟为姤卦 五阳在上一阴在下 动极生静之象。比喻为一动一静之间的自然变化。

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 ; 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 ; 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

这是操作方法:活子时到来命门阳气一动之时,精神关注头顶。以此引导真气上升。时机要掌握的好,阳气还没出动的时候精神动了那是太嫩。阳气已经发动起来了精神才跟上去这是太老。时机是很短暂的那么一刻。需要好好把握住。

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

这是第二步操作:真气从命门升上来,游荡。忽然要静下来。这个时候 以精神关注中丹田。欲寂的标准:忽然变的非常安宁。一念不生。

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  这是第三步操作:以精神关注着中丹田,看着看着,忽然忘了自己。所有念头都没了。自己好象融入了这个天地之中。消失了。找不找自己身体了。天地融合在一起了。

二十七:凝神入气穴

前言回光,乃指点初机,从外以制内,即辅以得主。此为中、下之士,修下二关,以透上一关者也。今头绪渐明,机括渐熟,天不爱道,直泄无上宗旨,诸子秘之秘之,勉之勉之!

夫回光其总名耳。工夫进一层,则光华盛一番,回法更妙一番。前者由外制内,今则居中御外。前者即辅相主,今则奉主宣献,面目一大颠倒矣。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手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离外阳而内阴,乾体也。一阴入内而为主,随物生心,顺出流转,今回光内照,不随物生,阴气即住,而光华注照,则纯阳也。同类必亲,故坎阳上腾,非坎阳也,仍是乾阳应乾阳耳。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干山也。次刚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然而此中消息要细说,凡人一视一听,耳目逐物而动,物去则已,此之动静,全是民庶,而天君反随之役,是尝与鬼居矣。今则一动一静,皆与人居,天君乃真人也。彼动即与之俱动,动则天根 ; 静则与之俱静,静则月窟 ; 静动无端,亦与之为静动无端; 休息上下,亦与之为休息上下,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也。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 ; 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 ; 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焉,此动而应时者也。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注解:逍遥决为破解金华宗旨的关键部分。所有难点都集中在这个区域。凝神入气穴部分 转化成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法子欲入静,先调摄身心,自在安和,放下万缘,一丝不挂。天心正位手中,然后两目垂帘,如奉圣旨,以召大臣,孰敢不遵。

调节身心进入安静中。

2:次以二目内照坎宫,光华所到,真阳即出以应之。

集中精神关照命门,与真气发生感应。

3:二物一遇,便纽结不散,絪緼活动,倏来倏去,倏浮倏沉,自己元宫中,恍若太虚无量,遍身轻妙欲腾,所谓云满干山也。次刚来往无踪,浮沉无辨,脉住气停,此则真交媾矣,所谓月涵万水也。

精神与真气交融,渐渐进入最佳状态。

:俟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动,此则一阳来复,活子时也。

在身心进入状态后,会有暖流从命门升起。

:天心镇静,动违其时,则失之嫩 ; 天心已动,而后动以应之,则失之老 ; 天心一动,即以真意上升乾宫,而神光视顶,为导引 

暖流升起的时候关照头部,引导真气按督脉上升。

:天心既升乾顶,游扬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黄庭,而目光视中黄神室焉,既而欲寂者,一念不生矣。

真气上升后会游荡一会,然后忽然静下来。这个时候观照中丹田。真气自然下降。

:视内者,忽忘其视矣,尔时身心,便当一场大放,万缘泯迹,即我之神室炉鼎,亦不知在何所,欲觅己身,了不可得,此为天入地中,众妙归根之时也,即此便是凝神入气穴。

观照中精神渐渐融合到虚无之境。注意点: 凝神入气穴部分 以练习好回光部分为前提。进行回光之法 精神具备了一定的凝聚力之后才可以练习。精神缺乏凝聚力的时候,精神与真气无法产生感应。当然也无法练习。

二十八:无为而为

凡心非静极,则不能动,动动忘动,非本体之动也。故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也。是知以物而动,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动,即天之动也。不以天之动对天之性,句落下说个欲字,欲在有物也,此为出位之思,动而有动矣。一念不起,则正念乃生,此为真意。寂然大定中,而天机忽动,非无意之动乎,无为而为,即此意也。

这里把"动"分成两类 

一:感于物而动,性之欲:

来自外部刺激而动都可以归类到这一部分。 比如为钱奔波,为名忙碌,为女子操心……

二:不感于物而动,即天之动:

这是内部变化产生的动。比如我们静养中内部真气自己动起来,调理身体,我们用"无为而为"调理身心,就是用来自内部变化产生的动。排除外部世界对身心的干扰,让身心自己发生优良的变化。

二十九:百曰筑基

  《心印经》云:“回风混合,百曰功灵。”总之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子辈尚是目光,非神火也,非性光也,非慧智炬烛也。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以此持行,自然交媾,自然结胎,吾方在不识不知之天,而婴儿自成矣。若略作意见,便是外道。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一日立基,非一日也。一息立基,非呼吸之谓也。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元神也,元气也,元精也。升降离合,悉从心起,有无虚实,咸在念中。一息一生持,何止百日,然百日亦一息也。

  百曰只在得力,昼间得力,夜中受用,夜中得力,昼间受用。百日立基,玉旨耳。上真言语,无不与人身应。真师言语,无不与学人应。此是玄中玄,不可解者也。见性乃知,所以学人,必求真师授记,任性发出,一一皆验。

注意要点:一:百日立基,非百日也。二:百曰只在得力三:立基百日,方有真光如。四:回之百日,则精气自足,真阳自生,水中自有真火。百日是一个圆满数。开始进行回光法,到精神凝聚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有了这种精神凝聚力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个力量进行下一步的修炼。实践中观察,一个人从精神散漫到,精神具备一定凝聚力,大约需要一百天的时间。

所谓“水中真火”是从散漫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平常生活中干扰比较多。很多人都无法在百日内凝聚起精神。这个需要注意。

三十:性光识光

  回光之法,原通行住坐卧,只要自得机窍。吾前开示云;“虚室生自”,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为无念?干休干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黄帝曰:“声动不生声而生响”,即此义也。《楞严推勘入门》曰:“不在尘,不在识,惟选根”,此则何意?尘是外物,所谓器界也。与吾了不相涉,逐之则认物为己。物必有还,通还户牖,明还日月,借他为自,终非吾有。至于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明还日月,见日月之明无还也。天有无日月之时,人无有无见日月之性。若然则分别日月者,还可与为吾有耶。不知因明暗而分别者,当明暗两忘之时,分别何在,故亦有还,此为内尘也。惟见性无还,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见性亦还矣。还者还其识念流转之见性,即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也。初入还辨见时,上七者,皆明其一一有还,故留见性,以为阿难拄杖。究竟见性既带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传送识、阿赖耶识),非真不还也。最后并此亦破,则方为真见性,真不还矣。子辈回光,正回其最初不还之光,故一毫识念用不着。使汝流转者,惟此六根,使汝成菩提者,亦惟此六根。而尘与识皆不用,非用根也,用其根中之性耳。今不堕识回光,则用根中之元性,落识而回光,则用根中之识性,毫厘之辨在此也。用心即为识光,放下乃为性光。毫厘干里,不可不辨。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注解:

虚室生白”,光非白邪。但有一说,初未见光时,此为效验,

若见为光,而有意著之,即落意识,非性光也。

进行回光法的时候,会有很亮的光芒照耀一身。但这光只是精神凝聚的一种效验。“光非白邪”这种练功时出现的光,只是我们进入一定练功状态的表相。并不是我们要的“回光”。我们要返回的是精神。“光相”出现的时候精神给这种现象,迷惑住了,那这就不是我们要的性光了。

子不管他有光无光,只要无念生念。何为无念?干休干处得;何为生念?一念一生持,此念乃正念,与平曰念不同。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不管有没有光,只要保持安定。无念生念:就是去掉所有杂念,生出正念。张三丰祖师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

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凡人视物,任眼一照去,不及分别,此为,性光,,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少刻即为“识光”,以其分别也。镜有影已无镜矣,水有象已无水矣。光有识尚何光哉!

注解

1:今心为念,念者现在心也。此心即光即药。

内药为心药。安定的心即为光。

2:如镜之无心而照也,如水之无心而鉴也。

弯曲的镜子照出来的只有扭曲的影子。涟漪的湖面 照出来的只有破碎的影子。我们的心好比这镜子。杂念干扰下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世界。只有在安宁地我们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

子辈初则“性光”,转念则识,识起而光杳无可觅,非无光也,光已为识矣。

我们开始练功的时候,精神是有的。不过这个精神不太安份。不守家。整天在外游荡。精神在家就是性光。出外游荡就是识光。

识不断,则神不生;心不空,则丹不结。心净则丹,心空即药。不著一物,是名心净,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

不著一物,是名心净 。不留一物,是名心空。空见为空,空犹末空。空忘其空,斯名真空。空见为空是在入静中,还在考虑静没静的状况。真空状态下是没这种想法的。

这个可以如此分辨:练功中觉得很静----有这个“觉”就表示这个人还没入真空。真空状态下只有一片安宁,没有这种“觉”

三十一:坎离交媾

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七窍之外走者为离,七窍之内返者为坎。一阴主于逐色随声,一阳主于返闻收见。坎离即阴阳,阴阳即性命,性命即身心,身心即神照。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那是真交。而沉默趺坐时,又无论矣。

重点内容:

一:凡漏泄精神,动而交物者,皆离也。

精神感于外物而在外游荡为“离”

二:凡收转神识,静而中涵者,皆坎也

精神内守本位,静中养神为“坎” 

三:一自敛息精神,不为境缘流转,那是真交。

收敛精神,安守正念是真交。

三十二:周天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柄终古不动,吾心亦犹是也。心即璇玑,气即众星。吾身之气,四肢百体,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转也。未能当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也,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总之一身旋运,虽见得极大亦小,若一回旋,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亦为极大。金丹火候,要归自然。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适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问活子时其妙必认定正子时,似着相不着相。不指明正子时从何识活子时。即识得活子时确然又有一正子时。 是二是一,非正非活,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 见得不真,何者为正,何者为活耶。即如活子时,是人所时时见得的。 毕竟到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 人未识得活的明了,只向正的时候验取,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注解

周天非以气作主,以心到为妙诀。

心为主,气为奴。心为气奴,百般受辱。真心当家做主,正气。

若毕竟如何周天,是助长也,无心而守,无意而行。仰观乎天,三百六十五度,刻刻变迁,而斗柄终古不动,吾心亦犹是也。心即璇玑,气即众星。

【运转周天如同,天上日月星辰运转一样。天上星星周而复始的运转着。而北斗星的位置却是恒古不变。我们的心就象这个北斗星,真气如同周围散落的星星。心指北斗而真气跟着心转。 璇玑者,何也?传曰,璇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微微,而所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 璇:北斗七星的第二星 。如:璇柄(北斗七星的斗柄);璇星(星名。北斗第二星);璇枢(琁枢。星名。北斗第一星为枢,第二星为璇。泛指北斗星;又比喻枢纽,关键) 玑:文仰陟天玑。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又如:玑璇(北斗七星中的星名。璇是其中第二星,玑是其中第三星,今称“天玑”,合称“璇玑”);玑衡(星名。指北斗七星中的天玑与玉衡。也用以称观测天文的仪器)璇玑:古时一种天文仪器,浑天仪妙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

吾身之气,四肢百体,原是贯通,不要十分着力。于此锻炼识神,断除妄见,然后药生,药非有形之物,此性光也。

【我们身上的真气原本都是贯通的。不用着迷与贯通气脉。通过周天锻炼识神,让我们专一起来,才是真。通过锻炼周天,精神凝固了起来 这就是药物。】

而即先天之真气,然必于大定后方见,并无采法,言采者大谬矣。见之既久,心地光明,自然心空漏尽,解脱尘海。若今日龙虎,明日水火,终成妄想。吾昔受火龙真人口诀如是,不知丹书所说更何如也。

【先天真气,入定后就能感悟到。金华里是很反感采法。这样那样的采法如同竹篮子捞月亮。捞到头一场空。】

一日有一周天,一刻有一周天,坎离交处,便是一周。我之交,即天之回转也。未能当下休歇,所以有交之时,即有不交之时。然天之回旋也,未尝少息。果能阴阳交泰,大地阳和,我之中宫正位,万物一时畅遂,即丹经沐浴法也。非大周天而何 ? 此中火候,实实有大小不同,究竟无大小可别。到得工夫自然,不知坎离为何物,天地为何等,孰为交,孰为一周两周,何处觅大小之别耶。总之一身旋运,虽见得极大亦小,若一回旋,天地万物,悉与之回旋,即在方寸处,亦为极大。金丹火候,要归自然。不自然,天地自还天地,万物各归万物。欲强之使合,终不能合。即如天时亢旱,阴阳不和。乾坤未尝一日不周,然终见得有多少不自然处。我能转运阴阳,调适自然,一时云蒸雨降,草木酣适,山河流畅,纵有乖戾,亦觉顿释,此即大周天也。

【金华宗旨里坎离交合为小周天,乾坤交融为大周天。坎离交是降离火升坎水,取坎添离,乾坤归正位之事。乾坤交是 神气相合,天入地中,乾坤交融凝结金丹之事。金丹火候要归自然。强制交乾坤,注定要失败的。

比如练功中,精神散而内气不足。这个时候想搞个神气相合象是痴人说梦一样。 精神凝而内气足的时候,精神微微一照,神气既相合。好比下雨。晴天白日,天上无云,烈日高照。 这个时候想要雨,那是不可能的。天上黑云密布,这个时候风一吹,云层相交 就有雨水降下。

要想大周天,先调节自己,为神气交融准备自然条件。凝固的精神 充足的内气 准备好了。"正子时"古代时间上来讲:子夜11点到1点为子时,12点整为正子时。】

正子时,志气清明,活子时愈觉发现。

这是练功中分辨正子时和活子时的主要依据。 活子时的时候 先天真气出动,愈觉发现。

正子时的时候,志气清明。 只向正的时候验取, 则正者现前,活者无不神妙矣。

活子时为我们进入状态的时候。正子时为状态最好的时候。这个时候取验证是最好的时机。在古代子时为老鼠出动的时机。我拿老鼠打个比喻。活子时为老鼠刚出动的时候,警惕性强,一有惊动就跑回洞不太好抓。正子时为,老属已经完全出洞,这个时候抓老鼠一抓一个准。

总要人看得真,一真则无不正,无不活矣。

要把握好子时。就得精神集中点,看好了时机。老鼠出动了猫还在打盹就没戏了。

三十三:劝世歌

劝世歌

吾因度世丹中热,不惜婆心并饶舌。

世尊亦为大因缘,直指生死真可惜。

老君也患有吾身,传示谷神人不识。

吾今略说寻真路:黄中通理载大易,

正位居体是玄关。子午中间堪定息,

光回祖窍万神安。药产川源一气出,

透幕变化有金光。一轮红曰常赫赫,

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

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太虚穆穆朕兆捐。性命关头忘意识,

意识忘后见本真。水清珠现玄难测,

无始烦障一旦空。玉京降下九龙册,

步云汉今登天关,掌雷霆兮驱霹雳。

凝神定息是初机,退藏密地为常寂。

注解:

药产川源一气出

【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认本乡坤宫乃产药川源,阴阳交媾之处。重阳注曰:坤宫乃人身中黄庭是也,即心下肾上,肝西肺东,内肾之前,脐轮之后,中虚之窍,真气发生之所。】

黄中通理载大易,正位居体是玄关。

【《周易·坤》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心居正位,不拘束与偏见,可通达真理。心明道理者 通达与世间之道。明"道"者事业自然发达。元神居天心正位 既为玄关。】

世人错认坎离精。搬运心肾成间隔。

坎离交是降心火、升坎水之事。说简单就是静心、养身之事。若是有人不静心保养身体,忙着降心液、硬提坎水其不成间隔?

如何人道合天心。天若符合道自合,放下万缘毫不起。此是先天真无极

放下万缘,人心就归天心,道即在眼前。

三十四:度张珍奴二词

吾昔度张珍奴二词,皆有大道。子后午前非时也,坎离耳。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双关者,此处有难言者。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药生也。小小二段,已尽修行大路,明此可不惑人言。

注解:珍奴,吴兴(今浙江省)妓。

吕祖度张珍奴二词,即为赠答之作: 

一、《思量我——吴兴妓馆答张珍奴韵》 

道无巧妙,与你方儿一个:子前午后定息生,夹脊双关昆仑过。这时得气力,思量我! 

二、《步蟾宫——再过珍奴馆皆此度之》 

坎离震光分子午,须认取自家宗祖。地雷震动山头雨,待洗濯黄芽出土。捉得金精牢闭固,炼甲庚要生龙虎,待他问汝甚人传?但道说先生姓吕。

【参考《吕祖全书、吴兴妓馆》吕祖女弟子张珍奴,脱籍后,避地密修,愈二年即尸解。】

炼甲庚要生龙虎:

【庚西方,金也、情也、虎也。甲东方,木也、性也、龙也。言人之情,好于驰骋,见物即逐,如虎昌狂,故每伤于性。性被情迷,不能为主,如龙奔腾,故二物间膈。大修行人,制之不难。遇此时正好下手施功,须仗黄婆媒合,旋斗柄之机,一息之间即得金木归并,情性合一,龙虎入鼎,心虚湛然,此所以定庚甲也。丹家妙用,宜乎生甲生庚,学者不可不知也。--(混然子)】

坎离坤兑逢子午

此为坎离交合乾坤归位之事。也就是定心养身 返回先天身之事。

須認取自家根祖

自家根祖无非元神而已。定息者,息息归根,中黄也。坐者,心不动也。夹脊者,非背上轮子,乃直透玉京大路也。

地雷震动山頭雨,待洗濯黃芽出土

地雷震动山头雨者,真气生也。黄芽出土者,药生也。

三十五:一日不行,一日即鬼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回光在纯心行去,只将真息凝照于中宫,久之自然通灵达变也。总是心静照定为基,心忘气凝为效,气息心空为丹成,心气浑一为温养,明心见性为了道。子辈各宜勉力行去,错过光阴可惜也。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一息行此,一息真仙也。勉之!勉之!

注解:疋练:一匹白绢。明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坑水溃而为瀑,悬崖三级下,深可十五六丈,但水细如络丝,不如疋练也。”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峡中西望,重峰罨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疋练界青山。”

 昔夫子与颜子登泰山顶,望吴门白马,颜子见为疋练,夫子急掩其目,恐其太用眼力,神光走落,回光可不勉哉!

孔子与颜回去爬泰山。颜回说:看到山下有白马如同白色丝绸一样。孔子急忙遮住他的眼睛,怕多用太多眼力。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走漏精神的事情。好多人喜欢做一些自寻烦恼的事情。这些是要避免的。

重点内容:

一:真息凝照于中宫。

真息既是正念。中宫为中正之位。也就是保持正念与正位不动。

二: 心静照定为基 心忘气凝为效 气息心空为丹

三: 心气浑一为温养 明心见性为了道

四: 一日不行,一日即鬼也。 一息行此,一息真仙

 

     

自然曰道,道无名相,

一性而已,一元神而已。

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

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这几句是金华宗旨最大的总结。包含了金华宗旨的整体思考路线。大家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理解。看金华会有一种感悟,每个不同修炼阶段看这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想法。道是自然的,没有具体的名相。只能靠我们的精神来领悟。

性命不可见,寄之天光。

天光,其实可以理解为性光,是智慧之光。

由此可以看见性命。 天光不可见,寄之两目。

这是金华宗旨里具体使用的方法。 从眼睛这个角度出发 想办法看到天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