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班级读书会的有效策略 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刘荣华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班级读书会如雨后春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蓬勃兴起。综观当前开展的班级读书会,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低效的现象:教师阅读指导目的不明,学生阅读兴趣低下;只看到阅读量的增加,难发现阅读质的提升……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有必要深入研究推进班级读书会的有效策略。 一、班级读书会的价值取向:由单维走向多维 班级读书会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的读书活动。要组织好班级读书会,首先就要明确开展班级读书会的目的意义,正确把握班级读书会的价值取向。 1.从偏重语文训练到激发阅读的兴趣 不少教师组织班级读书会,习惯于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的角度来设计,考虑得比较多的是要积累哪些语言文字,培养哪些阅读能力,把班级读书会当成一般的阅读课来上,班级读书会带上了明显的功利性阅读的色彩,成为阅读教学的延伸。班级读书会与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是不一样的,阅读课承担着“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任务,相对来说,教师教学预设多、指导多,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小、时间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当今社会,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摘录几个优美的词句、照样子仿写一段话更重要。班级读书会上的阅读应该是一种宽松的、自由的阅读,班级读书会应该成为学生张扬个性、驰骋想象、释放心灵的舞台。 2.从侧重意义获得到体验细腻的情感 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开展班级读书会时比较关注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文本的意义,甚至把获得文本的意义当作阅读的终极目标,把班级读书会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入选到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很长,即使是经典名著,也只是节选某一个片段,或是缩写改编而成,学生很难体验到文学作品中细腻的情感。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班级读书会是以整本书为阅读的对象,作品中故事的情节可以充分地展开,人物的心理可以尽情地描写。在班级读书会上,教师就要充分利用阅读整本书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描绘,培养学生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品质。 3.从注重书本阅读到引发生活的思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每一个作品既是对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更是作者对当时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许多教师在班级读书会上指导学生阅读常常停留在书本的世界里,就书论书,学生不能感受到阅读对自己生活、成长的作用。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班级读书会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解读阅读作品,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书本中人物的生活,丰富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更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入地思考,把书本的世界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看待自己的生活,享受生命的意义。 二、班级读书会的阅读读本:由单元走向多元 班级读书会一般要经历“选书——读书——讨论”的过程,选书是开展班级读书会的前提条件。书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一般来说,班级读书会以全班同读一本书为主,当然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读不同的书,开展专题性阅读。 1.从单篇文章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 考虑到学生阅读的时间和课堂的交流时间,不少教师在组织班级读书会时会让学生阅读单篇的文章。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后,有的教师就开展以“走进武松”为主题的班级读书会,教师印发或学生搜集怒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等有关武松的文章来阅读。由于选取的都是《水浒传》中的某一片段,学生缺乏对事件前因后果的整体把握,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形象的感受及语言特色的理解常常出现单一化、片面化等情况。在班级读书会上要尽量让学生读整本书,既能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又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如学完《景阳冈》《草船借箭》《猴王出世》等课文,就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甚至可以引导有兴趣、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名著之间的比较研究,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从教材拓展的阅读到开放性的阅读 很多教师在组织班级读书会时往往从教材的拓展阅读开始的,如教学《坐井观天》,就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丑小鸭》,就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教学《盘古开天地》,就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只阅读与教材配套的读本是不全面的,很多学生喜欢看的书难以从教材的角度进行拓展,如《窗前的小豆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为此,我们从教材拓展和学生需要这两个维度出发,向学校提供了一份《杭州市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目录》,每学期推荐两本书供教师与学生选读,每年调整一次,同时鼓励教师根据学生阅读需求选择其他的读本;每一学期要求教师至少组织两次班级读书会,倡导学校在低年级每周安排1节课、中高年级安排1-2节课开展班级读书会,把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堂学习时间;每学年全市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的研讨活动,交流并推广班级读书会的经验,努力营建推动班级读书会的浓厚氛围。 3.从古诗文诵读到儿童文学的阅读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诵读古诗文不仅能让学生品味到汉语言的魅力,更能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有些教师在开展班级读书会时,只是把古诗文诵读当作班级读书会的阅读材料,而且有的还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背诵《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读本,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在班级读书会上,要突出儿童文字作品的阅读,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精美的图画书,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想要爱》《我爸爸》《我有友情要出租》《爷爷一定有办法》等;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中外优秀的童话故事、儿童小说等,如美国作家怀特的童话《夏洛的网》、德国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小说《毛毛——一个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不可思议的故事》以及我国作家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冰波的童话《狼蝙蝠》等。因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儿童的,儿童文学作品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阅读经验,最能顺应学生心理,被学生接受和同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