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读九章7】回归儿童精神,以诗性教学为朝向的重构

 小申书院 2013-04-10

【重读九章7】回归儿童精神,以诗性教学为朝向的重构

老伯牙

    王尚文先生认为:真正的教学与其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相遇,还不如说人与人在教学中的相遇。他进一步指出,语文教学,不管是作为科学,还是作为艺术,重要的是从个人、个性的角度,对汉语、对文学的感受、感情、感悟,对学生学习汉语、文学的态度、心理同情的理解和真切的体验。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主体间的交流,而教材,是交流的重要媒介。在老课文的重构立场,我们已谈及的对语言文学的双重回归,都是基于一个人成长的路径,最终,它必将指向更为宏大的文化建构,指向人的精神成长。一篇经典的课文,其根本的力量来源于对生命内在的关切。我们在《月光曲》中读懂了艺术的情怀与知音,在《丑小鸭》中看到了成长的苦难与蜕变,在《小音乐家扬科》中目睹了人性的困境和天才的遭遇……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来说是其焕发出生命的光芒照亮孩子的成长。根本上,语文指向的是文学之上的诗性关怀。这首诗,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这样说:文学教育首先要承担起诗意人生教育的使命;这首诗,钱理群先生这样说: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有着更富感染的力量……语文教育是通过文学教育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这首诗,王崧舟先生这样说:语文是尊重学生的精神诉求、满足学生精神诉求的诗意呈现;这首诗,就是高尔基说的人学。没有自我精神关怀的语文生活不值得一过,没有儿童精神关怀的语文课堂不值得探讨。无论是语言的实践、知识的传承、思想的启迪,最终都为了建构儿童的生命诗。读写听说是语文的基本工具性,然而,怎么说话?说什么话?用什么态度去说话?怎么听别人说话?就关乎人的精神生活,工具性与精神活动不能割裂。语文教师应始终具备这样一种清醒认识,我们的语文课始终是为孩子生命成长奠基。靠什么奠基?就是一篇篇包孕人类高度情感和智慧的文学作品;我们的语文课始终保持着一种人类良善的精神朝向。靠什么朝向?就是几代人传诵经典的价值。
  从现代小学语文发展历程看,语文课对于儿童精神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开始逐步引起一线老师的关注。当下儿童精神世界的普遍匮乏,已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课堂上没有通过教材建构精神。以小学语文教材引进的儿童经典课文为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着普遍的误读,教参的建议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话语方向,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接下来,我们不妨以经典老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详细探讨其价值流变及精神构建。
  《卖火柴的小女孩》最早见于1919年的《新青年》杂志,是周作人翻译到国内的第一篇安徒生童话作品。作为童话,她的经典价值毋庸置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历代教材,不同地方版本,几乎都有入编。这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童话代表作。不过,也正因流布广泛,因此,其解读也似乎变成共识,课堂更是在一种指导思想下的翻版。近年来,由于文本细读意识的深入,很多专家和特级教师也对这一则童话做了一些新的阐释,沈大安先生的解读是其中的代表。作为教材的长期编撰者,最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对过去教参建议的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一个阶级教育忆苦思甜的范本来读,被贴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的标签,这不仅不符合作家创作这篇童话的本意,而且使得这个内涵丰富的童话变得简单化和概念化,削弱了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同时,他指出,这篇童话的更高文学价值是,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显然,这对于当下语文老师如何面对经典提出了新的见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呈现了苦难与高贵的融合。这个最不像童话的童话指向了人生的信仰。从这个童话开始,安徒生这个被上帝吻过的人具备了悲悯的情怀,笔尖却朝向冰冷的现实。他要表达最幸福的渴望,最温暖的愿望和最永恒的希望,而他要描述的却是彻底的贫穷,彻底的寒冷和彻底的绝望。这两种看似强烈反差的两个极端却在这篇童话中完美地融合,这就是经典的价值。然而,这种文学化的对比手法赋予的精神内涵学生显然是无从所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课堂的角度作进一步深入探索,即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构建,实现儿童精神的指向。
  ……
  第一课时: “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你从1-4自然段哪些字词句上,具体感受到小女孩在那一个夜晚得可怜?(生读)
  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这一句感受到。这是一个下着雪的冬天,一到夜晚更加显得寒冷,而且小女孩还赤着脚。
  师:板书又冷又黑,你不仅关注到了时间,而且,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
  生:大年夜,大家都在聚餐,而她在街上,感觉就更孤单,更冷了。
  师: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读)你为什么会用这样一种舒缓的语调朗读?
  生:我觉得小女孩一定是走得很慢,而且天寒地冻,她确实也走不快。
  师:请同学们也和这位同学一样,来关注一下这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完全可以用一句话说完,为什么用短句来表达呢?试着读一读,有什么新的感受?(众生练习)
  生:我觉得这样的表达从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悲伤的感觉。
  师:哦?能读给大家听吗?(生读)确实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冷,这就是文章的节奏,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基调。其他同学,还从哪里也感受到了得可怜?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我从这一句上读到她不仅冷,而且是非常冷,可能我们早就受不了了。
  师:你谈到了自己的感觉对比。而且,从她冻的情况看,她走了多少时间了? 
  生:冻成这个样子,一定走了很长的时间。 
  师:那是刺骨的寒冷,把你觉得冷到心里去的词语读出来?(生读,强调了红一块,青一块
  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我从这句上读到小女孩冷得可怜,以至于冰冷的墙角这时也成了避风的地方。
  师:也或许是听着屋内的欢笑声令她稍感安慰。
  生:我觉得屋内越高兴,她就越寒冷。
  师:很有水平。你是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同学。还有吗?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段话中的又冷又饿看出,她不仅是外面冷,由于没有东西吃,她身体里面也冷。
  师:板书又冷又饿,用一个词语来说,这个时候的小女孩是饥寒交迫。这一句你还从哪些地方读到冷?
  生:我还从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上读到整条大街都是团圆的感觉,闻到烤鹅的香味,她实在是太可怜了。
  师:知道在西方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吗?
  生:圣诞节。
  师:对我们来说,就是中国的除夕夜。去年的那个夜晚,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全家人先吃年夜饭,饭后有压岁钱,还有喜欢的礼物,还可以一起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多人想象,略)
  师: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大年夜。哪怕我们不是山珍海味,至少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那么,我们的小女孩呢?这一夜,你看到了什么?(生略思考)
  生:我心情很难受,眼前总是出现着小女孩的身影她独自一人在街头卖火柴,大雪纷飞的大年夜,雪花落下来,如此美丽的小女孩,却不敢回家。(多人想象,略)
  师:冷,冰天雪地的冷,里里外外的冷。除了这冷极了”“又冷又黑”“又冷又饿,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
  生: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这里说明小女孩的家里很穷,她有家,但和没有家一样。
  师: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这个冷和上面说到的又冷又黑又冷又饿一样吗?
  生:我觉得不一样,她毕竟是有家的,只不过,因为爸爸要打她,她不敢回家。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
  生:这是冷漠。连家里人都不关心的冷。
  师:是的,不是没有爸爸妈妈,不是无家可归,而是有家不想回。
  生:我还从一个句子上也体会到了冷漠。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觉得人们没有一点同情心。
  师:板书冷漠,你从这一句的那些字上能鲜明地感受到?
  生: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个句子用了三个,告诉我们,这个社会真的没有一点温暖。人们可能都衣冠楚楚的,但是他们对这个生命都漠不关心。
  师:很精彩的发现。从白天冷到黑夜,从街上冷到家里,从身体冷到心里,这个小女孩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于是,她在冷漠的街上开始幻想着属于她的黎明的到来,属于她的温暖的到来,属于她的亲情的到来。多么可怜的小女孩!
  ……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我们看到整堂课围绕着散落在字里行间的字,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关键语句上挖掘文本内在的表达。课文很长,但是经过主线梳理,显得集中而紧凑。安徒生所生活的时代,底层的孩子求生的手段并不多,卖火柴、卖报纸等成了很多孩子帮助维持家庭生计的方式。因此,写一个小女孩,等于写了一个群体。为什么一定要是火柴而不是报纸?因为火柴是温馨的、暖和的、光明的,它对应着孤独寒冷和黑暗。同样,火柴的微弱、渺小、短暂同样对应着现实中大人的冷漠、大街的冰冷和黑夜的漫长。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欧洲冷峻纵横的街道上那个无处徘徊的小身影,太微弱了。以一束转瞬淹没在黑夜之中的小小火光对应这个世界,那毕竟是容易忽略的。小女孩的柔弱和美丽映衬着这个忽略童真与美丽的冰冷现实。时间和地点的设置也着力强调平安夜大街。为什么是平安夜?那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团聚之夜,是上帝眷顾他的安琪儿的夜晚,是每一个孩子童年时代最渴望的愿望之夜。而这个小女孩却踯躅在街头,她不是没有家,而是家里和街上一样冷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一向是她妈妈穿的,这也意味着她有一个完整的家,却比没有家更显得可怜。这是穷人孩子最深的无奈和痛苦所在。但,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再现这个小女孩在家里被爸爸打的模样,我们却从小女孩宁愿饿死和冻死在街头也不愿意回家更能看得见那种有家不敢回的恐惧。这也是将这个小女孩设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的重要原因,人多衬托了个人的孤独,人多衬托了人群的冷漠,人多衬托了生命的卑微。大年夜,她不是天使。因此,这条线索就是在梳理安徒生的社会现实布局。不必讲什么资本主义,但人同此心,学生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触动他们内心的同情,如果一篇课文无法勾起心中的弦,又如何弹奏课堂的琴?有了这一份情感的铺垫,才有后面幸福的温暖救赎。
  第二课时:
  ……在交流了五次擦火柴情景之后。
  师:就是在一年时间终点的大年夜,就在新的一年的时间起点,小女孩度过了漫漫长夜,第二天清晨她死了,她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了。当你读到这个时候,你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我觉得并不痛苦,我觉得小女孩终于可以不必再忍受这一些寒冷和饥饿了。
  生:她现在正和她奶奶在一起,我觉得很温暖。
  师:能把你们心中这份暖意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读)
  师:我们心中或许会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小女孩真的是冻死的吗?这一个冬天和往常一样冷,这一夜和往常一样没人关爱,为什么这么多又冷又饿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这一夜就不能的呢? (学生短暂思考)
  生:我认为她已经不想在这个痛苦的世界活下去了,再说,这个时候也许她已经因为又冷又饿而出现了幻觉,她想跟最爱她的奶奶一起生活。
  生:可能正是这五次火柴她才不愿意留在这世上。因为她看见了幸福和美好,她心中很想永远拥有这样的温暖。
  师:有独到的理解。你是说她即使是死也是对幸福和温暖的追求?
  生:是的。我是这么想的。
  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她完全可以继续活着,但是她不愿意,与其活在痛苦中,不如就这样在幸福的幻觉中死去!但是我们又不忍心说,我们总希望她能好好活着,苦难总会过去。
  (配乐反复朗读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师:读到现在,是不是对幸福和温暖又有了自己新的理解?
  生:虽然小女孩死了,但是她仍然是抱着希望死去的。这是绝望后的重生。
  生: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苦难,但小女孩的笑容告诉我们要勇敢地活下去,争取自己的幸福。
  生那一刻,她真的活了,她的整个童年却是死的!
  师:你的感悟令我震撼。这是这一则永恒经典的童话所给予我们的力量。同样是经典的世界儿童文学。请同学们再来重温这三个都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笔下的三个穷孩子的命运。你或许对冷漠和温暖、苦难和幸福有新的体会。 
  《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凡卡》(契诃夫):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小音乐家扬科》(显克微支):
  扬科躺在长凳上。屋子前边有一棵樱桃树,燕子正在树上唱歌。姑娘们从地里回来,一路唱着:啊,在碧绿的草地上………”从小溪那边传来笛子的声音。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树皮做的小提琴还躺在他的身边。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科的头上不住地号叫。
  生自由交流自己的读后感,相似的命运,却给人不同的希望。
  师:这部伟大的著作点燃的火柴至今还温暖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只要追求幸福的信念不灭,生命之火就不灭。天堂不远,有梦想的人最幸福。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如果说第一课时找到了脉络,那么第二课时就是深入其间,甚至在最后关于小女孩的死这一结局上,引发学生对幸福有了颠覆性的解读,在课堂现场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这和以往教参的解读差异太大了!但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感悟是基于这则童话伟大的力量。经典课文所在课堂内达到的空间是巨大的,这就是语文的诗性目光。这堂课一改以往对黑暗社会的鞭笞和批判,转而激发人性中永存的美好向往,由冷到暖,格调直转而上,令每一个学生受到了精神的润泽。要有光,每个人心里都有了光。
  每一篇经典都有其意欲表达的主旨。但是,由于童话是以儿童的语言和视角辅以夸张的想象的文学形式,因此,主旨往往比现实主义作品更隐蔽。伟大的童话作家无论描绘的是怎样夸张离奇的故事,落脚点往往仍然是现实。只不过,这种现实的关注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他可以以更天真、更荒诞的形式表达,这也成了童话一再遭遇表象阅读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思辨的主旨取向与儿童和成人的阅读区别并没有多大关系。晚年的安徒生即便写的作品仍然冠以童话的名义,更恰当地说已经是现实主义小说了。很多专家以为,儿童由于阅读积累和人生阅历有限,某些深刻的主旨难以感悟,实际上,童话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的童年视角,成人却容易产生隔膜。解析童话重要的一点就是抱有一颗单纯明朗的童心,以此对接人类最真善美的精神家园。柯云路先生在《童话人格》一书中阐释那些流传广泛的童话是整个人类的故事,是一切儿童的梦。”“童话故事之所以深受儿童喜爱,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是因为它道出了儿童心灵的梦;之所以也被成人喜爱,是因为即使已经成年,但其人格心理还深刻着儿童时代的一切。这便是童话的意义。作家毕淑敏说成长过程中始终有《海的女儿》情结;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总能让善良的人读的流泪。这便是经典的永恒魅力。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怎能对孩子洞开的情怀置之不理呢?安徒生说过:我的魂灵中涌出一种虔诚,对上帝和对永恒的肯定;这种虔诚把这一瞬间刻在我的生命里,成为一座丰碑……她的魂灵就是爱,她走向了爱和上帝。这就是为什么面对这一带着神圣情感的文本,我们会从冷漠的死亡中看到温暖的希望的理由,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在课堂内迸出:那一刻,她真的活了,她的整个童年却是死的。的惊人感悟,而这,是老师备课都不能达到的情感高峰体验。生与死的意义在这个答案中完全复活。
  苏霍姆林斯基感慨:童年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但是,若没有唤醒这种潜藏的诗性,没有唤醒这种文学的善端,没有唤醒情感的冲动,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依然机械而苍白,诗人也将不再是诗人。朱光潜说: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直截简便的路,也因此,文学是一种与人生最密切相关的艺术。所以,让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自由进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神交流,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我们通过这些传承几代人的经典老课文能够洞见的价值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