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阅读的学习设计实现/《 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图说”课型(一)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2-10-12 发布于浙江

从开始读这篇课文到教这篇课文,已近三十年。

从第一次教这篇课文到再教这篇课文,也已十余载。

努力回想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第一次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至今留下印象的,只有小女孩擦燃第二根火柴,一只冒着香气的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这的确是一件更美妙的事情。

因为,当时自己是一个住校的孩子,除了自己蒸的三餐可以吃,几乎没有零食。虽然不记得当时饿还是不饿,但也对“自己背着刀叉”“自己走来”的神奇烤鹅充满幻想。

对,这只自己背上刀和叉的烤鹅,还向着一个虽然并不饥饿,但也并不什么都有的吃的“小男孩”走来。

当然,面对这个“小男孩”的,也只有冷冷清清的泥地操场和黄泥围墙,和卖火柴小女孩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一模一样。

所以,安徒生写这一篇童话的目的,是和社会生活紧密切合的,一个孩子读这样的文字,内心世界会有怎样的经历呢?

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尤其是这一个执教,我终于发现,为什么自己小时候对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如此有共鸣。

因为学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只教了擦燃几次火柴,看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老师没有错,因为教材P32就是这么编排着。

教材课后编排了1、朗读课文。2、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后看到了什么,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3、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执行教材内容和习题,不关注教材内容的深度和一个孩子原本生活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童话的价值是不能被深度挖掘的。

这么说,似乎有些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我们回到《卖火柴的小女孩》来看。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几次擦燃火柴,每一次火柴擦然后的想象,以及想象背后小女孩的愿望理解都是比较容易的。这些曾经需要探究的内容,到了如今大量阅读、受到训练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探究已经是比较浅层的刨刨土了。

这一篇课文需要深耕的内容,除了美好的想象以及表达想象的文字形式外,还有一些孩子没有看见却事实存在,需要挖掘的内容需要我们设计。

美好,一定会被看见,不美好也应对让孩子看见。只有学会全面地看,深度阅读的学会意义才深刻。

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想象

悲惨的现实



当我们更改原有的设计,让孩子们4人一组,在发现美好与寻找悲惨中共同探究对课文的理解后,学生不但完成了教材要求,更细致地探索了教材中事实存在而不被看见的东西。寻找美好的想象,探究悲惨的现实,目的是为了达成第三个深度的内容。

当这样的学习设计被体现在孩子共同的探究中后,更为深度的思考就可以被翻开。

1、社会背景、社会现象的真实理解。

2、童话的想象如何源于生活,关注生活中最真实的愿望。

3、想象的本质在于表达美好,更在于揭露现实(或者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4、童话的语言形式与想象的理解如何与生活密切关联。

也许,这就是深度学习设计的意义构建。

备注:三年级孩子,和曾经三年级的孩子已经大不相同,根据学情去设计学习环节,突出学生主体的价值,关注学生素养的训练而不是教师课堂表现力为唯一,有利于教师教学视野的拓展,更有利于学习型课堂设计的建设,学习型课堂以教材、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表演者,是设计与把控者,真正的引导下,孩子天然学习观察力能够获得爆发。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