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验案] 师承冯世纶教授医案精选

 道不在远 2013-04-10
 

第一节  感冒

【病例1】  外感发热发热7天

钱某,女,52岁,住院病例号50221,初诊日期:2006年11月6日

主诉:发热7天。患者7天前由于外感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7,考虑到患者年事已高,当日即入院治疗。白细胞:1.35×109/L,中性粒细胞0.83。X线胸片:左上肺有片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复达欣”等抗感染治疗,并配合补液、柴胡针对症治疗,患者热退而复升,反复无常。

他医予益气养阴药物均未凑效,遂请冯老会诊。刻诊:体温38.9℃,口干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部胀满,躁烦思睡,右胁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身痛,汗出热不退,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调,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系一例老年患者,且有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经用西药无效,他医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必有气虚阴虚的病机,故用益气解毒退热法而不效。

冯老师临证中主张,根据症状特点辨证:

该患者发热、咽干、口干苦、胁肋部胀痛,六经辨证属少阳病;
同时有口渴欲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属里热壅盛之阳明病;
无恶寒、身痛,可排除太阳病。

综合以上症状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
可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柴胡24g,黄芩10g,大黄6g,枳实10g,白芍10g,清半夏12g,生石膏(同煎)45,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1剂后体温由39℃下降至37.2℃,口干苦、渴欲饮水、胁肋部胀满症状缓解,大便通畅。又继服上方1剂,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不适,又复查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观察2天痊愈出院。


  

【病例2】感冒

王某,女,45岁,护理部主任,初诊日期:2007年2月20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师诊治。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
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水煎服。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病例3】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李某,男,2岁6个月,2004年7月10日就诊。患者感冒后咽喉肿痛二日,体温38.6℃,局部检查:咽部及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曾用双黄连、先锋5号肌注,效果不明显。且饮食困难,渴欲饮水,苔薄黄,脉数,无表证,电话请教冯老师。

患儿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
柴胡苗45g,清半夏12g,党参10g,黄芩10g,生石膏45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炙甘草8g,桔梗12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药水煎后取药液160ml,一天半服完,患儿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备注:上方本应用柴胡根,因没有买到,冯老师告知如用柴胡苗需大量,于是遵照冯老师指示,将柴胡苗用至45g,果然服用上方一剂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病例4】急性咽炎

李某,男性,28岁,病残复员军人,2004年12月1日就诊。
患者感冒后自觉咽部干燥,吞咽时疼痛明显,灼热,口渴欲饮冷饮,并伴有头痛,恶寒,身痛烦躁,T37.8℃,小便黄赤,查:咽部粘膜明显充血,悬雍垂轻度充血、水肿。西医诊断为:急性咽炎。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外寒内热。

与大青龙汤加味治之: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苍术15g,桔梗12g,清半夏12g,败酱草12g,生苡仁10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方服一剂后,体温降至T36.7℃,继服二剂后,恶寒、头痛消失,但仍觉口苦、咽痛、渴欲饮水、心烦。

又电话请教冯老。冯老师告知,

此时太阳表证已解,已变为少阳阳明合病,当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2g,桔梗12g,生石膏45g,生姜10g,大枣3枚。

服用三剂后,诸症已。 
   


  

【病例5】慢性咽炎

马某,男,40岁2005年3月17日就诊。咽微痒,胸闷微喘,偶尔有汗。

辨证为太阴夹饮,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清半夏15g,厚朴10g, 茯苓15g, 苏子10g,桔梗10 g, 炙甘草10g,杏仁10g,诃子肉6g,远志10g, 菖蒲10g,生龙牡各15g,生姜12g,大枣四枚。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按语:此证辨为太阴病,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此方原本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胡老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屡得手。  





笫二节  鼻炎

【病例1】慢性鼻炎

刘某,男,47岁,1985年5月12日就诊。反复感冒半年,曾找数位中医治疗,效不明显,近日巧遇冯老师求其一试,老师据症见:鼻塞,流清涕,头晕沉,精神差,只想睡觉,苔薄白,脉沉细。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为少阴病提纲证,该患者精神差、疲乏无力具有少阴证特点;又据301条:“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判断为少阴病挟饮,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鼻塞、流清涕、头晕减轻。

又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因常主持学术大会,每每介绍老师则戏称:“这是名中医冯三付。”


【病例2】慢性鼻炎

周某,男,38岁,居住红领巾公园。2005年7月14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因感冒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自服鼻炎康等中医药皆不效,今慕名而找冯老师诊治。症见:鼻涕少,心悸、口干、欲饮、出汗、纳差、颈项拘急,有针刺感,失眠,头晕,腹不胀,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慢性鼻炎病史。血压160/96mmHg。
出汗、颈项拘急、有刺痛感,为太阳表虚津伤证;
口干欲饮、鼻涕少,为阳明病;
心悸、头晕,为里有停饮;
脉证合参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津伤挟饮。

用栝楼桂枝汤加味,因里热加生石膏;因里饮加苓、术;因汗出多而加龙、牡、枣仁敛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花粉10g,炙甘草6g,苍术15g,茯苓15g,生石膏45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2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水煎服,七剂。






 
第三节  哮喘

【病例1】哮喘

刘某,男,56岁,2006年2月12日初诊。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

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仍用二诊原方。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
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

与射干麻黄汤法: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病例3】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岁,某啤酒厂职工,2004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2004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处方: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第四节  头痛

【病例1】外感头痛

刘某,男,28岁,1980年4月11日初诊。头痛发作已经10多天。大概本月初午休时,因不慎感染风寒而发病,头痛剧烈,自己服药无效,于是到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服止痛片、维生素、清眩片等仍无疗效。昨晚疼痛加剧,遂来门诊治疗。询问得知平素就有高血压及吸烟史,亦偶有头痛。其人面色红润,双眼角处可见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质干粘,鼻下有一小疖,视诊见咽壁发红,扁桃体二度肿大,血压是135/90毫米汞柱。刻诊头痛、恶心、鼻塞、咽痛、咳吐黄痰,口苦不思饮水,大便调和,小便略黄,舌苔白,舌边及尖略红,脉象弦滑,属于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初感于寒,又因素体阳热有余(这从面色和眼眵等处可以断定),所以在表的时间很短。经服用止疼药仍然头痛,说明单纯止痛还是不行的。

在本门诊,经过诊察可见有口苦、咽干、目眩、头痛等少阳证;
同时舌红、脉弦滑,已兼阳明里热;
证现少阳阳明。

所以当用小柴胡汤加石膏、辛夷、桔梗等治疗。
因二便调和,所以不至于用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汤。

与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辛夷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等病苦如失,休息调养而愈。

备注:见证知虚实也是很主要的,这样使邪从少阳而解,并不伤正,所以疗效很好。

柴胡加石膏桔梗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被冯世纶老师称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多见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舌燥,或咽疼,或排痰困难者。外感表解而烧不退者多现本方证。对发热,不欲饮食而口苦,头痛者有捷效。另外,小儿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急性睾丸炎等也常现本方证,见证治之,常收奇效。


【病例2】鼻窦炎

赵某,男,4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几个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后经西医权威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现证见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等处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约2-3天一次,发病期间伴有轻微咳嗽,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
本例病人因体质虚弱,有人会认为是虚症。

我们分析:
但病仍在表,且为阳证。
辨为大青龙汤证,因夹有痰浊,所以冯老合用苡仁败酱散。
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等为大青龙汤和苡仁败酱散证,
乃太阳蕴热,兼及阳明,与大青龙汤合苡仁败酱散:生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清半夏10克,生苡仁12克,败酱草12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炙甘草6,牛蒡子6,白术10克,生石膏45克,大枣3枚。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无,鼻塞已,患者特别高兴。但仍咳,且有少量黄痰,便略干,舌苔白,已不腻,浊气有清化之机,诊脉细缓。
头痛无,表证解;但仍咳,因为没有大青龙证,所以不能再继续服用上方。

属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加味下气散饮:半夏10克,厚朴6克,苏子6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枇杷叶6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诃子肉6克,杏仁6克,川贝5克,牛蒡子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痊愈。

鼻窦炎、鼻炎,久治不愈,很多都是因为表未解,但解表不是意味就用苍耳子、白芷等即可,最主要的是要辨方证,冯老于仲景之书研究有年,所以临床多用经方进行治疗。

【病例3】右眼球后视神经炎

杜某,女,58岁,1978年6月1日初诊。该患头痛已有20年,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晕、口苦。1963年因病情加重,于是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而且部分视神经已经萎缩。经治疗没有太大改善。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进行了颅咽瘤手术(6月7日拍片印诊考虑有鞍区占位性病变),手术以后仍然经常头痛,只能服“凡拉蒙”止痛,77年5月突然在家出现抽风,四肢挛缩,表情痛苦。现证见剧烈头痛,右目已经失明,左侧眼睛疼痛更甚。

因有呕吐、口苦,所以辩为少阳;
痛时四逆,要考虑病有转向厥阴的可能;

因病在半表半里,且有由阳转阴之态势。所以取小柴胡汤为法,并加石膏、吴茱萸这一对药,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与小柴胡加石膏、吴茱萸一试: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0克。

二诊,82年7月13日,据述服前药一剂头晕停止,头痛也有所减轻,因工作忙,所以后来一直断断续续服用上药。但近期目疼剧烈,诊见面色青暗,恶心,欲呕,舌质暗,苔根腻,舌尖无苔。

仍在少阳且证兼瘀血。

与小柴胡汤并合桂枝茯苓丸: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

上药服两剂,眼痛就减轻,大便亦随之好转,头痛减;效不更方,又服25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该患病情迁延数年,而且由此而丧失右眼,不可谓不疑难,而冯老几包小中药下去,就能控制病情,真可谓是技高一筹。设想如果能在发病之初就用中药辨证治疗,当不会饱受这许多的痛苦,更不会丧失右眼。本案取效的关键就是定六经、辨方证。


【病例4】偏头痛 

姜某,女,32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凉,面色恍白,精神不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泻。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除饮:黑附片15克、 茯苓30克、 白术20克、 白芍药20克、 苍术15克、 生姜15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第五节  痹痛

【病例1】糖尿病动脉硬化

安某,女,77岁,2006年12月26日初诊。糖尿病多年,伴手指麻木已经两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现双手手指都麻木,口中和,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寸微浮,言语低微。

这个病人由于见证为太阳表虚,所以无内热之象,病仍在表,属太阳兼瘀血。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因症辅以活血痛络的地龙、鸡血藤等。
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枇杷叶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广地龙10克。

二诊,服上药七剂,手指仍麻木,口中和,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前方化裁: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子10克,鸡血藤15克。

三诊,这次双手麻木显著减轻,仍感发胀,自觉眼睛发蒙,口中和,苔薄白,脉弦细。
仍宗前法,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法: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车前子15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自10克,鸡血藤15克,菊花10克。

按:糖尿病是现在临床的一种常见病,病因病机病态十分复杂,本例由于影响到了末梢神经和血液的代谢,所以表现为手指麻木等证,中医诊治疾病最主要的是要辨证论治。

备注:黄芪类方在现代的应用中,多主张大量,常常在50克以上,甚至有用到几百克的。但是冯老师必辨认有表虚者方用之,由方证入手,随证治之,并没有用太大的剂量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所以临床还是以方证相应为治疗准则,对于临床用药剂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病例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高某,女,33岁,2004年6月6日初诊。该患十年前患有牛皮癣,久治不愈。后来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病情曾一度缓解,后又复发。二年前发现腰髋等处关节疼痛拘挛,不敢活动,经诊断,属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效。现双侧腰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无力,连走路都很困难,病者异常痛苦。询之常有口苦口干,手足发冷等四逆症状,且心烦,性急,身体羸弱,大便溏薄,有时也便秘,苔白腻,脉弦细。

综合分析病在半表半里,属厥阴血虚夹瘀,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花粉12克,干姜6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苍术15克,泽泻18克,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防风6克,荆芥6克。

二诊,服上方14剂,乏力有所减轻,大便转干,心烦、性急爱发脾气等也有减轻,但腰髋部位仍疼痛,现口干,舌苔白,而根部略黄,脉细弦微数。

病仍在厥阴,当有方有守才能减轻病情,与上方续服: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5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十大功劳叶12克,赤小豆15克,白蒺藜10克。

三诊,增量芍药后,加减服用上药约半年,病情一直很稳定,现在劳累后有时腰髋仍然疼痛,下肢无力,四逆,口微干。
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与上方加味为散服:柴胡50克,黄芩50克,花粉60克,生龙牡各30克,桂枝50克,干姜60克,当归60克,白芍50克,川芎50克,苍术60克,泽泻50克,茯苓50克,炙甘草50克,仙灵脾60克,骨碎补60克,狗脊60克,荆芥30克,防风30克,白蒺藜60克。用法:取上20味中药,共研为细散,再兑入血竭粉20克,研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温水送服,一日两次,一次5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等物,并注意防寒保暖,劳逸适度。

结果:断续服用汤药和药散约2年,腰髋疼痛消失,可以正常的生活劳动,而且牛皮癣也被控制。后经拍片,显示双股骨、胫骨,骨密度增加。

按:无论外感、内伤还是杂病,从六经辨证入手都是可以的,而且疗效较优。所以张仲景立方垂法,传承万代,是不拘于外感、内伤等后世分类的。如此疑难重证,取用临床极其平淡的方药,能够收到如此的疗效,是患者之幸。也是医家所高兴的,其结果没有什么悬念,主要就是辨准了方证。

【病例3】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
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

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利湿。
当归15克、 白芍35克、 川芎5克、 黄芩12克、 苍术20克、 地龙20克、 木瓜15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肋发胀。

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气祛湿。
仍宗前方化裁:当归15克、 白芍25克、 川芎5克、 黄芩10克、 苍术15克、 地龙15克、 柴胡5克、 茯苓15克、 柏子仁20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
因余邪未清,呈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小量长期服用,以收全功。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当归10克 、 白芍20克 、 川芎5克、 黄芩10克 、 白术15克 、 柴胡10克、 桂枝5克 、 茯苓15克、 牡蛎15克、 干姜5克 、 桑枝20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

结果: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第六节  咳嗽

【病例1】气管炎

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曾因外感后乏力、便干,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


【病例2】急性呼吸道感染

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3日未行。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

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
此少阳欲变阳明也。

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

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
仍在少阳。
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桔梗10克。结果:又服两剂,诸证皆平。

按:咳嗽一症,临床最为复杂。一些医家往往惯用麻、杏、桑、贝等止咳化痰的套药,但收效者甚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

按:从治疗过程来看,柴胡这味药的剂量随着病症的变化是较大,这也是值得我们临床医生推敲的。




【病例3】支气管炎

金某,男,34岁,1984年10月5日就诊。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药退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症状。前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甚则一天服2剂亦不效,后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咳嗽、咳痰,痰色白,咽中干,不欲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躺在床上,不想移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该患者病至两月余,虽然有咳嗽、咳痰,但仍有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

而其病性,根据《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分析,该患者无发热、烦躁、口渴等阳性证,而仅有恶寒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又见口干不欲饮,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结果:患者服完第一煎半小时,觉心跳剧烈,后全身微汗出而痊愈。
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服完药后,出现了一时的心跳剧烈之症,此是胡希恕先生反复讲到的服药瞑眩状态。瞑眩是久病不愈服药后发生效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好,而且所患之病必随之而愈。故《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病例4】支气管炎

段某,男,5岁。2004年12月2日就诊。家长告知患儿自2001年春季患感冒之后,每逢冬春季节较易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感冒,咳嗽、鼻流清涕、时喘,服用阿莫西林、琥乙红霉素等抗菌药,效果均不佳。尤其服用琥乙红霉素后,呕吐,停药后,呕吐渐止,但仍咳,时喘,吐白
痰,汗出恶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苔白,脉弱。

患者素有咳喘之痰,而病为太阳表虚证,当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子。《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厚朴、杏子宣降肺气止咳定喘。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杏仁10g,厚朴10g,生姜10g,大枣4枚。结果:上方每剂服用一天半,连服三剂后,咳喘减轻,又继服六剂,诸症消失。

病在表(太阳),属太阳夹饮。

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临床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十分显著。

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

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
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
半夏厚朴汤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的代表方。
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

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谆谆告戒,反复辨证。本例属外邪夹饮,所以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兼化其饮,如书中五苓散、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皆是此类,临床需留意。 






第七节  眩晕

【病例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陈某,男,55岁,1997年5月12日初诊。该患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155/100左右,诊见体格魁梧,面色红润,口唇色暗,询之头晕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证,已4日未行,卧则胸闷,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关滑。

此少阳阳明蕴热兼瘀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

二诊,六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
头晕减轻,但由于胸闷明显,所以加瓜蒌、薤白这一药对,开胸理气、化痰开结;
仍宗前法,与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瓜蒌45克,薤白10克。


【病例2】胆结石

陈某,女,56岁,1979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今年9月12日晚,在小便时突然晕倒,于是到某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诊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但经输液并服中药两月余,毫无效果。自动出院,用担架担到门诊治疗。现证见头晕剧烈、恶心、呕吐、胸闷、大便干,不思饮食,口苦、舌红、苔白微干,脉弦数。

呕吐、胸闷、口苦、脉弦数,说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少阳病;大便干,合之则为大柴胡汤证。

虽病症剧烈,但仍在半表半里而甚于里,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二诊,1979年11月13日,其夫来述,药后大便四次,恶心无,现在已经想吃东西了,与原方两剂而痊。

按:如此危重之证,用如此简单的中药就能收到奇特的疗效。旁观者好奇而问之,无他,方药对证也!胆囊炎、胆结石临床出现少阳或阳明的方证很多,但也有表现在厥阴、太阴者。




【病例3】高血压

周某,男,57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擗地”状。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降逆除饮:柴胡15克、 党参15克、 黄芩10克、 清夏10克、 生姜15克、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大枣5个、 龙骨20克、牡蛎20克、 大黄5克、 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
舌淡脉沉弦,“振振欲擗地”诸症,可推测刻下证病,是由于少阴外寒内饮,水饮上扰,此时当温阳化饮。

与真武汤:黑附片10克、 茯苓30克、 白术25克、 生龙骨20克、 白芍20克、 生姜15克、 生牡蛎20克。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病例4】低血压 
王某,女,42岁。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根据上述表现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
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胃气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
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利湿养血:茯苓20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陈皮20克、 生姜15克、 枳实10克、 当归15克、 泽泻15克、 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按脉则沉细弦。

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
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
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生姜15克、白芍15克、 党参20克、 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 陈皮20克、 炙甘草10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老师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三诊,服七剂,头晕已经不明显,大便一日一行,胸闷减轻,但仍不能平卧,四肢麻,右上肢明显,有时心慌,苔白润,脉沉弦细。
胸闷虽有减轻,但仍不能平卧,所以在大柴胡汤中加入陈皮、郁金。

与前方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陈皮30克,郁金10克。

四诊,服七剂,四肢麻木,卧则手麻,胸闷口苦,大便5日未行,苔白舌暗,脉弦细。

以四肢麻木为主,出现上热下寒,血虚水盛之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18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淡苁蓉15克,瓜蒌仁10克。结果:服用半月余,病情稳定。

注意: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体格壮实者,如舌脉亦与之相符,多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黄连解毒汤方证。如果口干则加生石膏;瘀血重,其人脾气暴躁如狂,则多取大柴胡汤合下瘀血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又不可不知。



【病例5】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岁。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白日则头晕脑胀,思维不集中。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
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仿《千金》温胆法:茯苓30克、 清夏10克、 陈皮20克、 白术20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竹茹10克、 生姜15克、 泽泻25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
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
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除饮。当归12克、 白芍15克、 川芎5克、 黄芩15克、 白术15克、 泽泻25克、 茯苓30克、 丹参15克、 天麻10克。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一次3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
结果: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冯师治一例小儿伤食着凉的学习体会
徐豪辰,男,2岁4个月
2008年8月4日初诊:其母代诉,天热,吹空调,疏于防护,8月2日起感冒流清涕,次日转黄,夜间发烧37.7℃,手足心热,盗汗,白日活动后有汗出,恶寒轻,无咽痛,神减,8月3日予食牛奶、奶酪甚多。舌红苔中后白腻,脉浮大。处方: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6g   炙甘草6g   清半夏10g   桔梗10g   生薏仁18g   败酱草18g   生石膏30g   生姜三片   大枣3枚,一剂,水煎服。嘱:煎开后15分钟即可,小量频服,见汗为佳,有汗即可停药。热未必能退净,次日再诊。
按:1.太阳阳明合病,表证已减,里热渐起。恶寒、发热、流涕、盗汗,表证仍在,恶寒轻、涕转黄、盗汗出,提示已有化热之机。发热、手足心热、汗出,里热已显。脈浮为在表,浮大亦示邪盛有热。
2.盗汗为阴虚,习以为常,殊不知,太阳阳明合病所见盗汗亦为不少,尤多见于小儿。小儿外感盗汗提示:有表证在,而又非单纯表证,往往合并阳明。小儿体质稚嫩,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后往往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既感,或经或未经治,汗大出而病未解,则津伤表气虚,无力再作汗御邪外出,至夜,则人体机能得以休整恢复,正气得振,故可奋力祛邪作汗而出,汗出津液不足,往往又邪气复聚,而热不退。同时里热渐起,迫津外泄,亦致汗出。故《伤寒论》(下简称《论》)20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脉但浮者,必盗汗出。”由此亦知此例虽两阳合病,脉见浮大,但津液已作汗出,故脉象势必不紧。(按:《伤寒论》论“盗汗”见134条、201条。《金匮要略》亦有论及,但为虚劳不足之症。虚劳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及水气病篇“……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3.方取大青龙加味,因表证已减,里热渐起,故佐以清热诸味,主要用量因小儿而酌减。
加半夏寓越婢加半夏之意,《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书名下简称《略》)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为外邪里饮,饮郁化热,壅逆于上见咳逆上气,两目胀或头痛者,冯老临证于感冒、鼻炎、鼻窦炎等用此方较多。本例咳逆、目胀、头痛皆不明显,而加半夏,或因小儿叙症不切,或为冯老经验使然。
加桔梗寓桔梗汤、排脓汤之意,加薏仁、败酱草取薏苡附子败酱散方意,合而用之,以清热排脓。桔梗汤,《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甘草汤主之;不差者,与桔梗汤。”治咽痛条文虽列于少阴病篇,但为上热所致,临证常辨作少阳。《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12条“咳而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合生姜、甘草、大枣为排脓汤,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薏苡附子败酱散见该篇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软,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诸条言“咽痛”、“脓血”、“痈脓”,皆热邪燔炽,灼津炼液则痰黄涕稠,腐肉动血则成痈脓,内生脓血。伤津与动血,只是病之浅深,而所致者无非此一邪热,故借用诸方,于理为通,亦防微杜渐之施。治上热、诸窍之病,冯老喜用之化裁。
大青龙为发汗峻剂,临证服之,须视汗出情况,常用足煎少量频服的办法,见汗可止,不必尽剂。
2008年8月5日二诊:药后有汗出,体温仍未降,37.8℃,牙龈稍肿,手足心热,苔腻少津,脉数已不浮。处方:柴胡12g   黄芩 10g   党参10g   炙甘草6g   清半夏10g   桔梗10g   生薏仁18g   败酱草18g   生石膏45g   生姜三片   大枣3枚,一剂,水煎服。嘱:一副药,作两日服。
按:服前药大青龙汤加味一剂后,汗出而热不退。表证减,而邪入里化热,不可再行发汗,当重予清热,临床外感表解而热不退多现小柴胡加生石膏方证,以此方证加味,作少阳阳明合病论治。
2008年8月9日三诊:周二自门诊返回后,热势增殖39.0℃,服药当晚降至38.1℃,次日晨又有回升,至晚37.2℃,周四未再发烧。刻下:口疮,口臭,牙龈肿,汗出多,时有鼻衄(其母言其九月大时起即经常衄血),大便干。苔中后白厚腻,脉大。处方:炙甘草10g   黄芩6g   黄连3g   党参6g    清半夏10g    大枣3枚   干姜5g   赤小豆10g   白茅根12g ,一剂,水煎服。嘱:三剂,作六天的量。
按:表热已逐渐退净,而邪热充斥于里,肆虐于上则见口疮、口臭、牙龈肿,时或鼻衄,热邪迫津外泄则汗出多。
鼻粘膜血管丛丰富,为邪热所迫,血不归经,易发衄血,但在外感病中,鼻衄如汗出一般,有托邪外出之功,故古有“红汗”之称。《伤寒论》太阳篇有数条论及衄血,46条“阳气重”,服药之后,“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47条伤寒表实证未服药而 “自衄者愈”。56条表证经发汗后病不解,气上冲而复见头痛衄血,予服桂枝汤解。86条“衄家,不可发汗”,111条火劫致汗“阳盛则欲衄”。而其母言其自九月大时经常出血,同时应与个体发育差异有关,体质使然。
大肠失于濡润,而见便干,关键其非独邪热流窜肠腑所致,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患儿感邪后,正邪交争,津气内耗,即服药后亦势必鼓动正气,依托津液作汗祛邪外出。《伤寒论》中论及因病出汗或误治出大汗而伤津液的不胜枚举。津液外泄,不仅亦致表虚,还易出现“胃中干”,而生诸变证。其二,忆及其母言其病发前,因天热吹空调,失于调护,当晚低烧,次日复予牛奶、奶酪等滋腻之味,而三诊中皆见舌苔中后白厚腻。可见着凉与停食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而两者无一不损伤胃气,势必化源不足,亦欠输布。综合两者而看,大便干为标,而本为胃气弱,化源乏而输布不利,故虚寒不足为本。
鉴于以上的分析,本例辨作上热下寒,此证在小儿此类病证中尤为多见,治予清上温下,方取甘草泻心汤加味。
甘草泻心汤,《论》158条论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证属半表半里上热下寒之证,还见于《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这种病是下有寒湿,上有虚热 。
加味赤小豆,有消肿排脓之功,取赤小豆当归散方义。此方一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一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闷瘀血病》第16条“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加白茅根,取其清热生津,而又能凉血止血,还有利尿作用,导邪自小便而去。
本方取甘草泻心汤加味,清上以芩、连,佐以赤小豆、茅根,温下以姜、夏,补中和胃以参、姜、草、枣,清重于温,但顾及胃气,不再伤津液。
本例初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大青龙加味,表证减,邪热更深入一层,少阳阳明合病,方取小柴胡加味,虽发热得以退净,但邪气仍得以深入,充斥于里,肆虐于上,呈上热下寒之势,方取甘草泻心汤加味。细加寻思,邪热得以节节深入,得非停食作祟,邪有所恋而致?若能于前方适量佐以消导,是否可以遏止病势呢?还请老师指教。  





1、太阴尿频(多囊肾)

时某,男,54岁,2005年10月31日初诊。素有多囊肝、多囊肾,尿频。久治未愈。近几个月夜尿也多,不能安寝,多时则三、四十分钟一次,甚是苦恼。现证见腰酸重、里急、舌苔白略腻、口中和、脉弦细、属于上寒下热,病在太阴,与肾着汤:

苍术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车前子15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生龙牡各15克

二诊,服上药七剂,尿频减,夜尿也减,腰仍酸,舌淡苔白微腻,脉弦细。与前方加减:

苍术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车前子15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生龙牡各15克,生薏米12克

三诊,服七剂后,腰酸减,夜尿仅3次,尿频无,咽干,饮水不多,舌苔白,脉弦细,与前方加减:

苍术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花粉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车前子15克,桑螵蛸10克,益智仁10克,生龙牡各15克

按:腰酸重,口中和,里急,小便不利,是运用肾着汤的证据。而口渴、小便不利则多见猪苓汤或五苓散证,临床上所见的遗尿、尿频、尿急、尿痛、尿少、癃闭等皆属于小便不利的范畴。

体会:赤小豆甘酸平,可“排痈肿脓血,利小便”,配伍养血除瘀的当归,《金匮》原用以治疗近血痔疮,而冯老多运用于泌尿系疾病或皮肤病而见本方证者。肾着汤是由甘草干姜汤加味而成,其中苓、术并用,温中祛寒,故反治小便自利。本例病人表现尿频,尤以夜尿为苦,颇符合仲圣“其人身体重······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之旨。方药对证,效如稃鼓。二诊虽效,但腰仍酸重,加薏米仁有“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之功,所以七剂即效。三诊时有些咽干,加花粉“主消渴、唇干口燥、止小便利”润燥生津而愈。总之,肾着汤是冯老常用于腰痛水肿及遗尿的效方,但前提是只有当病人出现肾着汤证时才可用,而且每用必效。

2、少阳阳明(结节型甲状腺肿、痤疮)

廖某,女,45岁,2006年6月12日就诊。该患曾因甲亢、甲状腺肿大曾来此处服药。后行甲状腺手术。现甲状腺肿大手术以后又作,而且伴有严重的面部痤疮。诊见心烦面赤,面上满布粉刺,大者如花生米,喉中痰多,甲状腺肿处疼痛不适,纳食也差,大便溏薄,每日3、4次,口干,舌苔白,舌根腻,脉弦细,属少阳阳明郁热,与小柴胡加石膏汤合苡仁败酱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桔梗10克,夏枯草10克

二诊,七剂后甲状腺疼痛已经不明显,但仍感月经来前甲状腺部位不适,面痤及喉中痰鸣皆减,大便日两次,略稀,口干、苔白,脉弦细。与上方加清热解毒排浊之品: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夏枯草12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桔梗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

三诊,仍有喉中不适,但甲状腺似乎变小,面痤色淡一些,大便略溏,日1、2次,苔白根厚黄,脉弦细,仍与前方,并照顾肠胃:

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炮姜炭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夏枯草10克,生石膏45克,生龙牡各15克,陈皮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桔梗10克

四诊,五剂后甲状腺肿痛已无,月经前亦安,但面痤仍有,纳可,大便转调,苔白腻,脉细,与苡仁附子败酱散合当归赤小豆散:

生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附子5克,紫花地丁12克,冬瓜仁12克,桃仁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五诊,服药七剂,面痤大减,最大者有赤小豆大,很分散,便又不调,口干,苔白润,脉细,与前方合甘草泻心汤:

生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冬瓜仁12克,桃仁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12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干姜6克,生石膏45克,生地炭12克,大枣4枚,黄芩10克

六诊,服上药七剂,诸症无。嘱少吃辛辣刺激食品,注意心情舒畅而愈。

按:从六经辩治,在辩方证,很容易就把病治好,如果套用成方,很难收效.

3厥阴心悸(肝炎后遗症)

王某,男,40岁,2006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病在厥阴,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

按:方药对证,效若稃鼓   






冯老师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
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
                 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
                 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
                 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 





冯世纶教授应用桂枝汤加减验案三则
                
冯世纶教授临床善用经方,常用经方加减化裁来治疗各种疾病,冯老临床辨证准确,常能收到非常满意的效果。冯老临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对于辨证为太阳病,若见有汗出津液损伤表现而属于太阳中风表虚的,辨为桂枝汤证,常用桂枝汤加减化裁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常能收到满意效果。现摘取今年入冬的三个病例,如下:
病例一:头疼
申某,女,36岁,头疼,恶风,夜间汗出,口不干,纳可,二便调,乏力,手偶有颤动,手脚不凉。脉不浮,舌淡苔薄白。处方如下: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2g  大枣4枚
           黄芪15g  苍术15g   茯苓12g  甘草6
                                   三剂水煎服
冯老临床常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此人头疼、恶风、汗出,太阳表证比较明显,口不干,乏力,手偶有颤动,为太阴虚寒里饮证,里饮激动导致气机不利而手颤动。此例表证明显,但却使人容易忽略兼证,虽然经方强调抓主证,论中亦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古训,但是如果不注意兼证的解决,主证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如哲学上讲次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一样。故临床外邪里饮证时单解表而不祛饮则表必不解,单祛饮而不解表则饮必不去。故大法以解表祛饮。因汗出导致津液损伤而脉不浮,故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用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加苍术、茯苓祛饮健脾生津。辨证准确故能三剂取效。
病例二:发疹
丁某,男,9岁,三天来身发疹子,色淡红,身痒,晨起口干,身不冷,脉浮,舌苔白。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荆芥6g    防风6g    生苡仁18g  败酱草18g
          赤小豆12g  当归6g   鲜芦根30g  桔梗6g
          草河车10g  生姜10g  蛇蜕6g
                                七剂水煎服
此患者身发疹子,身痒,虽然无恶风、汗出等症状,但是根据《伤寒论》“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故可知表证仍在,脉浮亦为在表。其人口干,身起疹子为里有蕴热,瘀热郁于机表故发疹。故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表证未解,里有蕴热。故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发散表邪,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去附子合当归赤小豆散清利里湿蕴热。用桔梗、鲜芦根养阴透疹。草河车、蛇蜕治标。配伍精当,方证合拍,故七剂后疹消病愈。
此患者为外邪未解,里有蕴热,《伤寒论》曰:“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因其人口干,里津液已伤,恐麻黄更伤津液,故用桂枝汤加荆芥防风来替代桂枝二麻黄一汤,加生苡仁、败酱草、赤小豆、当归后适用范围和桂枝二越婢一方证类似,皆为解表清里。
病例三:咳嗽
李某,男,40岁,咳嗽,咯痰色白,身疼,四肢关节疼较明显,身有汗出,汗出后恶风,晨起口中有味,口干,欲饮,二便可,舌淡苔少,脉细弦。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清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杏仁10g    苏子10g 
炙枇杷叶10g   桔梗10g   生姜15g
                           七剂水煎服
此人汗出恶风身疼为太阳表证,痰多口干欲饮为里有停饮且津液已伤。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法当解表祛饮。因为有汗出,且津液已伤,故不为小青龙汤证,以免发汗更伤津液。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散表邪,合用半夏厚朴汤温中化饮止咳喘。再加桔梗、杏仁、炙杷叶宣降肺气。
《伤寒论》中桂枝汤用来治疗太阳中风,但现代社会中,人患伤寒外感后多自行服药或经西医治疗,使外感表证迁延不愈,此时多已合并它证,故临床上单纯的桂枝汤证比较少见,多为兼有它经之病。故单处以桂枝汤的机会比较的少。同时对于桂枝汤,要重视其中的生姜,生姜助桂枝解表发汗而不伤津液,且能振奋胃气而避药物之滋。当今药方多不备生姜,故冯老常嘱咐患者自购生姜以免减弱药效。
《伤寒论》对于表里同病,如太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证的五苓散、小青龙汤,太阳阳明合病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太阳少阳合病的柴胡桂枝汤,太阳太阴合病的桂枝人参汤都是表里同病,都用表里同解的方法,大匠示人以规矩,从中可以知道对于表里同病的要表里双解。
虽然《伤寒论》虽然只有398条,113方,但蕴含着丰富的辨证思想,临床上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根据证来选方,如无恰当的方,则可以加减、合方等使方符合证,即可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历代医家强调要熟读《伤寒论》,其目的就是要把方证相应的思想烂熟于胸。正如历史上的经方大家为何一辈子只使用经方却能治尽天下病种,奥妙即在此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