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琢磨人与琢磨事

 壁上观书 2013-04-11

  标签:社会

  看央视《百家讲坛》的周立群先生讲史记,有则小故事颇有趣味,也令我有所感触。具体情节记不大清楚了,说的是汉景帝时的事,战功累累的名将周亚夫因为不懂得皇上心思,恃功自傲,结果落得冤死狱中的下场。而车夫出身的卫绾由于善于揣测圣上心意且办事得力,位至太子太傅,成为辅助汉武帝建立大汉皇朝的功臣。周先生总结了有的人只琢磨人不琢磨事,有的人只琢磨事不琢磨人,有的人是既琢磨人又琢磨事。还有的人琢磨钱。琢磨钱与本文无关不再谈了,现在想聊聊琢磨人和琢磨事。
  上面的小故事说的是封建皇朝的事。在那种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年代,皇帝的心思当然是要仔细琢磨,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触犯天颜,轻则丢官被贬,重则身家性命不保,正所谓伴君如虎。有些能人志士自认为才高八斗,因而恃才傲物,办事只认死理却不注意方法,往往会得罪权贵甚至令皇上不满。致使事事受阻,空有满腹大志却不得施展,只叹怀才不遇郁郁而终。更有甚者出师未捷身先死,只留后人一声叹息。而有些弄臣则只会琢磨皇帝心思,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欺上蒙下,为一己之私利不惜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这种人或许会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终逃不过落下个后世骂名。能成大事者无不不是既琢磨人又琢磨事的,为国为民办事不仅要一心为公,处事过程也注意方式方法,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阻力,取得最大的效果。这样下来不但为民真正办了实事,同时也保全了自己,取得封妻荫子后世留芳。
  时至今日,那种仅凭一人一句话就定生死的日子不再有了。但是工作要做出成绩,琢磨人和琢磨事也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办事,即使是日常的工作,也必不可少地涉及到各种协助的部门。要得到对方的支持也要揣摩对方的心理方可顺利将事情办好。否则阎王易见小鬼难缠,一个小小的办事员就可以搞得你昏头转向,使你的工作陷入僵局。所以说,现在的琢磨人不再象古时只琢磨皇帝的心思,而是要琢磨与自己的工作相关的所有人的心思。
  做为一个管理人员,对上,要认真领会上级的意图,弄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还有什么是要紧急做的。对下,要琢磨透自己管理的团队各员工的能力与性格特点,安排工作力求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发挥员工的最大能动性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也要处理工作相关的平衡部门的关系,力求取得共赢。只有协调好各方的关系才能减少摩擦,避免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琢磨事,是要想清楚干一件事过程会遇到的困难,想清楚条理,理顺工作的各个节点,为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物”的准备。琢磨人,则是要想清楚与工作相关的人员的心理状况,也就是做好“人”的准备。
  中国人办事总离不开个人情世故,有道是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话虽说得有点世故,但仔细琢磨下来也是这个理。凡事想多一点,照顾多方面的利益与感受,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阻力,事情成功的机会就可能增大。当然,不可能事事都能尽如人意,有些时候要成功推进一件事必然要牺牲部分人的利益,这时候就需要些大刀阔斧的魄 力了。
  琢磨人与琢磨事其实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要想真正办好一件事,确实要多花些心思才行。如果只是凭着想当然的理想主义,不顾一切相关的人的利害关系,到头来碰得头破血流就不足为奇了。或许这样说会招来卫道士们的非议,但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则文章。在目前的中国,这正是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承认的国情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