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笑熬浆糊糊 2013-04-1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北京的天桥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清康熙年间,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耍遍布其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欢迎。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文化遗产名称:北京天桥中幡
所属地区: 北京 ·宣武区
遗产编号:BJⅥ-1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申报人/申报单位: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
遗产级别: 市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它的主干是一根10米长短的粗短竿,竿顶悬挂着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也称标旗,旗的正面绣着诸如“万寿无疆”之类的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会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考究的中幡还会在竿顶加上一层乃至数层由彩绸、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被称为缨络宝盖,在舞弄起来时色彩和声音都很优美。舞毕后需保持中幡的直立不倒,还要高高抛起,稳稳接住,动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轮换地作为支撑点。中幡的动作有霸王举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老虎撅尾、苏秦背剑等26种之多。中幡起源于晋朝,距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记载。清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皇旗佐领,属内八档会之一,且受过皇封。同时,又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老北京文化尤其是老天桥文化的缩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北京的天桥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清康熙年间,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各种曲艺杂耍遍布其中。尤以中幡、撂地摔跤等表演最受游客欢迎,主要有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艺人率众表演。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善林先生的执掌下,与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宝三跤场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一同消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改革开放后,第三代传人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民办民俗文化艺术团体--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这一天桥绝活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是天桥中幡仍然存在着后继乏人的问题。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北京天桥中幡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被世人关注。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历史上,天桥“宝三”的中幡和摔跤最有名,而“宝三”的中幡绝活仅有一个传人——付顺禄,付顺禄又将中幡的看家绝技传给儿子付文友和付文刚两兄弟,后者就是现在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团长。日前记者采访了付文刚先生,听他讲述了中幡的故事。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中幡原名大执事起源明清帝王仪仗旗杆

中幡原名大执事,源于明、清两带帝王仪仗队行军、打猎时王旗的旗杆。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鼓舞三军斗志。到了清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它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天桥王小辫偷艺皇宫创绝活用鼻子接中幡

到了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原来宫中八大执事的旗上面绣的龙、凤、虎、豹(各两对)的图案,改为中华民族一帆(幡)风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传入民间,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王小辫耍的中幡,竿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头架,架上挂着十几个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幡面,幡面上横书:“京城王小辫”,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他的绝活是“鼻剑”,既用鼻子接住抛向高空而急落的中幡。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二代传人是天桥跤王宝三中幡发展成多人演练多绝活

王小辫在京城表演中幡,同跤王宝三跤场共用一块场地。表演中,中幡上下翻飞,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很受观众喜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但是,由于王小辫“钢口”(说话)差,“杵门子”(向观众要钱)软,每天收入不多,只能维持生活。同在跤场摔跤的宝三等人就帮王小辫向观众要钱,渐渐地宝三喜欢上了中幡,也能练习简单的动作。时间一长,王小辫就收宝三为徒,把所有中幡绝技都传给了宝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王小辫去世后,跤场就由宝三演练中幡和摔跤。经过多年实践,宝三继承和发扬了中幡的技巧,表演既惊险又好看,他又把中幡从单人演练发展成为多人演练,动作大方严谨,表演滑稽幽默,使观众百看不厌,成为天桥市场的绝活,名震京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后来,经常到宝三跤场帮忙的付顺禄,迷恋上了中幡,经举荐拜宝三为师,并得到了宝三的真传,成为天桥中幡的第三代传人,当时被称为跤场的“台柱子”。

四代传人练幡先学糙顶藤棍打额直到长出厚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作为中幡的第四代传人,付文刚很有感触,他说:“学中幡,我是从不喜欢到今天离不开它。”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15岁时,父亲给他做了一个4米半长的小中幡,这回,自己也要由“看客”变成“角色”了。

中幡的表演项目“脑健”,是将中幡抛起后顶在脑门儿上,为此脑门儿的皮肤就要很坚硬。为练出结实的前额(初学容易被中幡划破),每天还须“糙顶”。每当“糙顶”时,父亲就用藤子棍儿在付文刚脑门儿上反复敲打。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打”到脑门儿都木了,直到肿起一个大包才能停手,过几天肿消下去接着再来,直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了这一关。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在刻苦磨练中成熟后,1986年,付文刚在“首届龙潭湖民间花会大赛”上,在一张八仙桌上表演了中幡的各种动作,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评,并获“个人表演大奖”。1988年付文刚接过了父亲的中幡,在东城区政府的委托下,成立了“鼓楼天桥跤场”。跤场几年的中幡表演,受到了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2002年,付文刚将原天桥各位老艺人的传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艺术团除摔跤、中幡,还包括气功、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快板、说书、唱大鼓。

渴望奥运会上显身手中幡想要长到20.08米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付文刚说,天桥中幡正在积极申请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标准的中幡三丈三,近11米,是一个大竹筒,他使用过的中幡最高15米。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他们想把正在制作的新中幡提高到20.08米高。因为没有这样高的竹子可用,会考虑使用新型复合材料做中幡,比如玻璃钢、碳塑钢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为了积累大型活动的经验,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一直很忙碌。除每年参加春节庙会外,艺术团还参加了“南京世界名城博览会”、“钓鱼台国宾馆庆祝中日友好表演”、“南昌绳金塔庙会”、“大连赏花节”、“洛阳牡丹节”、“第6届中国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中幡艺术也正走向世界。今年春节,付文刚带领徒弟们参加了“北京风景舞动澳大利亚”活动,中幡表演成为悉尼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近期,艺术团还将应邀到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付文刚正考虑通过制作中幡文化附属品把中幡发扬光大,“中幡造型漂亮,有气势,可以做成小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中幡表演一年倒贴十几万穷且益坚企盼绝艺有传人

“悬!”是观众们观看付文刚表演时发出的一致感叹。30公斤重的竹竿,被抛到空中,落下来,在头、肩、肘、手、胯、膝、脚7个部位滑动,“擎天一柱”、“罗汉撞钟”、“秦王倒立碑”……稍有半点偏差,就有可能把眼睛、鼻子砸个稀巴烂。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可是,如此高技巧和高风险的民间绝艺,仅靠表演入不敷出。目前付文刚的艺术团处于“三无”境况:无固定收入、无固定演出场所、无固定表演人员。平时只能靠付先生自己开的建材厂和小公司补贴,每年要倒贴进十几万元。尽管如此,付文刚坚决不和打着天桥中幡牌子、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人合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干这行,必须有良好的品德。”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付文刚收了8个徒弟和20多个学生,收的徒弟大部分是好友的独子,喜欢中幡,跟着学。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付文刚把中幡舞进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上千名学子在校园体育馆内欣赏了这一绝活。之后,有不少高校的体育学院找到付文刚,希望通过联合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宝三中幡过牌坊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宝三:宝善林,是中外闻名的摔跤和中幡艺人。上世纪20到40年代宝三在京城有跤王之称。16岁那年,他做了清善扑营头宛八爷的关门弟子,经过勤学苦练,到民国初年,他的功夫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宝三对中幡也发生了兴趣。有一天,王小辫在演练中幡当中突然刮起了旋风,眼看中幡向一位贵公子倒去,紧急关头,人群中的宝三抢上去接住中幡,为王小辫救了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此后,宝三与王小辫关系越发亲密,宝三经常帮王小辫“保托”(向观众要钱),渐渐地宝三也能扶幡,“过过托”(将幡递给王小辫),练几手简单的动作。后来,王小辫正式收宝三为徒,把平生的中幡绝技全部传给了宝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王小辫死后,宝三在天桥撂地卖艺。他编排了一套适合京城百姓口味的表演,既诙谐幽默,又不失真功夫,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北京民俗文艺的代表项目,有的语言已经被社会接受,如“溜肩膀——不担沉重”、“肚脐眼耍幡——心里的劲”等,已被世人引用为街头歇后语。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一次,宝三在北海表演中幡,东西有两座牌坊,中幡是直立扔过去的,宝三飞身穿过牌坊稳稳地把中幡接住,从此名震京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解放后宝三收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为徒,潜心研究中幡、摔跤技艺和传承民俗文化。但继承宝三摔跤和中幡绝技的只有付顺禄一人。由于宝三对民俗艺术的贡献,他光荣地当选第一届宣武区政协委员,并担任国家一级裁判,还荣幸地参加了国庆庆典。

跤与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马来西亚小伙子学幡先学跤

摔跤与中幡虽然是两个项目,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中幡除了练习基本功,还必须练摔跤,这是传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幡表演最早是在跤场,由于宝三在练中幡前练过摔跤,可以说是集摔跤、中幡两种绝活于一身。所以宝三收的徒弟也必须练过摔跤,于是当时京城出现了“北京跤手练中幡”的现象,这也由此成为一个传统。直到现在,北京耍中幡的都练过摔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而摔跤的不一定会耍中幡。中幡和摔跤都是很需要技巧的运动,要学会借力。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时如遇到牌楼牌坊,表演者还要将中幡高高抛起,穿过牌楼跑到对面去再接住,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难度很大。演练中幡要做到快、稳、准,手眼配合一致。而练摔跤能提高人的四肢活动能力,锻炼筋骨,增强腰部和腿部力量,培养目测力、判断力、准确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所以练习摔跤是学习耍中幡的基础。摔跤和中幡也成为民俗表演中最重要的代表项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天子之桥杂技多

2006年春节付文刚在悉尼表演中幡绝技

北京的天桥是一个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繁华热闹的平民市场。“天桥”,顾名思义是“天子之桥”,原为一座汉白玉筑的单孔高拱桥,是专供帝王们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祭农的御路。清康熙年间,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清末民初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先后出现了不少“落子馆”戏园,同时还有很多撂地演出杂技、武术、中幡、摔跤、戏法、说书的地摊。撂地是在平地上支个棚,棚中设板凳座位的表演。其中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主要有沈三、宝三、张狗子等艺人率众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三的执掌下,第三代传人付顺禄等人演练中幡,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艺。

拜师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原来中幡这门手艺都是一脉单传,可现在付文刚已经正式收了8个徒弟。

“别以为练武的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练好中幡可是需要特别发达的小脑和平衡能力,这是一门需要胆量、力量和技巧的手艺,很需要天赋。”付文刚说,他的学生中,不少都半途而废了,这之中还有洋学生。学生和徒弟有很大的区分,当学生的经过多年的考验才可能成为徒弟。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付文刚收徒还按照老传统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拜师前夜,付文刚要给师爷宝三、父亲付顺禄的牌位敬香、磕头,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新弟子。拜师宴上,红毡铺地,亲朋好友聚齐。师傅和徒弟头上都顶着大红帖子,在举荐人的引导下,师徒二人互换帖子,徒弟当着众人给师傅磕头、敬茶,从此亲如父子。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天桥中幡
中幡起源于晋代皇家表演项目,又名缘H,是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耍中幡是在行军或打猎休息期间,旗手们为给皇上解闷,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欢心,鼓舞三军斗志。

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耍中幡,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清《百戏竹枝词》记载:"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锋,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清代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又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对中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属"王小辫"。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传入民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后来又收"宝三"宝善林为徒,将一身绝技传与宝三。清末民初,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欢迎的项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20世纪50年代,天桥耍中幡由宝善林先生执掌,第三代传人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等人在天桥跤场演练中幡,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前来切磋技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宝三跤场也同时被撤消。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以弘扬宣南文化为宗旨,开展了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系列文化活动。在区文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儿得到传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善林先生的执掌下,与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宝三跤场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一同消失。改革开放后,第三代传人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民办民俗文化艺术团体--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幡按大小分为硕幡、中幡和小幡三类。硕幡一般比较重也比较高,一般要在12米以上;中幡一般在9米左右,多数表演者选用的都是中幡,所以耍中幡这一叫法也就传开了;而小幡则只有3-4米,一般是在小的场地表演,比如剧场、茶馆等。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早期的耍中幡有"幢幡"、"担幡"的叫法,在清朝中期北海公园到了冬天还有"担幡滑冰"的表演。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因此又称标旗。中幡净重30多斤,它下粗上细,由两根竹竿拼成,竹竿的大小、柔韧性也有讲究。一筒中幡要加工成成品大约要四年时间,其制作加工程序目前仍属祖传,拒不外泄。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从技艺角度来说,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此外中国式摔跤、气功等技艺也是练习中幡的基础。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表演中,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如今,天桥中幡发展到第五代传人付文刚手中,已经成为一个集惊险与壮观于一身的系统性表演项目,包含着头、肩、肘、手、跨、膝、脚7套演练技巧近百种套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天桥中幡凭其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项目。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天桥中幡是老天桥的传统绝技,其表演形式是表演者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触碰一根长约11米的幡旗,并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现年44岁的付文刚已经是这门绝技的第四代传人,他也是如今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发起人和团长。虽然付文刚目前已经有20个学生,8个徒弟,但对天桥中幡的传承,付文刚仍顾虑重重,因为目前真正有天赋并愿意继承这门技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目前舞幡已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匮乏,加之天桥杂技作艺的环境及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迁,耍中幡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保护。目前付文刚仍在继续物色接班人。他打算把正在制作的新中幡提高到20.08米高,来迎接2008年奥运会,并考虑通过制作中幡文化附属品把中幡发扬光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北京市的傅文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 - hubao.an - hubao.an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