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地区: 北京 ·宣武区 遗产编号:BJⅥ-1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 申报人/申报单位: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艺术团 遗产级别: 市 ![]() ![]() ![]() ![]() ![]()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善林先生的执掌下,与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宝三跤场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一同消失。 ![]() ![]() 中幡起源于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作为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北京天桥中幡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被世人关注。 ![]() ![]() 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它的主干是一根长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反面有时绣上表演团体的名称。 ![]() ![]() 天桥王小辫偷艺皇宫创绝活用鼻子接中幡 到了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原来宫中八大执事的旗上面绣的龙、凤、虎、豹(各两对)的图案,改为中华民族一帆(幡)风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传入民间,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 ![]() 王小辫耍的中幡,竿头上安着三把伞,竿子中间绑着一个长方形木头架,架上挂着十几个铜铃,下面挂一条宽三尺,长一丈八的红布幡面,幡面上横书:“京城王小辫”,竖写:“以武会友,晃动乾坤”。他的绝活是“鼻剑”,既用鼻子接住抛向高空而急落的中幡。 ![]() 王小辫在京城表演中幡,同跤王宝三跤场共用一块场地。表演中,中幡上下翻飞,幡面彩绸迎风招展,幡顶铜铃叮咚作响,很受观众喜爱。 ![]() ![]() ![]() 后来,经常到宝三跤场帮忙的付顺禄,迷恋上了中幡,经举荐拜宝三为师,并得到了宝三的真传,成为天桥中幡的第三代传人,当时被称为跤场的“台柱子”。 四代传人练幡先学糙顶藤棍打额直到长出厚茧 ![]() 作为中幡的第四代传人,付文刚很有感触,他说:“学中幡,我是从不喜欢到今天离不开它。” ![]() 中幡的表演项目“脑健”,是将中幡抛起后顶在脑门儿上,为此脑门儿的皮肤就要很坚硬。为练出结实的前额(初学容易被中幡划破),每天还须“糙顶”。每当“糙顶”时,父亲就用藤子棍儿在付文刚脑门儿上反复敲打。 ![]() “打”到脑门儿都木了,直到肿起一个大包才能停手,过几天肿消下去接着再来,直到脑门儿上长出厚厚的茧子,才算过了这一关。 ![]() 在刻苦磨练中成熟后,1986年,付文刚在“首届龙潭湖民间花会大赛”上,在一张八仙桌上表演了中幡的各种动作,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评,并获“个人表演大奖”。1988年付文刚接过了父亲的中幡,在东城区政府的委托下,成立了“鼓楼天桥跤场”。跤场几年的中幡表演,受到了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 2002年,付文刚将原天桥各位老艺人的传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艺术团除摔跤、中幡,还包括气功、五彩戏法、拉洋片、双簧、快板、说书、唱大鼓。 渴望奥运会上显身手中幡想要长到20.08米 ![]() 付文刚说,天桥中幡正在积极申请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项目。标准的中幡三丈三,近11米,是一个大竹筒,他使用过的中幡最高15米。 ![]() ![]() 为了积累大型活动的经验,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一直很忙碌。除每年参加春节庙会外,艺术团还参加了“南京世界名城博览会”、“钓鱼台国宾馆庆祝中日友好表演”、“南昌绳金塔庙会”、“大连赏花节”、“洛阳牡丹节”、“第6届中国国际旅游节”等重大活动。 ![]() 中幡艺术也正走向世界。今年春节,付文刚带领徒弟们参加了“北京风景舞动澳大利亚”活动,中幡表演成为悉尼大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近期,艺术团还将应邀到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演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付文刚正考虑通过制作中幡文化附属品把中幡发扬光大,“中幡造型漂亮,有气势,可以做成小型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 中幡表演一年倒贴十几万穷且益坚企盼绝艺有传人 “悬!”是观众们观看付文刚表演时发出的一致感叹。30公斤重的竹竿,被抛到空中,落下来,在头、肩、肘、手、胯、膝、脚7个部位滑动,“擎天一柱”、“罗汉撞钟”、“秦王倒立碑”……稍有半点偏差,就有可能把眼睛、鼻子砸个稀巴烂。 ![]() 付文刚收了8个徒弟和20多个学生,收的徒弟大部分是好友的独子,喜欢中幡,跟着学。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付文刚把中幡舞进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上千名学子在校园体育馆内欣赏了这一绝活。之后,有不少高校的体育学院找到付文刚,希望通过联合办学传承民族文化。 宝三中幡过牌坊
![]() ![]() 解放后宝三收陈金权、马贵保、付顺禄、徐茂为徒,潜心研究中幡、摔跤技艺和传承民俗文化。但继承宝三摔跤和中幡绝技的只有付顺禄一人。由于宝三对民俗艺术的贡献,他光荣地当选第一届宣武区政协委员,并担任国家一级裁判,还荣幸地参加了国庆庆典。 跤与幡 马来西亚小伙子学幡先学跤 摔跤与中幡虽然是两个项目,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中幡除了练习基本功,还必须练摔跤,这是传统。 2006年春节付文刚在悉尼表演中幡绝技 ![]() 原来中幡这门手艺都是一脉单传,可现在付文刚已经正式收了8个徒弟。 “别以为练武的都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练好中幡可是需要特别发达的小脑和平衡能力,这是一门需要胆量、力量和技巧的手艺,很需要天赋。”付文刚说,他的学生中,不少都半途而废了,这之中还有洋学生。学生和徒弟有很大的区分,当学生的经过多年的考验才可能成为徒弟。 ![]() 付文刚收徒还按照老传统举行正式的拜师仪式。拜师前夜,付文刚要给师爷宝三、父亲付顺禄的牌位敬香、磕头,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新弟子。拜师宴上,红毡铺地,亲朋好友聚齐。师傅和徒弟头上都顶着大红帖子,在举荐人的引导下,师徒二人互换帖子,徒弟当着众人给师傅磕头、敬茶,从此亲如父子。 ![]() 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走会中各个团体都有自己的标旗,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耍中幡,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清《百戏竹枝词》记载:"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锋,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 清代乾隆年间,将原龙旗杆上加上伞,耍起来更是好看。后来加伞的大旗杆被皇宫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仪仗队,显得更加威武庄重,故又名大执事。皇宫里每年耍大执事,庆祝重要庆典。乾隆年间中幡会属于镶黄旗佐领管辖,属内八档会之一,受过皇封,盛极一时。 对中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要属"王小辫"。当时全国各地都有中幡表演,但是表演形式各不相同。到了清朝末年,天桥老艺人王小辫从宫中耍执事的哥哥处学得此艺,并将大执事改名"中幡",变成卖艺性质的表演传入民间。 ![]()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宝三跤场也同时被撤消。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文化委员会以弘扬宣南文化为宗旨,开展了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系列文化活动。在区文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儿得到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善林先生的执掌下,与全国各地大批专业和业余高手在此切磋技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宝三跤场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一同消失。改革开放后,第三代传人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成立了民办民俗文化艺术团体--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
从技艺角度来说,中幡包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此外中国式摔跤、气功等技艺也是练习中幡的基础。中幡分为单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动作有50多个。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项背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考究的中幡竿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缨络宝盖,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而且发出悦耳的声音。 中幡表演要求稳、准、快,手眼配合一致。在表演时,表演者用手掌、手背、肩膀、额头、下颚等部位分别完成举、顶、牙剑、脑剑、单山等动作,不断晃动、抛起、落下。中幡表演,以扔得高,立得稳为准则。表演者或顶幡上额, 如今,天桥中幡发展到第五代传人付文刚手中,已经成为一个集惊险与壮观于一身的系统性表演项目,包含着头、肩、肘、手、跨、膝、脚7套演练技巧近百种套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天桥中幡凭其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成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项目。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北京市的傅文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 ![]() |
|